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硫酸镁与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比较

但德胜;薛敬明;程礼丽;陈煜礼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硫酸镁, 尼莫地平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硫酸镁与尼莫地平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住院总费用是否有差别.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8例随机分为硫酸镁组与尼莫地平组,两组常规治疗相同,硫酸镁组使用25%硫酸镁1.5 mL/h持续微泵泵入,尼莫地平组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 mg/24 h持续微泵泵入.两组均治疗14 d,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住院总费用.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总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硫酸镁与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基本相同,但住院总费用比尼莫地平明显低.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RNA干扰对胆囊癌细胞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株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靶向hTERT基因的微小RNA(miRNA),构建4个重组表达质粒并转染人胆囊癌GBC-SD细胞株.48 h后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TERT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靶向hTERT的4个重组质粒转染组的hTERT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 < 0.01).结论:靶向hTERT基因的特异性miRNA表达载体能有效地下调GBC-SD细胞中hTER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作者:吴斌全;邹敏;刘会春;鲁正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病态肥胖患者胃减容手术1例麻醉体会

    患者男,29岁,因病态肥胖,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胃减容术.患者身高178 cm,体重179 kg,BMI 53 kg/m2,腰围160 cm,臀围159 c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22 U/ 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13 U/ L,B 超检查示脂肪肝,胸部X 线摄片示心影增大,其余检查正常.术前12 h禁食,术前30 min给予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肌肉注射.入手术室后将患者安全固定,开放外周静脉,常规心电图及脉氧饱和度监测.

    作者:张春梅;戴永忠;施冲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肛管直肠测压技术在功能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一种简易的直肠肛管测压技术,以研究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肛管直肠测压装置对26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和2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肛门直肠动力学检查.结果:FC组力排时肛管剩余压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FC组直肠初始感觉容量、初始便意感容量、排便窘迫容量、大耐受容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FC组直肠初始感觉压力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而直肠初始便意感压力、排便窘迫压力、大耐受压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该肛管直肠测压技术可准确、重复地测量成人的肛管直肠压力.

    作者:周立平;郭丽;何敏静;刘瑶;王丽;蔡文智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精氨酸加压素的临床应用

    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是人体下丘脑合成的一种由九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肽,其在渗透压调节、心血管功能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自被成功分离及合成以来,AVP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已成功用于血管扩张性休克、心肺脑复苏、尿崩症及出血性疾病的治疗.本文主要就AVP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胡益民;纪木火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对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瘤内注射联合同步放疗、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其在中晚期鼻咽癌治疗中的增效作用.方法:41例确诊中晚期鼻咽癌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rAd-p53瘤内注射 + 同步放化疗,对照组仅行同步放化疗.分别比较两组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3个月的有效率以及0.5、1、2年的生存率,2年的原发灶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无瘤生存率.同时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主要的药物毒副反应.结果: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的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rAd-p53的药物副反应主要是发热.两组骨髓抑制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rAd-p53瘤内注射在中晚期鼻咽癌的同步放化疗中具有增效作用,但其远期疗效仍有待扩大样本量行更长时间的进一步观察.rAd-p53瘤内注射并未增加化疗的毒副反应,具有较大的安全性.

    作者:兰桂萍;苏纪平;司勇锋;何承诚;黄波;张政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尿微量白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 (mA1b)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了解MIF及mA1b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将138例患者按WHO诊断标准分型,分为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及2型糖尿病肾病但无明确冠心病依据的患者,采用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观察比较两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MIF及mA1b含量.结果: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组患者MIF水平(32.61 ± 5.1)μg/L及mA1b水平(63.00 ± 15.2)mg/L高于无明确冠心病的患者MIF(14.32 ± 3.20)μg/L及mA1b(21.00 ± 10.0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患者MIF及mA1b水平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IF(6.37 ± 1.2)μg/L及mA1b(13.75 ± 5.75)mg/L.结论:检测糖尿病肾病患者 MIF 及mA1b,可作为诊断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参考指标.

    作者:吴碧红;孔耀中;肖观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目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及其与之配对的正常乳腺成纤维细胞,并初步探讨两者生物学性状的差异.方法: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得原代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及其与之配对的正常乳腺成纤维细胞,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观测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标记,MTT及Western检测两者之间生物学性状差异.结果:分离得到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及其与之配对的正常乳腺成纤维细胞,两者均高表达Vimentin低表达cytokeratin,且两者在形态及生物学性状有一定差异.结论:与配对成纤维细胞相比,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高表达α-SMA,且增殖能力增强.

