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28层容积CT尿路造影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

董延鸣;徐伟;朱明洪;董御曦

关键词:输尿管结石, 128层容积CT, 尿路造影, 三维重建
摘要:目的:探讨128层容积CT尿路造影(SCTU)及后处理技术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以及对肾功能损害的初步评价.方法:对3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行128层容积SCTU检查,提取层厚为0.625 mm的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获得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以及曲面重建(CPR)后处理图像,并结合轴位薄层原始图像在工作站动态观察.结果:30例患者中,输尿管结石全部显示,单发25例,多发5例,梗阻上段榆尿管及肾盂重度积水12例,其内未见确切对比剂,肾功能明显减低,轻-中度积水10例,输尿管及肾盂内对比剂浓度减低,肾功能轻度损伤,8例输尿管及肾孟未见扩张,对比剂显影良好,肾功能正常.结论:128层容积SCTU对输尿管结石能做出准确诊断,并能了解输尿管及肾盂梗阻、积水情况,对肾功能受损情况做出初步评价.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支气管哮喘变应原检测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变应原检测结果和性别、年龄分期的关系.方法:将我科明确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256例患儿应用酶免疫分析法行特异性IgE(包括食物性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测定.年龄分为婴幼儿期(0~3周岁前)、学龄前期(3~5周岁前)、学龄期(6~10周岁前)和青春期(10~20周岁前),分析变应原检测结果在年龄分期和性别分布上存在的不同.结果:男164例,女92例;男女比率1.79∶1.平均年龄(7.4±3.2)岁,婴幼儿期84例,学龄前期83例,学龄期52例,青春期37例.吸入性变应原105例;食物性变应原81例;混合性变应原43例,变应原阴性27例.结论:变应原检测结果在四个年龄分期的分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吸入性变应原学龄前期多,食物性变应原学龄期多,混合性变应原婴幼儿期多,变应原阴性青春期多.变应原检测结果在各组性别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吸入性变应原男女比例为5.3∶1,食物性变应原男女比例为2.4∶1,混合性变应原男女比例为5.3∶1,阴性男女比例为1.5∶1.

    作者:茅松;刘光陵;夏正坤;高远赋;樊忠民;任献国;何旭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对策

    结肠癌是肠道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左半结肠癌约占全部结肠癌75%以上[1],临床上以肠梗阻表现而入院的病人中,结肠癌梗阻的病人仅次于粘连性肠梗阻位居第二位[2].所以在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时是行一期切除吻合术还是分期手术,目前尚有争议,我院自2000年至2008年收治17例左半结肠癌伴急性梗阻患者,行一期癌肿切除对端吻合术,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赛福丁;阿迪力;杨旭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小创口微创Cable-pin治疗髌骨横形骨折

    髌骨横形骨折在髌骨骨折中较常见,多为强大的问接暴力所致,常伴有关节囊以及髌旁腱膜撕裂等严重软组织损伤.近年来各种微创治疗备受推崇,疗效肯定,但并发症也不少.Cablepin系统应用于髌骨骨折已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3].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我们选择性地对21例髌骨横形骨折采取小切口Cable-pin系统内固定治疗,经10个月的随访,骨折均愈合,无皮肤刺激反应及切口感染,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

    作者:扶晓明;张秋林;曾昭池;黄友华;康一凡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骨折及骨科术后脑脂肪栓塞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脑脂肪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神经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脑脂肪栓塞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临床确诊的脑脂肪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神经影像学资料.结果:经治疗后,16例患者完全恢复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2例患者呈持续昏迷状态未行骨科手术,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脑脂肪栓塞好发于骨折及骨科术后2~3 d,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神经影像学检查具有一定特征性,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有效地防治呼吸衰竭等潜在的致命性病程.

    作者:韩仰同;胡洪涛;陈捷;马志刚;阎立荣;孙玉衡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髂外假性动脉瘤致移植肾梗塞1例

    患者男,53岁.多囊肾致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于2010年8月10日入院,2010年10月在全麻下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因右侧髂内动脉严重硬化,故采用移植肾动静脉与右侧髂外动静脉端侧吻合.术中发现患者髂外动脉条件差官腔内亦有较显著粥样斑块形成.术后患者肌酐平稳下降,术后第42天血肌酐下降至191 mmol/L,术后第43天患者突感发热、恶心、呕吐,自感移植肾区不适.移植肾彩超显示:(1)移植肾大小113 mm×61 mm×63 mm.

