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利;于丛;杨梅;吴明;冯永文
目的:研究慢传榆型便秘(STC)大鼠结肠内cajal间质细胞(ICC)的变化,探讨ICC在ST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复方苯乙哌啶灌胃法建立STC大鼠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ICC,分析大鼠结肠不同部位ICC的变化.结果:STC组大鼠结肠ICC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STC大鼠结肠内ICC明显减少,提示ICC在STC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谭至柔;谭丽;黄雪;秦荔荣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氡酸(NAC)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细胞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数(CFU-GM)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体外影响.方法:应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观察不同浓度NAC和ATRA联用及单用与患者及正常人骨髓细胞体外培养后CFU-GM的变化,应用ELISA方法,观察不同浓度NAC与患者及正常人体外培养后上清液TNF-α浓度的变化.结果:0.3 mM NAC浓度使MDS患者CFU-GM增高、TNF-α浓度降低(P<0.01),3μM ATRA使MDS患者集落数明显增加(P<0.01),而对正常人无明显影响(P>0.05),NAC与ATRA联用较单用NAC集落数明显增高(P<0.01).结论:NAC、ATRA可改善MDS无效造血,可试用于MDS的治疗.
作者:王志英;乔振华;张子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与心源性休克死亡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n=46)与心源性休克死亡(n=62)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心脏破裂组平均年龄高于心源性休克组(78.9 vs 75.3,P<0.05),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显著多于心源性休克组(69.6% vs 48.4%,P<0.05).而有糖尿病病史及既往心梗病史,心源性休克组比心脏破裂组多见(分别为63% vs 28.3%,16.1% vs 2.2%,P<0.05).心源性休克组行急诊冠脉造影率更高(40.3% vs 21.7%,P<0.05),但PCI术后恢复TIMI3级血流的比例更低(40% vs 100%,P<0.05).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就诊时间延迟、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及陈旧心梗史、大面积梗死、无心肌再灌注可能为并发心源性休克危险因素.
作者:徐志勇;刘铭雅;魏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n)感染的十二指肠球部霜斑样溃疡(DPU)根除H.pylori后抑酸剂维持治疗的必要性.方法:100例合并H.pylori感染的DPU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予埃索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 g,左氧氟沙星 200 mg,2次/d,疗程1周.B组同A组方案,疗程结束后再用埃索美拉唑20 mg,1次/d.维持4周.两组在各自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并检测H.pylori.结果:A、B两组在H.pylori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以及腹痛缓解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DPU,H.pylori根除后溃疡即可愈合,没必要继续使用抑酸剂维持治疗.
作者:叶斌;何伟莉;陈利坚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患者女,23岁.查体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5 d人院.患者既往体健,自诉尤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肾区无压痛,尤肾病家族史.入院后辅助检查:尿常规未见异常,血肌酐和尿素氮正常,彩超示右肾上极见3.5 cm×3cm×2.5 cm低回声实性占位,内部回声不均,未见血流信号,中央有液性暗区,超声诊断为右肾癌.CT扫描显示右肾体积略增大.
作者:邢荣格;张晓玲;周玮玮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小儿无发热腹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也是消化科门诊的多发病,近年来有日渐增多的趋势.本文对在我院于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就诊的无发热腹痛患儿,临床考虑消化道疾病,符合胃镜检查的适应证,对其中的156例患儿进行了胃镜检查,通过对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析,旨在评价胃镜检查对小儿无发热腹痛诊断的价值.
作者:蔡雪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的特,点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介导耐药的特征.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及ESBLs的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应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分离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336株,标本分布主要为下呼吸道分泌物149株(44.3%)、尿液41株(12.2%)和血液40株(11.9%),科室分布主要为肝胆外科65株(19.3%)、感染科54株(16.1%)和重症监护室40株(11.9%);ESBLs总栓出率为43.8%(147/336);产ESBLs菌株对不同种类抗茵药物普遍耐药,且耐药率多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临床上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ESBLs是介导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产ESBLs菌株呈多重耐药表型特征,临床上治疗该菌感染宜根据药敏与ESBLs检测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杨晓燕;冯亚群;张宝瑞;符永玫;张永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比较两种匀相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结果并分析甘油三酯(TC)的干扰作用.方法:分别用A、B两种匀相法试剂对40例患者的血清LDL-C以及不同TG水平下LDL-C的回收率和线性进行分析.结果:TG低于1.7 mmoL/L时A试剂LDL-C结果(2.47±0.57)mmol/L与B试剂结果(2.45±0.62)mmoL/L无统计学差异(P<0.05);TG高于1.7 mmoL/L时A试剂LDL-C结果[2.66(1.82~3.42)mmoL/L]显著高于B试剂结果(1.97±0.69)mmol/L,JP<0.01,两者差值与TG浓度显著相关(r=0.937,P<0.01);两种试荆LDL-C回收率和线性无显著差异.结论:TG浓度对其中至少一种试剂LDL-C检测有严重干扰作用,而且这种干扰作用不能通过室内质控或稀释样品的方法得到纠正.
