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毒严重程度评分对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护理的指导意义

张云;袁海军;詹向阳;汪德秀

关键词:中毒, 中毒严重程度评分, 有机磷农药, 护理
摘要:目的: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入院时进行中毒严重程度评分(PSS),观察患者的预后与PSS评分的关系,探讨其对临床护理的指导意义.方法:对76例AOPP患者在入院时进行PSS评分,并观察血胆碱酯酶活力、住院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入院时的PSS评分与入院时的全血胆碱酯酶活力呈正相关(r=0.642,P=0.002).入院时的PSS评分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r=0.821,P=0.000).入院时的PSS评分与病死率有相关性(C=0.333,P=0.009).结论:入院时的PSS评分对AOPP病情评估及临床护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孕妇产前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孕中期孕妇进行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对预防出生缺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对衢州市妊娠15 ~ 20周预产年龄小于35周岁的33 493例孕妇进行血清AFP和Free-βHCG定量测定,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利用计算机分析软件,综合评价胎儿21-三体、18-三体和神经管缺陷的风险度.结果:共筛查出高风险孕妇1 235例,其中21-三体913例,筛查阳性率2.73%;18-三体154例,筛查阳性率0.46%;在知情同意下,有412例高风险孕妇进行羊水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21-三体8例;18-三体3例.检出神经管缺陷高风险168例,筛查阳性率0.50%,经B超随诊检查,确诊神经管缺陷儿12例.结论:孕中期应用母血清AFP/βHCG二联筛查法可有效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同时也减少了这类缺陷导致的围产儿死亡.

    作者:吴胜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结肠癌VEGF、p53和CerbB-2蛋白联合表达与肝肺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VEGF、p53和CerbB-2蛋白表达与肝肺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联合检测100例结肠腺癌组织中VEGF、p53和CerbB-2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计算100例结肠癌发生肝肺转移的病例数.首先将1个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时患者肝、肺转移率进行比较.其次把2个和3个蛋白表达阳性患者分为A组,2个和3个蛋白表达阴性患者分为B组,将A组与B组患者的肝、肺转移率进行比较.结果:结肠癌中VEGF、p53和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2.0%、74.0%和36.0%.VEGF、p53和CerbB-2单个蛋白阳性表达者肝转移率分别是51.6% 、45.9%和72.2%;肺转移率分别是25.8%、24.3%和33.3%,均高于VEGF、p53和CerbB-2单个蛋白阴性表达者肝、肺转移率(P<0.01).A组患者肝、肺转移率为52.4%和31.0%,比B组患者的肝、肺转移率22.4%和8.6%明显增高(P<0.01).结论:VEGF、p53和CerbB-2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结肠癌肝肺转移密切相关,可能与3种蛋白协同作用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及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丁晖;潘运龙;覃莉;施宏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糖尿病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中医饮食护理的方法和措施.方法:通过对我院糖尿病患者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糖尿病中医饮食护理工作现状,分析和探讨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途径和方案.结果: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程度、文化程度、依从性以及医护人员专科知识掌握程度均可影响中医饮食护理效果.结论:临床上可通过加强个体化、针对性的专科宣教以及护理人员自身培训的措施提高糖尿病中医饮食护理质量.

    作者:石彩霞;方坤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08例消化道症状分析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病变可以累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引起甲亢心等多器官损害[1-2].典型甲亢患者常出现突眼征、甲状腺肿、高代谢综合征等表现,对于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或主要临床表现的不典型甲亢则常发生误诊和延误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08例以腹痛、腹泻、肝功能异常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或首发症状,并诊断为甲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加强对不典型甲亢的认识.

    作者:袁益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氧化应激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氧化应激改变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29例(A组)和健康对照者31例(B组),分离各组样本外周血淋巴细胞,检测淋巴细胞内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作外周血淋巴细胞涂片,先以活性氧荧光染液处理涂片,观察荧光强度,继以糖原染色(PAS)计算外周血淋巴细胞阳性率;体外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分离得到的淋巴细胞并检测其增殖活性.结果:A组淋巴细胞GSSH/GSH为1.69 ± 0.73,B组为1.14 ± 0.6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淋巴细胞PAS阳性率为(31 ± 9)%,B组为(25 ± 7)%,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PHA刺激下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A组为0.61 ± 0.21,B组0.37 ± 0.1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SSH/GSH比值增高和PAS阳性率较高与细胞内氧化应激有关;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可间接反映淋巴细胞的转化活性.

