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参注射液对肝硬化脾亢脾切除术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欧希;刘吉奎;熊沛;叶建宇;尹耀新;钟立明

关键词:脾亢, 脾切除, 丹参注射液, 血液流变学
摘要:目的:研究肝硬化脾亢(简称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后使用丹参注射液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探讨脾切除术后使用丹参注射液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脾亢脾切除术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丹参注射液组(n=20).分别于术后当天起连续两周每日常规输液外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30 mL(丹参注射液组)和每日常规输液外静脉滴注生理盐水30 mL(时照组),分别于手术前、给药后1、2周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简称RBC聚集指数)、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对照组术后上述流变学指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丹参注射液组患者术后1、2周上述指标明显较低(P<0.05);与术前比较,丹参注射液组术后1、2周上述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够改善脾亢脾切除患者术后的血液粘稠状态和微循环瘀滞情况,有助于防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卵巢癌脾脏转移1例

    患者女,46岁,因腹痛腹胀1月于2011年1月5日入住我院消化内科,查血常规:自细胞10.1×109/L,血红蛋白130 g/L,血小板858×109/L,CA125 53 125 KU/L,B超示:(1)双侧卵巢混合性包块(右侧74 mm×42 mm×43mm,左侧72mm×48mm×62mm,均有不规则略强回声光团及不纯液性暗区构成,不纯液性暗区内见多个乳头状光团,周边及内部实性部分均见丰富血流信号);(2)盆腹腔积液(子宫周围为不纯液性暗区包绕,宽处68 mm,腹腔液性暗区大深度98mm);(3)脾内实质性占位(23 mm×25mm,门静脉内可见入肝血流信号).

    作者:蔡慧华;王雪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卵圆细胞与肝细胞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全球五大常见癌症之一,每年约有1百万患者发病[1].我国每年有11万患者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45%,其病死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而居第三位[2].HCC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共同积累的过程,有研究认为HCC的细胞起源是由成熟肝细胞去分化而形成,另有学者推测可能是肝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发生分化异常导致HCC的发生.

    作者:黄钦贤;胡毅;李海洋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染料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影响染料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为指导乳腺癌的SLN活检提供依据.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间108例行SLN结活检的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利用x2检验分析影响染料法乳腺癌SLN活检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年龄、肿瘤长径、体重指数、肿瘤位置和肿瘤免疫组化结果).结果:年龄≤60岁者其SLN检出率显著高于年龄>60岁者(P=0.009):肿瘤长径≤3 cm者其SLN检出率显著高于肿瘤长径>3 cm者(P=0.02);BMI<25者其SLN检出率显著高于BMI≥25者(P=0.03).肿瘤不同位置(外象限、内象限或中央区)其SLN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免疫组化结果(C-erbB-2是否阳性,ER是否阳性,PR是否阳性)对其SLN检出率无明显影响(P值分别为0.21、0.39、0.56).结论:年龄、肿瘤长径和体重指数是影响染料法乳腺癌SLN检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年龄≤60岁者,肿瘤长径≤3 cm者及BMI<25者其SLN检出率较高.

    作者:贾兴东;张忠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萘普生对体外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萘普生对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含不同浓度的萘普生细胞培养液(1、10、100、300、500μg/mL)于不同作用时间(6、12、24、48 h)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萘普生细胞培养液在不同作用时间下对Hela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用500μg/mL的萘普生细胞培养液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48 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以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1)MTT法显示,不同浓度的萘普生细胞培养液对Hela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不同药物浓度组在同一作用时间下对Hela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药物浓度在不同作用时间组之间的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2)Hoechst33342染色后,经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到染色质浓缩及凋亡小体等凋亡特征.(3)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萘普生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结论:萘普生在体外对Hela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及浓度依赖性.

