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中COX-2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张彬;周业江

关键词:胃肿瘤, 环氧化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转移
摘要: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4例胃癌原发灶标本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蛋白表达的情况及淋巴管密度,分析其与胃癌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44例胃癌中COX-2、VEGF-C的表达率分别为61.4%、56.8%.COX-2与VEGF-C的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淋巴管密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COX-2与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成正相关(P<0.05).结论:COX-2、VEGF-C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胃癌新生淋巴管的生成、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TNM分期相关;COX-2表达上调与VEGF-C表达成正相关,提示两者在淋巴管形成中及胃癌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预注射氯胺酮或氟比洛芬酯对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预注射氯胺酮或氟比洛芬酯对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年龄1~7岁.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为5%七氟烷吸入复合芬太尼3μg/kg及维库溴铵0.15 mg/kg静注,气管插管后K组静注氯胺酮(0.5 mg/kg)10 mL,F组静注氟比洛芬酯(1 mg/kg)10mL,C组静注生理盐水10 mL,术中持续吸入2%~2.5%七氟烷维持麻醉,切皮前追加芬太尼2μg/kg,手术结束立即停止吸入七氟烷,符合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进行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K组和F组苏醒期躁动率均明显低于C组(5%:30%:65%,P<0.05),与F组相比,K组苏醒期蹂动率更低(P<0.05);K组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但3组患儿转出PACU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预注射氯胺酮氯胺酮或氟比洛芬酯均可降低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但预注射氯胺酮后效果更好,对提高小儿七氟烷麻醉围术期安全更有意义.

    作者:过伟;胡毅平;梅宏;宋志高;高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组织多普勒新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经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

    目的: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和组织追踪法(TT)评价冠心病心肌梗死患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在27例患者的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四腔心切面及两腔心切面分别测定左室后壁、前间隔、后间隔、侧壁、前壁及下壁等6个部位的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并取平均值(m-Vs),测定这些部位向心尖方向峰值位移并取平均值(m-Ds),将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m-Vs、m-Ds与Simpson法测得的EF作相关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时患者的m-Vs、m-Ds差异无显著性,而3个月时的m-Vs、m-Ds显著性增大(P<0.05),此后3个月内m-Vs、m-Ds仍有逐步增大(P<0.05).相关分析显示:m-Vs、m-Ds与EF呈良好相关性(r=0.68,0.60,P<0.01).结论:QTVI及TT技术可以较准确评价冠心痛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6个月内左室收缩功能的逐步改善.

    作者:龚元淑;董静;方玲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开放性眼球穿通伤导致白内障102例分析

    目的:探讨开放性眼球穿通伤导致白内障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方法:对102例(10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行伤道修补.同时行白内障皮质吸出/+人工晶体植入,85例先行伤道修补,二期根据病情行白内障摘除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大部分病例视力获得提高.结论:我们认为开放性眼球穿通伤所致白内障的治疗应该是系统性、个性化的治疗.首先及时、规范地修补伤道,是日后可以施行其他内眼手术的基本的保证.伤道修补后,完善相关检查,了解有无合并眼后节的损伤,把握手术时机,结合病情合理设计术式,术中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术式,能减低外伤造成的视功能损害,尽可能提高术后视力.我们不赞成在一期行眼球壁伤道修补术的同时一期行白内障摘除术.

    作者:胡倩;李晓东;蒲丽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十二指肠球部霜斑样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抑酸维持治疗的必要性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n)感染的十二指肠球部霜斑样溃疡(DPU)根除H.pylori后抑酸剂维持治疗的必要性.方法:100例合并H.pylori感染的DPU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予埃索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 g,左氧氟沙星 200 mg,2次/d,疗程1周.B组同A组方案,疗程结束后再用埃索美拉唑20 mg,1次/d.维持4周.两组在各自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并检测H.pylori.结果:A、B两组在H.pylori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以及腹痛缓解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DPU,H.pylori根除后溃疡即可愈合,没必要继续使用抑酸剂维持治疗.

