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香;孟凡义;刘理想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Th1、Th2细胞与MMP-2和MMP-9血清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2例急性发作期患者和56例慢性持续期患者Th1和Th2细胞水平,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MP-2和MMP-9的血清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Th1和Th2细胞与MMP-9的血清水平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而Th1和Th2细胞与MMP-2血清水平均不具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哮喘患者中Th细胞与MMPs血清水平关系密切,Th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调节MMPs的血清水平,影响气道重塑的发生过程.
作者:朱洪;覃西;彭江龙;谭光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研究大蒜多糖(GP)预处理对缺氧缺糖/复氧复糖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的拮抗作用研究,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建立乳鼠心肌细胞糖氧剥离的A/R损伤模型,不同剂量GP(10、30和100 mg/L)预处理24 h后,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iNOS和NO含量,测定细胞内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与A/R模型组比较,GP预处理可增加胞内SOD活性和培养液中iNOS活力,降低NO释放量和胞内MDA含量.结论:GP预处理对A/R损伤心肌细胞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能与清除自由基的产生有关.
作者:余薇;吴基良;查文良;李璐;姚社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开放性眼球穿通伤导致白内障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方法:对102例(10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行伤道修补.同时行白内障皮质吸出/+人工晶体植入,85例先行伤道修补,二期根据病情行白内障摘除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大部分病例视力获得提高.结论:我们认为开放性眼球穿通伤所致白内障的治疗应该是系统性、个性化的治疗.首先及时、规范地修补伤道,是日后可以施行其他内眼手术的基本的保证.伤道修补后,完善相关检查,了解有无合并眼后节的损伤,把握手术时机,结合病情合理设计术式,术中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术式,能减低外伤造成的视功能损害,尽可能提高术后视力.我们不赞成在一期行眼球壁伤道修补术的同时一期行白内障摘除术.
作者:胡倩;李晓东;蒲丽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接受药物治疗人数的增多,出现低血糖反应,甚至低血糖昏迷的人数亦随之增多.反复严重低血糖发作且持续时间长者,可引起不可修复的脑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应及早识别、及时防治.现将我院2005年12月至2010年11月2型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昏迷的住院患者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都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mve airway pressure,ncPCP)对诊断为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孕妇糖代谢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妊娠期糖耐量异常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nCPAP治疗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孕妇15例,治疗前后分别测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结果:12例孕妇顺利完成该研究.FBG、FINS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AHI、LSP02、HOMA-IR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后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孕妇AHI及LSpO2在治疗期间恢复正常,而且胰岛素敏感性改善.
作者:施志敏;李涛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离退休老干部脑卒中后抑郁情绪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老干部脑卒中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即提出临床问题,查找文献资料,寻找实证,结合临床经验制定并实施护理干预,并于患者住院第1、2、3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SDS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中、重度抑郁患者.结论:循证护理使护理实践更加科学,满足患者对现代护理的更高需求,明显改善了离退休老干部脑卒中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有效提高老干部晚年生活质量.
作者:唱荣艳;周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立体定向技术是神经外科,尤其是功能神经外科常用的技术手段.随着大场强磁共振技术的逐渐完善和普及,使以前很难辨认的脑内功能区和特定核团的辨认成为可能,磁共振定位的立体定向技术越来越被广大神经外科工作者所接受.我科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共行脑内双侧靶点立体定向手术280例,现对病例资料予以总结,并对手术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予以分析和讨论.
作者:王涛;翟卫东;袁俊;孙永锋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患者男,69岁,主因右眼视力急剧下降3个月,于2010年12月16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高血压多年.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8,不能矫正;左眼1.2.双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眼底:右眼视盘边界清,色正常,黄斑区大片深层出血及血液性色素上皮脱离,黄斑区中心凹颞上可见橘红色形状不规则的结节样病灶(见图1).
作者:孙则红;陈俊娥;张冬梅;李文英;龚晓艺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后血脊膜屏障(blood-spinal cord barrier,BSCB)通透性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选用wistar大鼠48只,制作Allen氏脊髓打击模型(打击当量300 gcf),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脊髓损伤组(n=42),后者又根据伤后不同时间点分为2、8、24、48、72 h以及1、2周组,每组6只,再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只.A组从大鼠股静脉注射2%的伊文恩蓝(Evens blue,EB),通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组用干湿重法测定脊髓水肿变化情况.结果:随着脊髓损伤时间的延长,脊髓组织EB蓝染的范围逐渐增大,荧光光斑数量增加,强度增强,24~48 h达高峰,与脊髓组织内水肿时间一致,72 h后水肿逐渐减轻,其内开始出现坏死灶,1~2周可见明显大小不等的囊腔形成,未见EB蓝染.结论:脊髓损伤后BSCB的通透性增高,并在24~48 h达高峰,72 h后逐渐下降,1周后BSCB通透性明显减小.
