戚玉华;朱丽萍
患者男,24岁,未婚未育.因阴囊右侧坠胀不适20 d入院,以站立、行走后为明显,平卧休息后缓解.查体:站立时阴囊右侧明显松弛下坠,阴囊双侧上方均可扪及蚯蚓状肿物,右侧明显.触之质软,成条索状,位于睾丸上方,无压痛.
作者:刘创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血浆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生长抑素(SS)水平与胆囊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HLD患者37例,其中脑型18例,肝型9例,混合型10例.18位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血浆CCK、VIP、SS水平,B超测定脂餐前面积(BS)和餐后2 h胆囊面积(AS),计算胆囊收缩率(GCR).结果:(1)各临床分型组HLD患者CCK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肝型及混合型组VIP和S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脑型组.(2)肝型和混合型组BS和AS显著大于对照组和脑型组(P < 0.05),脑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 > 0.05);HLD患者GCR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结论:不同临床分型HLD患者CCK、VIP和SS水平不同,并且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不同.
作者:徐磊;蔡永亮;王艳昕;侯志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分为RVA起搏(RVA组) 32例及RVS起搏(RVS组) 31例.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和形态;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术前两组QRS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QRS间期,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间期显著长于RVS组[(0.18 ± 0.03) vs (0.14 ± 0.01) s,P < 0.05];术前两组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NT-proBNP水平,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较RVS组升高更显著[(286.8 ± 5.2) vs (212.1 ± 6.6)pg/Ml,P < 0.05 ]; LVEF术前及术后无明显变化.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 = -0.712,P < 0.05),与QRS波呈正相关(r = 0.634,P < 0.05).结论:RVA起搏扰乱了双心室电同步,可能恶化了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与RVA起搏比较,RVS起搏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
作者:汤长春;向力群;胡美英;彭珍云;曾向辉;张翼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比较桂枝茯苓液外用加电脑中频治疗仪与单纯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腹内型肥胖的疗效差异.方法:44例治疗组患者在腹部外用桂枝茯苓液同时加电脑中频治疗,44例对照组单纯用电脑中频对腹部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腰围缩小总有效率77.2%,对照组有效率5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5);治疗组体重减轻总有效率56.8%,对照组有效率22.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01);治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和空腹胰岛素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桂枝茯苓液外用加电脑中频治疗仪的减肥疗效优于对照组,对于不适宜运动或不愿意运动的腹内型肥胖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减肥疗法.
作者:熊小玫;余丽娥;林秋群;官惠文;赵小燕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餐后血糖控制不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发生无复流(NO-reflow)现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行急诊PCI的患者于冠状动脉抽血测定血浆内皮素的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比例.将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急诊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者按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3 组.糖化血红蛋白介于6.5% ~ 7.3%者为L组;糖化血红蛋白介于7.4% ~ 8.3%者为M组;糖化血红蛋白高于8.4%者为H组.对各组无复流发生情况、内皮素浓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观察170例患者,34 例患者发生无复流现象,发生率20%.L组与M组相比,χ2 = 3.72,P = 0.054;L组与H组相比,χ2 = 5.38,P = 0.02;M组与H组相比,χ2 = 0.096,P = 0.757.L组患者血浆内皮素为(2 320.5 ± 352.7)pg/mL; M组患者血浆内皮素为(1 203.7 ± 113.1)pg/mL; H组患者血浆内皮素为(1 215.1 ± 237.3)pg/mL.L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F = 5.998,P = 0.003).结论:餐后血糖控制不佳较空腹血糖控制不佳更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其可能机制为餐后血糖控制不佳更易损伤血管内皮系统.
