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进展

张骏;王亚军;李非

关键词:ERCP, 术后胰腺炎,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高淀粉酶血症, 并发症, 治疗技术, 诊断, 有创操作, 推广应用, 肝胆外科, 副作用, 费用低, 创伤小, 疼痛, 疗效, 出血
摘要: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肝胆外科一项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风雨历程,40年间得到不断发展,现已被世界各地所推广应用.其具有诊断确切、疗效好、创伤小、副作用少及费用低等优点.但其属于有创操作,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包括疼痛、出血、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等.其中胰腺炎是内镜F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常见、凶险的并发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肺癌与胃癌或肠癌中的鉴别分析

    目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联合检测6种肿瘤标志时肺癌与胃癌或肠癌进行区分判别,建立肿瘤标志联合检测肺癌的辅助诊断模型.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学、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测定67例肺癌患者、47例胃癌患者和50例大肠癌患者血清中癌胚抗原(CEA)、胃泌素(gastr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唾液酸(SA)、铜锌比值(Cu/Zn)、钙(Ca)等6项指标.建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肺癌肿瘤标志智能诊断模型.结果:肺癌-胃癌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判别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83.3%和93.5%:肺癌-肠癌模型判别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6.9%、100%和87.O%.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人工智能诊断模型,对肺癌-胃癌、肺癌-肠癌中肺癌的鉴别诊断有助于提高肺癌的诊断率.

    作者:周晓蕾;冯斐斐;张昭;秦利娟;吴拥军;聂广金;倪然;吴逸明;王静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髂外假性动脉瘤致移植肾梗塞1例

    患者男,53岁.多囊肾致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于2010年8月10日入院,2010年10月在全麻下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因右侧髂内动脉严重硬化,故采用移植肾动静脉与右侧髂外动静脉端侧吻合.术中发现患者髂外动脉条件差官腔内亦有较显著粥样斑块形成.术后患者肌酐平稳下降,术后第42天血肌酐下降至191 mmol/L,术后第43天患者突感发热、恶心、呕吐,自感移植肾区不适.移植肾彩超显示:(1)移植肾大小113 mm×61 mm×63 mm.

    作者:淡明江;吕军;朱云松;汪帮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骨折及骨科术后脑脂肪栓塞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脑脂肪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神经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脑脂肪栓塞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临床确诊的脑脂肪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神经影像学资料.结果:经治疗后,16例患者完全恢复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2例患者呈持续昏迷状态未行骨科手术,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脑脂肪栓塞好发于骨折及骨科术后2~3 d,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神经影像学检查具有一定特征性,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有效地防治呼吸衰竭等潜在的致命性病程.

    作者:韩仰同;胡洪涛;陈捷;马志刚;阎立荣;孙玉衡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McCoy喉镜联合纤维光导支气管镜经鼻气管插管用于全麻诱导后困难插管

    目的:观察Mccoy喉镜联合纤维光导支气管镜(FOB)经鼻气管插管在全身麻醉诱导后困难气管插管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ASA Ⅰ或Ⅱ级全身麻醉诱导后McCoy喉镜窥喉不能看见声门任何部分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n=20):FOB经鼻插管组(对照组)和McCoy喉镜联合FOB经鼻插管组(研究组).观察并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0,基础值)、首次插管前(T1)、插管成功即刻(T2)和插管成功后1 min(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统计两种方法插管一次成功率、多次成功率、插管耗时和插管并发症.结果:T0、T1、T2、T3等时点两组间SBP、DBP和HR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研究组(100%)高于对照组(75%)(P<0.05),多次成功率均为100%;插管耗时研究组(103±25)s较对照组(178±47)s短(P<0.05),两组间插管并发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Coy喉镜联合FOB经鼻气管插管成功率高,耗时短,可作为全麻诱导后困难插管时插管方法之一.