    作者:田霞;缑灵山;刘玲;张玲;刘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Tiam1在肺癌及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从蛋白水平探讨T淋巴瘤侵袭和转移诱导因子1(Tiaml)与肺癌的关系,分析其在肺癌形成、发展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由102例肺癌组织、20例正常成人肺组织、20例胎儿肺组织构成的760点阵的石蜡组织芯片中Tialnl蛋白表达强度的阳性单位(PU值),定量分析Tiaml在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人胚胎肺泡上皮细胞、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肺癌细胞Tiaml阳性单位PU值(12.51±4.62)显著大于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PU值(5.66±1.29)及胚胎肺泡上皮细胞的PU值(5.87±0.99,F=41.251),(P=0.000);有淋巴结转移组Tiaml的PU值(14.33±4.66)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1.13±4.11,t=3.674),(P=0.000);TNM分期TNMⅢ~Ⅳ期Tiaml的PU值(15.11±3.61)大于TNM Ⅰ~Ⅱ期(11.95±4.63,t=2.72),(P=0.008);肺癌Tiaml的表达强度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结论:肺癌细胞中Tiaml蛋白的表达强度高于正常肺组织和胚胎肺组织,Tialnl的表达与肺癌的形成、进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李玉梅;赵云飞;申洪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Rh-SAA介导3T3-LI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机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Rh-SAA对3T3-LI脂肪细胞的JNK活化及JNK抑制剂干预下Rh-SAA对3T3-LI脂肪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探讨Rh-SAA介导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方法:实验分3组,第一组为无Rh-SAA干预的对照组,第二组为20 μg/mL Rh-SAA干预脂肪细胞组(RhvSAA组),第三组在20μg/mL Rh-SAA干预前12 h,予JNK抑制剂SP600 125 50 μmol/L预处理(以下称JNK抑制剂组),培养48 h后,采用3H-2-DG摄入法检测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率,采用免疫印迹了解JNK的活化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0μg/mL Rh-SAA处理脂肪细胞48 h后葡萄糖的摄取能力下降了26%(P<0.01).JNK抑制刺组较Rh-SAA处理组葡萄糖摄取增加了15%(P<0.05);对照组、Rh-SAA组和JNK抑制荆组的p-JNK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0%、166%和107%.Rh-SAA组与对照组比较,JNK的磷酸化程度增加了66%(P<0.01):JNK抑制刺组与Rh-SA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1),与时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Rh-SAA介导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关键信号分子.提示干预JNK的活性有望成为治疗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有效手段.

    作者:叶夏云;罗晓红;曹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肾出血患者肾动脉造影术造影与CT扫描的比较

    目的:探讨肾动脉造影术对肾性血尿的诊断价值.方法:85肾性血尿患者,采用改良法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导管置于双侧肾动脉主干,用碘海醇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分别取正位及左、右斜位造影.术后3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读肾脏超选择动脉造影图像与同期肾脏CT平扫+增强图像.两位以上认同有异常表现为肯定结果.结果:85例肾性血尿患者超选择动脉造影发现78例患者有肾动脉异常显影,7例患者肾动脉造影未见异常.78例肾动脉造影异常分别:造影刑外溢7例,假性动脉瘤27例,肾内受损动脉分支中断、缺支9例,血管增粗、迂曲、染色加深35例;7例肾动脉造影未见异常患者通过随诊及详细追问病史终诊断为:运动性血尿2例,3隐匿型肾炎,2例为特发性血尿.肾动脉造影与同期肾脏CT检查发现肾性血尿患者肾脏异常影像构成比分别为:78/85、56/85,两组对比,肾动脉造影对肾性血尿的诊断优于肾脏CT检查(P<0.01).结论:肾动脉造影有助于肾性血尿的诊断,尤其对外伤和肿瘤导致的肾性血尿更优,而且对介入治疗有指导作用.

    作者:杨明镇;蒋国军;袁莉;石荣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神经肽Y系统在高剂量咖啡因、可可碱诱导的大鼠焦虑行为中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咖啡因、可可碱对大鼠焦虑行为的影响及神经肤Y系统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咖啡因30 mg/kg、咖啡因60 mg/kg、可可碱30mg/kg、可可碱60 ms/kg灌胃给药.给药后30 min测试大鼠焦虑行为及检验海马神经肽Y-mRNA、Y1-mRNA、Y2-mRNA水平.结果:(1)较之对照组,咖啡因60mg/kg组TO、EO、EC、TE(P=21.774,P=0.001)、E0%(x2=5.336,P=0.044)、TO%(x2=7.750,P=0.019)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可可碱30mg/kg组在各个指标上均明显增高(P<0.05).(2)咖啡因60 mg/kg组NPY-mRNA的表达增高(F=13.961,P=0.004),而可可碱30 mg/kg组NPY-mRNA明显降低(F=7.597,P=0.020),Y1-mRNA(F=10.541,P=0.009)、Y2-mRNA(F=4.532,P=0.040)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高剂量的咖啡因具有致焦虑作用,而高剂量的可可碱有抗焦虑作用,神经肽Y系统与他们的作用机制有关.

