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回结型肠套叠空气整复后回盲瓣X线征象分析

黄善强;刘春娥;樊树峰

关键词:回结型肠套叠, 空气整复, 回盲瓣, 空气灌肠整复, 急性肠套叠, 监视, 影像征象, 血管压迫, 临床症状, 回顾分析, 腹部包块, 发病机制, 处理方式, 肠腔内, 小儿科, 急腹症, 肠系膜, 阻塞, 折叠, 小肠
摘要:急性肠套叠是小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其发病机制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系膜套入到邻近肠腔内,造成肠壁折叠,肠腔阻塞,肠系膜血管压迫,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哭闹,腹部包块及便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常见肠套叠分为回结型、小肠型、结肠型[2],临床常用的处理方式为X线监视下或B超监视下空气灌肠整复或手术,本文对其行X线监视下空气灌肠整复脱套后回盲瓣的影像征象作回顾分析,以提高对急性肠套叠后回盲瓣的X线征象认识.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道术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胃肠道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及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间20例胃肠道手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确诊后均经积极的保守治疗处理,治愈17例,死亡3例;其中7例经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或缓解;6例需再次开腹手术探查进行腹腔减压.结论:胃肠道术后常规监测腹腔内压,不但可及时诊断腹腔间隙综合征,且能协助指导早期治疗.胃肠道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治侧重于及时做出诊断,采取积极的以腹腔减压为主的综合措施,必要时可再次手术探查.

    作者:刘振邦;胡石奇;曹杰;梁立源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16例诊治体会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合并症,具有发病急、临床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对母婴均具有极大的危害,易造成胎儿窘迫、死胎、流产,孕妇甚至并发DIC危及生命.现收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6例患者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张孝艳;乔玉环;郭瑞霞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1,6-二磷酸果糖对脑白质损害大鼠皮质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脑白质损害(WMD)大鼠皮质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ion protein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2日龄新生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FDP组(13只)、生理盐水组(12只)及WMD组(13只),后3组通过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吸入氧体积浓度为6%的氮氧混合气,制作新生大鼠WMD模型,分别进行相应的实验干预.损伤后第7天和14天时将大鼠处死,取脑组织应用Western Blots方法检测皮质GAP-43的表达,损伤后30 d进行感觉运动功能检测,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FDP组感觉运动功能较WMD组和生理盐水组有明显改善(P < 0.01或P < 0.05).WMD组、生理盐水组和FDP组皮质GAP-43的表达在干预后7 d时高于对照组,在14 d时FDP组高于WMD组、生理盐组和对照组(P < 0.01).结论:FDP可以上调WMD大鼠皮质GAP-43表达,改善WMD大鼠的脑功能.

    作者:张征宇;袁宝莉;邓素娟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TLR2、TLR4、TLR5和TLR9在小鼠Hp感染模型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BALB/c小鼠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前后和用抗生素治疗后胃黏膜组织中Toll样受体(TLR)2、TLR4、TLR5、TLR9、IL-1β的表达,探讨Toll样受体家族在Hp感染机制中的作用.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第1组不予处理(正常组),第2组予感染Hp(Hp感染组),第3组感染Hp后予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治疗组).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半定量检测小鼠胃内TLR2、TLR4、TLR5、TLR9、IL-1β的表达,Giemsa染色切片计数Hp定植数量,HE染色切片判断黏膜炎症水平.结果:(1)TLR5、TLR9在各组小鼠胃黏膜组织中均无表达.(2)TLR2在Hp感染组胃黏膜组织中表达(PCR:0.13 ± 0.025;Western:1.32 ± 0.27)高于抗生素治疗组(PCR:0.04 ± 0.011;Western:0.43 ± 0.08),正常组无表达.(3)TLR4在Hp感染组胃黏膜组织中表达(PCR:0.22 ± 0.051;Western:0.72 ± 0.17)高于抗生素治疗组(PCR:0.06 ± 0.009;Western:0.21 ± 0.04),正常组无表达.(4)IL-1β在Hp感染组胃黏膜组织中有表达(PCR:0.27 ± 0.038;Western:0.58 ± 0.14),抗生素治疗组和正常组无表达.结论:TLR2、TLR4可能参与了Hp的致病机制,TLR5、TLR9可能未参与Hp的致病机制.

