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梅;戴永忠;施冲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的临床特点及结肠镜表现.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我院诊治的炎症性肠病患儿28例,对其临床资料、内镜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发病年龄在6 ~ 13岁之间,临床表现:溃疡性结肠炎以腹泻、黏液脓血便(占91%以上)及排便时腹下区痉挛性疼痛(65%)为主,少数有肛裂、直肠脱垂和肛周脓肿.全身症状有发热、乏力、厌食、贫血,病重者可合并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可有肠外表现,如关节痛、关节炎、结节性红斑、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克罗恩病(CD)的早期症状常不明显,症状取决于病变的部位与炎症的程度,以腹痛为常见症状(占93%),70%患儿有腹泻及排便规律改变.少数可表现为急腹症,突发呕血、便血、腹胀、肠穿孔、肠梗阻、失血性休克等.体重减轻(约占72%)和生长迟缓(占40 %)是CD常见也是突出的症状.肠外表现关节痛、关节炎、结节型红斑、杵状指、硬化性胆管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结肠镜下表现以黏膜充血水肿(87.5%)、血管网模糊(75%)、浅表溃疡(73%)为主,病变多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及结肠;病理检查: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多数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呈溃疡性结肠炎典型的临床过程.结论:持续的随访,定期的复查及有效的护理指导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病变,有助患儿的康复.
作者:陈宝心;耿岚岚;袁鹏英;何婉儿;许朝晖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 (mA1b)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了解MIF及mA1b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将138例患者按WHO诊断标准分型,分为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及2型糖尿病肾病但无明确冠心病依据的患者,采用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观察比较两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MIF及mA1b含量.结果: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组患者MIF水平(32.61 ± 5.1)μg/L及mA1b水平(63.00 ± 15.2)mg/L高于无明确冠心病的患者MIF(14.32 ± 3.20)μg/L及mA1b(21.00 ± 10.0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患者MIF及mA1b水平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IF(6.37 ± 1.2)μg/L及mA1b(13.75 ± 5.75)mg/L.结论:检测糖尿病肾病患者 MIF 及mA1b,可作为诊断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参考指标.
作者:吴碧红;孔耀中;肖观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一种简易的直肠肛管测压技术,以研究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肛管直肠测压装置对26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和2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肛门直肠动力学检查.结果:FC组力排时肛管剩余压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FC组直肠初始感觉容量、初始便意感容量、排便窘迫容量、大耐受容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FC组直肠初始感觉压力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而直肠初始便意感压力、排便窘迫压力、大耐受压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该肛管直肠测压技术可准确、重复地测量成人的肛管直肠压力.
作者:周立平;郭丽;何敏静;刘瑶;王丽;蔡文智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观察靶向抗原递呈细胞激活表达gB的重组DNA疫苗对树突状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含gB与靶向BAK siRNA共表达的重组质粒载体pgB-U6BAK,将重组质粒pgB-U6BAK及pgB分别转染经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转染后树突状细胞BAK和gB基因表达变化,MTT法检测转染后树突状细胞凋亡发生率.结果:成功构建含gB和靶向BAK siRNA共表达的重组质粒载体pgB-U6BAK.重组质粒pgB-U6BAK转染树突状细胞后在gB稳定表达的同时,其BA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重组质粒pgB-U6BAK转染后树突状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重组DNA疫苗pgB-U6BA能够在稳定表达gB的同时通过抑制凋亡基因BAK而抑制树突状细胞发生凋亡,有望成为较为有效的抗巨细胞病毒疫苗.