    作者:潘集阳;廖继武;田径;刘亚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凋亡和增殖特性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在位内膜细胞的凋亡和增殖特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2例EMs在位子宫内膜组织及24例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的Ki-67蛋白的表达进行测定.应用TUNEL技术检测两组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特性.结果:EMs在位内膜细胞分泌期凋亡指教(AI)低于同期时照组子宫内膜(P<0.05);EMs在位内膜组织Ⅲ~Ⅳ期AI低于Ⅰ~Ⅱ期(P<0.05):EMs在位内膜组织Ki-67蛋白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EMs在位内膜组织Ⅲ~Ⅳ期Ki-67蛋白的表达与Ⅰ~Ⅱ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s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因凋亡能力下降并非高度增殖导致细胞活性升高,在位内膜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改变在EMs的病理生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索针对在位内膜的EMs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作者:娄华;王宝金;王兴玲;郝大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尿道肾源性腺瘤2例

    肾源性腺瘤是一种罕见的泌尿系良性肿瘤.发生于尿道的肾源性腺瘤目前仅有数例报道,国内仅有一例报道[1].我们自2002-2010年诊治了2例尿道肾源性腺瘤患者,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例1男,58岁.排尿困难半年.膀胱镜检示:后尿道尿道外括约肌远端黏膜粗糙,呈息肉状隆起,直径0.8cm.经尿道肿瘤电切治疗.

    作者:刘坤;王勇;孟峻嵩;庄海军;徐宗源;王云炎;王功成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丹参注射液对肝硬化脾亢脾切除术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肝硬化脾亢(简称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后使用丹参注射液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探讨脾切除术后使用丹参注射液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脾亢脾切除术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丹参注射液组(n=20).分别于术后当天起连续两周每日常规输液外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30 mL(丹参注射液组)和每日常规输液外静脉滴注生理盐水30 mL(时照组),分别于手术前、给药后1、2周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简称RBC聚集指数)、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对照组术后上述流变学指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丹参注射液组患者术后1、2周上述指标明显较低(P<0.05);与术前比较,丹参注射液组术后1、2周上述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够改善脾亢脾切除患者术后的血液粘稠状态和微循环瘀滞情况,有助于防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欧希;刘吉奎;熊沛;叶建宇;尹耀新;钟立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儿童支气管哮喘变应原检测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变应原检测结果和性别、年龄分期的关系.方法:将我科明确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256例患儿应用酶免疫分析法行特异性IgE(包括食物性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测定.年龄分为婴幼儿期(0~3周岁前)、学龄前期(3~5周岁前)、学龄期(6~10周岁前)和青春期(10~20周岁前),分析变应原检测结果在年龄分期和性别分布上存在的不同.结果:男164例,女92例;男女比率1.79∶1.平均年龄(7.4±3.2)岁,婴幼儿期84例,学龄前期83例,学龄期52例,青春期37例.吸入性变应原105例;食物性变应原81例;混合性变应原43例,变应原阴性27例.结论:变应原检测结果在四个年龄分期的分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吸入性变应原学龄前期多,食物性变应原学龄期多,混合性变应原婴幼儿期多,变应原阴性青春期多.变应原检测结果在各组性别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吸入性变应原男女比例为5.3∶1,食物性变应原男女比例为2.4∶1,混合性变应原男女比例为5.3∶1,阴性男女比例为1.5∶1.

    作者:茅松;刘光陵;夏正坤;高远赋;樊忠民;任献国;何旭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使用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脑积水39例分析

    目的:探讨使用Codman Hakim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脑积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采用Codman Hakim可调压分流管治疗的39例脑积水病例资料,并与同期采用传统分流管治疗的28例病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在使用可调压分流装置组中,37例脑积水患者得到随访,32例(86.5%)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5例(13.5%)出现并发症或效果不佳,其中1例(2.7%)患者出现分流不足:而在使用传统分流管组中,27例患者得到随访,18例(66.6%)惠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9例(33.3%)出现并发症或效果不佳,其中3例(11.1%),患者出现分流过度,2例(7.4%)出现分流不足.两组间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Codman Hakim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脑积水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雷;邓志锋;刘越;祝新根;郭华;沈晓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与心源性休克死亡的临床特征比较

    目的: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与心源性休克死亡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n=46)与心源性休克死亡(n=62)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心脏破裂组平均年龄高于心源性休克组(78.9 vs 75.3,P<0.05),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显著多于心源性休克组(69.6% vs 48.4%,P<0.05).而有糖尿病病史及既往心梗病史,心源性休克组比心脏破裂组多见(分别为63% vs 28.3%,16.1% vs 2.2%,P<0.05).心源性休克组行急诊冠脉造影率更高(40.3% vs 21.7%,P<0.05),但PCI术后恢复TIMI3级血流的比例更低(40% vs 100%,P<0.05).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就诊时间延迟、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及陈旧心梗史、大面积梗死、无心肌再灌注可能为并发心源性休克危险因素.

