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足口病131例临床分析

董显燕;黄郁波;廖林英

关键词:手足口病, 病毒感染性疾病, 发生流行, 婴幼儿, 口腔炎, 传染病, 诊治, 特征, 皮疹, 儿童, 病例
摘要: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多见的传染病,是以口腔炎、手足等处皮疹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易在婴幼儿中发生流行,现将我科2010年收治的手足口病病例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血清HCV-RNA定量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索不同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血清HCV-RNA荧光定量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HCV阳性血清标本16份并平均分成6份分别置于室温、4℃和-20℃保存1 d和1周后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利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HCV阳性患者血清在室温(25 ± 2)℃、4℃和-20℃保存1 d,各组荧光定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F = 0.012,0.447,0.230;P = 0.913,0.507,0.796);保存1周,各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F = 0.059,0.308,0.184;P = 0.808,0.582,0.833);根据温度分组后血清保存1 d和保存1周结果无统计学差异(F = 0.055,0.000,0.103;P = 0.816,0.990,0.751).结论:血清在室温、4℃和-20℃条件下保存1周对HCV-RNA的荧光定量检测结果无显著影响.

    作者:黎建安;刘紫菱;林珠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胃肠道术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胃肠道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及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间20例胃肠道手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确诊后均经积极的保守治疗处理,治愈17例,死亡3例;其中7例经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或缓解;6例需再次开腹手术探查进行腹腔减压.结论:胃肠道术后常规监测腹腔内压,不但可及时诊断腹腔间隙综合征,且能协助指导早期治疗.胃肠道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治侧重于及时做出诊断,采取积极的以腹腔减压为主的综合措施,必要时可再次手术探查.

    作者:刘振邦;胡石奇;曹杰;梁立源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重症监护病房疑似肺血栓栓塞死亡病例分析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41%危重症PTE患者会发生心搏骤停,其中65% ~ 95%会终死亡[1].现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ICU 19例疑似PTE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胡建;熊娇燕;斯一夫;李伟;姜建平;徐静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nerve stimulator)用于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ASA Ⅰ~Ⅱ级需长时间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Ⅰ组为对照组,采用头皮针盲探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然后采用腋动脉穿透法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 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Ⅱ组为实验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4G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留置,然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 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术中根据麻醉时间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间断追加0.375%罗哌卡因10 ~ 15 mL/次.术中持续监测SBP、DBP、MAP、ECG、SpO2,并观察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Ⅱ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较Ⅰ组短(P < 0.05),Ⅰ组和Ⅱ组神经阻滞优良率分别为80%和92% (P < 0.05),改为全麻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不良反应.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定位明确,可以作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之一.

    作者:罗中兵;张燕辉;宋晓阳;肖维民;杨俊哲;胡明;陶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人工流产术前两种镇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在人工流产术前分别口服米索前列醇与宫颈旁注射利多卡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60例早孕妇女分为两组,A组为米索前列醇组,在人工流产前2 h空腹顿服米索前列醇0.4 mg.B组为利多卡因组,术前用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宫颈旁4、8点钟处各注射2.5 mL约5 min后手术,观察术中宫颈松弛、镇痛效果等.结果:术中宫颈松弛程度,A组与B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 < 0.05),尤其在显效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 0.01);A组与B组镇痛效果比较,两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A组与B组均对宫颈松弛与镇痛效果满意,两组方法安全、简便、有效,适宜在基层单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采用,尤其以术前口服米索前列醇更受施术者及受术者接受,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燕婵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婴幼儿卡介苗性淋巴结炎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婴幼儿接种卡介苗所致卡介苗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82例婴幼儿卡介苗性淋巴结炎,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包括清除脓液、坏死物、窦道、脓腔壁及肿大淋巴结,术后应用3个月的雷米封及利福平超短程抗结核治疗.结果:82例结核性淋巴结炎中,增殖型26例,干酪坏死型56例(16例脓液抗酸杆菌涂片阳性);78例切口甲级愈合,无窦道发生,痊愈出院;4例伤口未愈,换药1 ~ 2周伤口愈合出院.随访0.5 ~ 3年,无复发;发生药物性肝炎1例,停药后即改善.结论:手术切除加用3个月的雷米封及利福平的超短程抗结核治疗,对婴幼儿卡介苗性淋巴结炎治愈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许俊;倪正义;周密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氯胺酮用药剂量和时间对大鼠未成熟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胺酮多次用药的剂量和时间对大鼠未成熟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7日龄SD大鼠腹腔注射氯胺酮(非竞争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不同脑区的凋亡.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单剂量氯胺酮(25、50和75 mg/kg)神经元凋亡数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以90 min为间隔多次注射氯胺酮(25 mg/kg)达9 h在大脑的10个脑区中有7个脑区的神经元的凋亡显著性增加.结论:氯胺酮给药时间的增加与大鼠未成熟脑组织的神经元凋亡密切相关.

