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丽;周艳萍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78例,年龄65~81岁,平均(71.6±8.3)岁.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36)和对照组(n=42).观察两组患者的TIMI3级血流获得情况、术后1 h ST段回落情况、左室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的TIMI3级血流获得率、术后1 h内ST段回落比例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可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作者:蔡林;于翔;卢成志 刊期: 2011年第14期
患者女性,78岁,因右乳腺包块逐渐增大10年,溃烂5个月入院.包块大小12 cm×10 cm×8 cm,质地较硬,红肿疼痛,中央有10 cm×8 cm大小溃疡,表面脓苔附着伴恶臭,渗血渗液多:右乳腺包块穿刺活检涂片发现腺癌细胞.检查:白细胞(WBC)9.8×109/L,中性比例0.672,血红蛋白(Hb)93g/L,血小板(PLT)242×109/L,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正常,腹部超声、胸片检查未发现转移病灶.
作者:吴雷;李万平;付尚志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比较小切口下3种胆管探查方式:经胆囊管、一期缝合及T管引流胆道镜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差异.方法:符合标准的16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经胆囊管组(46例)、一期缝合组(57例)及T管引流组(61例),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术后输液量、住院时间、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等.结果:除术后输液量低于一期缝合组外(P<0.05),经胆囊管组和一期缝合组在其余各项临床指标比较中类似(P>0.05),T管引流组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术后输液量、住院时间明显高于或长于经胆囊管组和一期缝合组(P<0.05).术后总并发症20.1%(33/164),3组早期并发症无差异(P>0.05),T管引流组晚期并发症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3种小切口下胆总管探查方式安全、有效.在一定适应证下,经胆囊管或一期缝合胆总管探查明显优于T管引流,可作为部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首选治疗.
作者:郝立校;王坚;蔡珍福;皋岚雅;焦成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尽管近30年来在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及管理方面有很大进步,即通过及时再灌注的心肌拯救机制,它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酶的释放及更好地恢复心功能,但冠脉阻塞后急性心肌梗死仍然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然而,值得肯定的是对缺血心肌突然恢复血流可能会矛盾性地导致损伤的扩大,这种损伤在缺血末期并不存在且可被再灌注时的干预措施所改善,再灌注损伤大多发生在再灌注的早期,引发后期的一些级联反应,终导致缺血范围的扩大、心室扩张、心室壁变薄且心肌失去收缩及舒张功能[1].
作者:项海燕;唐燕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青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以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1-12月于我院心脏中心接受24 h动态血压检查的高血压患者226例,按年龄分为青年高血压组99例,中老年高血压组127例.入选的患者均在心脏中心进行规律就诊,随访至2010年12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心血管危险因素、24 h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的变化以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提示,青年高血压组阳性家族史和不良个人习惯较多,体质指数较高(P<0.05),甘油三酯和血尿酸较高(P<0.05).舒张压高于中老年高血压组.基线及随访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和左室质量指数两组无差异(P>0.05).但中老年高血压组的左心房内径、舒张末期左室内径高于青年高血压组(P<0.05).青年高血压组72例患者随访至终点,随访率72.7%.中老年高血压组97例患者随访至终点,随访率76.4%,平均随访时间(37.8 ±4.9)个月;青年组降压达标率74.8%,中老年组降压达标率71.2%(P>0.05);两组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分别为:13.8%、21.6%(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青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较多,以舒张压升高为主,长期随访靶器官损害较中老年组发生率低.