作者:李宽新;李锋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对经右心室穿刺封堵、导管介入封堵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辅助心脏直视修补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3种手术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分析不同方式的特点.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分别采用经右心室穿刺封堵术、导管介入封堵术及CPB辅助心脏直视缺损修补术治疗VSD患者共87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B组和C组,对比不同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血及输血总量等情况.结果:A组15例,15例均封堵成,未出现近期并发症;B组15例,13例封堵成功,并发室性早搏1例;C组57例,57例修补成功,并发死亡2例、肺炎2例、胸腔积液3例.C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出血及输血总量明显多于A组和B组(P<0.05);后两者差异无显著(P>0.05).C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B组无需呼吸机辅助呼吸.C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3种手术方式均可有效治疗VSD.经右心室穿刺封堵术操作简便,全身组织损伤小;导管介入封堵术美观性佳,无需呼吸机辅助呼吸;CPB辅助心脏直视缺损修补术费用低廉,适应证广(尤其VSD合并复杂畸形者).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作者:胡振奎;吴伟敏;王强;师干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A在后循环缺血(PCI)病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本院因PCI住院治疗的患者56例,分析头颈部CTA,观察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的形态走形,有无斑块、狭窄,横突孔有无狭窄.结果:56例患者中,47例存在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系统各种类型血管异常,横突孔狭窄血管扭曲变形1例,血管及颈椎骨质均未见明显异常的8例.结论:64层螺旋CTA能显示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斑块、狭窄,及颈椎骨质增生情况.对评估PCI的病因有重要价值.
作者:辛勇通;黄艮彬;冯秋红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MDR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紫杉类药物为基础化疗毒副反应间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信息.方法:筛选93例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其外周血MDR1C3435T和G2677T/A基因型.结果:在本组病例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Ⅲ~Ⅳ度)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7.2%和25%.MDR1 C3435T各基因型患者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反应差异显著,CC型发生频率为5%,低于CT和TT型(26.3%和46.7%;x2=8.075,P=0.018;95%CI 0.017~0.022):未发现G2677T/A多态性与血液毒性的关联.结论:MDR1 3435T等位基因携带者在紫杉类药物治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可能较大.
作者:李建;恽文;钟山亮;季明华;赵建华;唐金海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合并舒张性心功能不全(DHF)的慢性肾脏病(CKD)非透析患者血清脑钠肽(BNP)浓度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0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LVEF≥50%)的CKD非透析患者(K/DOQl分期3~4期),按二尖瓣舒张期E峰与A峰流速比值(E/A)分为心功能正常组(E/A≥1)24例,DHF 1级组(0.8≤E/A<1)18例,DHF 2级组(0.6≤E/A<0.8)25例及DHF 3级组(E/A<0.6)13例,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BNP浓度水平,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做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KD患者心功能正常组、DHF各级组BNP浓度均增高(均P<0.01);与心功能正常组相比,DHF各级组BNP浓度均增高(均P<0.01);且随着舒张性心功能恶化,BNP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相关分析显示BNP浓度与E/A值呈负相关(r=-0.603,P<0.01).结论:BNP浓度水平与CKD非透析患者DHF相关,临床测定BNP水平并结合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对此类患者DHF的综合评估.