    作者:倪锦;古妙宁;钟志勇;孙侠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间接免疫荧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核抗体对比分析

    目的: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eent assay,IF)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检测临床疑似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血清抗核抗体并进行相关性及对比分析.方法:IF法按说明书操作,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特异的荧光核型为阳性;ELISA法按说明书操作,浓度≥18 U/mL为阳性,12 ~ 18U/mL为可疑,≤12 U/mL为阴性.结果:检测临床疑似自身免疫患者血清138份,IF法阳性50份,阴性88份,阳性率36.23%,ELISA法阳性78份,阴性60份,阳性率56.52%.经卡方检验 P < 0.01.其中IF法样本血清稀释倍数与ELISA法检测浓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99.结论:两种方法检测抗核抗体差异有显著性,ELISA法敏感度明显高于IF法.同时,IF法样本血清抗核抗体血清稀释倍数与ELISA法的浓度呈一定相关性.

    作者:夏勇;李齐光;唐希才;邱志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外伤患者大量输血后血钾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前后血清钾的变化和输血后高钾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非挤压伤患者大量输血的临床资料并设定为大量输血组,选择同期外伤无输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输血前后血钾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和输血前后两组血清钾水平无明显差异(P > 0.05),但术后12 h内大量输血组的高钾血症发生率高于非输血组(P = 0.025),而12 h后两组高血钾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血钾(OR = 2.83,P = 0.038)和术后低pH值(OR = 0.029,P = 0.021)是导致术后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而与大量输血治疗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非挤压伤患者大量输血并不是导致高钾血症发生的直接原因,但同样需要动态监测输血前后的血钾变化.

    作者:陈爱蓉;戴芳;黄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麦考酚钠使用15例临床总结

    目的:探讨麦考酚钠在临床使用与吗替麦考酚酯的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肾移植患者,随机使用麦考酚钠肠溶片(enteric-coated mycophenolate sodium,EC-MPS)或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收集术后6个月内临床资料,分析两种药物的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肾移植后6 个月内EC-MPS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失功或死亡共2例(13.3%),MMF组3例(2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患者急性排斥反应(6.7% vs.13.3%)和需要治疗的急性排斥反应(6.7% vs.13.3%)的比例在EC-MPS组均低于MMF组,但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EC-MPS组有8例(53.3%)发生了至少一起不良事件,MMF 组为10例(66.7%),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 > 0.05).但EC-MPS组发生感染(26.7% vs.33.3%)和重度感染(13.3% vs.20.0%)的患者比例均存在低于MMF组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同时,尽管EC-MPS组与MMF的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3.3% vs.33.3%),但EC-MPS组无1例患者发生重度胃肠道不良事件、MMF组有2例患者发生了重度胃肠道不良事件,而且EC-MPS组发生导致试验药物减量或停药的胃肠道不良事件患者的比例低于MMF组.结论:本研究证实EC-MPS在治疗早期中国肾移植受者的6个月内,其疗效与MMF相当,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但EC-MPS在临床应用中是否具有比MMF更好的优势,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段斌;孙建国;罗永康;杜鹏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寻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手术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所行的811例输尿管镜气压弹道及钬激光碎石手术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是否合并尿路感染、结石位置以及大小、是否嵌顿和所用碎石方法等.分析手术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86.3%(700例)的患者手术成功.结石未完全清除,或需要其他碎石方法为5.55%(45例).66例(8.14%)出现并发症.单因素分析中结石嵌顿 (P < 0.001)、用气压弹道碎石 (P = 0.03)和病程大于3个月 (P = 0.047)是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与手术失败显著相关的因素有:输尿管结石嵌顿和用气压弹道碎石,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02和1.59.结论:输尿管镜碎石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结石嵌顿以及用气压弹道碎石是影响手术成功的相关因素.