作者:叶虹;杨泽福;万建平;黄景文;罗韶金;杨玲;薛世荣;蔡德鸿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半夏加茯苓汤对H22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观察小半夏加茯苓汤的抑瘤作用及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情况;同时检测免疫器官指数、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小半夏加茯苓汤高剂量对小鼠H22移植瘤有明显抑制作用,抑瘤率为13.7%,PCNA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同时脾脏指数、脾细胞刺激指数和血清中TNF-α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小半夏加茯苓汤可以抑制模型鼠肿瘤的生长,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有效控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蔡琨;冯泳;何前松;刘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评价心率对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97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根据心率的快慢分为5组,利用佳收缩期或舒张期图像进行重建,评价各段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比较不同心率组佳收缩期及舒张期图像质量的差异并分析心率与DS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97例患者增强扫描时心率为52 ~ 120次/min,平均(80.49 ± 14.99)次/min,心率与佳舒张期图像质量间呈负相关;心率> 80次/min时,佳收缩期和舒张期部分节段图像质量开始出现差异.结论:心率≤80次/min者,采取佳舒张期图像重建,心率> 80次/min时,结合双期图像进行重建,或者采用收缩期图像进行重建,可获得优良图像,提高工作效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刘侠;宋云龙;弥龙;郝永;李相生;毕永民;王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人体内药物的处置是通过吸收、转运、生物转化以及排泄四个步骤来完成,其中药物的吸收和转运由药物转运蛋白完成,而药物的生物转化则需要药物代谢酶的参与.
作者:郑志伟;劳海燕;余细勇;钟诗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卵巢癌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五年生存率仅30%左右.浸润与转移,作为恶性肿瘤的本质特征,也是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大特点,严重影响卵巢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
作者:周冬梅;生秀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超快通道麻醉应用于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超快通道组50例患儿入室后均吸入七氟醚诱导,静注舒芬太尼、爱可松完成气管插管,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传统组50例予静注异丙酚、芬太尼、爱可松完成气管插管,术中持续泵注异丙酚、芬太尼维持麻醉.两组机械通气均采用PCV模式,观察心率、平均动脉压、CVP、术后拔管时间、CICU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病例血流动力学稳定.与传统组比较,超快通道组术后拔管时间(36.3 ± 8.5)min (P < 0.01),重插管率0%,CICU停留时间(5.3 ± 3.2)h (P < 0.01)、住院费用明显减少(P < 0.01).结论:心脏超快通道麻醉能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脏麻醉方法.
作者:彭亮明;宋兴荣;黄国栋;刘辉;王怀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建立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小鼠卵子上未知蛋白表达的方法,为实验室开展卵子上未知蛋白表达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参考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未知蛋白的常用方法,优化实验步骤中各个环节,通过系统性的回顾和分析本实验室近一年来几个阶段对小鼠卵子sPLA2 GIID 型蛋白表达的探索,建立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小鼠卵子上未知蛋白表达的新方法;并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证明小鼠卵子上有很丰富的sPLA2 GIID型蛋白的表达;免疫印迹法证实小鼠卵子存在特异的分子质量为16 000蛋白条带.结论:本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操作简便、重复性好,适宜于实验室推广.
作者:李红阁;吕建新;陈文颖;石其贤;倪崖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气道病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预测价值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对559例小气道病变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测;分别分析小气道病变与呼吸系统疾病及患者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559例小气道病变患者中共有373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阳性率为66.73%;其中儿童组占总数22.72%,激发试验阳性率为88.19%;青中年组占总数31.48%,激发试验阳性率为84.09%;老年组占总数45.80%,激发试验阳性率为44.14%.老年组与儿童组、青中年组相比较气道高反应性年龄差异有显著性(P < 0.01).结论:小气道病变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小气道病变对儿童、青中年人哮喘的预测价值较高,对老年性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周明娟;许银姬;林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评价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结核性气管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6例结核性气管狭窄患者,均实施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分别于术前和后一次术后当天测患者狭窄段气管直径、1 s用力呼吸容积(FEV1)及动脉血气分析,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对所有患者进行8 ~ 46个月随访.结果:26例患者分别接受气管球囊扩张术1 ~ 6次,平均(2.92 ± 1.49)次.狭窄段气管直径增加(P < 0.01),FEV1升高(P < 0.01),动脉血气分析提示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压降低(P < 0.01).26例接受该术的患者,除2例出现气胸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经过 8 ~ 46个月随访,结核性气管瘢痕狭窄型患者远期疗效可达86%.结论: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有利于迅速解除结核病所致的气道梗阻、改善呼吸,是一项有效、安全、简便的治疗结核性气管狭窄的方法.
