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礼;秦琴保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EA)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老年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40例ASA Ⅱ~Ⅲ级择期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 65岁)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A组,n = 20)和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n = 20),观察并记录患者入室平静后和给药后5、10、15、30、6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并观察患者有无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等并发症;评定麻醉效果;检测患者入室后麻醉前(T0)、切皮后1 min(T1)、麻醉后30 min(T2)、60 min(T3)和术毕(T4)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和醛固酮(ALD)含量.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生命体征平稳,SBP、DBP、HR、SpO2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未发生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加重等心电图改变;CSEA组术中麻醉效果好于EA组;两组于T1、T2、T3血浆中PRA、Ang-Ⅱ、ALD水平与T0、T4值比明显降低(P < 0.05),CSEA组T1、T2、T3、T4时点血浆中PRA、Ang-Ⅱ、ALD水平明显低于EA组(P < 0.05).结论:EA和CSEA应用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对患者RAAS系统具有抑制作用,CSEA阻滞更完善,抑制RAAS系统作用更强.
作者:何绮霞;卢燕;姚业兴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nerve stimulator)用于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ASA Ⅰ~Ⅱ级需长时间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Ⅰ组为对照组,采用头皮针盲探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然后采用腋动脉穿透法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 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Ⅱ组为实验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4G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留置,然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 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术中根据麻醉时间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间断追加0.375%罗哌卡因10 ~ 15 mL/次.术中持续监测SBP、DBP、MAP、ECG、SpO2,并观察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Ⅱ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较Ⅰ组短(P < 0.05),Ⅰ组和Ⅱ组神经阻滞优良率分别为80%和92% (P < 0.05),改为全麻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不良反应.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定位明确,可以作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之一.
作者:罗中兵;张燕辉;宋晓阳;肖维民;杨俊哲;胡明;陶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并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后出现各类并发症的特点和原因,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方法:观察114例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所出现的各类并发症,分成肺结核组(TB组)和非结核组(NTB组)进行比较.结果:TB组中,总体并发症、呼吸机相关肺炎、咯血、电解质紊乱和气道梗阻、气管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TB组,差异有显著性 (P < 0.05).TB组中5例发生结核菌沿气道播散.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肺结核并呼吸衰竭,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非结核患者,有必要采取相应防治措施,以提高危重症结核的抢救成功率.
作者:陈志宏;李德宪;胡丽珍 刊期: 2011年第13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年龄相关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特别是痴呆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痴呆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早期识别痴呆并对其进行干预将可延缓痴呆的发生.由于痴呆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MCI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礼;秦琴保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血清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结肠癌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0例结肠癌患者(结肠癌组),30例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病变组)和3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静脉血标本,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用放射免疫法分析CEA含量,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CRP 含量并用Beckman Coulter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结肠癌组患者VEGF、CEA和CRP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良性病变组VEGF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CRP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肠癌组VEGF和CEA水平高于良性病变组(P < 0.05).血清VEGF、CEA和CRP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5.6%、66.8%和93.2%.结论:血清VEGF、CEA和CRP联合检测可提高结肠癌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和诊断符合率,为结肠癌患者术前临床诊治和术后辅助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伍尚标;陈戎;苏榕;李志发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多种后处理重建方法对膈下动脉的显示情况,并了解膈下动脉解剖变异情况及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行上腹部CT血管成像患者的资料.对所有病例的图像分别采用MIP、MPR和VR 3种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后处理,对所有病例双侧膈下动脉的起源进行分析.结果:3种重建方法显示膈下动脉的能力差异有显著性,MIP明显优于MPR及VR,MPR又优于VR.右侧膈下动脉起源于主动脉、腹腔干、右肾动脉、胃左动脉的发生率分别为39.8%、36.1%、17.7%及4%,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副右肾动脉及左侧膈下动脉者均为0.8%.左侧膈下动脉起源于腹腔干、主动脉、左肾动脉、肝左动脉及胃左动脉的发生率分别为70.4%、24.8%、1.6%、1.6%及0.8%;起源于右侧膈下动脉者为0.8%.双侧膈下动脉共干发出者发生率为23.2%,其中16%起源于腹腔干,7.2%起源于腹主动脉.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快速、精确、非损伤性地显示双侧膈下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支.膈下动脉的起源部位经常存在变异,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林楚岚;全显跃;江桂华;苏欢欢;邱迎伟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性疾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产生腹水者较少见,同时可因合并心、肾功能减低[1-2],容易误诊和误治.笔者对近期收治的2例甲减合并大量腹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如下.