    作者:淡明江;吕军;朱云松;汪帮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抗苗勒氏管激素的研究新进展及对IVF-ET的意义

    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hormone,AMH)是一种有两个72kDa的二聚体单体通过二硫键连接组成糖蛋白[1],它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在男性,AMH是由睾丸的支持细胞分泌直至青春期后期缓慢下降至低水平,参与精子的生成.在女性,AMH在出生后少量由卵巢颗粒细胞产生,直到绝经期后检测不到.AMH具有调节细胞发育及分化、促进苗勒氏管退化等重要作用.近年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RT)为越来越多不孕妇女解决了生育问题,而AMH有助于指导生殖医生制定合理的促排卵用药方案和IVF-ET的成功率及其预后,生殖领域对其研究也日渐深入.

    作者:苍荣;夏天;王宝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人Foxp3基因真核载体的构建及在CD4+CD25-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

    目的:构建人Foxp3基因的真核表达栽体并转染人CD4+CD2-T细胞,观察其在CD4-CD25-T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构建人Foxp3基因pEGFP-N1真核表达栽体,经酶切及双向测序鉴定基因序列的正确性.通过电穿孔法将重组栽体转入人CD4+CD25-T细胞中,利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转染细胞对单个核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酶切及测序鉴定pEGFP-Nl-Foxp3重组质粒基因序列完全正确,转染的CD4+CD25-T细胞Foxp3阳性表达率为23.7%,并显著抑制了单个核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成功构建了pEGFP-N1-Foxp3真核表达栽体,并使转染的CD4+CD25-T细胞具有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

    作者:彭克军;王秋林;张庆莲;段佳慧;郑崛村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RYBP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RYBP(Ringl and YY1-binding protein)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索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51例初治急性白血病(AL)患者、23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ALCR)患者和21例对照(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申RYBP的表达情况.结果:SHI-1、HL-60及K562细胞株RYBP表达均为强阳性;21例阴性对照中RYBP表达均为阴性.AL组RYBP表达阳性率为73%,ALCR组阳性率为13%,AL组RYBP表达阳性率及表达量比ALCR组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RYBP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表达水平异常增高,提示RYBP可能与急性白血病密切相关.

    作者:钟雯婷;王顺清;张玉平;许艳丽;应逸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游离股薄肌皮瓣重建外伤性前臂屈肌缺损的护理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薄肌皮瓣重建外伤性前臂屈肌功能的护理.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对10例前臂屈肌缺损的患者,采用游离股薄肌皮瓣重建屈肌功能,通过对患者术前评估,心理护理,相关知识的指导,术后注意体位及石膏护理,加强肌皮瓣血液循环观察,及时处理血管危象,早期功能康复.结果:10例游离股薄肌皮瓣术后全部成活.1例出现危象,经及时处理后该例肌皮瓣远端皮肤部分坏死,但是肌肉完全成活.术后随访6周时,手指稍有屈曲动作.随访4~6个月以上,均出现肌肉收缩.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肌力.结论:应用游离股薄肌皮瓣重建外伤性前臂屈肌缺损,术后肌肉功能恢复良好,疗效肯定,护理时保证手术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傅育红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染料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影响染料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为指导乳腺癌的SLN活检提供依据.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间108例行SLN结活检的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利用x2检验分析影响染料法乳腺癌SLN活检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年龄、肿瘤长径、体重指数、肿瘤位置和肿瘤免疫组化结果).结果:年龄≤60岁者其SLN检出率显著高于年龄>60岁者(P=0.009):肿瘤长径≤3 cm者其SLN检出率显著高于肿瘤长径>3 cm者(P=0.02);BMI<25者其SLN检出率显著高于BMI≥25者(P=0.03).肿瘤不同位置(外象限、内象限或中央区)其SLN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免疫组化结果(C-erbB-2是否阳性,ER是否阳性,PR是否阳性)对其SLN检出率无明显影响(P值分别为0.21、0.39、0.56).结论:年龄、肿瘤长径和体重指数是影响染料法乳腺癌SLN检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年龄≤60岁者,肿瘤长径≤3 cm者及BMI<25者其SLN检出率较高.