    作者:章璟;赵玉隆;王国增;贺伟;石泉;姜宁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目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及其与之配对的正常乳腺成纤维细胞,并初步探讨两者生物学性状的差异.方法: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得原代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及其与之配对的正常乳腺成纤维细胞,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观测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标记,MTT及Western检测两者之间生物学性状差异.结果:分离得到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及其与之配对的正常乳腺成纤维细胞,两者均高表达Vimentin低表达cytokeratin,且两者在形态及生物学性状有一定差异.结论:与配对成纤维细胞相比,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高表达α-SMA,且增殖能力增强.

    作者:陈平波;墨青青;王蓓蓓;翁丹卉;吴鹏;陈刚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膀胱血块填塞急诊处理方法的改进

    膀胱血块填塞系泌尿生殖系统常见急症,是泌尿外科手术如:前列腺切除术,膀胱镜检、膀胱手术等常见并发症,少数患者甚至是在膀胱腔内药物灌注化疗、肾穿刺活检术后及产后出现膀胱出血.常因血块填塞而致排尿梗阻,血块刺激膀胱收缩出现剧烈腹痛.

    作者:张鑫圣;张颖;郑建萍;刘世雄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近2年老年医院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信息.方法:大多数分离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少数利用手工鉴定和K-B法,念珠菌利用显色平板分离和K-B法鉴定,药敏数据分析用 WHONET5.4 软件.结果:从各类标本中共分离出2 849株细菌和念珠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11.4%)、鲍曼不动杆菌(9.7%)、铜绿假单胞菌(9.6%)、肺炎克雷伯菌(7.3%)、金黄色葡萄球菌(6.8%)、白色念珠菌(5.3%).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较低的为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较低的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制菌霉素、伊曲康唑、氟胞嘧啶的耐药率较低.结论:老年住院患者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产ESBLs和耐甲氧西林细菌的分离率以及非发酵菌的耐药率均较高,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作者:吴奎海;芮勇宇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食管鳞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自Bonnet等[1]于1997年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离获得白血病干细胞后,人们又相继在多种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肝癌、结肠癌等)中发现了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 肿瘤干细胞学说越来越受到肿瘤学界的密切关注和广泛支持.该学说的核心思想是提出了在肿瘤组织中存在少量干细胞样的肿瘤细胞亚群,该类细胞是肿瘤形成的起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能力、高侵袭转移能力以及抗化疗、抗辐射等特点,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以及复发等过程有着密切关系[1-2].

    作者:岳黎敏;张莽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高糖培养对雪旺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分泌的影响

    目的:通过检测高糖培养下雪旺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分泌量的改变,探讨高糖对雪旺细胞的影响.方法:在葡萄糖浓度分别为10、30、60 mm/L的培养基中培养雪旺细胞,分别于24、48、72 h,用CCK-8检测雪旺细胞增殖,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VEGF浓度.结果:高糖培养后,雪旺细胞比正常葡萄糖培养,增殖速度减慢,VEGF分泌减少.结论:高糖抑制雪旺细胞增殖,VEGF分泌减少,对周围神经修复过程有损害.

