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方法治疗嵌顿性输尿管结石并息肉的对比研究

李碧君;单炽昌;王在盛;叶亲永

关键词:输尿管镜, 钬激光, 碎石术
摘要:目的:比较榆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与单用钬激光碎石术、单用气压弹道碎石术三者治疗嵌顿性输尿管结石并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32例、单用钬激光碎石术30例、单用气压弹道碎石术43例治疗嵌顿性输尿管结石并息肉患者资料.结果:钬激光碎石联合气压弹道碎石单次碎石率为93.8%(30/32),高于单用钬激光碎石的76.7%(23/30)及单用气压弹道碎石的69.8%(30/43)(P<0.01);钬激光碎石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组中无输尿管穿孔、撕脱、大出血等并发症;单用钬激光碎石组有1例大出血,3例发生输尿管穿孔;单用气压弹道碎石组有2例发生输尿管穿孔.结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单用钬激光碎石术及单用气压弹道碎石术,是治疗嵌顿性榆尿管结石并息肉输尿的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发生脑卒中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目的:通过对发生脑卒中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和非VBD患者进行比较研究,阐述VBD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方法:360例急性脑卒中[脑梗死(BI)277例,脑出血(BH)80例]患者分成4组:VBD BI组、VBD BH组、非VBD BI组、非VBD BH组,对各组的CVD危险因素、神经病变进行分析,对VBD患者基底动脉(BA)及椎动脉(VA)的直径、高度和水平移位进行分析.结果:(1)脑卒中患者VBD的发生率为7.7%,BI为6.5%,BH为12.5%;其中男性VBD的发生率为11.3%,女性为1.7%(男:女为6.6:1;与非VBD BI及BH组相比,VBD BI及BH组的男性优势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非VBD BH组及VBD BI组相比,VBD BH组男性患者的年龄显著降低(P<0.05.P<0.01);VBD BI组吸烟率显著高于非VBD组(P<0.05);4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房颤、CVD家族史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BI及BH组患者BA及VA的平均直径无统计学差异;VBD BH患者的BA形态学改变较VBD BI严重.(4)VBD组POCI、脑桥梗死的发生率是非VBD组的2.2倍(P<0.05),而脑干梗死及出血的发生率是非VBD组的3.5倍.结论:VBD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对伴有高风险的VBD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作者:郎颖涛;刘占况;崔玉环;魏玉磊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利用补片行盆底修补围手术期应用雌激素的近期效应研究