    作者:高宏;顾正峰;姚敏;过伟;胡毅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神经梅毒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其早期诊断、分型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男24例,女8例,年龄25~83(48.5±10.6)岁,其中无症状神经梅毒(5例),脑血管型(15例),脊髓痨(5例),脑膜梅毒(3例),麻痹性痴呆(3例),特殊类型(1例).本组无症状型患者均为女性,脑血管型患者几乎均为老年男性,而其他类型也以中老年男性居多.除无症状型及1例脑血管型脑脊液RPR阴性外,其余血清、脑脊液RPR及TPHA均阳性,其中RPR滴度、脑脊液蛋白、有核细胞数以无症状型低,脑膜梅毒和麻痹性痴呆高.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检查除血管型头颅MRI有相应责任病灶外,余均无特异性.结论:有症状的神经梅毒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且临床表现多样,神经电生理检查缺乏特异性,而血清、脑脊液RPR、TPHA实验结合影像学相关检查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分型.

    作者:汤海燕;王庄;谈鹰;晏玉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萘普生对体外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萘普生对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含不同浓度的萘普生细胞培养液(1、10、100、300、500μg/mL)于不同作用时间(6、12、24、48 h)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萘普生细胞培养液在不同作用时间下对Hela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用500μg/mL的萘普生细胞培养液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48 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以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1)MTT法显示,不同浓度的萘普生细胞培养液对Hela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不同药物浓度组在同一作用时间下对Hela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药物浓度在不同作用时间组之间的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2)Hoechst33342染色后,经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到染色质浓缩及凋亡小体等凋亡特征.(3)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萘普生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结论:萘普生在体外对Hela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及浓度依赖性.

    作者:田霞;缑灵山;刘玲;张玲;刘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及痰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及诱导痰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及其与肺功能的相互关系,为COPD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我院住院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及治疗后缓解期患者30例和30例健康受试者.检测COPD患者治疗前及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的肺功能,测定血清和诱导痰上清液中MMP-9、1-GF-β的水平,并分析MMP-9及TGF-β与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ECOPD与缓解期患者血清及痰液MMP-9和TGF-β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急性加重期高于缓解期(P<0.01).AECOPD组血清及痰MMP-9水平均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r=-0.765,P<0.01;r=-0.821,P<0.01),AECOPD组血清及痰TGF-β水平均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r=-0.428,P<0.01;r=-0.596,P<0.01).结论:COPD患者不同时期血清及痰中MMP-9、TGF-β1含量不同,且与肺功能具有一定相关性,它们在COPD患者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高蔚;翁婷;孟文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肾出血患者肾动脉造影术造影与CT扫描的比较

    目的:探讨肾动脉造影术对肾性血尿的诊断价值.方法:85肾性血尿患者,采用改良法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导管置于双侧肾动脉主干,用碘海醇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分别取正位及左、右斜位造影.术后3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读肾脏超选择动脉造影图像与同期肾脏CT平扫+增强图像.两位以上认同有异常表现为肯定结果.结果:85例肾性血尿患者超选择动脉造影发现78例患者有肾动脉异常显影,7例患者肾动脉造影未见异常.78例肾动脉造影异常分别:造影刑外溢7例,假性动脉瘤27例,肾内受损动脉分支中断、缺支9例,血管增粗、迂曲、染色加深35例;7例肾动脉造影未见异常患者通过随诊及详细追问病史终诊断为:运动性血尿2例,3隐匿型肾炎,2例为特发性血尿.肾动脉造影与同期肾脏CT检查发现肾性血尿患者肾脏异常影像构成比分别为:78/85、56/85,两组对比,肾动脉造影对肾性血尿的诊断优于肾脏CT检查(P<0.01).结论:肾动脉造影有助于肾性血尿的诊断,尤其对外伤和肿瘤导致的肾性血尿更优,而且对介入治疗有指导作用.

