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哮喘患者Th细胞与MMPs血清水平相关性分析

朱洪;覃西;彭江龙;谭光宏

关键词:哮喘, 基质金属蛋白酶, T辅助细胞, 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哮喘患者Th1、Th2细胞与MMP-2和MMP-9血清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2例急性发作期患者和56例慢性持续期患者Th1和Th2细胞水平,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MP-2和MMP-9的血清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Th1和Th2细胞与MMP-9的血清水平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而Th1和Th2细胞与MMP-2血清水平均不具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哮喘患者中Th细胞与MMPs血清水平关系密切,Th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调节MMPs的血清水平,影响气道重塑的发生过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髂外假性动脉瘤致移植肾梗塞1例

    患者男,53岁.多囊肾致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于2010年8月10日入院,2010年10月在全麻下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因右侧髂内动脉严重硬化,故采用移植肾动静脉与右侧髂外动静脉端侧吻合.术中发现患者髂外动脉条件差官腔内亦有较显著粥样斑块形成.术后患者肌酐平稳下降,术后第42天血肌酐下降至191 mmol/L,术后第43天患者突感发热、恶心、呕吐,自感移植肾区不适.移植肾彩超显示:(1)移植肾大小113 mm×61 mm×63 mm.

    作者:淡明江;吕军;朱云松;汪帮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对策

    结肠癌是肠道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左半结肠癌约占全部结肠癌75%以上[1],临床上以肠梗阻表现而入院的病人中,结肠癌梗阻的病人仅次于粘连性肠梗阻位居第二位[2].所以在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时是行一期切除吻合术还是分期手术,目前尚有争议,我院自2000年至2008年收治17例左半结肠癌伴急性梗阻患者,行一期癌肿切除对端吻合术,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赛福丁;阿迪力;杨旭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氟比洛芬酯预处理用于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的剂量探讨

    目的:本试验探讨应用氟比洛芬酯减轻患者丙泊酚注射痛的佳剂量.方法:200例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A、B、C和D组,每组各50例.注射丙泊酚前2 min,A组在静注氟比洛芬酯75mg;B组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C组静注静注氟比洛芬酯25 mg;D组静注生理盐水7.5 mL.4组均用止血带阻断前臂静脉2 min.接着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通过4点口述评定量表(VRS)评估丙泊酚注射痛并记录发生疼痛频数.结果:A组和B组的VRS均比C组和D组的低;A组和B组注射痛的发生率均比C组和D组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丙泊酚前2 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或75 mg,同时用止血带阻断前臂静脉2min均能有效地减轻丙泊酚注射痛,且氟比洛芬酯50mg足以有效地减轻丙泊酚注射痛.

    作者:陈坚伟;王彪;张涛;徐康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十二指肠球部霜斑样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抑酸维持治疗的必要性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n)感染的十二指肠球部霜斑样溃疡(DPU)根除H.pylori后抑酸剂维持治疗的必要性.方法:100例合并H.pylori感染的DPU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予埃索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 g,左氧氟沙星 200 mg,2次/d,疗程1周.B组同A组方案,疗程结束后再用埃索美拉唑20 mg,1次/d.维持4周.两组在各自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并检测H.pylori.结果:A、B两组在H.pylori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以及腹痛缓解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DPU,H.pylori根除后溃疡即可愈合,没必要继续使用抑酸剂维持治疗.

    作者:叶斌;何伟莉;陈利坚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Tiam1在肺癌及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从蛋白水平探讨T淋巴瘤侵袭和转移诱导因子1(Tiaml)与肺癌的关系,分析其在肺癌形成、发展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由102例肺癌组织、20例正常成人肺组织、20例胎儿肺组织构成的760点阵的石蜡组织芯片中Tialnl蛋白表达强度的阳性单位(PU值),定量分析Tiaml在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人胚胎肺泡上皮细胞、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肺癌细胞Tiaml阳性单位PU值(12.51±4.62)显著大于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PU值(5.66±1.29)及胚胎肺泡上皮细胞的PU值(5.87±0.99,F=41.251),(P=0.000);有淋巴结转移组Tiaml的PU值(14.33±4.66)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1.13±4.11,t=3.674),(P=0.000);TNM分期TNMⅢ~Ⅳ期Tiaml的PU值(15.11±3.61)大于TNM Ⅰ~Ⅱ期(11.95±4.63,t=2.72),(P=0.008);肺癌Tiaml的表达强度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结论:肺癌细胞中Tiaml蛋白的表达强度高于正常肺组织和胚胎肺组织,Tialnl的表达与肺癌的形成、进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李玉梅;赵云飞;申洪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及其ESBLs介导耐药的特征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的特,点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介导耐药的特征.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及ESBLs的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应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分离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336株,标本分布主要为下呼吸道分泌物149株(44.3%)、尿液41株(12.2%)和血液40株(11.9%),科室分布主要为肝胆外科65株(19.3%)、感染科54株(16.1%)和重症监护室40株(11.9%);ESBLs总栓出率为43.8%(147/336);产ESBLs菌株对不同种类抗茵药物普遍耐药,且耐药率多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临床上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ESBLs是介导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产ESBLs菌株呈多重耐药表型特征,临床上治疗该菌感染宜根据药敏与ESBLs检测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杨晓燕;冯亚群;张宝瑞;符永玫;张永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尿道肾源性腺瘤2例