    作者:刘翔;林漫鹏;吕建忠;林虹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中优质护理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年2-10月进行宫腔镜下手术77例,接受优质护理服务与传统护理服务的两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接受优质护理服务组的患者在血压、心率、情绪、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情况与接受传统护理组比较效果较满意.结论:加强优质护理服务,是降低患者紧张情绪、提高其舒适度满意度、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朱剑群;朱红心;黄金妹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幽门螺杆菌唾液测试板与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较

    目的:比较幽门螺杆菌唾液测试板(HPS)与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用HPS检测唾液中的尿素酶,同时行14C-UBT及胃镜检查行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 urease test,RUT)、胃黏膜组织学检查(改良Giemsa染色) 及细菌培养联合检测来判断胃黏膜Hp感染情况,并比较HPS与14C-UBT诊断Hp感染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60例患者行Hp联合检测检出阳性患者102例,阳性率为63.75%,其中HPS检出76例,阳性率47.50%,14C-UBT检出94例,阳性率58.75%.HPS、14C-UBT诊断Hp感染的敏感性分别为72.55%、80.39 %;特异性分别为96.55%、79.31%;准确性分别为81.25 %、80.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37 %、87.2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67%、69.70%.对以上结果进行χ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S检测Hp感染的阳性率及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与14C-UBT相近,且此法快速、简便,价格低廉,不需要任何其他仪器,是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的一种新的非侵入性Hp感染诊断方法.

    作者:楼晓军;王彩花;朱永良;温晓伟;马德发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沉默Tiam1基因对大肠癌LoVo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RNAi技术沉默Tiam1对大肠癌LoVo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应用RNAi技术将Tiam1的特异性干扰片段转染处理LoVo细胞,采用Real time-RT PCR方法检测Tiam1表达水平和沉默前后LoVo细胞E-cadherin、Vimentin、RhoA、RhoC、Rac1的表达水平;扫描电镜、透射电镜,HE染色观察细胞结构及形态变化;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细胞骨架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NAi组的Tia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RNAi组的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比对照组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NAi组Vimentin、RhoA、RhoC、Rac1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全部P > 0.05);扫描电镜显示RNAi组细胞胞体比对照组变圆、细胞突起明显变短或消失,丝状微绒毛减少,变为扁平盘状突起;透射电镜显示RNAi组细胞表面丝状微绒毛比对照组有较明显减少;HE染色显示对照组细胞散在生长,呈细长梭形,RNAi组细胞生长较集中,呈圆形或类圆形;RNAi组细胞质中丝网状的骨架蛋白结构及点状肌动蛋白小体比对照组减少.结论:沉默Tiam1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已发生EMT的大肠癌细胞出现上皮表型及降低其迁移运动能力,对EMT有一定程度的逆转作用,推测Tiam1通过诱导EMT来促进大肠癌侵袭、转移,至于其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共发;胡洁;王雅娟;赵海燕;何楠;韩慧霞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儿童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儿科住院患儿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科住院泌尿系感染患儿的中段尿培养997份.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用天地人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对分离的纯菌株进行菌株鉴定,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了敏感试验.结果:尿培养中分离出排前6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白色念珠菌、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磷霉素、美洛培南、呋喃妥因较敏感,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较敏感.结论:大肠埃希菌为本地区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次为屎肠球菌,以往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的常用药物如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等已产生较高的耐药性,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为准确诊断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作者:沈红;王珍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手足口病131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多见的传染病,是以口腔炎、手足等处皮疹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易在婴幼儿中发生流行,现将我科2010年收治的手足口病病例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董显燕;黄郁波;廖林英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超声技术用于判断小儿下肢气囊止血带适充气压力的临床研究

    目的:借助超声技术可以提供实时图像的特点,探讨小儿下肢止血带适宜充气压力.方法:将100例行下肢手术患儿分为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在超声图像指导下向止血带气囊内充气,以腘动脉搏动消失、血流阻断为标准;对照组以缚扎止血带处患肢周径的0.7作为气囊充气压力值.比较两组止血带效果和止血带副损伤.结果:两组止血带效果均满意,实验组气囊充气压力低于对照组,止血带副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超声技术用于小儿下肢气囊止血带适充气压力的判断,方法科学,效果满意,副损伤发生率低.