    作者:杨明镇;蒋国军;袁莉;石荣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氟比洛芬酯预处理用于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的剂量探讨

    目的:本试验探讨应用氟比洛芬酯减轻患者丙泊酚注射痛的佳剂量.方法:200例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A、B、C和D组,每组各50例.注射丙泊酚前2 min,A组在静注氟比洛芬酯75mg;B组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C组静注静注氟比洛芬酯25 mg;D组静注生理盐水7.5 mL.4组均用止血带阻断前臂静脉2 min.接着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通过4点口述评定量表(VRS)评估丙泊酚注射痛并记录发生疼痛频数.结果:A组和B组的VRS均比C组和D组的低;A组和B组注射痛的发生率均比C组和D组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丙泊酚前2 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或75 mg,同时用止血带阻断前臂静脉2min均能有效地减轻丙泊酚注射痛,且氟比洛芬酯50mg足以有效地减轻丙泊酚注射痛.

    作者:陈坚伟;王彪;张涛;徐康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动态心电图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C)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63例拟诊ACS患者进行DCG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DCG诊断AC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78.78%、71.76%、90.12%、50.83%和77.13%.DCG结果对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和三支或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P<0.05).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DCG的诊断阳性率逐级升高(P<0.05).结论:DCG对诊断AC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可较准确地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多支病变.

    作者:李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128层容积CT尿路造影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128层容积CT尿路造影(SCTU)及后处理技术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以及对肾功能损害的初步评价.方法:对3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行128层容积SCTU检查,提取层厚为0.625 mm的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获得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以及曲面重建(CPR)后处理图像,并结合轴位薄层原始图像在工作站动态观察.结果:30例患者中,输尿管结石全部显示,单发25例,多发5例,梗阻上段榆尿管及肾盂重度积水12例,其内未见确切对比剂,肾功能明显减低,轻-中度积水10例,输尿管及肾盂内对比剂浓度减低,肾功能轻度损伤,8例输尿管及肾孟未见扩张,对比剂显影良好,肾功能正常.结论:128层容积SCTU对输尿管结石能做出准确诊断,并能了解输尿管及肾盂梗阻、积水情况,对肾功能受损情况做出初步评价.

    作者:董延鸣;徐伟;朱明洪;董御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外科严重脓毒症血管外肺水的临床监测与护理

    目的:探讨脉搏指标剂连续心排量(PICCO)导管在外科严重脓毒症血管外肺水(EVLWI)监测中的临床意义及护理.方法:30例外科严重脓毒症患者根据氧合指数(PO2/FiO2)分成两组:A组:PO2/FiO2<150、B组:150

    作者:李明利;于丛;杨梅;吴明;冯永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小创口微创Cable-pin治疗髌骨横形骨折

    髌骨横形骨折在髌骨骨折中较常见,多为强大的问接暴力所致,常伴有关节囊以及髌旁腱膜撕裂等严重软组织损伤.近年来各种微创治疗备受推崇,疗效肯定,但并发症也不少.Cablepin系统应用于髌骨骨折已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3].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我们选择性地对21例髌骨横形骨折采取小切口Cable-pin系统内固定治疗,经10个月的随访,骨折均愈合,无皮肤刺激反应及切口感染,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

    作者:扶晓明;张秋林;曾昭池;黄友华;康一凡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全麻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食管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食管癌手术是胸外科中时间较长、创伤较大的手术,在麻醉方法上我们通常选择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应激反应较强、血压波动大,需要随时根据手术刺激强度调整全麻用药,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本研究选择择期行食管癌中下段手术患者50例,对全麻复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全麻复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以及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的佳浓度.

    作者:毛仲霞;赵敏;曲向林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主动脉夹层与肌球蛋白重链1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肌球蛋白重链11(MYH11)基因多态性与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关系.方法:从主动脉夹层患者(107例)及对照组(110例)外周血单核细胞提取基因组DNA,并利用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以及小等位基因频率(MAF≥10%)对MYH11的SNPs进行了选择.后通过基于单碱基引物延伸原理的MultiplexSNaPshot SNP分型技术对所有的DNA样本进行SNPs基因型检测.结果:主动脉夹层患者中.MYH11基因rs1050111等位基因频率(12.4%)显著低于对照组(23.8%,P<0.05),两组之间其余3个位点(rs1050113、rs1050162 rs880071)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YH11基因rs1050111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可能相关,CC基因型可能是主动脉夹层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

