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沉默Tiam1基因对大肠癌LoVo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吴共发;胡洁;王雅娟;赵海燕;何楠;韩慧霞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 RNA干扰, 上皮-间质转化
摘要:目的:探讨RNAi技术沉默Tiam1对大肠癌LoVo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应用RNAi技术将Tiam1的特异性干扰片段转染处理LoVo细胞,采用Real time-RT PCR方法检测Tiam1表达水平和沉默前后LoVo细胞E-cadherin、Vimentin、RhoA、RhoC、Rac1的表达水平;扫描电镜、透射电镜,HE染色观察细胞结构及形态变化;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细胞骨架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NAi组的Tia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RNAi组的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比对照组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NAi组Vimentin、RhoA、RhoC、Rac1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全部P > 0.05);扫描电镜显示RNAi组细胞胞体比对照组变圆、细胞突起明显变短或消失,丝状微绒毛减少,变为扁平盘状突起;透射电镜显示RNAi组细胞表面丝状微绒毛比对照组有较明显减少;HE染色显示对照组细胞散在生长,呈细长梭形,RNAi组细胞生长较集中,呈圆形或类圆形;RNAi组细胞质中丝网状的骨架蛋白结构及点状肌动蛋白小体比对照组减少.结论:沉默Tiam1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已发生EMT的大肠癌细胞出现上皮表型及降低其迁移运动能力,对EMT有一定程度的逆转作用,推测Tiam1通过诱导EMT来促进大肠癌侵袭、转移,至于其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麦考酚钠使用15例临床总结

    目的:探讨麦考酚钠在临床使用与吗替麦考酚酯的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肾移植患者,随机使用麦考酚钠肠溶片(enteric-coated mycophenolate sodium,EC-MPS)或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收集术后6个月内临床资料,分析两种药物的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肾移植后6 个月内EC-MPS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失功或死亡共2例(13.3%),MMF组3例(2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患者急性排斥反应(6.7% vs.13.3%)和需要治疗的急性排斥反应(6.7% vs.13.3%)的比例在EC-MPS组均低于MMF组,但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EC-MPS组有8例(53.3%)发生了至少一起不良事件,MMF 组为10例(66.7%),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 > 0.05).但EC-MPS组发生感染(26.7% vs.33.3%)和重度感染(13.3% vs.20.0%)的患者比例均存在低于MMF组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同时,尽管EC-MPS组与MMF的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3.3% vs.33.3%),但EC-MPS组无1例患者发生重度胃肠道不良事件、MMF组有2例患者发生了重度胃肠道不良事件,而且EC-MPS组发生导致试验药物减量或停药的胃肠道不良事件患者的比例低于MMF组.结论:本研究证实EC-MPS在治疗早期中国肾移植受者的6个月内,其疗效与MMF相当,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但EC-MPS在临床应用中是否具有比MMF更好的优势,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段斌;孙建国;罗永康;杜鹏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糖化血红蛋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40例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入院48 h内HbA1c水平分为3组,A组:HbA1c ≥ 9.0%,B组:6.5% ≤ HbA1c < 9.0%,C组:HbA1c 在正常范围内,4.5% < HbA1c < 6.5%,对3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损伤程度、治疗后疗效评价比较.结果:A组、B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4 ± 6)分和(29 ± 5)分,明显高于C组(22 ± 5)分.A组、B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0 ± 5)分和(25 ± 5)分,明显高于C组(18 ± 6)分.A组脑梗死损伤中、重度者分别为35.0%和55.0%,B组脑梗死损伤中、重度者分别为29.4%和47.1%,明显高于C组中度者18.7%和重度者37.5%.A组、B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52.5%和64.7%,明显低于C组81.3%.A组与B组相比,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损伤程度明显高于B组,总有效率较B组低.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HbA1c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有效控制HbA1c,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王志英;徐志松;杨国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近2年老年医院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信息.方法:大多数分离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少数利用手工鉴定和K-B法,念珠菌利用显色平板分离和K-B法鉴定,药敏数据分析用 WHONET5.4 软件.结果:从各类标本中共分离出2 849株细菌和念珠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11.4%)、鲍曼不动杆菌(9.7%)、铜绿假单胞菌(9.6%)、肺炎克雷伯菌(7.3%)、金黄色葡萄球菌(6.8%)、白色念珠菌(5.3%).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较低的为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较低的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制菌霉素、伊曲康唑、氟胞嘧啶的耐药率较低.结论:老年住院患者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产ESBLs和耐甲氧西林细菌的分离率以及非发酵菌的耐药率均较高,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作者:吴奎海;芮勇宇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重症监护病房疑似肺血栓栓塞死亡病例分析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41%危重症PTE患者会发生心搏骤停,其中65% ~ 95%会终死亡[1].现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ICU 19例疑似PTE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胡建;熊娇燕;斯一夫;李伟;姜建平;徐静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胃肠道术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胃肠道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及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间20例胃肠道手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确诊后均经积极的保守治疗处理,治愈17例,死亡3例;其中7例经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或缓解;6例需再次开腹手术探查进行腹腔减压.结论:胃肠道术后常规监测腹腔内压,不但可及时诊断腹腔间隙综合征,且能协助指导早期治疗.胃肠道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治侧重于及时做出诊断,采取积极的以腹腔减压为主的综合措施,必要时可再次手术探查.