作者:刘继晓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国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围术期40 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B组5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于PCI 术前、术后24 h测定肌钙蛋白I(cTnI);PCI术前、术后5 d、术后30 d测定肌酸激酶(C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观察ACS患者随访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PCI术后24 h cTnI均显著升高(P < 0.01),A组较B组升高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两组在用药后5 d及30 d LDL-C和TC均显著下降(P < 0.01),40 mg组下降幅度更加显著且30 d LDL-C达标率(即LDL-C≤1.8 mmol/L比例)更高(24% vs 66%,P < 0.01).(3)A组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2例)较A组(再发心肌梗死1例、心力衰竭5例、再发心绞痛需住院治疗3例共9例)显著降低(P < 0.05).(4)两组药物副作用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结论:ACS患者PCI围手术期阿托伐他汀40 mg/d能显著降低LDL-C、TC、cTnI水平,提高30 d LDL-C达标率,降低围手术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作者:吴涛;邱健;洪长江;徐林;顾晓龙 刊期: 2011年第13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年龄相关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特别是痴呆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痴呆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早期识别痴呆并对其进行干预将可延缓痴呆的发生.由于痴呆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MCI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礼;秦琴保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患者女,60岁.因左下肢疼痛5 d,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2 d于2009年10月17日入院.患者5 d前活动后出现左下肢疼痛,继之出现双下肢无力,尚能行走.期间注射后1次狂犬疫苗,此后症状进行性加重,不能行走并出现大小便困难,发热,体温波动在37.8 ~ 39.7℃.无饮水反呛、吞咽困难及双上肢无力.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
作者:尚芙蓉;黄敏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及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间20例胃肠道手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确诊后均经积极的保守治疗处理,治愈17例,死亡3例;其中7例经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或缓解;6例需再次开腹手术探查进行腹腔减压.结论:胃肠道术后常规监测腹腔内压,不但可及时诊断腹腔间隙综合征,且能协助指导早期治疗.胃肠道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治侧重于及时做出诊断,采取积极的以腹腔减压为主的综合措施,必要时可再次手术探查.
作者:刘振邦;胡石奇;曹杰;梁立源 刊期: 2011年第13期
膀胱血块填塞系泌尿生殖系统常见急症,是泌尿外科手术如:前列腺切除术,膀胱镜检、膀胱手术等常见并发症,少数患者甚至是在膀胱腔内药物灌注化疗、肾穿刺活检术后及产后出现膀胱出血.常因血块填塞而致排尿梗阻,血块刺激膀胱收缩出现剧烈腹痛.
作者:张鑫圣;张颖;郑建萍;刘世雄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应用多重PCR技术鉴定体外培养、分离获得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临床病毒株.方法:以先天性感染HCMV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集尿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将分离获得的临床低传代病毒感染HELF细胞,提取病毒DNA,针对较保守基因IE和LA,设计两对引物,同时扩增IE和LA基因,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成功分离获得2株HCMV临床低传代病毒株(D2、D3),经多重PCR同时扩增出209 bp(IE)和401 bp(LA)目的片段.结论:多重PCR可以作为病毒分离后,基础研究中鉴定HCMV临床病毒株的一种方法.
作者:丁俊彩;苏海浩;胡兢晶;郭媛媛;谢斌华;王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对Elecsys2010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的分析测量范围及临床可报告范围进行验证.方法:参照EP6-A指南的要求进行实验和验证.结果:电化学发光法测定AFP在0.514 ~ 992.7 IU/mL之间线性良好,临床可报告范围为0.514 ~ 158 832 IU/mL.结论:电化学发光法测定AFP的分析测量范围符合厂家声明的性能,临床可报告范围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作者:王凡;蒋红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多见的传染病,是以口腔炎、手足等处皮疹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易在婴幼儿中发生流行,现将我科2010年收治的手足口病病例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董显燕;黄郁波;廖林英 刊期: 2011年第13期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41%危重症PTE患者会发生心搏骤停,其中65% ~ 95%会终死亡[1].现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ICU 19例疑似PTE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胡建;熊娇燕;斯一夫;李伟;姜建平;徐静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仿真内窥镜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中的成像技术、方法及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对79例常规DSA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旋转DSA,并将影像资料传输至飞利浦公司3D-RA图像工作站行仿真内窥镜重建成像.结果:7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仿真内窥镜技术重建后的图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血管腔内的血栓情况、血管痉挛程度以及颅内动脉瘤段血管及动脉瘤腔内的三维解剖结构.结论:仿真内窥镜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诊疗中的应用比常规DSA检查能更清楚地提供颅内动脉段血管腔内的解剖结构,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和外科动脉瘤夹闭提供更加全面的血管腔内影像资料.