    作者:黎明;钟诗龙;罗建方;冯宇亮;朱杰宁;余细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氟伐他汀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P27和PC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a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中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氟伐他汀(fluvastatin)对P27和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10只;IRI组即对照组10只;Fluvastatin治疗组(Flu组)10只.术前3 d给予Fluvastatin(2 mg/kg)灌胃.造成缺血再灌注肾病模型,术后24 h处死大鼠,取肾脏做组织学检查,检测P27和PCNA在肾组织内表达的部位、程度.结果;组织学检查发现Flu组较IRI组形态学变化有所减轻.细胞增殖指数(Cell Proliferative Index,PI)以IRI组增殖明显,Flu组与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ham组P27表达程度高,IRI组P27水平降低,Flu组P27表达水平复又升高,与IRI组比较(P<0.01).相关分析:肾小管评分与PI成正相关(r=0.872,P<0.01);肾小管评分与P27成负相关(P=-0.713,P<0.01);PCNA和P27的表达呈负相关(P=-0.609,P<0.01).结论:肾缺血再灌注24 h后P27水平下降和PCNA水平升高,氟伐他汀可以进一步增强P27的表达,并使PCNA的表达受到抑制,使细胞周期停滞,有助于受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DNA的修复,从而发挥肾保护作用.

    作者:田蕾;孙洞箫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进展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肝胆外科一项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风雨历程,40年间得到不断发展,现已被世界各地所推广应用.其具有诊断确切、疗效好、创伤小、副作用少及费用低等优点.但其属于有创操作,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包括疼痛、出血、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等.其中胰腺炎是内镜F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常见、凶险的并发症.

    作者:张骏;王亚军;李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Rh-SAA介导3T3-LI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机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Rh-SAA对3T3-LI脂肪细胞的JNK活化及JNK抑制剂干预下Rh-SAA对3T3-LI脂肪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探讨Rh-SAA介导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方法:实验分3组,第一组为无Rh-SAA干预的对照组,第二组为20 μg/mL Rh-SAA干预脂肪细胞组(RhvSAA组),第三组在20μg/mL Rh-SAA干预前12 h,予JNK抑制剂SP600 125 50 μmol/L预处理(以下称JNK抑制剂组),培养48 h后,采用3H-2-DG摄入法检测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率,采用免疫印迹了解JNK的活化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0μg/mL Rh-SAA处理脂肪细胞48 h后葡萄糖的摄取能力下降了26%(P<0.01).JNK抑制刺组较Rh-SAA处理组葡萄糖摄取增加了15%(P<0.05);对照组、Rh-SAA组和JNK抑制荆组的p-JNK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0%、166%和107%.Rh-SAA组与对照组比较,JNK的磷酸化程度增加了66%(P<0.01):JNK抑制刺组与Rh-SA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1),与时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Rh-SAA介导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关键信号分子.提示干预JNK的活性有望成为治疗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有效手段.

    作者:叶夏云;罗晓红;曹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卵圆细胞与肝细胞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全球五大常见癌症之一,每年约有1百万患者发病[1].我国每年有11万患者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45%,其病死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而居第三位[2].HCC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共同积累的过程,有研究认为HCC的细胞起源是由成熟肝细胞去分化而形成,另有学者推测可能是肝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发生分化异常导致HCC的发生.

    作者:黄钦贤;胡毅;李海洋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64层螺旋CTA在后循环缺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A在后循环缺血(PCI)病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本院因PCI住院治疗的患者56例,分析头颈部CTA,观察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的形态走形,有无斑块、狭窄,横突孔有无狭窄.结果:56例患者中,47例存在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系统各种类型血管异常,横突孔狭窄血管扭曲变形1例,血管及颈椎骨质均未见明显异常的8例.结论:64层螺旋CTA能显示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斑块、狭窄,及颈椎骨质增生情况.对评估PCI的病因有重要价值.

    作者:辛勇通;黄艮彬;冯秋红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