    肾源性腺瘤是一种罕见的泌尿系良性肿瘤.发生于尿道的肾源性腺瘤目前仅有数例报道,国内仅有一例报道[1].我们自2002-2010年诊治了2例尿道肾源性腺瘤患者,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例1男,58岁.排尿困难半年.膀胱镜检示:后尿道尿道外括约肌远端黏膜粗糙,呈息肉状隆起,直径0.8cm.经尿道肿瘤电切治疗.

    作者:刘坤;王勇;孟峻嵩;庄海军;徐宗源;王云炎;王功成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64层螺旋CTA在后循环缺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A在后循环缺血(PCI)病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本院因PCI住院治疗的患者56例,分析头颈部CTA,观察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的形态走形,有无斑块、狭窄,横突孔有无狭窄.结果:56例患者中,47例存在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系统各种类型血管异常,横突孔狭窄血管扭曲变形1例,血管及颈椎骨质均未见明显异常的8例.结论:64层螺旋CTA能显示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斑块、狭窄,及颈椎骨质增生情况.对评估PCI的病因有重要价值.

    作者:辛勇通;黄艮彬;冯秋红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卵圆细胞与肝细胞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全球五大常见癌症之一,每年约有1百万患者发病[1].我国每年有11万患者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45%,其病死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而居第三位[2].HCC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共同积累的过程,有研究认为HCC的细胞起源是由成熟肝细胞去分化而形成,另有学者推测可能是肝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发生分化异常导致HCC的发生.

    作者:黄钦贤;胡毅;李海洋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动态心电图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C)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63例拟诊ACS患者进行DCG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DCG诊断AC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78.78%、71.76%、90.12%、50.83%和77.13%.DCG结果对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和三支或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P<0.05).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DCG的诊断阳性率逐级升高(P<0.05).结论:DCG对诊断AC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可较准确地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多支病变.

    作者:李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胃癌中COX-2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4例胃癌原发灶标本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蛋白表达的情况及淋巴管密度,分析其与胃癌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44例胃癌中COX-2、VEGF-C的表达率分别为61.4%、56.8%.COX-2与VEGF-C的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淋巴管密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COX-2与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成正相关(P<0.05).结论:COX-2、VEGF-C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胃癌新生淋巴管的生成、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TNM分期相关;COX-2表达上调与VEGF-C表达成正相关,提示两者在淋巴管形成中及胃癌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作者:张彬;周业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人Foxp3基因真核载体的构建及在CD4+CD25-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

    目的:构建人Foxp3基因的真核表达栽体并转染人CD4+CD2-T细胞,观察其在CD4-CD25-T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构建人Foxp3基因pEGFP-N1真核表达栽体,经酶切及双向测序鉴定基因序列的正确性.通过电穿孔法将重组栽体转入人CD4+CD25-T细胞中,利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转染细胞对单个核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酶切及测序鉴定pEGFP-Nl-Foxp3重组质粒基因序列完全正确,转染的CD4+CD25-T细胞Foxp3阳性表达率为23.7%,并显著抑制了单个核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成功构建了pEGFP-N1-Foxp3真核表达栽体,并使转染的CD4+CD25-T细胞具有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

    作者:彭克军;王秋林;张庆莲;段佳慧;郑崛村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乳腺癌MDR1基因多态性与紫杉类药物化疗血液毒副反应的关系

    目的:探讨MDR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紫杉类药物为基础化疗毒副反应间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信息.方法:筛选93例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其外周血MDR1C3435T和G2677T/A基因型.结果:在本组病例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Ⅲ~Ⅳ度)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7.2%和25%.MDR1 C3435T各基因型患者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反应差异显著,CC型发生频率为5%,低于CT和TT型(26.3%和46.7%;x2=8.075,P=0.018;95%CI 0.017~0.022):未发现G2677T/A多态性与血液毒性的关联.结论:MDR1 3435T等位基因携带者在紫杉类药物治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可能较大.