    作者:刘振邦;胡石奇;曹杰;梁立源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420例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左胸和右胸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420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其中经左胸入路250例(左胸组),经右胸入路170例(右胸组),比较两种路径治疗食管癌的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生存率.结果:左胸组与右胸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2%和50.6%(P < 0.001);平均淋巴结清扫为(10.6 ± 1.4)枚和(14.0 ± 2.3)枚(t = -17.48,P < 0.001);纵隔淋巴结复发率为54.4%和45.3%(P = 0.67);1、2、3年总生存率为74.8%、54.0%、41.2%和72.9%、59.4%、50.6%,(χ2 = 2.819,P = 0.093);1、2、3年无病生存率为58.0%、46.0%、36.0%和64.1%、54.1%、46.5%(χ2 = 4.073,P = 0.044).结论:经右胸入路操作复杂,并发症较多,但可减少淋巴结复发,并提高无病生存率.

    作者:尤振兵;徐达夫;朱卫国;嵇建;褚红军;郭伟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高糖培养对雪旺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分泌的影响

    目的:通过检测高糖培养下雪旺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分泌量的改变,探讨高糖对雪旺细胞的影响.方法:在葡萄糖浓度分别为10、30、60 mm/L的培养基中培养雪旺细胞,分别于24、48、72 h,用CCK-8检测雪旺细胞增殖,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VEGF浓度.结果:高糖培养后,雪旺细胞比正常葡萄糖培养,增殖速度减慢,VEGF分泌减少.结论:高糖抑制雪旺细胞增殖,VEGF分泌减少,对周围神经修复过程有损害.

    作者:宋卫东;邱太彬;王光耀;陈皓;侯念宗;沈慧勇;刘尚礼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小儿炎症性肠病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的临床特点及结肠镜表现.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我院诊治的炎症性肠病患儿28例,对其临床资料、内镜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发病年龄在6 ~ 13岁之间,临床表现:溃疡性结肠炎以腹泻、黏液脓血便(占91%以上)及排便时腹下区痉挛性疼痛(65%)为主,少数有肛裂、直肠脱垂和肛周脓肿.全身症状有发热、乏力、厌食、贫血,病重者可合并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可有肠外表现,如关节痛、关节炎、结节性红斑、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克罗恩病(CD)的早期症状常不明显,症状取决于病变的部位与炎症的程度,以腹痛为常见症状(占93%),70%患儿有腹泻及排便规律改变.少数可表现为急腹症,突发呕血、便血、腹胀、肠穿孔、肠梗阻、失血性休克等.体重减轻(约占72%)和生长迟缓(占40 %)是CD常见也是突出的症状.肠外表现关节痛、关节炎、结节型红斑、杵状指、硬化性胆管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结肠镜下表现以黏膜充血水肿(87.5%)、血管网模糊(75%)、浅表溃疡(73%)为主,病变多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及结肠;病理检查: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多数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呈溃疡性结肠炎典型的临床过程.结论:持续的随访,定期的复查及有效的护理指导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病变,有助患儿的康复.