    作者:陈平波;墨青青;王蓓蓓;翁丹卉;吴鹏;陈刚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妊高征合并HELLP综合征行剖宫产麻醉处理的回顾性分析

    HELLP综合征是Weinstein[1]于1982年首先报道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为特点,常危及母儿生命,适时终止妊娠是降低母婴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该综合征的患者在麻醉处理上有一定的特殊性,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对36例行剖宫产手术合并HELLP综合征患者成功实施了麻醉,无一例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丽;周树保;彭道珍;钟钦文;郭锐;王力峰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回结型肠套叠空气整复后回盲瓣X线征象分析

    急性肠套叠是小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其发病机制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系膜套入到邻近肠腔内,造成肠壁折叠,肠腔阻塞,肠系膜血管压迫,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哭闹,腹部包块及便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常见肠套叠分为回结型、小肠型、结肠型[2],临床常用的处理方式为X线监视下或B超监视下空气灌肠整复或手术,本文对其行X线监视下空气灌肠整复脱套后回盲瓣的影像征象作回顾分析,以提高对急性肠套叠后回盲瓣的X线征象认识.

    作者:黄善强;刘春娥;樊树峰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沉默Tiam1基因对大肠癌LoVo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RNAi技术沉默Tiam1对大肠癌LoVo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应用RNAi技术将Tiam1的特异性干扰片段转染处理LoVo细胞,采用Real time-RT PCR方法检测Tiam1表达水平和沉默前后LoVo细胞E-cadherin、Vimentin、RhoA、RhoC、Rac1的表达水平;扫描电镜、透射电镜,HE染色观察细胞结构及形态变化;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细胞骨架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NAi组的Tia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RNAi组的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比对照组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NAi组Vimentin、RhoA、RhoC、Rac1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全部P > 0.05);扫描电镜显示RNAi组细胞胞体比对照组变圆、细胞突起明显变短或消失,丝状微绒毛减少,变为扁平盘状突起;透射电镜显示RNAi组细胞表面丝状微绒毛比对照组有较明显减少;HE染色显示对照组细胞散在生长,呈细长梭形,RNAi组细胞生长较集中,呈圆形或类圆形;RNAi组细胞质中丝网状的骨架蛋白结构及点状肌动蛋白小体比对照组减少.结论:沉默Tiam1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已发生EMT的大肠癌细胞出现上皮表型及降低其迁移运动能力,对EMT有一定程度的逆转作用,推测Tiam1通过诱导EMT来促进大肠癌侵袭、转移,至于其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共发;胡洁;王雅娟;赵海燕;何楠;韩慧霞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用于清醒插管患者镇静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用于患者清醒气管插管镇静的效果.方法:口腔外科颌面部骨折的患者60例,平均分为两组: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6 μg/kg,M组静脉输注咪达唑仑0.08 mg/kg,均用生理盐水10 mL稀释,10 min输注完毕.在2%丁卡因表面麻醉下行纤支镜清醒鼻腔插管,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呼吸指标的变化,以及患者对插管的耐受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所有患者镇静满意,均能很好耐受清醒气管插管,插管过程中MAP、HR和SpO2、PETCO2稳定(P > 0.05).咪达唑仑组镇静时有轻度呼吸抑制,插管过程中MAP和HR升高(P < 0.05),插管耐受率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 <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清醒气管插管镇静有效,无呼吸抑制,血流动力学稳定,是理想的辅助药.

    作者:彭沛华;陈燕;曾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仿真内窥镜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诊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仿真内窥镜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中的成像技术、方法及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对79例常规DSA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旋转DSA,并将影像资料传输至飞利浦公司3D-RA图像工作站行仿真内窥镜重建成像.结果:7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仿真内窥镜技术重建后的图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血管腔内的血栓情况、血管痉挛程度以及颅内动脉瘤段血管及动脉瘤腔内的三维解剖结构.结论:仿真内窥镜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诊疗中的应用比常规DSA检查能更清楚地提供颅内动脉段血管腔内的解剖结构,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和外科动脉瘤夹闭提供更加全面的血管腔内影像资料.