    目的:探讨在补片盆底修补手术前后应用雌激素的近期效应.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因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壁膨出接受补片(Mesh或Promlift)行全盆底修补术共99例住院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OP-Q 盆底器官脱垂分度及是否有雌激素使用禁忌证分为4组:Ⅱ度实验组(43例),Ⅱ度对照组(21例),Ⅲ度实验组(22例),Ⅲ度对照组(13例),雌激素实验组手术前后均使用雌激素,对照组不使用雌激素.结果:平均手术时间,Ⅱ度实验组(70.3±19.2)min短于对照组(97.4±21.6)min(P<0.05),Ⅲ度实验组(88.6±14.7)min短于对照组(127.3±25.5)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Ⅱ度实验组(177.6±42.4)mL少于对照组(275.4±77.4)mL(P<0.01),Ⅲ度实验组(148.5±36.8)mL少于对照组(328.3±84.5)mL(P<0.01).平均住院时间,Ⅱ度实验组(15.3±2.4)d少于对照组(20.5±3.1)d(P<0.05),Ⅲ度实验组(19.3±4.6)d少于对照组(23.2±5.8)d(P<0.05);差异主要表现在术前准备时间,其II度实验组、对照组和Ⅲ度实验组、对照组的术前准备时间分别为(7.4±1.8)d、(11.0±1.4)d(P<0.05)和(10.3±5.1)d、(14.7±3.2)d(P<0.05).网片侵蚀例数,Ⅱ、Ⅲ度合计统计比较,实验组(1例)少于对照组(5例)(P<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现严重与应用雌激素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雌激素可以减轻网片盆底修补术对盆底组织的创伤、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程艳香;王琴;胡敏;周利梅;洪莉;许学先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干细胞标记物ALDH1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干细胞标记物ALDH1与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58例乳腺癌患者ALDH1表达与肿瘤特点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31%ALDH1表达阳性,69%表达阴性;ALDH1表达与病理学分级相关;与ER、PR阴性表达相关;与其他诸如年龄、淋巴结数目、ki-67表达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乳腺癌干细胞标记物ALDH1在乳腺癌患者中具有高表达,与乳腺癌肿瘤细胞的一些特点具有相关性,但仍需要一些研究进一步阐明他们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利平;谢俊涛;杨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绿激光治疗尿道狭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绿激光治疗尿道狭窄的效果.方法:对96例尿道狭窄患者进行绿激光气化尿道狭窄瘢痕组织,留置导尿管2~4周,停留置导尿管后1~3个月进行尿道扩张术,并进行停留置导尿后3、6、1年随访.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95例患者术后排尿满意,1例患者暂时性尿失禁,口服舍尼亭后改善.术后与术前比较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绿激光治疗男性尿道狭窄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冯瑞;沈斌;李中兴;葛广成;吴丹;王星;崔彦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帕金森病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锥体外系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得到大多数学者公认的是多巴胺缺失学说.近年来,氧化应激一自由基学说以及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分化发育和存活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也逐渐得到重视.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是一种直接结合或间接作用于基因启动子、形成具有RNA聚合酶活性的动态转录复合体的蛋白质因子.随着帕金森病病因不同学说的提出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帕金森病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陆续开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吴珍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全血电阻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全血电阻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访14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6个月,使用电阻法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结果:健康志愿者电阻法检测结果的分布范围为ADP 6~13 Ω;AA 5~14 Ω;胶原10~18 Ω.10例患者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2 h后,以ADP为诱导剂,电阻法测定其中8例结果为O Ω,其他2例分别为3和7 Ω:光学法测定结果分布为31%~74%之间.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后预后良好的121位ACS患者,治疗1周后的电阻法测定结果分布为,ADP1~10.9 Ω;AA O Ω;胶原5~18.8 Ω.治疗6个月后电阻法测定结果的分布为,ADP 0~7 Ω;AA O Ω;胶原3~16 Ω.接受双抗血小板治疗,以ADP为诱导剂的检测结果与PLT、Fbg、T-chol和LDL水平具有相关性;与hsCRP、身高、体重没有相关性.以胶原为诱导剂的检测结果与PLT具有相关性,与Fbg、LDL、hsCRP、身高、体重没有相关性.以AA为诱导剂的检测结果与上述所有参数没有相关性.结论:全血电阻法血小板聚集试验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用于评价血小板对药物反应性的试验.

    作者:乔蕊;李蕾;张捷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超敏C反应蛋白在术后感染患者中的早期预警价值

    感染是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尤其对于术后需入住ICU进行监护的患者更常见,并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如若能早期发现感染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将会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动态监测术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变化,发现hs-CRP对术后感染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敏;徐建国;赵洁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内镜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rAd-p53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胰腺癌14例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引导下瘤内注射rAd-p53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胰腺癌的可行性、耐受性及有效性.方法:14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局部进展性或合并小范围肝转移)接受EUS引导下瘤内注射rAd-p53(2×102),每周1次,连续4周.同时患者给予吉西他滨静脉化疗(静脉注射,1 000 mg/m2)每周1次,共3次,休息1周,整个疗程为4周.结果:14例患者完成了内镜下瘤内注射tad-p53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其中9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2例患者病情稳定,注射后肿瘤进展的中住时间平均为6周,3例患者在6月后随访时病情稳定,11例患者仍存活,治疗总有效率达64.3%,未出现新鲜转移灶.3例患者在接受治疗4月后死亡.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Karnofsky评分明显提高,糖类抗原CA199下降(P<0.05),治疗后疼.结论:EUS引导下瘤内注射rAd-p53合并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治疗胰腺癌安全可行,具有较好的临床耐受性和有效性.

    作者:夏敏;占强;郭继中;陈涛;王含芬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大肠癌伴肝转移42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大肠癌伴肝转移的根治切除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大肠癌肝转移根治切除13例与肝转移灶未切除行插管化疗、无水酒精瘤体内注射等治疗29例进行1、3、5年的生存率比较.结果:早期诊断肝转移灶并得到根治性切除的13例1、3、5年生存率为69.23%(9/13)、53.84%(7/13)和23.08%(3/13),较未行切除术的29例1、3、5年生存率31.03%(9/29)、13.79%(4/29)和0明显增高.结论: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以早期诊断与手术根治性切除肝转移灶治疗效果好.