作者:许柳清;汤春梅;方琼;谢艺开;张言斌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5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分别在鼻内镜手术前后进行嗅觉功能的测试,确定其嗅觉功能恢复情况,以分析可能影响术后嗅觉恢复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方法:采用CCCRC嗅觉测试方法对5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在鼻内镜手术前、术后第24周分别进行嗅觉功能测试,将结果按其性别、病程、文化程度、分型分期、过敏因素、吸烟、饮酒、中隔偏曲8个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分型分期和过敏两个因素对鼻内镜术后嗅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性别、病程、文化程度、吸烟、饮酒、中隔偏曲对嗅觉恢复的影响则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患者鼻内镜术后的嗅觉恢复情况与病变严重程度和变应性鼻炎有关,为了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嗅觉功能尽可能地恢复,在内镜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还需积极治疗变应性鼻炎.
作者:汪静波;陈晓云;陈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对73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康复训练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评定FIM、ADL评分、ASIA 2000分级标准进行评定.结果:经过42 ~ 385 d康复训练后颈髓损伤患者的Barthel指数及FIM评分均有显著提高,ADL总分有显著下降(均 P < 0.05),ASIA 2000分级有改善.结论:康复训练能促进颈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
作者:陈纯白;冯海莲;汤呈宣;胡顺富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Fn1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n14在结直肠正常黏膜上皮细胞、腺瘤及腺癌中的表达状况.结果:Fn14在结直肠腺癌中表达率为56.7%,显著高于散发性腺瘤(7.1%)及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表达率(0%),差异有显著性(P < 0.01).Fn14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 < 0.05),与病理组织分期及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 > 0.05).结论:Fn14的异常表达与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作者:邹云莲;唐慧;董虹;杨慧;郭强;严新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valsartan)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所致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3 组:M 组(肺动脉高压模型组)一次性项背部注射野百合碱(60 mg / kg)后自由摄食、饮水;V 组(缬沙坦干预组),同M 组注射野百合碱并同等条件饲养,4 周后开始用缬沙坦20 mg / (kg·d)灌胃,持续4 周达实验终点;C 组(正常对照组)一次性项背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与实验组同等条件饲养.然后经微导管介入测定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计算右室肥大指数[RV/ (LV + S)];分别采用HE 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及VG 染色观察肺动脉结构的改变,计算肺动脉管壁厚度和管腔面积,评价缬沙坦对肺动脉重构的影响.结果:缬沙坦可有效降低野百合碱所致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肺动脉管壁的厚度,增大管腔面积(P < 0.01).结论:缬沙坦可有效抑制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重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AngⅡ介导的增殖效应有关.
作者:文宏;李醒三;陆永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养阴消风散对皮肤瘙痒症的疗效.方法:将82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内服养阴消风散,对照组内服开瑞坦、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第1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瘙痒症状短期控制情况,对有效患者再继续2个疗程,停药3个月后比较两组总疗效及停药后复发情况.结果:短期(1疗程后)满意控制率,治疗组为40.5%,对照组为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停药3个月后两组总疗效、复发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养阴消风散治疗皮肤瘙痒症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卜俊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的危害不仅在于以糖代谢为主的一系列代谢紊乱,还包括长期高血糖所引起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累及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等).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它参与成人新生血管的形成.糖尿病血管病变与糖尿病患者EPCs的数量减少、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在糖尿病中,高糖是影响 EPCs数量和功能的重要因素,它对EPCs的影响及相关机制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作者:焦新旭;冯世庆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特点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明确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规律,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对50例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A组)、60例冠心病患者(B组)、50例脑梗死患者(C组)、60例无冠心病及脑梗死病史者(D组)的24 h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B组、C组与D组相比,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下降,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尤其以A组患者变化更加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严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应根据心率变异性改变情况积极改善自主神经功能,防止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
作者:饶世俊;施陈刚;苏微微;王雅洁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