    作者:叶斌;何伟莉;陈利坚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及其ESBLs介导耐药的特征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的特,点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介导耐药的特征.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及ESBLs的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应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分离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336株,标本分布主要为下呼吸道分泌物149株(44.3%)、尿液41株(12.2%)和血液40株(11.9%),科室分布主要为肝胆外科65株(19.3%)、感染科54株(16.1%)和重症监护室40株(11.9%);ESBLs总栓出率为43.8%(147/336);产ESBLs菌株对不同种类抗茵药物普遍耐药,且耐药率多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临床上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ESBLs是介导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产ESBLs菌株呈多重耐药表型特征,临床上治疗该菌感染宜根据药敏与ESBLs检测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杨晓燕;冯亚群;张宝瑞;符永玫;张永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Tiam1在肺癌及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从蛋白水平探讨T淋巴瘤侵袭和转移诱导因子1(Tiaml)与肺癌的关系,分析其在肺癌形成、发展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由102例肺癌组织、20例正常成人肺组织、20例胎儿肺组织构成的760点阵的石蜡组织芯片中Tialnl蛋白表达强度的阳性单位(PU值),定量分析Tiaml在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人胚胎肺泡上皮细胞、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肺癌细胞Tiaml阳性单位PU值(12.51±4.62)显著大于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PU值(5.66±1.29)及胚胎肺泡上皮细胞的PU值(5.87±0.99,F=41.251),(P=0.000);有淋巴结转移组Tiaml的PU值(14.33±4.66)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1.13±4.11,t=3.674),(P=0.000);TNM分期TNMⅢ~Ⅳ期Tiaml的PU值(15.11±3.61)大于TNM Ⅰ~Ⅱ期(11.95±4.63,t=2.72),(P=0.008);肺癌Tiaml的表达强度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结论:肺癌细胞中Tiaml蛋白的表达强度高于正常肺组织和胚胎肺组织,Tialnl的表达与肺癌的形成、进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李玉梅;赵云飞;申洪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大蒜多糖预处理对缺氧缺糖/复氧复糖大鼠心肌细胞的拮抗作用

    目的:研究大蒜多糖(GP)预处理对缺氧缺糖/复氧复糖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的拮抗作用研究,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建立乳鼠心肌细胞糖氧剥离的A/R损伤模型,不同剂量GP(10、30和100 mg/L)预处理24 h后,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iNOS和NO含量,测定细胞内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与A/R模型组比较,GP预处理可增加胞内SOD活性和培养液中iNOS活力,降低NO释放量和胞内MDA含量.结论:GP预处理对A/R损伤心肌细胞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能与清除自由基的产生有关.

    作者:余薇;吴基良;查文良;李璐;姚社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尿道肾源性腺瘤2例

    肾源性腺瘤是一种罕见的泌尿系良性肿瘤.发生于尿道的肾源性腺瘤目前仅有数例报道,国内仅有一例报道[1].我们自2002-2010年诊治了2例尿道肾源性腺瘤患者,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例1男,58岁.排尿困难半年.膀胱镜检示:后尿道尿道外括约肌远端黏膜粗糙,呈息肉状隆起,直径0.8cm.经尿道肿瘤电切治疗.

    作者:刘坤;王勇;孟峻嵩;庄海军;徐宗源;王云炎;王功成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髂外假性动脉瘤致移植肾梗塞1例

    患者男,53岁.多囊肾致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于2010年8月10日入院,2010年10月在全麻下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因右侧髂内动脉严重硬化,故采用移植肾动静脉与右侧髂外动静脉端侧吻合.术中发现患者髂外动脉条件差官腔内亦有较显著粥样斑块形成.术后患者肌酐平稳下降,术后第42天血肌酐下降至191 mmol/L,术后第43天患者突感发热、恶心、呕吐,自感移植肾区不适.移植肾彩超显示:(1)移植肾大小113 mm×61 mm×63 mm.

    作者:淡明江;吕军;朱云松;汪帮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直肠癌组织中usp2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usp22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sp22在直肠癌组织、直肠腺瘤和正常肠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它的表达与直肠癌恶性程度的关系以及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特点.结果:在直肠癌组织中,usp22的阳性表达率以及染色强度均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现出上升趋势(P<0.05).usp22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直肠组织(P<0.05).于直肠腺瘤中的表达率虽高于正常直肠组织和腺瘤,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usp22对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作者:周飞;宁晓婷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乳腺癌MDR1基因多态性与紫杉类药物化疗血液毒副反应的关系

    目的:探讨MDR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紫杉类药物为基础化疗毒副反应间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信息.方法:筛选93例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其外周血MDR1C3435T和G2677T/A基因型.结果:在本组病例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Ⅲ~Ⅳ度)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7.2%和25%.MDR1 C3435T各基因型患者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反应差异显著,CC型发生频率为5%,低于CT和TT型(26.3%和46.7%;x2=8.075,P=0.018;95%CI 0.017~0.022):未发现G2677T/A多态性与血液毒性的关联.结论:MDR1 3435T等位基因携带者在紫杉类药物治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可能较大.

    作者:李建;恽文;钟山亮;季明华;赵建华;唐金海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64层螺旋CTA在后循环缺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A在后循环缺血(PCI)病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本院因PCI住院治疗的患者56例,分析头颈部CTA,观察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的形态走形,有无斑块、狭窄,横突孔有无狭窄.结果:56例患者中,47例存在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系统各种类型血管异常,横突孔狭窄血管扭曲变形1例,血管及颈椎骨质均未见明显异常的8例.结论:64层螺旋CTA能显示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斑块、狭窄,及颈椎骨质增生情况.对评估PCI的病因有重要价值.

