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罗中兵;张燕辉;宋晓阳;肖维民;杨俊哲;胡明;陶军

关键词:神经传导阻滞, 臂丛, 神经刺激器, 静脉留置针, 罗哌卡因
摘要: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nerve stimulator)用于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ASA Ⅰ~Ⅱ级需长时间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Ⅰ组为对照组,采用头皮针盲探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然后采用腋动脉穿透法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 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Ⅱ组为实验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4G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留置,然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 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术中根据麻醉时间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间断追加0.375%罗哌卡因10 ~ 15 mL/次.术中持续监测SBP、DBP、MAP、ECG、SpO2,并观察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Ⅱ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较Ⅰ组短(P < 0.05),Ⅰ组和Ⅱ组神经阻滞优良率分别为80%和92% (P < 0.05),改为全麻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不良反应.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定位明确,可以作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之一.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尿微量白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 (mA1b)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了解MIF及mA1b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将138例患者按WHO诊断标准分型,分为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及2型糖尿病肾病但无明确冠心病依据的患者,采用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观察比较两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MIF及mA1b含量.结果: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组患者MIF水平(32.61 ± 5.1)μg/L及mA1b水平(63.00 ± 15.2)mg/L高于无明确冠心病的患者MIF(14.32 ± 3.20)μg/L及mA1b(21.00 ± 10.0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患者MIF及mA1b水平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IF(6.37 ± 1.2)μg/L及mA1b(13.75 ± 5.75)mg/L.结论:检测糖尿病肾病患者 MIF 及mA1b,可作为诊断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参考指标.

    作者:吴碧红;孔耀中;肖观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用于清醒插管患者镇静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用于患者清醒气管插管镇静的效果.方法:口腔外科颌面部骨折的患者60例,平均分为两组: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6 μg/kg,M组静脉输注咪达唑仑0.08 mg/kg,均用生理盐水10 mL稀释,10 min输注完毕.在2%丁卡因表面麻醉下行纤支镜清醒鼻腔插管,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呼吸指标的变化,以及患者对插管的耐受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所有患者镇静满意,均能很好耐受清醒气管插管,插管过程中MAP、HR和SpO2、PETCO2稳定(P > 0.05).咪达唑仑组镇静时有轻度呼吸抑制,插管过程中MAP和HR升高(P < 0.05),插管耐受率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 <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清醒气管插管镇静有效,无呼吸抑制,血流动力学稳定,是理想的辅助药.

    作者:彭沛华;陈燕;曾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对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瘤内注射联合同步放疗、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其在中晚期鼻咽癌治疗中的增效作用.方法:41例确诊中晚期鼻咽癌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rAd-p53瘤内注射 + 同步放化疗,对照组仅行同步放化疗.分别比较两组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3个月的有效率以及0.5、1、2年的生存率,2年的原发灶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无瘤生存率.同时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主要的药物毒副反应.结果: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的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rAd-p53的药物副反应主要是发热.两组骨髓抑制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rAd-p53瘤内注射在中晚期鼻咽癌的同步放化疗中具有增效作用,但其远期疗效仍有待扩大样本量行更长时间的进一步观察.rAd-p53瘤内注射并未增加化疗的毒副反应,具有较大的安全性.

    作者:兰桂萍;苏纪平;司勇锋;何承诚;黄波;张政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氯胺酮用药剂量和时间对大鼠未成熟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胺酮多次用药的剂量和时间对大鼠未成熟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7日龄SD大鼠腹腔注射氯胺酮(非竞争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不同脑区的凋亡.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单剂量氯胺酮(25、50和75 mg/kg)神经元凋亡数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以90 min为间隔多次注射氯胺酮(25 mg/kg)达9 h在大脑的10个脑区中有7个脑区的神经元的凋亡显著性增加.结论:氯胺酮给药时间的增加与大鼠未成熟脑组织的神经元凋亡密切相关.