    作者:徐志勇;刘铭雅;魏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及痰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及诱导痰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及其与肺功能的相互关系,为COPD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我院住院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及治疗后缓解期患者30例和30例健康受试者.检测COPD患者治疗前及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的肺功能,测定血清和诱导痰上清液中MMP-9、1-GF-β的水平,并分析MMP-9及TGF-β与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ECOPD与缓解期患者血清及痰液MMP-9和TGF-β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急性加重期高于缓解期(P<0.01).AECOPD组血清及痰MMP-9水平均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r=-0.765,P<0.01;r=-0.821,P<0.01),AECOPD组血清及痰TGF-β水平均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r=-0.428,P<0.01;r=-0.596,P<0.01).结论:COPD患者不同时期血清及痰中MMP-9、TGF-β1含量不同,且与肺功能具有一定相关性,它们在COPD患者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高蔚;翁婷;孟文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阳性重症肌无力的近期研究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骨骼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数量缺失和功能异常所引起.自从在血清学反应阴性的MG患者(seronegative MG,SNMG)中发现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MUSK-Ab),便有诸多学者认为MUSK-Ab(+)的MG患者(MMG)不同于MUSK-Ab(-)的患者,使我们对MG有了新的认识,MMG患者有其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依据以及治疗措施.因此,本文就以上各点现综述如下.

    作者:刘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直肠癌组织中usp2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usp22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sp22在直肠癌组织、直肠腺瘤和正常肠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它的表达与直肠癌恶性程度的关系以及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特点.结果:在直肠癌组织中,usp22的阳性表达率以及染色强度均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现出上升趋势(P<0.05).usp22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直肠组织(P<0.05).于直肠腺瘤中的表达率虽高于正常直肠组织和腺瘤,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usp22对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作者:周飞;宁晓婷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eNOS启动子区T-786C和第7外显子894G→T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索中国广东地区汉族中老年人群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启动子区T-786C和第7外显子894G→T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各选择150例健康体检者和骨质疏松症患者为对象,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eNOS启动子区T-786C和第7外显子894G→T基因多态性,分析两组基因在正常人群及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频率分布特点,探讨两组基因多态位点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症组eNOS基因启动子区第786位C等位基因频率为8.7%,对照组为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是TC或者TT纯合子携带者的2.190倍.第7外显子894位T等位基因骨质疏松症组为10.3%,对照组为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是GT或者GG纯合子携带者的2.23倍.提示启动子区T-786C和第7外显子894G→T可能单独作用或和其他位点协同作用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产生影响,是骨质疏松症遗传危险因素.结论:eNOS上游启动子区域T-786C和第7外显子894G→T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关.

    作者:姚楚亮;李文锐;刘仁德;陈少文;杨炎鑫;黄坤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128层容积CT尿路造影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128层容积CT尿路造影(SCTU)及后处理技术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以及对肾功能损害的初步评价.方法:对3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行128层容积SCTU检查,提取层厚为0.625 mm的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获得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以及曲面重建(CPR)后处理图像,并结合轴位薄层原始图像在工作站动态观察.结果:30例患者中,输尿管结石全部显示,单发25例,多发5例,梗阻上段榆尿管及肾盂重度积水12例,其内未见确切对比剂,肾功能明显减低,轻-中度积水10例,输尿管及肾盂内对比剂浓度减低,肾功能轻度损伤,8例输尿管及肾孟未见扩张,对比剂显影良好,肾功能正常.结论:128层容积SCTU对输尿管结石能做出准确诊断,并能了解输尿管及肾盂梗阻、积水情况,对肾功能受损情况做出初步评价.

    作者:董延鸣;徐伟;朱明洪;董御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严重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复数菌败血症21例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科免疫力低下患者复数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及与单数菌败血症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10年血液病合并复数菌败血症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临床特点及预后与有一种相同致病菌、相似基础疾病和年龄的单数菌败血症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复数菌败血症者临床表现、抗生素疗程与单数菌败血症者无明显差异,经验性治疗有效率低(42.9%),针对性治疗后,可提高有效率(61.9%),总有效率较单数菌败血症者低(61.9%vs.89.7%,P=0.046).休克能显著地增加死亡风险,结论:血液病患者在粒细胞缺乏或合并感染灶情况下出现复数菌败血症者的风险增大,使病情变得复杂严重,且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显著低于针对性治疗,休克明显增加死亡风险,应予积极预防与处理.

    作者:王治香;孟凡义;刘理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