    作者:宋卫东;邱太彬;王光耀;陈皓;侯念宗;沈慧勇;刘尚礼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幽门螺杆菌唾液测试板与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较

    目的:比较幽门螺杆菌唾液测试板(HPS)与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用HPS检测唾液中的尿素酶,同时行14C-UBT及胃镜检查行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 urease test,RUT)、胃黏膜组织学检查(改良Giemsa染色) 及细菌培养联合检测来判断胃黏膜Hp感染情况,并比较HPS与14C-UBT诊断Hp感染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60例患者行Hp联合检测检出阳性患者102例,阳性率为63.75%,其中HPS检出76例,阳性率47.50%,14C-UBT检出94例,阳性率58.75%.HPS、14C-UBT诊断Hp感染的敏感性分别为72.55%、80.39 %;特异性分别为96.55%、79.31%;准确性分别为81.25 %、80.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37 %、87.2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67%、69.70%.对以上结果进行χ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S检测Hp感染的阳性率及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与14C-UBT相近,且此法快速、简便,价格低廉,不需要任何其他仪器,是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的一种新的非侵入性Hp感染诊断方法.

    作者:楼晓军;王彩花;朱永良;温晓伟;马德发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艾司洛尔、瑞芬太尼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全麻插管期MAP、HR和QTc间期影响的比较

    目的:观察和评价艾司洛尔(简称艾洛)、瑞芬太尼(简称瑞芬)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全麻插管期MAP、HR和QTc间期的影响.方法:全组75例,ASAⅡ级,年龄60 ~ 75岁.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艾洛组(A组)和瑞芬组(R组);A组麻醉诱导前静注艾洛0.3 mg/kg后连续输注艾洛100 μg/(kg·min);R组麻醉诱导前静注瑞芬0.5 μg/kg后连续输注瑞芬0.1 μg/(kg·min); C组接受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给予艾洛、瑞芬和盐水前的ECG、MAP和HR (T0),以及给予艾洛、瑞芬或盐水后2 min(T1)、给予芬太尼和丙泊酚后1 min(T2)、万可松后3 min(插管前T3)和插管后30 s(T4)、2 min(T5)以及4 min(T6)的数值.结果:A组和R组MAP在T4 ~ T6各时间段分别与(T0)比、T4 ~ T5各时间段分别与C组比均较低,分别P < 0.05 ~ P < 0.01;HR在各时间段与 T0比均明显下降,分别P < 0.05 ~ P < 0.01; T4、T5和T6比C组明显减慢,分别P < 0.05 ~ P < 0.01.C组MAP和HR在插管后与T3比均增加,P < 0.01.3组间QTc间期基础值相似.A组和R组QTc间期在T4、T5和T6分别短于C组(A组388.8 ± 15.9、388.6 ± 16.2、388.5 ± 15.7和R组389.6 ± 22.4、387.4 ± 19.8、386.2 ± 19.3比C组 405.2 ± 19.2、402.5 ± 18.1、401.3 ± 17.8),P < 0.05 ~ 0.01.C组QTc间期在T4、T5和T6与T0比显著延长,分别P < 0.01.C组因气管插管伴随的QTc间期≥440 ms的病例数显著多于A组和R组(P < 0.05).结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在芬太尼和丙泊酚全麻气管插管期QTc是延长的;静注艾洛或瑞芬可缩短与插管有关的QTc的延长,同时可抑制气管插管时血液动力学应激反应.

    作者:张兆平;顾美蓉;房宁宁;孙国华;高宏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皮下连续缝合法在普外科的应用

    切口皮肤缝合因部位不同而缝合方法不尽相同,常采用丝线间断缝合,但因产生线脚压痕而影响美观,且拆线时疼痛强度大,笔者自2001年3月至2010年10月在876例中小手术中,切口皮肤层均采用皮下连续缝合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黎春明;何勇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年龄相关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特别是痴呆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痴呆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早期识别痴呆并对其进行干预将可延缓痴呆的发生.由于痴呆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MCI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礼;秦琴保 刊期: 2011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