    作者:倪锦;古妙宁;钟志勇;孙侠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高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关系.方法:收集合并T2DM的冠心病CHF患者47例和未合并T2DM的冠心病CHF者48例.分别检测各患者氮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TNF-α、hs-CRP血浆水平.结果:(1)冠心病CHF的轻重程度与NT-pro-BNP、hs-CRP血浆水平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02与0.012),而与年龄、TNF-α、糖化血红蛋白未见明显相关性.(2)与未合并糖尿病的重度心衰组相比,合并糖尿病的重度心衰组hs-CRP炎性指标的血浆水平显著增高(P值为0.019);TNF-α的血浆水平在两组之间差异虽无显著性,但在合并T2DM组中明显增高.结论:冠心病CHF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体内NT-pro-BNP和hs-CRP的血浆水平呈正相关.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CHF组hs-CRP炎性指标的血浆水平显著增高,可见合并T2DM的CHF患者体内具有更高水平的炎性活动,早期抗炎治疗及平稳调控血糖对改善冠心病CHF患者病情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姜家梅;徐卿;周敏杰;格日勒;封启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小儿炎症性肠病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的临床特点及结肠镜表现.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我院诊治的炎症性肠病患儿28例,对其临床资料、内镜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发病年龄在6 ~ 13岁之间,临床表现:溃疡性结肠炎以腹泻、黏液脓血便(占91%以上)及排便时腹下区痉挛性疼痛(65%)为主,少数有肛裂、直肠脱垂和肛周脓肿.全身症状有发热、乏力、厌食、贫血,病重者可合并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可有肠外表现,如关节痛、关节炎、结节性红斑、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克罗恩病(CD)的早期症状常不明显,症状取决于病变的部位与炎症的程度,以腹痛为常见症状(占93%),70%患儿有腹泻及排便规律改变.少数可表现为急腹症,突发呕血、便血、腹胀、肠穿孔、肠梗阻、失血性休克等.体重减轻(约占72%)和生长迟缓(占40 %)是CD常见也是突出的症状.肠外表现关节痛、关节炎、结节型红斑、杵状指、硬化性胆管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结肠镜下表现以黏膜充血水肿(87.5%)、血管网模糊(75%)、浅表溃疡(73%)为主,病变多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及结肠;病理检查: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多数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呈溃疡性结肠炎典型的临床过程.结论:持续的随访,定期的复查及有效的护理指导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病变,有助患儿的康复.

    作者:陈宝心;耿岚岚;袁鹏英;何婉儿;许朝晖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重症监护病房疑似肺血栓栓塞死亡病例分析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41%危重症PTE患者会发生心搏骤停,其中65% ~ 95%会终死亡[1].现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ICU 19例疑似PTE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胡建;熊娇燕;斯一夫;李伟;姜建平;徐静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鼻腔内激光照射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浆P物质的影响

    目的:了解鼻腔内激光照射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浆P物质(SP)的影响.方法:应用低强度激光鼻腔内照射治疗32例偏头痛患者,每天照射1次,每次30 min,7 ~ 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 ~ 3个疗程.治疗1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浆SP含量变化.并设对照组,使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剂量为10 mg/d,7 ~ 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 ~ 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3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5例,无效2例,有效率93.8%.对照组3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11例,无效9例,有效率71.9%.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患者血浆SP的变化:治疗前(26.48 ± 4.22)pg/mL,治疗后(13.26 ± 3.76)pg/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患者血浆SP降低.结论:鼻腔内激光照射治疗偏头痛效果较好,并可以降低患者血浆SP.