作者:焦河;王凤英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麦考酚钠在临床使用与吗替麦考酚酯的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肾移植患者,随机使用麦考酚钠肠溶片(enteric-coated mycophenolate sodium,EC-MPS)或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收集术后6个月内临床资料,分析两种药物的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肾移植后6 个月内EC-MPS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失功或死亡共2例(13.3%),MMF组3例(2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患者急性排斥反应(6.7% vs.13.3%)和需要治疗的急性排斥反应(6.7% vs.13.3%)的比例在EC-MPS组均低于MMF组,但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EC-MPS组有8例(53.3%)发生了至少一起不良事件,MMF 组为10例(66.7%),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 > 0.05).但EC-MPS组发生感染(26.7% vs.33.3%)和重度感染(13.3% vs.20.0%)的患者比例均存在低于MMF组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同时,尽管EC-MPS组与MMF的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3.3% vs.33.3%),但EC-MPS组无1例患者发生重度胃肠道不良事件、MMF组有2例患者发生了重度胃肠道不良事件,而且EC-MPS组发生导致试验药物减量或停药的胃肠道不良事件患者的比例低于MMF组.结论:本研究证实EC-MPS在治疗早期中国肾移植受者的6个月内,其疗效与MMF相当,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但EC-MPS在临床应用中是否具有比MMF更好的优势,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段斌;孙建国;罗永康;杜鹏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比较硫酸镁与尼莫地平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住院总费用是否有差别.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8例随机分为硫酸镁组与尼莫地平组,两组常规治疗相同,硫酸镁组使用25%硫酸镁1.5 mL/h持续微泵泵入,尼莫地平组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 mg/24 h持续微泵泵入.两组均治疗14 d,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住院总费用.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总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硫酸镁与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基本相同,但住院总费用比尼莫地平明显低.
作者:但德胜;薛敬明;程礼丽;陈煜礼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及不同载体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beagle犬8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和第1磨牙.3个月后,植入种植体,并在颊侧形成骨缺损,分别置入两种不同浓度rhBMP-2的珊瑚羟基磷灰石人造骨(CHA)或可吸收胶原海绵(ACS).种植体植入后2、4、8、12周,各处死2只实验犬,获取含种植体骨标本,作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量.结果:随时间延长,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内新生骨高度、新骨面积和骨-种植体结合率均不断增加.CHA空白和ACS空白组形成的新骨高度、新骨面积和骨-种植体结合率均较低.而4个rhBMP-2组所形成的新骨高度、新骨面积和骨-种植体结合率均较空白组明显增加.空白组与rhBMP-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个rhBMP-2组之间以及两个空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hBMP-2能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内的骨组织再生并与种植体表面较好地结合.ACS和CHA都能作为rhBMP-2的载体材料.
作者:黄元瑾;章锦才;刘曙光;蔡德鸿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了解鼻腔内激光照射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浆P物质(SP)的影响.方法:应用低强度激光鼻腔内照射治疗32例偏头痛患者,每天照射1次,每次30 min,7 ~ 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 ~ 3个疗程.治疗1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浆SP含量变化.并设对照组,使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剂量为10 mg/d,7 ~ 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 ~ 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3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5例,无效2例,有效率93.8%.对照组3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11例,无效9例,有效率71.9%.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患者血浆SP的变化:治疗前(26.48 ± 4.22)pg/mL,治疗后(13.26 ± 3.76)pg/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患者血浆SP降低.结论:鼻腔内激光照射治疗偏头痛效果较好,并可以降低患者血浆SP.
作者:黄应杰;陈加云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前后血清钾的变化和输血后高钾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非挤压伤患者大量输血的临床资料并设定为大量输血组,选择同期外伤无输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输血前后血钾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和输血前后两组血清钾水平无明显差异(P > 0.05),但术后12 h内大量输血组的高钾血症发生率高于非输血组(P = 0.025),而12 h后两组高血钾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血钾(OR = 2.83,P = 0.038)和术后低pH值(OR = 0.029,P = 0.021)是导致术后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而与大量输血治疗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非挤压伤患者大量输血并不是导致高钾血症发生的直接原因,但同样需要动态监测输血前后的血钾变化.
作者:陈爱蓉;戴芳;黄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自Bonnet等[1]于1997年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离获得白血病干细胞后,人们又相继在多种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肝癌、结肠癌等)中发现了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 肿瘤干细胞学说越来越受到肿瘤学界的密切关注和广泛支持.该学说的核心思想是提出了在肿瘤组织中存在少量干细胞样的肿瘤细胞亚群,该类细胞是肿瘤形成的起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能力、高侵袭转移能力以及抗化疗、抗辐射等特点,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以及复发等过程有着密切关系[1-2].
作者:岳黎敏;张莽 刊期: 201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