    作者:唐芳;尤慧;董艳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环丙沙星对沙门菌毒力岛基因invA影响的分析

    目的:分析沙门菌毒力岛基因invA在不同血清型的基因变异和耐环丙沙星菌株中基因突变情况,及环丙沙星对沙门菌生长能力的影响.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6个血清型的40株沙门菌的环丙沙星MIC;采用多阶段筛选法对敏感菌株诱导环丙沙星耐药株;对invA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其基因变异和突变情况;测定诱导前后沙门菌的生长曲线.结果:不同血清型的沙门菌其invA基因序列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均属于沉默突变;环丙沙星耐药株未发现invA基因突变或缺失;环丙沙星诱导后沙门菌的生长能力明显减弱(P < 0.001).结论:invA基因在不同血清型的变异,说明沙门菌的毒力仍在进化中;环丙沙星未引起invA基因的突变或缺失,但可使沙门菌的生长能力下降.

    作者:王玉平;李俊萍;陈亚;吴永宁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小儿炎症性肠病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的临床特点及结肠镜表现.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我院诊治的炎症性肠病患儿28例,对其临床资料、内镜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发病年龄在6 ~ 13岁之间,临床表现:溃疡性结肠炎以腹泻、黏液脓血便(占91%以上)及排便时腹下区痉挛性疼痛(65%)为主,少数有肛裂、直肠脱垂和肛周脓肿.全身症状有发热、乏力、厌食、贫血,病重者可合并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可有肠外表现,如关节痛、关节炎、结节性红斑、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克罗恩病(CD)的早期症状常不明显,症状取决于病变的部位与炎症的程度,以腹痛为常见症状(占93%),70%患儿有腹泻及排便规律改变.少数可表现为急腹症,突发呕血、便血、腹胀、肠穿孔、肠梗阻、失血性休克等.体重减轻(约占72%)和生长迟缓(占40 %)是CD常见也是突出的症状.肠外表现关节痛、关节炎、结节型红斑、杵状指、硬化性胆管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结肠镜下表现以黏膜充血水肿(87.5%)、血管网模糊(75%)、浅表溃疡(73%)为主,病变多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及结肠;病理检查: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多数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呈溃疡性结肠炎典型的临床过程.结论:持续的随访,定期的复查及有效的护理指导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病变,有助患儿的康复.

    作者:陈宝心;耿岚岚;袁鹏英;何婉儿;许朝晖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对45例住院患者的心脏CT、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冠心病史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冠脉钙化总积分(TCS)是否异常分组,比较两组间的HCY、血脂、冠心病史等指标的差异;并对TCS可能的影响因素做回归分析.结果:TCS异常组的HCY、甘油三酯、冠心病史显著高于TCS正常组,TCS异常组的高密度脂蛋白则低于TCS正常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回归分析提示HCY、冠心病史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HCY水平可能是冠心病的影响因素,降低HCY水平可能为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带来获益.

    作者:彭程;楼慧玲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网瘾青年颈椎X线平片分析

    目的:分析网瘾青年颈椎X线平片资料,为社区网瘾青年颈椎病提供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社区167名网瘾青年到我院行颈椎X线平片检查的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7例网瘾青年中5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颈椎X线平片改变,其中曲度改变39例(66.1%)、颈椎失稳21例(35.6%)、椎小关节退变12例(20.3%)、韧带钙化8例(13.6%)、椎间孔改变6例(10.2%)、椎体退变5例(8.5%),部分青年已经产生临床症状.结论:网瘾青年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盯视电脑屏幕,缺少必要运动和休息,易产生颈椎病,当其X线平片上有曲度变直、反张、侧弯、椎体旋转不良(双边征)、椎体滑移等特征性征象时,应结合临床表现,早期做出诊断.