    作者:黄应杰;陈加云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沉默Tiam1基因对大肠癌LoVo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RNAi技术沉默Tiam1对大肠癌LoVo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应用RNAi技术将Tiam1的特异性干扰片段转染处理LoVo细胞,采用Real time-RT PCR方法检测Tiam1表达水平和沉默前后LoVo细胞E-cadherin、Vimentin、RhoA、RhoC、Rac1的表达水平;扫描电镜、透射电镜,HE染色观察细胞结构及形态变化;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细胞骨架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NAi组的Tia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RNAi组的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比对照组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NAi组Vimentin、RhoA、RhoC、Rac1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全部P > 0.05);扫描电镜显示RNAi组细胞胞体比对照组变圆、细胞突起明显变短或消失,丝状微绒毛减少,变为扁平盘状突起;透射电镜显示RNAi组细胞表面丝状微绒毛比对照组有较明显减少;HE染色显示对照组细胞散在生长,呈细长梭形,RNAi组细胞生长较集中,呈圆形或类圆形;RNAi组细胞质中丝网状的骨架蛋白结构及点状肌动蛋白小体比对照组减少.结论:沉默Tiam1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已发生EMT的大肠癌细胞出现上皮表型及降低其迁移运动能力,对EMT有一定程度的逆转作用,推测Tiam1通过诱导EMT来促进大肠癌侵袭、转移,至于其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共发;胡洁;王雅娟;赵海燕;何楠;韩慧霞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人工流产术前两种镇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在人工流产术前分别口服米索前列醇与宫颈旁注射利多卡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60例早孕妇女分为两组,A组为米索前列醇组,在人工流产前2 h空腹顿服米索前列醇0.4 mg.B组为利多卡因组,术前用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宫颈旁4、8点钟处各注射2.5 mL约5 min后手术,观察术中宫颈松弛、镇痛效果等.结果:术中宫颈松弛程度,A组与B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 < 0.05),尤其在显效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 0.01);A组与B组镇痛效果比较,两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A组与B组均对宫颈松弛与镇痛效果满意,两组方法安全、简便、有效,适宜在基层单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采用,尤其以术前口服米索前列醇更受施术者及受术者接受,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燕婵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非结核分枝杆菌469株临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2009年469例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临床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对469株NTM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NTM感染占分枝杆菌属培养阳性率为19.93%,感染菌株由高到低依次为鸟-胞内分枝杆菌(26.23%),龟分枝杆菌(18.37%),龟-偶发分枝杆菌复合群(13.43%),耻垢分枝杆菌(占9.59%),龟-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5.54%)等;469株NTM对异烟肼、力克肺疾呈高度耐药性,其他由高到低排列显示对链霉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莫西沙星、利福布丁的耐药性也较强,而对克拉霉素、阿米卡星较为敏感.结论:NTM感染菌种的分布以Ⅳ组为主;NTM对常用的抗结核药呈高度耐药,有待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盛青;马志明;谭俊豪;蔡杏珊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EA)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老年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40例ASA Ⅱ~Ⅲ级择期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 65岁)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A组,n = 20)和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n = 20),观察并记录患者入室平静后和给药后5、10、15、30、6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并观察患者有无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等并发症;评定麻醉效果;检测患者入室后麻醉前(T0)、切皮后1 min(T1)、麻醉后30 min(T2)、60 min(T3)和术毕(T4)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和醛固酮(ALD)含量.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生命体征平稳,SBP、DBP、HR、SpO2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未发生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加重等心电图改变;CSEA组术中麻醉效果好于EA组;两组于T1、T2、T3血浆中PRA、Ang-Ⅱ、ALD水平与T0、T4值比明显降低(P < 0.05),CSEA组T1、T2、T3、T4时点血浆中PRA、Ang-Ⅱ、ALD水平明显低于EA组(P < 0.05).结论:EA和CSEA应用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对患者RAAS系统具有抑制作用,CSEA阻滞更完善,抑制RAAS系统作用更强.

    作者:何绮霞;卢燕;姚业兴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瘦素与老年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瘦素是否与老年患者包括临床糖尿病(DM)、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类型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等指标相关联.方法:选择临床2型糖尿病患者40例(T2DM组),IGT患者30例(IGT组),IFG患者30例(IFG组)和正常对照组30例,检测各组循环瘦素、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等指标,用稳态模式(Homa Model)公式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结果:T2DM组、IGT组和IFG组瘦素水平(*9滋g)分别为4.27 ± 1.82、4.15 ± 1.96、4.19 ± 1.9,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43 ± 0.31;HOMA-IR数值分别为3.48 ± 0.84、3.01 ± 0.67、3.24 ± 0.26,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23 ± 0.42;FINs、FPG、C-肽、HbA1c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T2DM组、IGT组和IFG组在校正胰岛素抵抗后的胰岛细胞功能分别为178 ± 49、165 ± 59、170 ± 52,低于正常对照组的346 ± 5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PG、FINS、C-肽、HbA1c、瘦素水平是影响HOMA-I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循环瘦素水平的升高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9茁细胞功能缺陷的危险因素.