    作者:温健;赵胜雷;张新校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孟鲁司特钠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治疗及预防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疗效.方法:将47例CVA患儿,按抽签法随机分I组22例和Ⅱ组25例.I组早晚吸入沙丁胺醇,至症状消失后停药,同时早晚各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共12周后停药;Ⅱ组早晚亦吸入沙丁胺醇,至症状消失后停药,同时每晚嚼服孟鲁斯特钠共12周后停药.两组用药12周后随访12个月观察咳嗽症状恶化数和转化成典型哮喘的比例.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均给予FEV1测定,比较惠儿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均能有效控制CVA症状、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减少症状恶化、降低CVA转变为典型哮喘的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3个月,组内肺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孟鲁司特钠治疗及预防CVA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且轻微,患儿依从性好.

    作者:叶成海;张燕钦;黄惠仪;杜雄章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炎症性肠病相关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CRC)从病因学角度可分为散发性CR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及炎症性肠病(IBD)相关CRC,其中散发性CRC占绝大部分,IBD相关CRC约占1%~2%[1].

    作者:任冬冬;傅林;王怡栋;盛弘强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白血病患者骨髓中CD105、VEGF及bFG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骨髓中CD105、VEGF及bFG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用CD105标记骨髓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用ELISA方法检测骨髓液VEGF、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CDl05在白血病的表达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5)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AML-M3表达低.AML-M3、CLL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白血病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髓液VEGF含量在CML表达高,bFGF在B-ALL表达高.在CLL中,VEGF、bFG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ALL中,bFG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他白血病VEGF、bFGF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髓液CD105在AML-3的表达与VEGF、bFGF的表达呈负相关.在其他类型白血病与VEGF、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白血病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因子存在异常表达,在白血病细胞的生长、侵润、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传香;李骞;高昆山;王海英;刘慧荣;王树庆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青年自发性脑出血267例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67例青年ICH患者(18~45岁)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病因及临床特点并比较不同病因青年ICH患者的年龄、出血部位和预后.结果:本组患者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病史(106例,39.7%),其次为高甘油三酯血症(81例,30.3%),吸烟(65例,24.3%);病因主要为高血压(85例,31.8%),其次为脑血管病中的脑动静脉畸形(45例,16.9%)和烟雾病(37例,13.9%);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267例,100.0%)和偏瘫例(115例,43.1%);不同病因患者年龄、出血部位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病、血液系统疾病ICH患者年龄低于高血压和脑肿瘤(P<0.05);高血压患者以基底节、脑叶出血为主,脑血管病以脑叶、脑室、基底节出血为主,脑肿瘤以脑叶和小脑出血为主;不同病因患者预后不同(P<0.05),血液系统疾病ICH患者预后差,其次为脑肿瘤、高血压、脑血管病.结论:应结合年龄、出血部位等明确青年自发性ICH患者的病因,早期处理原发病,改善预后.

    作者:马荣耀;王志娟;郭燕舞;李柯;朱帅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谷氨酸转运体GLT-1的TM8区段在底物转运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目的:探讨TM8区段在谷氨酸转运体GLT-1转运底物过程中所负功能.方法:将GLT-1的TM8区段的氨基酸残基(Thr460-Val483)分别突变为半胱氨酸,然后应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检测突变体转运活性,巯基试剂MTSET对突变体转运活性的影响以及底物、抑制剂对MTSET抑制效应的影响.结果:1463C、V467C及A468C对MTSET非常敏感;L465C、L466、V469C及W471C对MTSET敏感性稍弱.底物L-glu及KCl对MTSET作用于V467C、A468C的抑制效应具有保护作用,而抑制剂TBOA则增强了MTSET的抑制效应;L-glu及KCl对MTSET作用于V469C、W471C的抑制效应具有保护作用,但TBOA对MTSET的抑制效应没有影响.结论:在GLT-1转运底物的过程中,TM8参与了底物转运通道的组成,TM8对底物的结合与转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瞿少刚;张秀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麻醉恢复期心源性休克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

