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勇;李齐光;唐希才;邱志超
目的:研究血清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结肠癌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0例结肠癌患者(结肠癌组),30例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病变组)和3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静脉血标本,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用放射免疫法分析CEA含量,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CRP 含量并用Beckman Coulter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结肠癌组患者VEGF、CEA和CRP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良性病变组VEGF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CRP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肠癌组VEGF和CEA水平高于良性病变组(P < 0.05).血清VEGF、CEA和CRP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5.6%、66.8%和93.2%.结论:血清VEGF、CEA和CRP联合检测可提高结肠癌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和诊断符合率,为结肠癌患者术前临床诊治和术后辅助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伍尚标;陈戎;苏榕;李志发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术前和术后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远期预后的意义.方法:161例NSCLC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比较NSCL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CRP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NSCLC患者5年生存率,采用Log rank单因素分析比较生存率,预后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135例患者完成本研究.术前血清CRP平均水平为(13.8 ± 4.3) mg/L,健康对照组为(3.3 ± 1.1)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732,P = 0.005);术后61例患者血清CRP水平恢复至正常,CRP平均浓度为(7.3 ± 3.1) mg/L,治疗后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3.461,P = 0.028).以CRP浓度7.3 mg/L为界,分别将术前和术后CRP分为高浓度CRP组和低浓度CRP组.单因素χ2分析显示术前CRP和术后CRP水平与性别、ECOG评分、T分期、N分期、吸烟和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 < 0.05),而与年龄、病理分型和手术类型无关(P > 0.05).术前低CRP组和高CRP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54/61)和67.6%(50/7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162,P = 0.033);术后低CRP组和高CRP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64/80)和72.7%(40/5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14,P = 0.044).Logistic多因素回归显示男性、ECOG评分、T分期、N分期、吸烟、肿瘤大小和术前CRP水平为预后的不良因素(P < 0.05).结论:术前而非术后血清CRP水平对NSCLC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推测术后血清CRP水平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可能与术前CRP 浓度有关.
作者:寇凯平;吴威;宁邵东;符慧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氯胺酮多次用药的剂量和时间对大鼠未成熟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7日龄SD大鼠腹腔注射氯胺酮(非竞争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不同脑区的凋亡.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单剂量氯胺酮(25、50和75 mg/kg)神经元凋亡数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以90 min为间隔多次注射氯胺酮(25 mg/kg)达9 h在大脑的10个脑区中有7个脑区的神经元的凋亡显著性增加.结论:氯胺酮给药时间的增加与大鼠未成熟脑组织的神经元凋亡密切相关.
作者:倪锦;古妙宁;钟志勇;孙侠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对45例住院患者的心脏CT、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冠心病史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冠脉钙化总积分(TCS)是否异常分组,比较两组间的HCY、血脂、冠心病史等指标的差异;并对TCS可能的影响因素做回归分析.结果:TCS异常组的HCY、甘油三酯、冠心病史显著高于TCS正常组,TCS异常组的高密度脂蛋白则低于TCS正常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回归分析提示HCY、冠心病史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HCY水平可能是冠心病的影响因素,降低HCY水平可能为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带来获益.
作者:彭程;楼慧玲 刊期: 2011年第13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年龄相关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特别是痴呆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痴呆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早期识别痴呆并对其进行干预将可延缓痴呆的发生.由于痴呆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MCI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礼;秦琴保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前后血清钾的变化和输血后高钾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非挤压伤患者大量输血的临床资料并设定为大量输血组,选择同期外伤无输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输血前后血钾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和输血前后两组血清钾水平无明显差异(P > 0.05),但术后12 h内大量输血组的高钾血症发生率高于非输血组(P = 0.025),而12 h后两组高血钾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血钾(OR = 2.83,P = 0.038)和术后低pH值(OR = 0.029,P = 0.021)是导致术后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而与大量输血治疗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非挤压伤患者大量输血并不是导致高钾血症发生的直接原因,但同样需要动态监测输血前后的血钾变化.