作者:李书良;周永宁;郭庆红;李强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比较左胸和右胸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420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其中经左胸入路250例(左胸组),经右胸入路170例(右胸组),比较两种路径治疗食管癌的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生存率.结果:左胸组与右胸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2%和50.6%(P < 0.001);平均淋巴结清扫为(10.6 ± 1.4)枚和(14.0 ± 2.3)枚(t = -17.48,P < 0.001);纵隔淋巴结复发率为54.4%和45.3%(P = 0.67);1、2、3年总生存率为74.8%、54.0%、41.2%和72.9%、59.4%、50.6%,(χ2 = 2.819,P = 0.093);1、2、3年无病生存率为58.0%、46.0%、36.0%和64.1%、54.1%、46.5%(χ2 = 4.073,P = 0.044).结论:经右胸入路操作复杂,并发症较多,但可减少淋巴结复发,并提高无病生存率.
作者:尤振兵;徐达夫;朱卫国;嵇建;褚红军;郭伟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仿真内窥镜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中的成像技术、方法及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对79例常规DSA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旋转DSA,并将影像资料传输至飞利浦公司3D-RA图像工作站行仿真内窥镜重建成像.结果:7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仿真内窥镜技术重建后的图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血管腔内的血栓情况、血管痉挛程度以及颅内动脉瘤段血管及动脉瘤腔内的三维解剖结构.结论:仿真内窥镜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诊疗中的应用比常规DSA检查能更清楚地提供颅内动脉段血管腔内的解剖结构,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和外科动脉瘤夹闭提供更加全面的血管腔内影像资料.
作者:焦河;王凤英 刊期: 2011年第13期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合并症,具有发病急、临床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对母婴均具有极大的危害,易造成胎儿窘迫、死胎、流产,孕妇甚至并发DIC危及生命.现收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6例患者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张孝艳;乔玉环;郭瑞霞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患者男,16岁,学生,2010年11月9日因高烧,腋下有少许出血点,头痛乏力,反应欠佳,有脑膜刺激症状从下面县级医院转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体查:T 39.5℃,BP 115/65 mmHg, P 86次/min,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血常规:WBC 17.78 × 109/L,其中N 0.91,L 0.05,M 0.04.脑脊液生化:蛋白定量2.05 g/L,糖定量2.59 mmol/L,氯定量128.32 mmol/L.脑脊液直接涂片可见白细胞内外均有革兰阴性双球菌.
作者:滕廷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患者男,49岁,因排无痛性肉眼血尿2个月余,超声提示右肾巨大占位来诊.查体:右中腹部可触及包块,质中,无明显压痛.入院后完善尿常规检查提示尿潜血(+++),血沉明显升高,血红蛋白95 g/L,超声未发现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CT及三维成像提示右肾实质占位(12 cm × 8 cm × 11 cm),累及肾皮质、髓质及右肾盂、肾盏,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强化减退;右肾动脉三支主要分支动脉,考虑右肾动脉变异;静脉肾盂造影提示右肾不规则充盈缺损,右肾中盏及右肾盂受压,远端输尿管显影欠清.
作者:张源锋;张永海;徐庆春;黄洪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通过对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瘤内注射联合同步放疗、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其在中晚期鼻咽癌治疗中的增效作用.方法:41例确诊中晚期鼻咽癌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rAd-p53瘤内注射 + 同步放化疗,对照组仅行同步放化疗.分别比较两组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3个月的有效率以及0.5、1、2年的生存率,2年的原发灶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无瘤生存率.同时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主要的药物毒副反应.结果: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的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rAd-p53的药物副反应主要是发热.两组骨髓抑制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rAd-p53瘤内注射在中晚期鼻咽癌的同步放化疗中具有增效作用,但其远期疗效仍有待扩大样本量行更长时间的进一步观察.rAd-p53瘤内注射并未增加化疗的毒副反应,具有较大的安全性.