作者:姚锦容;韩伟华;林永霞;谭丽然;张励庭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先天性无阴道为双侧副中肾管发育不全的结果,几乎都合并无子宫或有始基子宫,极个别患者仍有发育正常的子宫,但卵巢一般正常.染色体核型为46XX.此类患者智力及体格发育正常,具有典型的女性第二性征和心理,除阴道缺失外,外阴结构正常.曾先后有2例患者入住我科,从而获取一些体会,
作者:赵淑芳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研究海南黎族人群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基因l(TAPl)多态性与肺结核痛(PTB)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对205例海南黎族肺结患者及217例海南黎族健康人群TAP1-1/TAP1-2(即Codon333/637)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对其易感性进行分析.结果:(1)海南黎族人群TAP1-1/TAP1-2基因多态性位点具有多态性(A→G);(2)TAP1-1 Codon333多态性位点纯合型Val/VaL的基因频率病例组为4.88%,低于对照组5.33%,而病例组的杂合型lle/Val频率为44.39%,明显高于对照组26.73%,在两组人群中,野生型lle/lle与杂合型比较,P=0.008,OR=1.92(95%CI:1.19~3.12),差异有意义,而与纯合型比较,无差异(P>0.05);(3)TAPl-2Codon637多态性位点纯合型Gly/Gly、杂合型Asp/Gly的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其中野生型与杂合型比较OR=2.87(95%CI=1.75~4.71),与纯合型比较,OR=3.94,(95%CI=1.82~8.53).结论:TAP1基因Codon637位点多态性可能是海南黎族人群肺结核的易感因素.
作者:吉丽敏;王丹妹;莫燕娜;何佟;林峰;林容;林堂昌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康复新联合皮维碘治疗褥疮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135例骨科和神经外科褥疮患者随机分组,分别进行康复新治疗(A组,n=45),皮维碘治疗(B组n=44),康复新联合皮维碘治疗(C组,n=46)观察至少1个月,根据临床症状的改善评定疗效.结果:C组的治疗效果为97.8%,明显高于A组的82.3%和B组的77.3%(P<0.01).结论:康复新联合皮维碘治疗褥疮的疗效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文娟;吴水群;樊秀枝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骨转移骨显像影像学特征,归纳其发生骨骼转移的规律和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00-2007年进行过核素全身骨骼显像的201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病历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COX逐步回归模型多因素进行统计.结果:201例食管癌患者术后行核素全身骨扫描随访,发生骨转移43例.骨转移阳性率21.39%.其好发部位依次为脊柱、肋骨、骨盆、胸部骨骼、四肢及颅骨.中肋骨的假阳性率高.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出现临床症状至手术的时间、鳞癌分化程度、TNM分期、局部淋巴结是否转移、术后规范化治疗情况是影响食管癌术后骨转移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明确这些危险因素及骨转移的高发时间有利于骨骼转移的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
作者:温琥玲;游金辉;谢建平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对氧磷酯酶1(PON1)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控制饮食,给予基本的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缬沙坦80mg,1次/d;连续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OD、PON1、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OD、PON1较治疗前明显升高,MDA则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能够减轻DN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作者:贾婷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建立骨巨细胞瘤肿瘤模型并进一步评价自制复合珊瑚人工骨对骨巨细胞瘤的体内抑制作用.方法:采骨巨细胞瘤原代培养细胞,建立骨巨细胞瘤肿瘤模型,对肿瘤模型进行进一步鉴定确定为骨巨细胞瘤肿瘤模型后,将复合顺铂珊瑚人工骨(composite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CHA)植入肿瘤模型内,评价其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其安全性能.结果: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在裸鼠体内可成瘤,骨巨细胞瘤成瘤率较低且瘤结节生长较慢,瘤结节植入CCHA后,瘤结节出现明显缩小并逐渐包括局部小块皮肤干性发黑坏死,对照组植入(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后瘤结节无明显变化,两组裸鼠重要脏器未见组织细胞损伤.结论:复合人工骨在体内对骨巨细胞瘤细胞产生抑制作用且对机体无明显损伤.
作者:杨进城;林骏;张余;尹庆水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癌症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疾病,其多样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上个世纪的癌症生物学家们通过一个随机模型来解释癌症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一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群在发生基因突变后获得不可控的增殖能力.经过一定积累后,有增殖和生存优势的细胞克隆便形成肿瘤.这些肿瘤细胞不仅可以维持自身的生长,而且在异体移植后可以致瘤.随机理论主张,癌症是由一个细胞克隆或由一组有相似增殖能力的克隆组成,一个癌组织中细胞形态和特性都是一致的,而且每个癌细胞均可以启始和播种肿瘤.因此从理论上讲,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杀伤所有的肿瘤细胞.