    作者:陈宝心;耿岚岚;袁鹏英;何婉儿;许朝晖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艾司洛尔、瑞芬太尼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全麻插管期MAP、HR和QTc间期影响的比较

    目的:观察和评价艾司洛尔(简称艾洛)、瑞芬太尼(简称瑞芬)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全麻插管期MAP、HR和QTc间期的影响.方法:全组75例,ASAⅡ级,年龄60 ~ 75岁.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艾洛组(A组)和瑞芬组(R组);A组麻醉诱导前静注艾洛0.3 mg/kg后连续输注艾洛100 μg/(kg·min);R组麻醉诱导前静注瑞芬0.5 μg/kg后连续输注瑞芬0.1 μg/(kg·min); C组接受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给予艾洛、瑞芬和盐水前的ECG、MAP和HR (T0),以及给予艾洛、瑞芬或盐水后2 min(T1)、给予芬太尼和丙泊酚后1 min(T2)、万可松后3 min(插管前T3)和插管后30 s(T4)、2 min(T5)以及4 min(T6)的数值.结果:A组和R组MAP在T4 ~ T6各时间段分别与(T0)比、T4 ~ T5各时间段分别与C组比均较低,分别P < 0.05 ~ P < 0.01;HR在各时间段与 T0比均明显下降,分别P < 0.05 ~ P < 0.01; T4、T5和T6比C组明显减慢,分别P < 0.05 ~ P < 0.01.C组MAP和HR在插管后与T3比均增加,P < 0.01.3组间QTc间期基础值相似.A组和R组QTc间期在T4、T5和T6分别短于C组(A组388.8 ± 15.9、388.6 ± 16.2、388.5 ± 15.7和R组389.6 ± 22.4、387.4 ± 19.8、386.2 ± 19.3比C组 405.2 ± 19.2、402.5 ± 18.1、401.3 ± 17.8),P < 0.05 ~ 0.01.C组QTc间期在T4、T5和T6与T0比显著延长,分别P < 0.01.C组因气管插管伴随的QTc间期≥440 ms的病例数显著多于A组和R组(P < 0.05).结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在芬太尼和丙泊酚全麻气管插管期QTc是延长的;静注艾洛或瑞芬可缩短与插管有关的QTc的延长,同时可抑制气管插管时血液动力学应激反应.

    作者:张兆平;顾美蓉;房宁宁;孙国华;高宏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1,6-二磷酸果糖对脑白质损害大鼠皮质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脑白质损害(WMD)大鼠皮质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ion protein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2日龄新生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FDP组(13只)、生理盐水组(12只)及WMD组(13只),后3组通过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吸入氧体积浓度为6%的氮氧混合气,制作新生大鼠WMD模型,分别进行相应的实验干预.损伤后第7天和14天时将大鼠处死,取脑组织应用Western Blots方法检测皮质GAP-43的表达,损伤后30 d进行感觉运动功能检测,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FDP组感觉运动功能较WMD组和生理盐水组有明显改善(P < 0.01或P < 0.05).WMD组、生理盐水组和FDP组皮质GAP-43的表达在干预后7 d时高于对照组,在14 d时FDP组高于WMD组、生理盐组和对照组(P < 0.01).结论:FDP可以上调WMD大鼠皮质GAP-43表达,改善WMD大鼠的脑功能.