作者:翁代慧;龙宪连;于敏;孙建华;王欣茹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MDR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紫杉类药物为基础化疗毒副反应间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信息.方法:筛选93例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其外周血MDR1C3435T和G2677T/A基因型.结果:在本组病例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Ⅲ~Ⅳ度)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7.2%和25%.MDR1 C3435T各基因型患者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反应差异显著,CC型发生频率为5%,低于CT和TT型(26.3%和46.7%;x2=8.075,P=0.018;95%CI 0.017~0.022):未发现G2677T/A多态性与血液毒性的关联.结论:MDR1 3435T等位基因携带者在紫杉类药物治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可能较大.
作者:李建;恽文;钟山亮;季明华;赵建华;唐金海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研究肝硬化脾亢(简称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后使用丹参注射液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探讨脾切除术后使用丹参注射液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脾亢脾切除术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丹参注射液组(n=20).分别于术后当天起连续两周每日常规输液外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30 mL(丹参注射液组)和每日常规输液外静脉滴注生理盐水30 mL(时照组),分别于手术前、给药后1、2周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简称RBC聚集指数)、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对照组术后上述流变学指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丹参注射液组患者术后1、2周上述指标明显较低(P<0.05);与术前比较,丹参注射液组术后1、2周上述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够改善脾亢脾切除患者术后的血液粘稠状态和微循环瘀滞情况,有助于防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欧希;刘吉奎;熊沛;叶建宇;尹耀新;钟立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接受药物治疗人数的增多,出现低血糖反应,甚至低血糖昏迷的人数亦随之增多.反复严重低血糖发作且持续时间长者,可引起不可修复的脑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应及早识别、及时防治.现将我院2005年12月至2010年11月2型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昏迷的住院患者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都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顽固性癫痫早已得到同道的认可,改良的大脑半球切除术比解剖意义上的大脑半球切除术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也已经得到公认,但本文主要报道及讨论与大家不太一致的方面,供同道参考.
作者:孙永锋;袁俊;翟卫东;钟建卫;王涛;谷智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脉搏指标剂连续心排量(PICCO)导管在外科严重脓毒症血管外肺水(EVLWI)监测中的临床意义及护理.方法:30例外科严重脓毒症患者根据氧合指数(PO2/FiO2)分成两组:A组:PO2/FiO2<150、B组:150
作者:李明利;于丛;杨梅;吴明;冯永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脉冲给药甲氨蝶呤(MTX)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组织来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刺(Vaspin)水平的影响,阐明Vaspin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生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RA患者MTX治疗前后血清Vaspin水平及炎症因子,并分析了血清Vaspin水平与炎症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RA组血清Vaspi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65±0.16)μg/L vs.0.67±0.06μg/L,P<0.01].RA组患者血清Vaspin水平与TNF-α、IL-6、VEGF及CRP呈正相关(r=0.25~0.68,P<0.01或P<0.05).TNF-α是影响空腹血清Vaspin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RA组经小剂量脉冲给药MTX治疗后TNF-α、IL-6、VEGF及CRP均显著降低(JP<0.01或P<0.05),血清Vaspin水平也显著降低[(1.65±0.16)μg/L vs.(1.28±0.08)μg/L,P<0.01],且Vaspin水平的降低与TNF-α改变呈明显正相关.结论:小剂量脉冲给药MTX能有效抑制致炎性细胞因子产生,同时降低血清Vaspin水平.
