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十二指肠球部霜斑样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抑酸维持治疗的必要性研究

叶斌;何伟莉;陈利坚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杆菌, 抑酸剂
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n)感染的十二指肠球部霜斑样溃疡(DPU)根除H.pylori后抑酸剂维持治疗的必要性.方法:100例合并H.pylori感染的DPU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予埃索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 g,左氧氟沙星 200 mg,2次/d,疗程1周.B组同A组方案,疗程结束后再用埃索美拉唑20 mg,1次/d.维持4周.两组在各自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并检测H.pylori.结果:A、B两组在H.pylori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以及腹痛缓解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DPU,H.pylori根除后溃疡即可愈合,没必要继续使用抑酸剂维持治疗.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游离股薄肌皮瓣重建外伤性前臂屈肌缺损的护理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薄肌皮瓣重建外伤性前臂屈肌功能的护理.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对10例前臂屈肌缺损的患者,采用游离股薄肌皮瓣重建屈肌功能,通过对患者术前评估,心理护理,相关知识的指导,术后注意体位及石膏护理,加强肌皮瓣血液循环观察,及时处理血管危象,早期功能康复.结果:10例游离股薄肌皮瓣术后全部成活.1例出现危象,经及时处理后该例肌皮瓣远端皮肤部分坏死,但是肌肉完全成活.术后随访6周时,手指稍有屈曲动作.随访4~6个月以上,均出现肌肉收缩.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肌力.结论:应用游离股薄肌皮瓣重建外伤性前臂屈肌缺损,术后肌肉功能恢复良好,疗效肯定,护理时保证手术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傅育红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胃癌中COX-2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4例胃癌原发灶标本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蛋白表达的情况及淋巴管密度,分析其与胃癌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44例胃癌中COX-2、VEGF-C的表达率分别为61.4%、56.8%.COX-2与VEGF-C的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淋巴管密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COX-2与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成正相关(P<0.05).结论:COX-2、VEGF-C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胃癌新生淋巴管的生成、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TNM分期相关;COX-2表达上调与VEGF-C表达成正相关,提示两者在淋巴管形成中及胃癌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作者:张彬;周业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肾功能指标在MELD模型中的应用

    自Child-Turcune-Pugh小(CTP)分级应用以来,学者们一直试图寻找新的能客观反映终末期肝病惠者严重程度的预后评价系统.2002年,美国器官共享网络(UNOS)将MELD作为美国新的器官分配评分系统,取代CTP分级,用于评定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严重程度,决定肝移植的先后顺序[1].其结合反应肾功能的血肌酐指标,被认为更全面反应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特点.血清钠和肌酐被认为是肝硬化死亡率风险增加的独立预测因子[2].

    作者:向姝;秦波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循证护理在离退休老干部脑卒中后抑郁情绪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离退休老干部脑卒中后抑郁情绪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老干部脑卒中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即提出临床问题,查找文献资料,寻找实证,结合临床经验制定并实施护理干预,并于患者住院第1、2、3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SDS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中、重度抑郁患者.结论:循证护理使护理实践更加科学,满足患者对现代护理的更高需求,明显改善了离退休老干部脑卒中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有效提高老干部晚年生活质量.

    作者:唱荣艳;周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大蒜多糖预处理对缺氧缺糖/复氧复糖大鼠心肌细胞的拮抗作用

    目的:研究大蒜多糖(GP)预处理对缺氧缺糖/复氧复糖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的拮抗作用研究,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建立乳鼠心肌细胞糖氧剥离的A/R损伤模型,不同剂量GP(10、30和100 mg/L)预处理24 h后,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iNOS和NO含量,测定细胞内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与A/R模型组比较,GP预处理可增加胞内SOD活性和培养液中iNOS活力,降低NO释放量和胞内MDA含量.结论:GP预处理对A/R损伤心肌细胞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能与清除自由基的产生有关.