    作者:黎坤境;黄勇;蓝健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综合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单纯牵引组和综合康复组,单纯牵引组予单纯牵引治疗,综合康复组在牵引基础上加用调制中频电、推拿手法、运动疗法、微波治疗等措施,观察两组治疗效果、JOA颈椎评分、Barthel指数的变化情况,并作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23.12,P < 0.05).治愈率单纯牵引组24%,综合康复组70%,组间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纯牵引组、综合康复组治疗后运动能力、感觉能力、膀胱功能及JOA总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 < 0.05),以上各项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纯牵引组、综合康复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 < 0.05),Barthel指数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牵引疗法治疗颈椎病疗效肯定,在牵引疗法基础上加用调制中频电、推拿手法、运动疗法、微波治疗等措施,综合康复治疗颈椎病可提高治愈率,更好地全面改善患者颈椎各项功能,更大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作者:乔君;宛远君;傅声波;胡韬;吴罡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艾司洛尔、瑞芬太尼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全麻插管期MAP、HR和QTc间期影响的比较

    目的:观察和评价艾司洛尔(简称艾洛)、瑞芬太尼(简称瑞芬)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全麻插管期MAP、HR和QTc间期的影响.方法:全组75例,ASAⅡ级,年龄60 ~ 75岁.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艾洛组(A组)和瑞芬组(R组);A组麻醉诱导前静注艾洛0.3 mg/kg后连续输注艾洛100 μg/(kg·min);R组麻醉诱导前静注瑞芬0.5 μg/kg后连续输注瑞芬0.1 μg/(kg·min); C组接受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给予艾洛、瑞芬和盐水前的ECG、MAP和HR (T0),以及给予艾洛、瑞芬或盐水后2 min(T1)、给予芬太尼和丙泊酚后1 min(T2)、万可松后3 min(插管前T3)和插管后30 s(T4)、2 min(T5)以及4 min(T6)的数值.结果:A组和R组MAP在T4 ~ T6各时间段分别与(T0)比、T4 ~ T5各时间段分别与C组比均较低,分别P < 0.05 ~ P < 0.01;HR在各时间段与 T0比均明显下降,分别P < 0.05 ~ P < 0.01; T4、T5和T6比C组明显减慢,分别P < 0.05 ~ P < 0.01.C组MAP和HR在插管后与T3比均增加,P < 0.01.3组间QTc间期基础值相似.A组和R组QTc间期在T4、T5和T6分别短于C组(A组388.8 ± 15.9、388.6 ± 16.2、388.5 ± 15.7和R组389.6 ± 22.4、387.4 ± 19.8、386.2 ± 19.3比C组 405.2 ± 19.2、402.5 ± 18.1、401.3 ± 17.8),P < 0.05 ~ 0.01.C组QTc间期在T4、T5和T6与T0比显著延长,分别P < 0.01.C组因气管插管伴随的QTc间期≥440 ms的病例数显著多于A组和R组(P < 0.05).结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在芬太尼和丙泊酚全麻气管插管期QTc是延长的;静注艾洛或瑞芬可缩短与插管有关的QTc的延长,同时可抑制气管插管时血液动力学应激反应.