作者:陈爱蓉;戴芳;黄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患者男,49岁,因排无痛性肉眼血尿2个月余,超声提示右肾巨大占位来诊.查体:右中腹部可触及包块,质中,无明显压痛.入院后完善尿常规检查提示尿潜血(+++),血沉明显升高,血红蛋白95 g/L,超声未发现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CT及三维成像提示右肾实质占位(12 cm × 8 cm × 11 cm),累及肾皮质、髓质及右肾盂、肾盏,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强化减退;右肾动脉三支主要分支动脉,考虑右肾动脉变异;静脉肾盂造影提示右肾不规则充盈缺损,右肾中盏及右肾盂受压,远端输尿管显影欠清.
作者:张源锋;张永海;徐庆春;黄洪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仿真内窥镜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中的成像技术、方法及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对79例常规DSA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旋转DSA,并将影像资料传输至飞利浦公司3D-RA图像工作站行仿真内窥镜重建成像.结果:7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仿真内窥镜技术重建后的图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血管腔内的血栓情况、血管痉挛程度以及颅内动脉瘤段血管及动脉瘤腔内的三维解剖结构.结论:仿真内窥镜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诊疗中的应用比常规DSA检查能更清楚地提供颅内动脉段血管腔内的解剖结构,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和外科动脉瘤夹闭提供更加全面的血管腔内影像资料.
作者:焦河;王凤英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多见的传染病,是以口腔炎、手足等处皮疹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易在婴幼儿中发生流行,现将我科2010年收治的手足口病病例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董显燕;黄郁波;廖林英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患者男,29岁,因病态肥胖,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胃减容术.患者身高178 cm,体重179 kg,BMI 53 kg/m2,腰围160 cm,臀围159 c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22 U/ 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13 U/ L,B 超检查示脂肪肝,胸部X 线摄片示心影增大,其余检查正常.术前12 h禁食,术前30 min给予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肌肉注射.入手术室后将患者安全固定,开放外周静脉,常规心电图及脉氧饱和度监测.
作者:张春梅;戴永忠;施冲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及不同载体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beagle犬8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和第1磨牙.3个月后,植入种植体,并在颊侧形成骨缺损,分别置入两种不同浓度rhBMP-2的珊瑚羟基磷灰石人造骨(CHA)或可吸收胶原海绵(ACS).种植体植入后2、4、8、12周,各处死2只实验犬,获取含种植体骨标本,作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量.结果:随时间延长,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内新生骨高度、新骨面积和骨-种植体结合率均不断增加.CHA空白和ACS空白组形成的新骨高度、新骨面积和骨-种植体结合率均较低.而4个rhBMP-2组所形成的新骨高度、新骨面积和骨-种植体结合率均较空白组明显增加.空白组与rhBMP-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个rhBMP-2组之间以及两个空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hBMP-2能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内的骨组织再生并与种植体表面较好地结合.ACS和CHA都能作为rhBMP-2的载体材料.