作者:张雁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检测围绝经期妇女血清生殖激素水平,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及睾酮(T),分析其对情绪障碍发生的影响.方法:入组的146例围绝经期妇女,分别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留取血样测定生殖激素水平,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抑郁组的E2和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T水平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SH、LH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焦虑组的E2水平高于对照组,而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SH、LH、T水平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3)抑郁焦虑共病组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H、LH、E2、T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围绝经期情绪障碍的发生与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施凤;任慕兰 刊期: 2011年第14期
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转移一般经历肿瘤细胞局部扩散、内渗入血管内(intravasation),在循环内存活下来,从血管内外渗,后在器官内植入[1].播散的细胞必须克服一些阻碍转移的天然障碍,每一个器官对肿瘤细胞的屏障作用和微环境不一定相同.肿瘤细胞有能力渗透到远隔器官,不一定意味着能在这些器官内栖居下来.许多基因,包括启动肿瘤基因、转移启动基因、转移进展基因和转移毒性基因,参与转移过程.
作者:徐克成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孤独症的临床特征和早期特异性症状.方法:使用孤独症一般资料及发育情况问卷和婴幼儿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HAT)收集524例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和早期症状.结果:起病月龄平均为57.31(7.6~46.5)个月,病程平均为36.6(0.4~152)个月;就诊时平均月龄为57.31(11~180)个月,母孕期阳性发现及分娩时合并症发生率较高,各发育指标普遍较正常儿童延迟;早期特异性症状为交会性注意.扮演性游戏以及对他人的情感反应缺陷.结论:重视特异性早期缺陷症状有可能2岁前能诊断干预.
作者:殷青云;陈劲梅;张荣花;罗学荣;李雪荣 刊期: 2011年第14期
一次妊娠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胎儿称多胎妊娠.随着促排卵药物的应用,尤其是人类辅助生育技术的发展.多胎妊娠的发生率随之增加[1].多胎妊娠带来许多医学、伦理、社会和经济问题.母亲并发症和围产儿不良的结局增加[1].对多胎妊娠进行胚胎减灭术,已成为目前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3].
作者:曹红霞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且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因素包括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肌层侵犯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
作者:万璟;李小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改良Roux-en-Y消化道重建对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对14例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手术患者采用改良式Roux-en-Y进行消化道重建,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类型、糖尿病治疗方式、发病时间,随访术后治疗变化及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4例,有10例(71.4%)患者术后血糖逐渐转为正常并停用降糖药,达到治愈标准,余4例(28.6%)明显改善,3例由术前口服降糖药由两种药降为一种药,单种药量无增加,且血糖由术前7~13mmol/L不等均降至正常范围,饭量也无严格控制.1例血糖也在基本正常范围内,但服药不规则,多采用升高后服用降低后停药.结论:对于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改良Roux-en-Y消化道重建可以治愈或明显改善糖尿病糖代谢.
作者:陈培臻;黄国平;蔡铭智;洪建明;蔡丽生;蔡明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对心房纤颤、左房血栓及心房肌病理改变严重程度这3个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心房纤颤患者发生左房血栓的病理学基础.方法:2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资料,按照房颤持续时间、左房血栓大小、心肌病理改变严重程度整理成三组等级资料.运用SPSS软件,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两两之间的相关关系,求出相关系数,并对相关系数进行假设检验.结果:心房纤颤持续时间与左房血栓大小的相关系数为0.416(P<0.05),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心房纤颤持续时间与左房心肌病理改变的相关系数为0.517(P<0.05),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左房血栓大小与左房心肌病理改变的相关系数为0.593(P<0.01),两者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病中,心房纤颤持续时间、心腔血栓大小、心肌病理学改变严重程度是三个密切相关的因素,三者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房颤时间的延长,心房肌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排列走形紊乱程度、Aschott细胞数量、间质水肿程度、心内膜纤维组织增生程度等方面都进一步加重,心腔血栓的发生率及血栓重量也进一步提高.
作者:李锐雄;蓝斌;马陈声;王少洪;朱天翔;杨彦龙 刊期: 2011年第14期
患者,女,60岁,因左耳周围区域麻木1周,于2009年5月15日入院,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史.查体:体温36.5℃,脉搏86/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70 mmHg,一般状态好.PET/CT检查明确诊断为肺癌伴颅脑、纵隔及右肺门淋巴结、胸椎多发转移.血液常规分析、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正常.
作者:吕东来;胡宗涛 刊期: 201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