    作者:朱秀坤;曾令奋;陈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慢性硬膜外血肿骨化11年1例

    患者男,31岁,约11年前有头部外伤史,未行CT检查.10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侧阵发性头痛,情绪激动后易出现,为轻度跳痛,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自行缓解,无发热、恶心、呕吐,无视力减退,复视,眩晕耳鸣,无瘫痪失语,1个月前头痛加重,疼痛发作时间延长,疼痛剧烈.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好,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作者:钱晟;程新富;谭宗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双相障碍复发患者服药依从性分析及心理干预

    目的:通过对双相障碍复发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方法:对40例因复发再次住院双相障碍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分析,并进行为期4周、分为三个阶段的心理干预.结果:经过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患者服药依从性从2.5%提高到80%.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能提高双相障碍复发患者服药依从性,有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邓艳芳;张静辉;罗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冠心病PCI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护理要点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护理要点.方法:109例在我院接受PCI的CAD患者根据糖代谢异常诊断标准分为正常血糖(N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耐量减低(IGT)组、糖尿病(DM)组,比较其心血管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程度及诊治现状.结果:入选患者中75.2%合并糖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的比例各组分别为IFG组 2.44%、IGT组 47.56%、DM组 50%.73.91%患者为住院期间经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发现有糖代谢异常,但住院期间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比例IFG、IGT、DM各组分别为50%、17.9%、75.6%.合并IGT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与合并DM患者无明显差异.结论:CAD接受PCI患者中,多数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OGTT是发现早期DM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住院期间给予及时的健康教育,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是治疗糖耐量减低的有效方法.

    作者:屠燕;朱顺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会阴部带状疱疹合并排尿排便困难1例

    患者男,20岁.因右侧臀部及会阴部疼痛2 d,出现红斑、水疱1 d就诊.2 d前右侧臀部及会阴部出现烧灼感及针刺样疼痛,随后右侧臀裂部及会阴、阴囊、阴茎皮肤出现红斑、集簇性水疱.3 h前出现排尿、排便困难,表现为排尿排便费力,等待时间长,但能自主排出大小便,下腹无明显胀痛.患者发病1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既往身体健康,无膀胱炎、前列腺炎及便秘等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作者:张永强;汤予锋;尹继平;魏启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rt-PA联合必存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42例

    目的:探讨rt-PA联合必存对发病< 6 h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收集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对住院收治发病< 6 h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42例给予rt-PA(0.9 mg/kg,大70 mg)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急性期脑梗死6 h内静脉溶栓率为37.8%,未发生脑出血现象,但神经系统功能完全恢复仍需一段时间.溶栓患者20 d基本治愈61.9%,显著进步26.2%,进步7.1%,无变化2.4%,恶化2.4%.结论:6 h内给予rt-PA(0.9 mg/kg,大70 mg)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由于溶栓时间窗狭窄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的限制,溶栓治疗的比例很小,我们必须提高对脑梗死的认识,一旦出现脑梗死症状,早期诊断,早期溶栓治疗,大限度提高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作者:胡汉楚;许康;陈小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吸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吸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期、稳定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吸烟史将患者分为无吸烟史的正常组(A组)、非吸烟的COPD组(B组)、持续吸烟的COPD组(C组)、已戒烟的COPD组(D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急性期、稳定期BALF 中CD3+、CD4+、CD8+ T细胞和CD4+/CD8+水平.结果:COPD患者无论在急性期还是稳定期,BALF中CD3+、CD4+、CD8+、CD4+/CD8+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持续吸烟COPD患者与非吸烟COPD患者、已戒烟的COPD患者相比较,急性期CD4+、CD4+/CD8+显著下降(P<0.05)、CD8+显著上升(P<0.05);稳定期CD3+、CD4+、CD8+无明显差异(P>0.05),CD4+/CD8+明显下降(P<0.05).结论:持续吸烟的COPD患者在急性期和稳定期气道T细胞功能明显低下.

    作者:陈菁;徐清;杨硕;刘梦琳;聂红;孙洁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狼疮性肾炎免疫抑制治疗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累及常见,肾活检光镜检测示约90%的患者有肾损害,结合免疫荧光和电子显微镜检测则100%累及肾脏,在我国肾活检病例中占继发性肾脏病首位[1].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既是SLE重要的临床表现,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方案,但尚未有比较一致的观点,尤其在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上.现就相关研究分述如下.

    作者:刘俊成;程骏章;胡守亮;袁凡丽;莫继安;艾俊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应用精囊镜治疗顽固性血精15例

    目的:探讨应用精囊镜治疗顽固性血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顽固性血精患者15例,平均年龄(44 ± 5.6)岁,均行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3 ~ 6个月仍多次复发.术前均行经直肠B超检查、精囊CT扫描,提示精囊结石10例,临床诊断慢性精囊炎5例,慢性精囊炎合并精囊结石10例.采用F6/7.5硬性输尿管镜作为精囊镜,通过尿道经射精管开口插入精囊腔,在直视下观察精囊.灌注左氧氟沙星溶液,若有结石则采用钬激光碎石.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5 ± 10)min,平均住院时间5 d,随访3 ~ 12个月,1个月后均未再次出现血精.3例术后出现射精疼痛,给予口服抗感染药物,自行缓解.2例术后1周出现附睾炎症状,给予抗感染治疗1周后治愈.无一例出现逆行射精、直肠损伤并发症.结论:应用精囊镜治疗顽固性血精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操作简单,适用于有条件的医院开展.