    作者:余薇;吴基良;查文良;李璐;姚社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凋亡和增殖特性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在位内膜细胞的凋亡和增殖特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2例EMs在位子宫内膜组织及24例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的Ki-67蛋白的表达进行测定.应用TUNEL技术检测两组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特性.结果:EMs在位内膜细胞分泌期凋亡指教(AI)低于同期时照组子宫内膜(P<0.05);EMs在位内膜组织Ⅲ~Ⅳ期AI低于Ⅰ~Ⅱ期(P<0.05):EMs在位内膜组织Ki-67蛋白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EMs在位内膜组织Ⅲ~Ⅳ期Ki-67蛋白的表达与Ⅰ~Ⅱ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s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因凋亡能力下降并非高度增殖导致细胞活性升高,在位内膜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改变在EMs的病理生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索针对在位内膜的EMs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作者:娄华;王宝金;王兴玲;郝大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乌司他丁对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肺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计乌司他丁(UTI)对重症手足口病(HFMD)机械通气患儿肺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在本院住院重症HFMD需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8例患儿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4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UTI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5 d.比较第1天和第5天两组呼吸力学指标:分钟通气量(MV)、吸气平台压(Pplat)、吸气峰压(PIP)、气道平均压(MAP)、气道阻力(Raw)、动态顺应性(Cyd).血气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教(RI)、肺泡-动脉氧分压[P(A-a)O2]、肺内分流量(Qs)与心排出量(Qt)比值(Qs/Qt).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呼吸(RR)、心排量(CO)、中心静脉压(CVP).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PICU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MV、Pplat、PIP、MAP、Raw、Cyd、pH、PaO2、PaCO2、OI、RI、P(A-a)O2、Qs/Qt、HR、CO、CVP明显好转,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MV、Pplat、PIP、MAP、Raw、Cyd、OI、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TI时重症HFMD机械通气患儿的呼吸力学指标、血气指标改善明显,能缩短惠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PICU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陈玉雯;吉训琦;陈茜茜;冯小伟;向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治分析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thrombosis,DVT)在围产期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妊娠期的风险为非妊娠期的10倍[1],而产褥期发生的DVT风险增高至20倍[2-3];由此引起的血栓脱落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4].本文总结分析我院5年来收治的围产期深静脉血栓病例.

    作者:黄惠娟;李宝恒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1例

    患者男,69岁,主因右眼视力急剧下降3个月,于2010年12月16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高血压多年.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8,不能矫正;左眼1.2.双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眼底:右眼视盘边界清,色正常,黄斑区大片深层出血及血液性色素上皮脱离,黄斑区中心凹颞上可见橘红色形状不规则的结节样病灶(见图1).

    作者:孙则红;陈俊娥;张冬梅;李文英;龚晓艺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子宫内膜腺癌患者血清sTNFrⅠ和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sTNFr)Ⅰ和Ⅱ的水平在子宫内膜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38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22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及66例健康体检女性血清TNFrⅠ(sTNFr-p55)和TNFrⅡ(sTNFr-p75)水平.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sTNFr-p55和sTNFr-p75水平分别为(2.58±0.43)ng/mL和(7.48±1.02)ng/mL远高于子宫良性病变患者的(0.82±0.22)ng/mL和(2.62±0.47)ng/mL及健康女性(0.71±0.21)ng/mL和(2.34±0.38)ng/mL(P<0.05),子宫良性病变和健康体检者问无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sTNFr-p55和sTNFr-p75水平与疾病的分期密切相关.结论:sTNFr-p55和sTNFr-p75在子宫内膜腺癌与子宫良性病变中存在表达差异,有可能成为监测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参考指标,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陆琳;陆志刚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帕洛诺司琼预防高致吐性化疗所致恶心呕吐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分别联合地塞米松预防以大剂量顺铂为主方案化疗所致恶心呕吐,观察和评价帕洛诺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预防高致吐性化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以大剂量顺铂为主化疗方案,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帕洛诺司琼0.25 mg,静脉推注;对照组:格拉司琼3 mg,静脉滴注;两组均联合地塞米松12 mg,静脉推注,均于化疗前30min给药.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预防急性呕吐的完全有效率分别为82.1%和78.6%,恶心的改善率分别为64.3%和60.7%,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预防延迟性呕吐的完全有效率分别为60.7%和39.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分别联合地塞米松预防以大剂量顺铂为主方案化疗所致急性呕吐和恶心疗效相当,对于延迟性呕吐的完全有效率前者优于后者,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良好,推荐帕洛诺司琼联合地塞米松作为高致吐性化疗方案的常规药物.

    作者:巴楠;吴敏;王利娟;张红巧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早期脑钠肽测定对老年肺部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早期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e peptide,BNP)测定对老年肺部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39例入住ICU的老年肺部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其入科24 h BNP结果,分为A组:BNP<100 pg/mL,B组:100 pg/mL≤BNP<400 pg/mL和C组:BNP≥400 pg/mL.比较各组24 h内APACHE 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升压药物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患者入ICU后28 d内死亡率.结果:各组间APACHE 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升压药物使用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存在明显差异;28 d内死亡率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但A组和B组相比,两者差异不明显,C组和A组或B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早期BNP测定对老年肺部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入科24 h内BNP≥400 pg/mL可能是患者死亡率增高的一个指标.

    作者:黄海军;徐华;陈凤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动态心电图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C)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63例拟诊ACS患者进行DCG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DCG诊断AC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78.78%、71.76%、90.12%、50.83%和77.13%.DCG结果对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和三支或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P<0.05).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DCG的诊断阳性率逐级升高(P<0.05).结论:DCG对诊断AC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可较准确地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多支病变.