    作者:贾兴东;张忠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McCoy喉镜联合纤维光导支气管镜经鼻气管插管用于全麻诱导后困难插管

    目的:观察Mccoy喉镜联合纤维光导支气管镜(FOB)经鼻气管插管在全身麻醉诱导后困难气管插管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ASA Ⅰ或Ⅱ级全身麻醉诱导后McCoy喉镜窥喉不能看见声门任何部分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n=20):FOB经鼻插管组(对照组)和McCoy喉镜联合FOB经鼻插管组(研究组).观察并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0,基础值)、首次插管前(T1)、插管成功即刻(T2)和插管成功后1 min(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统计两种方法插管一次成功率、多次成功率、插管耗时和插管并发症.结果:T0、T1、T2、T3等时点两组间SBP、DBP和HR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研究组(100%)高于对照组(75%)(P<0.05),多次成功率均为100%;插管耗时研究组(103±25)s较对照组(178±47)s短(P<0.05),两组间插管并发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Coy喉镜联合FOB经鼻气管插管成功率高,耗时短,可作为全麻诱导后困难插管时插管方法之一.

    作者:高宏;顾正峰;姚敏;过伟;胡毅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丹参注射液对肝硬化脾亢脾切除术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肝硬化脾亢(简称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后使用丹参注射液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探讨脾切除术后使用丹参注射液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脾亢脾切除术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丹参注射液组(n=20).分别于术后当天起连续两周每日常规输液外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30 mL(丹参注射液组)和每日常规输液外静脉滴注生理盐水30 mL(时照组),分别于手术前、给药后1、2周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简称RBC聚集指数)、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对照组术后上述流变学指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丹参注射液组患者术后1、2周上述指标明显较低(P<0.05);与术前比较,丹参注射液组术后1、2周上述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够改善脾亢脾切除患者术后的血液粘稠状态和微循环瘀滞情况,有助于防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欧希;刘吉奎;熊沛;叶建宇;尹耀新;钟立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室间隔缺损不同手术方式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经右心室穿刺封堵、导管介入封堵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辅助心脏直视修补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3种手术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分析不同方式的特点.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分别采用经右心室穿刺封堵术、导管介入封堵术及CPB辅助心脏直视缺损修补术治疗VSD患者共87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B组和C组,对比不同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血及输血总量等情况.结果:A组15例,15例均封堵成,未出现近期并发症;B组15例,13例封堵成功,并发室性早搏1例;C组57例,57例修补成功,并发死亡2例、肺炎2例、胸腔积液3例.C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出血及输血总量明显多于A组和B组(P<0.05);后两者差异无显著(P>0.05).C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B组无需呼吸机辅助呼吸.C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3种手术方式均可有效治疗VSD.经右心室穿刺封堵术操作简便,全身组织损伤小;导管介入封堵术美观性佳,无需呼吸机辅助呼吸;CPB辅助心脏直视缺损修补术费用低廉,适应证广(尤其VSD合并复杂畸形者).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作者:胡振奎;吴伟敏;王强;师干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必净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评价血必净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etion,POCD)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部外科手术的高龄患者120例,年龄≥60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血必净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血必净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60~83岁,在术前1 d及手术切皮前(8mL/kg),术后第1、2、3天4mL/kg静脉滴注,每天2次.时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60~85岁,使用等量生理盐水;在术前1 d术后4 d及3个月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一个或多个认知功能缺陷被确定为认知功能障碍.结果:术后4 d及3个月,对照组有16例患者发生POCD(26.7%)和(28.30%),血必净组有5例发生POCD(8.3%)和(13.3%)较对照组低(P<0.05);与没有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比较,术后4 d发生POCD患者围术期各时间点血浆稳态氧化氮产物(NOX)浓度明显增强(P<0.05).结论: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血必净,能一定程度预防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作者:卢明军;任芹;张传青;叶青山;万燕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肾脏116例腹腔镜手术肾血管变异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肾脏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对肾血管变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后腹腔镜途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剜除术治疗,对照组分别采取肾部分切除术、肾切除术、肿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照组及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30±20.7)mL、(20±6.4)mL;对照组及观察组平均饮食恢复时间分别为(40±3.2)min、(6±1.2)min;对照组及观察组术后镇痛分别为62例、3例;对照组及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1%(10/62)、3.6%(2/54),以上等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腹腔镜手术处理肾血管变异安全有效、且创伤小、出血少,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碧君;单炽昌;王在盛;叶亲永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全麻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食管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食管癌手术是胸外科中时间较长、创伤较大的手术,在麻醉方法上我们通常选择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应激反应较强、血压波动大,需要随时根据手术刺激强度调整全麻用药,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本研究选择择期行食管癌中下段手术患者50例,对全麻复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全麻复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以及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的佳浓度.