    作者:张征宇;袁宝莉;邓素娟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nerve stimulator)用于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ASA Ⅰ~Ⅱ级需长时间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Ⅰ组为对照组,采用头皮针盲探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然后采用腋动脉穿透法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 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Ⅱ组为实验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4G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留置,然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 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术中根据麻醉时间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间断追加0.375%罗哌卡因10 ~ 15 mL/次.术中持续监测SBP、DBP、MAP、ECG、SpO2,并观察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Ⅱ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较Ⅰ组短(P < 0.05),Ⅰ组和Ⅱ组神经阻滞优良率分别为80%和92% (P < 0.05),改为全麻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不良反应.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定位明确,可以作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之一.

    作者:罗中兵;张燕辉;宋晓阳;肖维民;杨俊哲;胡明;陶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房颤伴呼吸肌肌电干扰1例

    患者男,91岁,反复咳嗽、咳痰20余年,胸闷气促5年,加重10余天入院呼吸科.查体:神志清,口唇微绀,血压156/76 mmHg,心率76次/min,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区可闻及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体温36.7℃,呼吸30次/min,气管居中,桶状胸,两侧呼吸运动对称,两肺呼吸音低,两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两下肢水肿明显.入院诊断:(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房颤;(4)高血压;(5)心功能不全.

    作者:林丽萍;王荷特;钱成环;朱云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成团泛菌脂多糖对两种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成团泛菌脂多糖(pantoea agglomerans lipopolysaccharide,LPSp)对两种狂犬病疫苗产生抗体的影响,了解LPSp作为狂犬病疫苗佐剂的可行性.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LPSp对照组、纯蛋白疫苗组、铝佐剂疫苗组、LPSp + 纯蛋白疫苗组、LPSp + 铝佐剂疫苗组6组,背部皮下免疫4次.免疫后第7、14、21、30、45、60天分别经小鼠眼内眦静脉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抗狂犬病毒IgG滴度.结果:免疫4次后,LPSp能明显增强纯蛋白疫苗产生抗体的能力(P < 0.05);对铝佐剂疫苗免疫效果影响不大(P > 0.05).结论:LPSp对纯蛋白疫苗免疫小鼠产生抗体具有较强促进作用,对铝佐剂疫苗产生抗体无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王启辉;申继清;叶洁梅;王健;冷静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多重PCR方法鉴定人巨细胞病毒临床病毒分离株

    目的:应用多重PCR技术鉴定体外培养、分离获得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临床病毒株.方法:以先天性感染HCMV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集尿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将分离获得的临床低传代病毒感染HELF细胞,提取病毒DNA,针对较保守基因IE和LA,设计两对引物,同时扩增IE和LA基因,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成功分离获得2株HCMV临床低传代病毒株(D2、D3),经多重PCR同时扩增出209 bp(IE)和401 bp(LA)目的片段.结论:多重PCR可以作为病毒分离后,基础研究中鉴定HCMV临床病毒株的一种方法.

    作者:丁俊彩;苏海浩;胡兢晶;郭媛媛;谢斌华;王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静脉利多卡因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疼痛是一系列复杂的不同种类的不快或痛苦知觉事件的综合,发生机制非常复杂.虽然目前有效的阿片类药物是好的镇痛剂,然而仍有30%左右的疼痛患者,尽管给予了大剂量阿片类药物,仍然经受着剧烈疼痛的折磨.此外,鸦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亦限制了其应用.与此同时,钠通道阻滞药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用于治疗疼痛的良好辅助效果则日益受到关注.

    作者:罗兴均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幽门螺杆菌唾液测试板与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较

    目的:比较幽门螺杆菌唾液测试板(HPS)与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用HPS检测唾液中的尿素酶,同时行14C-UBT及胃镜检查行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 urease test,RUT)、胃黏膜组织学检查(改良Giemsa染色) 及细菌培养联合检测来判断胃黏膜Hp感染情况,并比较HPS与14C-UBT诊断Hp感染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60例患者行Hp联合检测检出阳性患者102例,阳性率为63.75%,其中HPS检出76例,阳性率47.50%,14C-UBT检出94例,阳性率58.75%.HPS、14C-UBT诊断Hp感染的敏感性分别为72.55%、80.39 %;特异性分别为96.55%、79.31%;准确性分别为81.25 %、80.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37 %、87.2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67%、69.70%.对以上结果进行χ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S检测Hp感染的阳性率及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与14C-UBT相近,且此法快速、简便,价格低廉,不需要任何其他仪器,是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的一种新的非侵入性Hp感染诊断方法.