    作者:石涛;高艳;张小平;张大虎;郭永莲;陈怀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359例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胆道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开展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 359例临床资料.结果:1 321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38例,胆囊动脉出血23例,腹腔粘连3例,术中发现胆囊恶变1例,胆瘘4例,胆道损伤7例.结论:清晰认识胆道的解剖及变异、严格掌握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指征及具备腔镜外科丰富经验的外科大夫是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白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后近期并发症分析

    目的:总结我们148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后近期(≤3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00年2 月至2008年8月间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48例,男122例,女26例.年龄1.5 ~ 86岁.开放手术完成全膀胱切除47例;术中采用腹腔镜行膀胱全切除术101例,其中26例关闭腹壁后腹腔镜下行贮尿囊与后尿道吻合.采用去带乙状结肠制备贮尿囊,充分剔除结肠带并横断结肠带间肌层.结果:148例术后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16.22%,其中出血1例;贮尿囊尿道吻合口延迟愈合6例;肠瘘5例;持续腹泻1例;重症感染死亡2例;吻合口闭锁1例;吻合口狭窄6例;黏液栓堵塞1例.结论:原位新膀胱术不仅步骤较多、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腹腔镜技术在膀胱全切及尿流重建术中的应用,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郑少波;刘春晓;徐亚文;方平;郭凯;杜伟;温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二尖瓣环钙化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超声研究

    目的:探讨二尖瓣环钙化(MA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频超声对138例MAC患者[MAC组,含重度MAC患者(SMAC组)45例,非重度MAC患者(NSMAC组)93例]及90例同期进行检查无MAC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计算颈动脉的狭窄幅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SMAC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狭窄的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0.05),SMAC组上述指标比较更为显著(P<0.05); NSMAC 组及SMAC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MAC组颈动脉IMT与NSMA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差性;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MAC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50%有意义的预测因子(P<0.01).结论:通过对MAC的检测,能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

    作者:刘彩杰;孙志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盐酸洛拉曲克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目的: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盐酸洛拉曲克为模型药物,优化实验条件,制备较为理想的壳聚糖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特性及体外抑瘤效应.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负载洛拉曲克的壳聚糖纳米粒(NLTX-CS NPs),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粒径大小及分布,在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4)中对NLTX-CS NPs进行体外缓释研究,通过MTT法测定NLTX-CS NPs对鼻咽癌细胞株的增殖抑制率.结果:壳聚糖/盐酸洛拉曲克的质量比为6∶1的载药纳米粒为类圆形,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粒径为232 nm,载药率为(19.17 ± 0.35)%,包封率为(63.56 ± 0.25)%,体外对CNE-1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结论:NLTX-CS NPs制备工艺简单,在体外显示了其较好的缓释性能,可以弥补盐酸洛拉曲克在体内半衰期较短的缺点.

    作者:李晶;汪森明;胡丽娟;胡喜钢;曹漫明;张积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针灸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长期血液透析伴皮肤瘙痒的尿毒症患者46例,随机分为3组:针灸联合血液透析滤过(针灸 + HDF)组15例,血液透析滤过(HDF)组15例,每周透析2次,血滤1次,对照组血液透析(HD)组16例,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皮肤瘙痒情况及甲状旁腺激素(PTH)、血磷(P3-)的变化.结果:针灸 + HDF组、HDF组患者治疗后皮肤瘙痒情况明显改善,缓解率分别为86.6%、66.7%,对照组缓解率为18.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01、P<0.05),而两组治疗组相比,针灸 + HDF较HDF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灸 + HDF、HDF是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有效方法,前者更有效.

    作者:张芬;邱志亮;黄华星;房星星;沈燕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遗传性白内障家系的候选基因突变筛查

    目的:对散发遗传性白内障患者主要候选基因突变进行筛查.方法:收集2例蓝点状白内障、2例人字缝白内障、1例海马状白内障患者外周血标本,应用蛋白酶K法提取白内障患者血液中的DNA,针对α晶体蛋白(CRYAs)、β晶体蛋白(CRYBs)、γ晶体蛋白(CRYGs)、缝隙连接蛋白-50(GJA8)基因外显子区域,用Primer3.0软件设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BLAST比对等方法检测CRYAs、CRYBs、CRYGs、GJA8基因的突变.结果:在CRYBA1中,发现两名蓝点状白内障患者在第2内含子区域5′端 + 75位的变异T → G,另外3例患者(表型为人字缝、海马状)未找到该变异.结论:蓝点状白内障患者的变异属于内含子的多态性位点,系该两例患者的一种遗传标记.此5例散发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突变,不存在于CRYAs、CRYBs、CRYGs、GJA8基因上,需继续筛查其他候选基因.

    作者:范俊丽;郑芳;向飞艳;饶艳;董素芳;宋贵波;陈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血清sCD163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单核巨噬细胞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92例T2DM患者,其中T2DM伴大血管病变者53例(大血管病变组)、T2DM无大血管病变者39例(单纯糖尿病组).另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组受检者血清sCD163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大血管病变组血清sCD163、hs-CRP水平及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均P<0.05),而单纯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 (P<0.05);血清sCD163水平与hs-CRP浓度、IM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41,r=0.793,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D163水平是影响T2DM患者IMT值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sCD163水平与T2DM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T2DM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和随访指标.

    作者:陈秀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