    患者男,71岁.因反复便血半年入院,诊断直肠癌.既往高血压十七年,颈动脉粥样硬化1年.于2009年6月16日全麻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麻醉过程平稳,BP、HR稳定正常范围,输注平衡液1000mL,万汶700mL,出血约100mL,术毕自主呼吸恢复,VT300mL,15次/min,13:10人恢复室,心电监护示ST段下移,SpO2迅速降至65%,BP78/56 mmHg,立即IPPV通气,静注多巴胺2、5 mg无效,予多巴胺8μg/(kg·min),硝酸甘油0.5μg/(kg·min)静脉泵注,25min后窦性心率转为房颤律110~120次/min,并频发室早.静注70 mg利多卡因后室早消失.

    作者:万丽;黄焕森;胡春旭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细胞角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

    细胞角蛋白作为细胞骨架的中间丝蛋白家族中大、复杂的亚类,已成为临床上对肿瘤的辅助诊断、评价药物疗效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细胞角蛋白可从其增殖或凋亡的细胞中释放,释放出的角蛋白清楚反映了移行细胞的活性,更重要的是:仅上皮细胞可释放角蛋白,正常血循环中没有可表达角蛋白的细胞类型,骨髓分裂和化疗敏感的细胞也不能表达.因此,角蛋白可作为协助上皮恶性肿瘤诊断的有效工具.细胞角蛋白作为肿瘤标志物,可在传统方法(影像、病理及传统的血清学肿瘤标记物检测等辅助检查)之前较准确地预测疾病状况,为选择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一个简单、非侵入性、经济、可靠的工具.

    作者:银新;贺永梅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在早期巨块型宫颈癌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在早期巨块型宫颈癌(I b2-Ⅱ b)中的治疗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46例经阴道镜确诊的I b2~Ⅱ b期的宫颈癌患者进行1-2个疗程的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化疗后3-4周均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同期选择40例术前未行介入化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对化疗副反应、术后病理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及临床价值.结果:46例中35例完成1个疗程,11例完成2个疗程.46例中介入化疗后肿瘤病灶明显缩小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4例,近期总有效率89.13%.5例介入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29例出现轻度的胃肠道反应.介入化疗组较对照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宫旁切缘阳性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对早期巨块型宫颈癌可以明显缩小病灶,降低临床分期,抑制淋巴结及宫旁转移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何玉;王才智;张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我们医院较常见,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有86例,现临床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入选者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提出的脑梗死诊断标准.选择发病72 h内,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8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平均年龄62.3岁;对照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平均年龄60.1岁.

    作者:赵淑芬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右冠分叉病变三维重建佳投照角度与介入投照角度的对照研究

    目的:研宄medis 3D系统快速生成的用于右冠状动脉分又病变介入治疗的佳投照角度的准确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5-11月期间接受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20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患者右冠脉病变的两个视图的投照影像进行三维靶血管重建,快速生成少短缩率或延长率的佳投照角度,选取两名10年以上介入经验的术者对其优越性进行评估,量化为-2至2五个等级.并对短缩率和所需投照次数进行比较评估.结果:本研究20例右冠状动脉的三维重建率为100%.生成的佳投射角度量化评分1.38±0.72,明显优于实际介入时的角度,P<0.01.佳投照角度下右冠状动脉主支三维长度与实际介入角度下二维测量无明显差异(32.54±5.68 mm Vs29.43±5.47 mm,P=0.72),侧支明显长于实际测量值(26.58±3.59mm vs 18.03±5.12mm.P<0.05),而主、侧支短缩率均明显小于实际介入时的投照角度的短缩率(1.48±1.88 vs 10.54±4.89,P<0.01:3.6± 2.35 vs 22.13±8.08,P<0.01),并能显著减少投照次数(2.10±0.31 vs 2.55±0.61).结论:medis 3D系统快速生成的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佳投照角度优于传统介入使用的投照角度,具有较少的短缩率,并能减少所需的x线投照次数.

    作者:周珊珊;郝培远;陈爱华;宋旭东;魏向龙;何非;涂圣贤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糖尿病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关系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以慢性血糖增高为特征的常见病.据我国14个省市的流行病学研究新报道,成年人DM患病率为9.7%,据此推算,中国9 240万成年人有DM,成为罹患DM的世界第一大国[1].

    作者:雷永华;李红;徐蓉娟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