    作者:张兆平;顾美蓉;房宁宁;孙国华;高宏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术前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远期预后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术前和术后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远期预后的意义.方法:161例NSCLC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比较NSCL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CRP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NSCLC患者5年生存率,采用Log rank单因素分析比较生存率,预后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135例患者完成本研究.术前血清CRP平均水平为(13.8 ± 4.3) mg/L,健康对照组为(3.3 ± 1.1)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732,P = 0.005);术后61例患者血清CRP水平恢复至正常,CRP平均浓度为(7.3 ± 3.1) mg/L,治疗后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3.461,P = 0.028).以CRP浓度7.3 mg/L为界,分别将术前和术后CRP分为高浓度CRP组和低浓度CRP组.单因素χ2分析显示术前CRP和术后CRP水平与性别、ECOG评分、T分期、N分期、吸烟和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 < 0.05),而与年龄、病理分型和手术类型无关(P > 0.05).术前低CRP组和高CRP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54/61)和67.6%(50/7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162,P = 0.033);术后低CRP组和高CRP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64/80)和72.7%(40/5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14,P = 0.044).Logistic多因素回归显示男性、ECOG评分、T分期、N分期、吸烟、肿瘤大小和术前CRP水平为预后的不良因素(P < 0.05).结论:术前而非术后血清CRP水平对NSCLC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推测术后血清CRP水平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可能与术前CRP 浓度有关.

    作者:寇凯平;吴威;宁邵东;符慧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麦考酚钠使用15例临床总结

    目的:探讨麦考酚钠在临床使用与吗替麦考酚酯的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肾移植患者,随机使用麦考酚钠肠溶片(enteric-coated mycophenolate sodium,EC-MPS)或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收集术后6个月内临床资料,分析两种药物的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肾移植后6 个月内EC-MPS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失功或死亡共2例(13.3%),MMF组3例(2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患者急性排斥反应(6.7% vs.13.3%)和需要治疗的急性排斥反应(6.7% vs.13.3%)的比例在EC-MPS组均低于MMF组,但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EC-MPS组有8例(53.3%)发生了至少一起不良事件,MMF 组为10例(66.7%),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 > 0.05).但EC-MPS组发生感染(26.7% vs.33.3%)和重度感染(13.3% vs.20.0%)的患者比例均存在低于MMF组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同时,尽管EC-MPS组与MMF的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3.3% vs.33.3%),但EC-MPS组无1例患者发生重度胃肠道不良事件、MMF组有2例患者发生了重度胃肠道不良事件,而且EC-MPS组发生导致试验药物减量或停药的胃肠道不良事件患者的比例低于MMF组.结论:本研究证实EC-MPS在治疗早期中国肾移植受者的6个月内,其疗效与MMF相当,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但EC-MPS在临床应用中是否具有比MMF更好的优势,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段斌;孙建国;罗永康;杜鹏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氯胺酮用药剂量和时间对大鼠未成熟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胺酮多次用药的剂量和时间对大鼠未成熟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7日龄SD大鼠腹腔注射氯胺酮(非竞争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不同脑区的凋亡.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单剂量氯胺酮(25、50和75 mg/kg)神经元凋亡数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以90 min为间隔多次注射氯胺酮(25 mg/kg)达9 h在大脑的10个脑区中有7个脑区的神经元的凋亡显著性增加.结论:氯胺酮给药时间的增加与大鼠未成熟脑组织的神经元凋亡密切相关.

    作者:倪锦;古妙宁;钟志勇;孙侠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空洞型肺结核18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空洞型肺结核患者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进行探讨,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肺结核单发厚壁空洞(空洞壁厚度大于3 mm) CT 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空洞,后经病理诊断为肺结核空洞患者的临床资料.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标准为肺组织标本显示上皮样肉芽肿或抗酸染色阳性,经抗结核治疗后肺内病变吸收.结果:18例肺结核患者中,男8例,女10例;年龄18 ~ 66岁,平均50.6岁;病程0.5 ~ 18个月,中位病程2个月.肺结核患者中发热12例,咳嗽10例,呼吸困难9例,浅表淋巴结肿大6例,胸腔积液5 例,心包积液3 例;胸部CT示空洞直径2 ~ 4 cm、空洞壁厚度5 ~ 15 mm.11例空洞外缘呈分叶征、毛刺征;7例空洞内缘不光滑;5例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1例胸廓骨质破坏.结论:对病程短、发热及淋巴结大、CT表现为单发厚壁空洞的患者应排除肺结核.

    作者:佘巍巍;王昌明;曾锦荣;莫碧文 刊期: 2011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