    作者:李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神经梅毒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其早期诊断、分型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男24例,女8例,年龄25~83(48.5±10.6)岁,其中无症状神经梅毒(5例),脑血管型(15例),脊髓痨(5例),脑膜梅毒(3例),麻痹性痴呆(3例),特殊类型(1例).本组无症状型患者均为女性,脑血管型患者几乎均为老年男性,而其他类型也以中老年男性居多.除无症状型及1例脑血管型脑脊液RPR阴性外,其余血清、脑脊液RPR及TPHA均阳性,其中RPR滴度、脑脊液蛋白、有核细胞数以无症状型低,脑膜梅毒和麻痹性痴呆高.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检查除血管型头颅MRI有相应责任病灶外,余均无特异性.结论:有症状的神经梅毒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且临床表现多样,神经电生理检查缺乏特异性,而血清、脑脊液RPR、TPHA实验结合影像学相关检查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分型.

    作者:汤海燕;王庄;谈鹰;晏玉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胸的现代外科手术治疗35例分析

    目的:探讨血胸的现代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时我院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35例手术治疗血胸患者的病因、治疗方法、手术并发症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直接行手术治疗9例(25.7%),行闭式引流加止血的保守治疗观察过程需中转手术治疗26例(其中14例为胸部手术后并发血胸)(74-3%).结果:全组治愈,无死亡病例.直接行手术治疗的平均住院时间15.78 d,手术前及手术中出血量566.67 mL,手术后头3 d引流量为633.89 mL.行保守治疗后效果欠佳行手术治疗的平均住院时间15.77 d,手术前及手术中出血量1 043 mL,手术后头3 d引流量为624.04 mL.33例手术探查发现活动性出血点或出血灶(94.3%).结论:临床上对血胸的现代外科手术治疗策略在于对进行性血胸的早期诊断、手术治疗指征的放宽及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

    作者:黎伟健;蔡平;梁建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使用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脑积水39例分析

    目的:探讨使用Codman Hakim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脑积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采用Codman Hakim可调压分流管治疗的39例脑积水病例资料,并与同期采用传统分流管治疗的28例病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在使用可调压分流装置组中,37例脑积水患者得到随访,32例(86.5%)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5例(13.5%)出现并发症或效果不佳,其中1例(2.7%)患者出现分流不足:而在使用传统分流管组中,27例患者得到随访,18例(66.6%)惠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9例(33.3%)出现并发症或效果不佳,其中3例(11.1%),患者出现分流过度,2例(7.4%)出现分流不足.两组间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Codman Hakim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脑积水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雷;邓志锋;刘越;祝新根;郭华;沈晓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开放性眼球穿通伤导致白内障102例分析

    目的:探讨开放性眼球穿通伤导致白内障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方法:对102例(10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行伤道修补.同时行白内障皮质吸出/+人工晶体植入,85例先行伤道修补,二期根据病情行白内障摘除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大部分病例视力获得提高.结论:我们认为开放性眼球穿通伤所致白内障的治疗应该是系统性、个性化的治疗.首先及时、规范地修补伤道,是日后可以施行其他内眼手术的基本的保证.伤道修补后,完善相关检查,了解有无合并眼后节的损伤,把握手术时机,结合病情合理设计术式,术中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术式,能减低外伤造成的视功能损害,尽可能提高术后视力.我们不赞成在一期行眼球壁伤道修补术的同时一期行白内障摘除术.

    作者:胡倩;李晓东;蒲丽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抗苗勒氏管激素的研究新进展及对IVF-ET的意义

    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hormone,AMH)是一种有两个72kDa的二聚体单体通过二硫键连接组成糖蛋白[1],它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在男性,AMH是由睾丸的支持细胞分泌直至青春期后期缓慢下降至低水平,参与精子的生成.在女性,AMH在出生后少量由卵巢颗粒细胞产生,直到绝经期后检测不到.AMH具有调节细胞发育及分化、促进苗勒氏管退化等重要作用.近年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RT)为越来越多不孕妇女解决了生育问题,而AMH有助于指导生殖医生制定合理的促排卵用药方案和IVF-ET的成功率及其预后,生殖领域对其研究也日渐深入.

    作者:苍荣;夏天;王宝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哮喘患者Th细胞与MMPs血清水平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Th1、Th2细胞与MMP-2和MMP-9血清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2例急性发作期患者和56例慢性持续期患者Th1和Th2细胞水平,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MP-2和MMP-9的血清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Th1和Th2细胞与MMP-9的血清水平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而Th1和Th2细胞与MMP-2血清水平均不具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哮喘患者中Th细胞与MMPs血清水平关系密切,Th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调节MMPs的血清水平,影响气道重塑的发生过程.

    作者:朱洪;覃西;彭江龙;谭光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和舒芬太尼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90例剖宫产且接受PCIA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n=30),B组,布托啡诺10 mg+胃复安20 mg/100 mL;S组,舒芬太尼0.1 mg+胃复安20mg/100mL:BS组,布托啡诺10mg+舒芬太尼0.1 mg+胃复安20mg/100mL.3组PCIA泵参数设置为背景剂量2 mL/h,单次剂量2 mL/h,锁定时间15 min.观察3组患者术后8、24、48 h的BP、HR、SpO2、镇痛、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BS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B组(P<0.05);BS组镇静评分大于B和S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布托啡诺单独应用于剖宫产术后未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镇痛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应隽;王祥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