    作者:辛勇通;黄艮彬;冯秋红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肾小球系膜样细胞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肾小球系膜样细胞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液中添加300 ng/mLPDGF-BB,2μmol/L ATRA进行诱导分化,对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经过7 d诱导分化后,细胞呈现典型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形态,波形蛋白基因,结蛋白基因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基因及相应的蛋白在分化组均有很强的阳性表达.结论:PDGF-BB和ATRA能够有效地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肾小球系膜样细胞.

    作者:石伟;赵志业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进展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肝胆外科一项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风雨历程,40年间得到不断发展,现已被世界各地所推广应用.其具有诊断确切、疗效好、创伤小、副作用少及费用低等优点.但其属于有创操作,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包括疼痛、出血、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等.其中胰腺炎是内镜F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常见、凶险的并发症.

    作者:张骏;王亚军;李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小创口微创Cable-pin治疗髌骨横形骨折

    髌骨横形骨折在髌骨骨折中较常见,多为强大的问接暴力所致,常伴有关节囊以及髌旁腱膜撕裂等严重软组织损伤.近年来各种微创治疗备受推崇,疗效肯定,但并发症也不少.Cablepin系统应用于髌骨骨折已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3].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我们选择性地对21例髌骨横形骨折采取小切口Cable-pin系统内固定治疗,经10个月的随访,骨折均愈合,无皮肤刺激反应及切口感染,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

    作者:扶晓明;张秋林;曾昭池;黄友华;康一凡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eNOS启动子区T-786C和第7外显子894G→T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索中国广东地区汉族中老年人群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启动子区T-786C和第7外显子894G→T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各选择150例健康体检者和骨质疏松症患者为对象,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eNOS启动子区T-786C和第7外显子894G→T基因多态性,分析两组基因在正常人群及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频率分布特点,探讨两组基因多态位点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症组eNOS基因启动子区第786位C等位基因频率为8.7%,对照组为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是TC或者TT纯合子携带者的2.190倍.第7外显子894位T等位基因骨质疏松症组为10.3%,对照组为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是GT或者GG纯合子携带者的2.23倍.提示启动子区T-786C和第7外显子894G→T可能单独作用或和其他位点协同作用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产生影响,是骨质疏松症遗传危险因素.结论:eNOS上游启动子区域T-786C和第7外显子894G→T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关.

    作者:姚楚亮;李文锐;刘仁德;陈少文;杨炎鑫;黄坤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的患者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的变化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的患者87例,进行心功能分级.检测PCI术前术后血浆NT-proBNP水平,并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评价NT-proBNP水平与以上各临床及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心功能Ⅲ、Ⅳ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mBNP水平显著高于心功能Ⅰ、Ⅱ级的患者(P<0.01);行PCI治疗后NT-proBNP水平显著下降(P<0.01);不良心脏事件组患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无不良心脏事件组患者(P<0.05).结论:血浆NT-pmBNP水平可作为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PCI治疗疗效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蔡林;于翔;卢成志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1例

    患者男,69岁,主因右眼视力急剧下降3个月,于2010年12月16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高血压多年.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8,不能矫正;左眼1.2.双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眼底:右眼视盘边界清,色正常,黄斑区大片深层出血及血液性色素上皮脱离,黄斑区中心凹颞上可见橘红色形状不规则的结节样病灶(见图1).

    作者:孙则红;陈俊娥;张冬梅;李文英;龚晓艺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必净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评价血必净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etion,POCD)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部外科手术的高龄患者120例,年龄≥60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血必净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血必净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60~83岁,在术前1 d及手术切皮前(8mL/kg),术后第1、2、3天4mL/kg静脉滴注,每天2次.时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60~85岁,使用等量生理盐水;在术前1 d术后4 d及3个月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一个或多个认知功能缺陷被确定为认知功能障碍.结果:术后4 d及3个月,对照组有16例患者发生POCD(26.7%)和(28.30%),血必净组有5例发生POCD(8.3%)和(13.3%)较对照组低(P<0.05);与没有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比较,术后4 d发生POCD患者围术期各时间点血浆稳态氧化氮产物(NOX)浓度明显增强(P<0.05).结论: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血必净,能一定程度预防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作者:卢明军;任芹;张传青;叶青山;万燕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Belsey和Collis-Belsey手术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

    胃食管反流病的外科治疗目的是恢复胃食管连接部的功能,如何在手术中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是该病治疗的关键.本文就作者在上海长海医院及解放军一五五医院学习和工作中对6例患者实施Belsey和Collis-Belsey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体会进行报告.

    作者:李秋泽;寇卫军;杨立信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