作者:兰桂萍;苏纪平;司勇锋;何承诚;黄波;张政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氯胺酮多次用药的剂量和时间对大鼠未成熟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7日龄SD大鼠腹腔注射氯胺酮(非竞争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不同脑区的凋亡.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单剂量氯胺酮(25、50和75 mg/kg)神经元凋亡数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以90 min为间隔多次注射氯胺酮(25 mg/kg)达9 h在大脑的10个脑区中有7个脑区的神经元的凋亡显著性增加.结论:氯胺酮给药时间的增加与大鼠未成熟脑组织的神经元凋亡密切相关.
作者:倪锦;古妙宁;钟志勇;孙侠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分析网瘾青年颈椎X线平片资料,为社区网瘾青年颈椎病提供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社区167名网瘾青年到我院行颈椎X线平片检查的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7例网瘾青年中5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颈椎X线平片改变,其中曲度改变39例(66.1%)、颈椎失稳21例(35.6%)、椎小关节退变12例(20.3%)、韧带钙化8例(13.6%)、椎间孔改变6例(10.2%)、椎体退变5例(8.5%),部分青年已经产生临床症状.结论:网瘾青年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盯视电脑屏幕,缺少必要运动和休息,易产生颈椎病,当其X线平片上有曲度变直、反张、侧弯、椎体旋转不良(双边征)、椎体滑移等特征性征象时,应结合临床表现,早期做出诊断.
作者:黎坤境;黄勇;蓝健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比较硫酸镁与尼莫地平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住院总费用是否有差别.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8例随机分为硫酸镁组与尼莫地平组,两组常规治疗相同,硫酸镁组使用25%硫酸镁1.5 mL/h持续微泵泵入,尼莫地平组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 mg/24 h持续微泵泵入.两组均治疗14 d,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住院总费用.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总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硫酸镁与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基本相同,但住院总费用比尼莫地平明显低.
作者:但德胜;薛敬明;程礼丽;陈煜礼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是人体下丘脑合成的一种由九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肽,其在渗透压调节、心血管功能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自被成功分离及合成以来,AVP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已成功用于血管扩张性休克、心肺脑复苏、尿崩症及出血性疾病的治疗.本文主要就AVP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胡益民;纪木火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患者男,29岁,因病态肥胖,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胃减容术.患者身高178 cm,体重179 kg,BMI 53 kg/m2,腰围160 cm,臀围159 c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22 U/ 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13 U/ L,B 超检查示脂肪肝,胸部X 线摄片示心影增大,其余检查正常.术前12 h禁食,术前30 min给予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肌肉注射.入手术室后将患者安全固定,开放外周静脉,常规心电图及脉氧饱和度监测.
作者:张春梅;戴永忠;施冲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一种简易的直肠肛管测压技术,以研究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肛管直肠测压装置对26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和2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肛门直肠动力学检查.结果:FC组力排时肛管剩余压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FC组直肠初始感觉容量、初始便意感容量、排便窘迫容量、大耐受容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FC组直肠初始感觉压力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而直肠初始便意感压力、排便窘迫压力、大耐受压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该肛管直肠测压技术可准确、重复地测量成人的肛管直肠压力.
作者:周立平;郭丽;何敏静;刘瑶;王丽;蔡文智 刊期: 2011年第13期
HELLP综合征是Weinstein[1]于1982年首先报道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为特点,常危及母儿生命,适时终止妊娠是降低母婴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该综合征的患者在麻醉处理上有一定的特殊性,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对36例行剖宫产手术合并HELLP综合征患者成功实施了麻醉,无一例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丽;周树保;彭道珍;钟钦文;郭锐;王力峰 刊期: 201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