作者:胡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患者女,46岁,因腹痛腹胀1月于2011年1月5日入住我院消化内科,查血常规:自细胞10.1×109/L,血红蛋白130 g/L,血小板858×109/L,CA125 53 125 KU/L,B超示:(1)双侧卵巢混合性包块(右侧74 mm×42 mm×43mm,左侧72mm×48mm×62mm,均有不规则略强回声光团及不纯液性暗区构成,不纯液性暗区内见多个乳头状光团,周边及内部实性部分均见丰富血流信号);(2)盆腹腔积液(子宫周围为不纯液性暗区包绕,宽处68 mm,腹腔液性暗区大深度98mm);(3)脾内实质性占位(23 mm×25mm,门静脉内可见入肝血流信号).
作者:蔡慧华;王雪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肌球蛋白重链11(MYH11)基因多态性与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关系.方法:从主动脉夹层患者(107例)及对照组(110例)外周血单核细胞提取基因组DNA,并利用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以及小等位基因频率(MAF≥10%)对MYH11的SNPs进行了选择.后通过基于单碱基引物延伸原理的MultiplexSNaPshot SNP分型技术对所有的DNA样本进行SNPs基因型检测.结果:主动脉夹层患者中.MYH11基因rs1050111等位基因频率(12.4%)显著低于对照组(23.8%,P<0.05),两组之间其余3个位点(rs1050113、rs1050162 rs880071)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YH11基因rs1050111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可能相关,CC基因型可能是主动脉夹层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
作者:黎明;钟诗龙;罗建方;冯宇亮;朱杰宁;余细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胃食管反流病的外科治疗目的是恢复胃食管连接部的功能,如何在手术中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是该病治疗的关键.本文就作者在上海长海医院及解放军一五五医院学习和工作中对6例患者实施Belsey和Collis-Belsey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体会进行报告.
作者:李秋泽;寇卫军;杨立信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构建人Foxp3基因的真核表达栽体并转染人CD4+CD2-T细胞,观察其在CD4-CD25-T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构建人Foxp3基因pEGFP-N1真核表达栽体,经酶切及双向测序鉴定基因序列的正确性.通过电穿孔法将重组栽体转入人CD4+CD25-T细胞中,利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转染细胞对单个核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酶切及测序鉴定pEGFP-Nl-Foxp3重组质粒基因序列完全正确,转染的CD4+CD25-T细胞Foxp3阳性表达率为23.7%,并显著抑制了单个核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成功构建了pEGFP-N1-Foxp3真核表达栽体,并使转染的CD4+CD25-T细胞具有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
作者:彭克军;王秋林;张庆莲;段佳慧;郑崛村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术前预注射氯胺酮或氟比洛芬酯对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年龄1~7岁.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为5%七氟烷吸入复合芬太尼3μg/kg及维库溴铵0.15 mg/kg静注,气管插管后K组静注氯胺酮(0.5 mg/kg)10 mL,F组静注氟比洛芬酯(1 mg/kg)10mL,C组静注生理盐水10 mL,术中持续吸入2%~2.5%七氟烷维持麻醉,切皮前追加芬太尼2μg/kg,手术结束立即停止吸入七氟烷,符合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进行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K组和F组苏醒期躁动率均明显低于C组(5%:30%:65%,P<0.05),与F组相比,K组苏醒期蹂动率更低(P<0.05);K组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但3组患儿转出PACU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预注射氯胺酮氯胺酮或氟比洛芬酯均可降低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但预注射氯胺酮后效果更好,对提高小儿七氟烷麻醉围术期安全更有意义.
作者:过伟;胡毅平;梅宏;宋志高;高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使用Codman Hakim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脑积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采用Codman Hakim可调压分流管治疗的39例脑积水病例资料,并与同期采用传统分流管治疗的28例病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在使用可调压分流装置组中,37例脑积水患者得到随访,32例(86.5%)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5例(13.5%)出现并发症或效果不佳,其中1例(2.7%)患者出现分流不足:而在使用传统分流管组中,27例患者得到随访,18例(66.6%)惠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9例(33.3%)出现并发症或效果不佳,其中3例(11.1%),患者出现分流过度,2例(7.4%)出现分流不足.两组间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Codman Hakim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脑积水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雷;邓志锋;刘越;祝新根;郭华;沈晓黎 刊期: 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