    作者:康雪冰;李元梅;刘月萍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1,6-二磷酸果糖对脑白质损害大鼠皮质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脑白质损害(WMD)大鼠皮质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ion protein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2日龄新生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FDP组(13只)、生理盐水组(12只)及WMD组(13只),后3组通过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吸入氧体积浓度为6%的氮氧混合气,制作新生大鼠WMD模型,分别进行相应的实验干预.损伤后第7天和14天时将大鼠处死,取脑组织应用Western Blots方法检测皮质GAP-43的表达,损伤后30 d进行感觉运动功能检测,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FDP组感觉运动功能较WMD组和生理盐水组有明显改善(P < 0.01或P < 0.05).WMD组、生理盐水组和FDP组皮质GAP-43的表达在干预后7 d时高于对照组,在14 d时FDP组高于WMD组、生理盐组和对照组(P < 0.01).结论:FDP可以上调WMD大鼠皮质GAP-43表达,改善WMD大鼠的脑功能.

    作者:张征宇;袁宝莉;邓素娟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手足口病131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多见的传染病,是以口腔炎、手足等处皮疹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易在婴幼儿中发生流行,现将我科2010年收治的手足口病病例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董显燕;黄郁波;廖林英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甲胎蛋白检测的临床可报告范围验证

    目的:对Elecsys2010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的分析测量范围及临床可报告范围进行验证.方法:参照EP6-A指南的要求进行实验和验证.结果:电化学发光法测定AFP在0.514 ~ 992.7 IU/mL之间线性良好,临床可报告范围为0.514 ~ 158 832 IU/mL.结论:电化学发光法测定AFP的分析测量范围符合厂家声明的性能,临床可报告范围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作者:王凡;蒋红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静脉利多卡因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疼痛是一系列复杂的不同种类的不快或痛苦知觉事件的综合,发生机制非常复杂.虽然目前有效的阿片类药物是好的镇痛剂,然而仍有30%左右的疼痛患者,尽管给予了大剂量阿片类药物,仍然经受着剧烈疼痛的折磨.此外,鸦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亦限制了其应用.与此同时,钠通道阻滞药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用于治疗疼痛的良好辅助效果则日益受到关注.

    作者:罗兴均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大量腹水的诊治与分析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性疾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产生腹水者较少见,同时可因合并心、肾功能减低[1-2],容易误诊和误治.笔者对近期收治的2例甲减合并大量腹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如下.

    作者:李书良;周永宁;郭庆红;李强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420例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左胸和右胸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420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其中经左胸入路250例(左胸组),经右胸入路170例(右胸组),比较两种路径治疗食管癌的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生存率.结果:左胸组与右胸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2%和50.6%(P < 0.001);平均淋巴结清扫为(10.6 ± 1.4)枚和(14.0 ± 2.3)枚(t = -17.48,P < 0.001);纵隔淋巴结复发率为54.4%和45.3%(P = 0.67);1、2、3年总生存率为74.8%、54.0%、41.2%和72.9%、59.4%、50.6%,(χ2 = 2.819,P = 0.093);1、2、3年无病生存率为58.0%、46.0%、36.0%和64.1%、54.1%、46.5%(χ2 = 4.073,P = 0.044).结论:经右胸入路操作复杂,并发症较多,但可减少淋巴结复发,并提高无病生存率.

    作者:尤振兵;徐达夫;朱卫国;嵇建;褚红军;郭伟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糖化血红蛋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40例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入院48 h内HbA1c水平分为3组,A组:HbA1c ≥ 9.0%,B组:6.5% ≤ HbA1c < 9.0%,C组:HbA1c 在正常范围内,4.5% < HbA1c < 6.5%,对3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损伤程度、治疗后疗效评价比较.结果:A组、B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4 ± 6)分和(29 ± 5)分,明显高于C组(22 ± 5)分.A组、B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0 ± 5)分和(25 ± 5)分,明显高于C组(18 ± 6)分.A组脑梗死损伤中、重度者分别为35.0%和55.0%,B组脑梗死损伤中、重度者分别为29.4%和47.1%,明显高于C组中度者18.7%和重度者37.5%.A组、B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52.5%和64.7%,明显低于C组81.3%.A组与B组相比,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损伤程度明显高于B组,总有效率较B组低.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HbA1c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有效控制HbA1c,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王志英;徐志松;杨国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