    作者:李建;恽文;钟山亮;季明华;赵建华;唐金海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两种匀相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结果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匀相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结果并分析甘油三酯(TC)的干扰作用.方法:分别用A、B两种匀相法试剂对40例患者的血清LDL-C以及不同TG水平下LDL-C的回收率和线性进行分析.结果:TG低于1.7 mmoL/L时A试剂LDL-C结果(2.47±0.57)mmol/L与B试剂结果(2.45±0.62)mmoL/L无统计学差异(P<0.05);TG高于1.7 mmoL/L时A试剂LDL-C结果[2.66(1.82~3.42)mmoL/L]显著高于B试剂结果(1.97±0.69)mmol/L,JP<0.01,两者差值与TG浓度显著相关(r=0.937,P<0.01);两种试荆LDL-C回收率和线性无显著差异.结论:TG浓度对其中至少一种试剂LDL-C检测有严重干扰作用,而且这种干扰作用不能通过室内质控或稀释样品的方法得到纠正.

    作者:翁代慧;龙宪连;于敏;孙建华;王欣茹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组织多普勒新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经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

    目的: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和组织追踪法(TT)评价冠心病心肌梗死患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在27例患者的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四腔心切面及两腔心切面分别测定左室后壁、前间隔、后间隔、侧壁、前壁及下壁等6个部位的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并取平均值(m-Vs),测定这些部位向心尖方向峰值位移并取平均值(m-Ds),将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m-Vs、m-Ds与Simpson法测得的EF作相关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时患者的m-Vs、m-Ds差异无显著性,而3个月时的m-Vs、m-Ds显著性增大(P<0.05),此后3个月内m-Vs、m-Ds仍有逐步增大(P<0.05).相关分析显示:m-Vs、m-Ds与EF呈良好相关性(r=0.68,0.60,P<0.01).结论:QTVI及TT技术可以较准确评价冠心痛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6个月内左室收缩功能的逐步改善.

    作者:龚元淑;董静;方玲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卵巢癌脾脏转移1例

    患者女,46岁,因腹痛腹胀1月于2011年1月5日入住我院消化内科,查血常规:自细胞10.1×109/L,血红蛋白130 g/L,血小板858×109/L,CA125 53 125 KU/L,B超示:(1)双侧卵巢混合性包块(右侧74 mm×42 mm×43mm,左侧72mm×48mm×62mm,均有不规则略强回声光团及不纯液性暗区构成,不纯液性暗区内见多个乳头状光团,周边及内部实性部分均见丰富血流信号);(2)盆腹腔积液(子宫周围为不纯液性暗区包绕,宽处68 mm,腹腔液性暗区大深度98mm);(3)脾内实质性占位(23 mm×25mm,门静脉内可见入肝血流信号).

    作者:蔡慧华;王雪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开放性眼球穿通伤导致白内障102例分析

    目的:探讨开放性眼球穿通伤导致白内障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方法:对102例(10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行伤道修补.同时行白内障皮质吸出/+人工晶体植入,85例先行伤道修补,二期根据病情行白内障摘除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大部分病例视力获得提高.结论:我们认为开放性眼球穿通伤所致白内障的治疗应该是系统性、个性化的治疗.首先及时、规范地修补伤道,是日后可以施行其他内眼手术的基本的保证.伤道修补后,完善相关检查,了解有无合并眼后节的损伤,把握手术时机,结合病情合理设计术式,术中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术式,能减低外伤造成的视功能损害,尽可能提高术后视力.我们不赞成在一期行眼球壁伤道修补术的同时一期行白内障摘除术.

    作者:胡倩;李晓东;蒲丽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成人生肾小球母细胞瘤1例

    患者女,23岁.查体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5 d人院.患者既往体健,自诉尤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肾区无压痛,尤肾病家族史.入院后辅助检查:尿常规未见异常,血肌酐和尿素氮正常,彩超示右肾上极见3.5 cm×3cm×2.5 cm低回声实性占位,内部回声不均,未见血流信号,中央有液性暗区,超声诊断为右肾癌.CT扫描显示右肾体积略增大.

    作者:邢荣格;张晓玲;周玮玮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插管治疗细菌性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是临床不常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有效抗生素的应用、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其病因、诊断及治疗等均有所改变,预后虽然较以前改善.但其病死率仍较高[1].临床治疗以单纯抗生素治疗(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B超引导下置管引流、手术治疗为主.本院从2002年3月至2009年12月,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插管治疗细菌性肝脓肿13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何晓军;梁金荣;付立军;夏洪兵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萘普生对体外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萘普生对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含不同浓度的萘普生细胞培养液(1、10、100、300、500μg/mL)于不同作用时间(6、12、24、48 h)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萘普生细胞培养液在不同作用时间下对Hela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用500μg/mL的萘普生细胞培养液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48 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以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1)MTT法显示,不同浓度的萘普生细胞培养液对Hela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不同药物浓度组在同一作用时间下对Hela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药物浓度在不同作用时间组之间的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2)Hoechst33342染色后,经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到染色质浓缩及凋亡小体等凋亡特征.(3)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萘普生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结论:萘普生在体外对Hela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及浓度依赖性.

    作者:田霞;缑灵山;刘玲;张玲;刘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