作者:黄元瑾;章锦才;刘曙光;蔡德鸿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中优质护理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年2-10月进行宫腔镜下手术77例,接受优质护理服务与传统护理服务的两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接受优质护理服务组的患者在血压、心率、情绪、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情况与接受传统护理组比较效果较满意.结论:加强优质护理服务,是降低患者紧张情绪、提高其舒适度满意度、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朱剑群;朱红心;黄金妹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观察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株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靶向hTERT基因的微小RNA(miRNA),构建4个重组表达质粒并转染人胆囊癌GBC-SD细胞株.48 h后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TERT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靶向hTERT的4个重组质粒转染组的hTERT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 < 0.01).结论:靶向hTERT基因的特异性miRNA表达载体能有效地下调GBC-SD细胞中hTER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作者:吴斌全;邹敏;刘会春;鲁正 刊期: 2011年第13期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合并症,具有发病急、临床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对母婴均具有极大的危害,易造成胎儿窘迫、死胎、流产,孕妇甚至并发DIC危及生命.现收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6例患者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张孝艳;乔玉环;郭瑞霞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40例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入院48 h内HbA1c水平分为3组,A组:HbA1c ≥ 9.0%,B组:6.5% ≤ HbA1c < 9.0%,C组:HbA1c 在正常范围内,4.5% < HbA1c < 6.5%,对3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损伤程度、治疗后疗效评价比较.结果:A组、B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4 ± 6)分和(29 ± 5)分,明显高于C组(22 ± 5)分.A组、B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0 ± 5)分和(25 ± 5)分,明显高于C组(18 ± 6)分.A组脑梗死损伤中、重度者分别为35.0%和55.0%,B组脑梗死损伤中、重度者分别为29.4%和47.1%,明显高于C组中度者18.7%和重度者37.5%.A组、B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52.5%和64.7%,明显低于C组81.3%.A组与B组相比,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损伤程度明显高于B组,总有效率较B组低.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HbA1c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有效控制HbA1c,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王志英;徐志松;杨国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脑白质损害(WMD)大鼠皮质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ion protein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2日龄新生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FDP组(13只)、生理盐水组(12只)及WMD组(13只),后3组通过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吸入氧体积浓度为6%的氮氧混合气,制作新生大鼠WMD模型,分别进行相应的实验干预.损伤后第7天和14天时将大鼠处死,取脑组织应用Western Blots方法检测皮质GAP-43的表达,损伤后30 d进行感觉运动功能检测,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FDP组感觉运动功能较WMD组和生理盐水组有明显改善(P < 0.01或P < 0.05).WMD组、生理盐水组和FDP组皮质GAP-43的表达在干预后7 d时高于对照组,在14 d时FDP组高于WMD组、生理盐组和对照组(P < 0.01).结论:FDP可以上调WMD大鼠皮质GAP-43表达,改善WMD大鼠的脑功能.
作者:张征宇;袁宝莉;邓素娟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行钻孔减压并干细胞移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通过对21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钻孔减压并干细胞移植术患者的观察,分析其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结果:21例手术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加强术中无菌技术管理和护理安全管理,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郭月友;毕晔;李立茵;叶少珊;邵莉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为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确定治疗目标及治疗方案.方法:在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后,提出临床问题,从Cochrane图书馆(网络版1990-2010年)、PubMed(2000-2010年)、万方数据库(2000-2010年12月)检索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根据证据结果及患者的意愿为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结果:共检出与不同问题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25篇,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53篇.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患者意愿,为患者制定了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期目标:完全切除肿块,延长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经过半年的随访证实该方案适合患者.结论:采用循证治疗的方法,为初诊中年男性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确定了合理的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案,控制了患者的症状,延长了生存时间,提高了生存质量.
作者:谭小平;董卫国;吕晓光;吴娜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了解本院儿科住院患儿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科住院泌尿系感染患儿的中段尿培养997份.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用天地人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对分离的纯菌株进行菌株鉴定,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了敏感试验.结果:尿培养中分离出排前6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白色念珠菌、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磷霉素、美洛培南、呋喃妥因较敏感,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较敏感.结论:大肠埃希菌为本地区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次为屎肠球菌,以往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的常用药物如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等已产生较高的耐药性,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为准确诊断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作者:沈红;王珍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 (mA1b)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了解MIF及mA1b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将138例患者按WHO诊断标准分型,分为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及2型糖尿病肾病但无明确冠心病依据的患者,采用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观察比较两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MIF及mA1b含量.结果: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组患者MIF水平(32.61 ± 5.1)μg/L及mA1b水平(63.00 ± 15.2)mg/L高于无明确冠心病的患者MIF(14.32 ± 3.20)μg/L及mA1b(21.00 ± 10.0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患者MIF及mA1b水平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IF(6.37 ± 1.2)μg/L及mA1b(13.75 ± 5.75)mg/L.结论:检测糖尿病肾病患者 MIF 及mA1b,可作为诊断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参考指标.
作者:吴碧红;孔耀中;肖观清 刊期: 201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