    作者:焦河;王凤英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结肠癌患者血清VEGF、CEA和CRP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血清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结肠癌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0例结肠癌患者(结肠癌组),30例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病变组)和3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静脉血标本,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用放射免疫法分析CEA含量,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CRP 含量并用Beckman Coulter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结肠癌组患者VEGF、CEA和CRP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良性病变组VEGF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CRP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肠癌组VEGF和CEA水平高于良性病变组(P < 0.05).血清VEGF、CEA和CRP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5.6%、66.8%和93.2%.结论:血清VEGF、CEA和CRP联合检测可提高结肠癌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和诊断符合率,为结肠癌患者术前临床诊治和术后辅助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伍尚标;陈戎;苏榕;李志发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婴幼儿卡介苗性淋巴结炎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婴幼儿接种卡介苗所致卡介苗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82例婴幼儿卡介苗性淋巴结炎,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包括清除脓液、坏死物、窦道、脓腔壁及肿大淋巴结,术后应用3个月的雷米封及利福平超短程抗结核治疗.结果:82例结核性淋巴结炎中,增殖型26例,干酪坏死型56例(16例脓液抗酸杆菌涂片阳性);78例切口甲级愈合,无窦道发生,痊愈出院;4例伤口未愈,换药1 ~ 2周伤口愈合出院.随访0.5 ~ 3年,无复发;发生药物性肝炎1例,停药后即改善.结论:手术切除加用3个月的雷米封及利福平的超短程抗结核治疗,对婴幼儿卡介苗性淋巴结炎治愈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许俊;倪正义;周密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循证治疗

    目的:为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确定治疗目标及治疗方案.方法:在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后,提出临床问题,从Cochrane图书馆(网络版1990-2010年)、PubMed(2000-2010年)、万方数据库(2000-2010年12月)检索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根据证据结果及患者的意愿为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结果:共检出与不同问题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25篇,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53篇.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患者意愿,为患者制定了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期目标:完全切除肿块,延长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经过半年的随访证实该方案适合患者.结论:采用循证治疗的方法,为初诊中年男性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确定了合理的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案,控制了患者的症状,延长了生存时间,提高了生存质量.

    作者:谭小平;董卫国;吕晓光;吴娜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行钻孔减压并干细胞移植手术护理

    目的:探讨行钻孔减压并干细胞移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通过对21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钻孔减压并干细胞移植术患者的观察,分析其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结果:21例手术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加强术中无菌技术管理和护理安全管理,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郭月友;毕晔;李立茵;叶少珊;邵莉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420例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左胸和右胸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420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其中经左胸入路250例(左胸组),经右胸入路170例(右胸组),比较两种路径治疗食管癌的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生存率.结果:左胸组与右胸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2%和50.6%(P < 0.001);平均淋巴结清扫为(10.6 ± 1.4)枚和(14.0 ± 2.3)枚(t = -17.48,P < 0.001);纵隔淋巴结复发率为54.4%和45.3%(P = 0.67);1、2、3年总生存率为74.8%、54.0%、41.2%和72.9%、59.4%、50.6%,(χ2 = 2.819,P = 0.093);1、2、3年无病生存率为58.0%、46.0%、36.0%和64.1%、54.1%、46.5%(χ2 = 4.073,P = 0.044).结论:经右胸入路操作复杂,并发症较多,但可减少淋巴结复发,并提高无病生存率.

    作者:尤振兵;徐达夫;朱卫国;嵇建;褚红军;郭伟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网瘾青年颈椎X线平片分析

    目的:分析网瘾青年颈椎X线平片资料,为社区网瘾青年颈椎病提供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社区167名网瘾青年到我院行颈椎X线平片检查的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7例网瘾青年中5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颈椎X线平片改变,其中曲度改变39例(66.1%)、颈椎失稳21例(35.6%)、椎小关节退变12例(20.3%)、韧带钙化8例(13.6%)、椎间孔改变6例(10.2%)、椎体退变5例(8.5%),部分青年已经产生临床症状.结论:网瘾青年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盯视电脑屏幕,缺少必要运动和休息,易产生颈椎病,当其X线平片上有曲度变直、反张、侧弯、椎体旋转不良(双边征)、椎体滑移等特征性征象时,应结合临床表现,早期做出诊断.

    作者:黎坤境;黄勇;蓝健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脊柱侧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侧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并比较其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采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5例共43个椎体.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活动能力、伤椎前中部高度丢失百分比及后凸畸形Cobb′s角等指标来评估两组疗效.结果:术后VAS评分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 0.01).侧弯畸形及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有2个椎体(4.8%)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神经症状;有2例发生周围椎体骨折.结论:PKP能有效缓解脊柱侧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恢复伤椎高度和纠正侧弯畸形.PKP是治疗脊柱侧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彭伟雄;梁洁红;张志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重症监护病房疑似肺血栓栓塞死亡病例分析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41%危重症PTE患者会发生心搏骤停,其中65% ~ 95%会终死亡[1].现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ICU 19例疑似PTE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胡建;熊娇燕;斯一夫;李伟;姜建平;徐静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