    作者:楼晓军;王彩花;朱永良;温晓伟;马德发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正视人群夜间近视与高阶像差相互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正视人群夜间近视转换与高阶像差的相互关系,探讨夜间近视转换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正视受试者60名,在明、暗状态自然瞳孔下利用Tracey波前像差仪测量各组像差及客观验光,并比较高阶像差和客观验光等效球镜值的变化,分析高阶像差与夜间近视的相互关系.结果:正视人群暗视条件下会出现大约-0.22D的近视.暗视条件下人眼高阶像差随着瞳孔的增大而成倍增高,其中球差增加3.5倍,彗差增加约1.3倍,高阶像差均方根增加约1.3倍.暗视条件下出现的近视与球差、彗差、高阶像差均方根的增大成正相关.结论:正视人眼暗视条件下会出现大约-0.22D的近视,而解决这种问题的本质在于消除暗视条件下增加的高阶像差.

    作者:孙金涛;王勤美;陈世豪;安萌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外伤患者大量输血后血钾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前后血清钾的变化和输血后高钾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非挤压伤患者大量输血的临床资料并设定为大量输血组,选择同期外伤无输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输血前后血钾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和输血前后两组血清钾水平无明显差异(P > 0.05),但术后12 h内大量输血组的高钾血症发生率高于非输血组(P = 0.025),而12 h后两组高血钾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血钾(OR = 2.83,P = 0.038)和术后低pH值(OR = 0.029,P = 0.021)是导致术后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而与大量输血治疗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非挤压伤患者大量输血并不是导致高钾血症发生的直接原因,但同样需要动态监测输血前后的血钾变化.

    作者:陈爱蓉;戴芳;黄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氯胺酮用药剂量和时间对大鼠未成熟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胺酮多次用药的剂量和时间对大鼠未成熟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7日龄SD大鼠腹腔注射氯胺酮(非竞争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不同脑区的凋亡.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单剂量氯胺酮(25、50和75 mg/kg)神经元凋亡数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以90 min为间隔多次注射氯胺酮(25 mg/kg)达9 h在大脑的10个脑区中有7个脑区的神经元的凋亡显著性增加.结论:氯胺酮给药时间的增加与大鼠未成熟脑组织的神经元凋亡密切相关.

    作者:倪锦;古妙宁;钟志勇;孙侠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沉默Tiam1基因对大肠癌LoVo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RNAi技术沉默Tiam1对大肠癌LoVo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应用RNAi技术将Tiam1的特异性干扰片段转染处理LoVo细胞,采用Real time-RT PCR方法检测Tiam1表达水平和沉默前后LoVo细胞E-cadherin、Vimentin、RhoA、RhoC、Rac1的表达水平;扫描电镜、透射电镜,HE染色观察细胞结构及形态变化;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细胞骨架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NAi组的Tia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RNAi组的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比对照组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NAi组Vimentin、RhoA、RhoC、Rac1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全部P > 0.05);扫描电镜显示RNAi组细胞胞体比对照组变圆、细胞突起明显变短或消失,丝状微绒毛减少,变为扁平盘状突起;透射电镜显示RNAi组细胞表面丝状微绒毛比对照组有较明显减少;HE染色显示对照组细胞散在生长,呈细长梭形,RNAi组细胞生长较集中,呈圆形或类圆形;RNAi组细胞质中丝网状的骨架蛋白结构及点状肌动蛋白小体比对照组减少.结论:沉默Tiam1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已发生EMT的大肠癌细胞出现上皮表型及降低其迁移运动能力,对EMT有一定程度的逆转作用,推测Tiam1通过诱导EMT来促进大肠癌侵袭、转移,至于其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共发;胡洁;王雅娟;赵海燕;何楠;韩慧霞 刊期: 2011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