作者:吴建华;王锋;张义德;范亚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和舒芬太尼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90例剖宫产且接受PCIA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n=30),B组,布托啡诺10 mg+胃复安20 mg/100 mL;S组,舒芬太尼0.1 mg+胃复安20mg/100mL:BS组,布托啡诺10mg+舒芬太尼0.1 mg+胃复安20mg/100mL.3组PCIA泵参数设置为背景剂量2 mL/h,单次剂量2 mL/h,锁定时间15 min.观察3组患者术后8、24、48 h的BP、HR、SpO2、镇痛、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BS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B组(P<0.05);BS组镇静评分大于B和S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布托啡诺单独应用于剖宫产术后未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镇痛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应隽;王祥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比较两种匀相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结果并分析甘油三酯(TC)的干扰作用.方法:分别用A、B两种匀相法试剂对40例患者的血清LDL-C以及不同TG水平下LDL-C的回收率和线性进行分析.结果:TG低于1.7 mmoL/L时A试剂LDL-C结果(2.47±0.57)mmol/L与B试剂结果(2.45±0.62)mmoL/L无统计学差异(P<0.05);TG高于1.7 mmoL/L时A试剂LDL-C结果[2.66(1.82~3.42)mmoL/L]显著高于B试剂结果(1.97±0.69)mmol/L,JP<0.01,两者差值与TG浓度显著相关(r=0.937,P<0.01);两种试荆LDL-C回收率和线性无显著差异.结论:TG浓度对其中至少一种试剂LDL-C检测有严重干扰作用,而且这种干扰作用不能通过室内质控或稀释样品的方法得到纠正.
作者:翁代慧;龙宪连;于敏;孙建华;王欣茹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通过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分别联合地塞米松预防以大剂量顺铂为主方案化疗所致恶心呕吐,观察和评价帕洛诺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预防高致吐性化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以大剂量顺铂为主化疗方案,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帕洛诺司琼0.25 mg,静脉推注;对照组:格拉司琼3 mg,静脉滴注;两组均联合地塞米松12 mg,静脉推注,均于化疗前30min给药.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预防急性呕吐的完全有效率分别为82.1%和78.6%,恶心的改善率分别为64.3%和60.7%,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预防延迟性呕吐的完全有效率分别为60.7%和39.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分别联合地塞米松预防以大剂量顺铂为主方案化疗所致急性呕吐和恶心疗效相当,对于延迟性呕吐的完全有效率前者优于后者,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良好,推荐帕洛诺司琼联合地塞米松作为高致吐性化疗方案的常规药物.
作者:巴楠;吴敏;王利娟;张红巧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与肝硬化水平以及肝脏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76例肝硬化患者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Cys C水平,通过Child分级后比较各指标对肝功能变化的反映程度以及了解Cys C与ALT、AST的相关性.此外,选取行肝叶切除术的患者38例,其切除标本的非瘤体组织部位行Masson染色以显色纤维化肝脏组织,线性回归分析Cvs C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结果:在以Child分级的比较中,血清Cys C与AST比ALT更能反映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变化.同时,CysC与ALT、AST均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Masson染色以及线行回归分析发现,血清Cys C水平与肝脏纤维化水平有明显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9.994x-3.149,R2=0.818,P<0.001.结论:血清CysC可以反映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功能水平以及肝脏纤维化程度,有可能成为临床上判断慢性肝脏疾病肝功能的一个新指标.
作者:苏松;丁玉辉;贺凯;李波;穆冬;张孟瑜;冯春红;夏先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患者男,53岁.多囊肾致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于2010年8月10日入院,2010年10月在全麻下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因右侧髂内动脉严重硬化,故采用移植肾动静脉与右侧髂外动静脉端侧吻合.术中发现患者髂外动脉条件差官腔内亦有较显著粥样斑块形成.术后患者肌酐平稳下降,术后第42天血肌酐下降至191 mmol/L,术后第43天患者突感发热、恶心、呕吐,自感移植肾区不适.移植肾彩超显示:(1)移植肾大小113 mm×61 mm×63 mm.
作者:淡明江;吕军;朱云松;汪帮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脉搏指标剂连续心排量(PICCO)导管在外科严重脓毒症血管外肺水(EVLWI)监测中的临床意义及护理.方法:30例外科严重脓毒症患者根据氧合指数(PO2/FiO2)分成两组:A组:PO2/FiO2<150、B组:150
作者:李明利;于丛;杨梅;吴明;冯永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自Child-Turcune-Pugh小(CTP)分级应用以来,学者们一直试图寻找新的能客观反映终末期肝病惠者严重程度的预后评价系统.2002年,美国器官共享网络(UNOS)将MELD作为美国新的器官分配评分系统,取代CTP分级,用于评定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严重程度,决定肝移植的先后顺序[1].其结合反应肾功能的血肌酐指标,被认为更全面反应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特点.血清钠和肌酐被认为是肝硬化死亡率风险增加的独立预测因子[2].
作者:向姝;秦波 刊期: 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