    作者:毛仲霞;赵敏;曲向林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Tiam1在肺癌及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从蛋白水平探讨T淋巴瘤侵袭和转移诱导因子1(Tiaml)与肺癌的关系,分析其在肺癌形成、发展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由102例肺癌组织、20例正常成人肺组织、20例胎儿肺组织构成的760点阵的石蜡组织芯片中Tialnl蛋白表达强度的阳性单位(PU值),定量分析Tiaml在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人胚胎肺泡上皮细胞、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肺癌细胞Tiaml阳性单位PU值(12.51±4.62)显著大于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PU值(5.66±1.29)及胚胎肺泡上皮细胞的PU值(5.87±0.99,F=41.251),(P=0.000);有淋巴结转移组Tiaml的PU值(14.33±4.66)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1.13±4.11,t=3.674),(P=0.000);TNM分期TNMⅢ~Ⅳ期Tiaml的PU值(15.11±3.61)大于TNM Ⅰ~Ⅱ期(11.95±4.63,t=2.72),(P=0.008);肺癌Tiaml的表达强度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结论:肺癌细胞中Tiaml蛋白的表达强度高于正常肺组织和胚胎肺组织,Tialnl的表达与肺癌的形成、进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李玉梅;赵云飞;申洪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LPT法代替气管导管法做分侧肺功能检查的研究

    目的:研究侧位肺功能法(LPT法)能否代替气管导管法测定分侧肺功能.方法:选择20例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和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组,实验组患者均用气管导管法及LPT法测定分侧肺功能,正常组健康人中有11例自愿采用气管导管法检查侧位肺功能.结果:研究结果显示20例肺癌患者,2例常规肺功能在正常范围内,4例患者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9例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例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1例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其中有3例出现弥散功能障碍;30例正常组均用LPT法测得分侧肺功能,其中11例同时用气管导管法求得其分侧肺功能,其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20例肺癌患者用气管导管法测得的SVC%与LPT法测得的SVC%的相关分析,呈高度正向直线相关(r=0.976.P<0.001);20例肺癌患者用气管导管法测得的VE%与LPT法测得的VE%的相关分析,呈高度正向直线相关(r=0.926.P<0.001).结论:初步认为LPT法可以代替气管导管法测定分侧肺功能.

    作者:张中宏;许西琳;关键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循证护理在离退休老干部脑卒中后抑郁情绪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离退休老干部脑卒中后抑郁情绪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老干部脑卒中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即提出临床问题,查找文献资料,寻找实证,结合临床经验制定并实施护理干预,并于患者住院第1、2、3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SDS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中、重度抑郁患者.结论:循证护理使护理实践更加科学,满足患者对现代护理的更高需求,明显改善了离退休老干部脑卒中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有效提高老干部晚年生活质量.

    作者:唱荣艳;周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组织多普勒新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经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

    目的: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和组织追踪法(TT)评价冠心病心肌梗死患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在27例患者的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四腔心切面及两腔心切面分别测定左室后壁、前间隔、后间隔、侧壁、前壁及下壁等6个部位的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并取平均值(m-Vs),测定这些部位向心尖方向峰值位移并取平均值(m-Ds),将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m-Vs、m-Ds与Simpson法测得的EF作相关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时患者的m-Vs、m-Ds差异无显著性,而3个月时的m-Vs、m-Ds显著性增大(P<0.05),此后3个月内m-Vs、m-Ds仍有逐步增大(P<0.05).相关分析显示:m-Vs、m-Ds与EF呈良好相关性(r=0.68,0.60,P<0.01).结论:QTVI及TT技术可以较准确评价冠心痛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6个月内左室收缩功能的逐步改善.

    作者:龚元淑;董静;方玲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