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匀相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结果比较

翁代慧;龙宪连;于敏;孙建华;王欣茹

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匀相法, 甘油三酯, 干扰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匀相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结果并分析甘油三酯(TC)的干扰作用.方法:分别用A、B两种匀相法试剂对40例患者的血清LDL-C以及不同TG水平下LDL-C的回收率和线性进行分析.结果:TG低于1.7 mmoL/L时A试剂LDL-C结果(2.47±0.57)mmol/L与B试剂结果(2.45±0.62)mmoL/L无统计学差异(P<0.05);TG高于1.7 mmoL/L时A试剂LDL-C结果[2.66(1.82~3.42)mmoL/L]显著高于B试剂结果(1.97±0.69)mmol/L,JP<0.01,两者差值与TG浓度显著相关(r=0.937,P<0.01);两种试荆LDL-C回收率和线性无显著差异.结论:TG浓度对其中至少一种试剂LDL-C检测有严重干扰作用,而且这种干扰作用不能通过室内质控或稀释样品的方法得到纠正.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Rh-SAA介导3T3-LI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机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Rh-SAA对3T3-LI脂肪细胞的JNK活化及JNK抑制剂干预下Rh-SAA对3T3-LI脂肪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探讨Rh-SAA介导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方法:实验分3组,第一组为无Rh-SAA干预的对照组,第二组为20 μg/mL Rh-SAA干预脂肪细胞组(RhvSAA组),第三组在20μg/mL Rh-SAA干预前12 h,予JNK抑制剂SP600 125 50 μmol/L预处理(以下称JNK抑制剂组),培养48 h后,采用3H-2-DG摄入法检测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率,采用免疫印迹了解JNK的活化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0μg/mL Rh-SAA处理脂肪细胞48 h后葡萄糖的摄取能力下降了26%(P<0.01).JNK抑制刺组较Rh-SAA处理组葡萄糖摄取增加了15%(P<0.05);对照组、Rh-SAA组和JNK抑制荆组的p-JNK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0%、166%和107%.Rh-SAA组与对照组比较,JNK的磷酸化程度增加了66%(P<0.01):JNK抑制刺组与Rh-SA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1),与时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Rh-SAA介导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关键信号分子.提示干预JNK的活性有望成为治疗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有效手段.

    作者:叶夏云;罗晓红;曹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nCPAP治疗对糖耐量异常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孕妇糖代谢的影响

    目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mve airway pressure,ncPCP)对诊断为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孕妇糖代谢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妊娠期糖耐量异常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nCPAP治疗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孕妇15例,治疗前后分别测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结果:12例孕妇顺利完成该研究.FBG、FINS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AHI、LSP02、HOMA-IR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后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孕妇AHI及LSpO2在治疗期间恢复正常,而且胰岛素敏感性改善.

    作者:施志敏;李涛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萘普生对体外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萘普生对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含不同浓度的萘普生细胞培养液(1、10、100、300、500μg/mL)于不同作用时间(6、12、24、48 h)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萘普生细胞培养液在不同作用时间下对Hela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用500μg/mL的萘普生细胞培养液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48 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以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1)MTT法显示,不同浓度的萘普生细胞培养液对Hela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不同药物浓度组在同一作用时间下对Hela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药物浓度在不同作用时间组之间的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2)Hoechst33342染色后,经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到染色质浓缩及凋亡小体等凋亡特征.(3)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萘普生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结论:萘普生在体外对Hela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及浓度依赖性.

    作者:田霞;缑灵山;刘玲;张玲;刘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两种匀相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结果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匀相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结果并分析甘油三酯(TC)的干扰作用.方法:分别用A、B两种匀相法试剂对40例患者的血清LDL-C以及不同TG水平下LDL-C的回收率和线性进行分析.结果:TG低于1.7 mmoL/L时A试剂LDL-C结果(2.47±0.57)mmol/L与B试剂结果(2.45±0.62)mmoL/L无统计学差异(P<0.05);TG高于1.7 mmoL/L时A试剂LDL-C结果[2.66(1.82~3.42)mmoL/L]显著高于B试剂结果(1.97±0.69)mmol/L,JP<0.01,两者差值与TG浓度显著相关(r=0.937,P<0.01);两种试荆LDL-C回收率和线性无显著差异.结论:TG浓度对其中至少一种试剂LDL-C检测有严重干扰作用,而且这种干扰作用不能通过室内质控或稀释样品的方法得到纠正.

    作者:翁代慧;龙宪连;于敏;孙建华;王欣茹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髂外假性动脉瘤致移植肾梗塞1例

    患者男,53岁.多囊肾致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于2010年8月10日入院,2010年10月在全麻下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因右侧髂内动脉严重硬化,故采用移植肾动静脉与右侧髂外动静脉端侧吻合.术中发现患者髂外动脉条件差官腔内亦有较显著粥样斑块形成.术后患者肌酐平稳下降,术后第42天血肌酐下降至191 mmol/L,术后第43天患者突感发热、恶心、呕吐,自感移植肾区不适.移植肾彩超显示:(1)移植肾大小113 mm×61 mm×63 mm.

    作者:淡明江;吕军;朱云松;汪帮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插管治疗细菌性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是临床不常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有效抗生素的应用、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其病因、诊断及治疗等均有所改变,预后虽然较以前改善.但其病死率仍较高[1].临床治疗以单纯抗生素治疗(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B超引导下置管引流、手术治疗为主.本院从2002年3月至2009年12月,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插管治疗细菌性肝脓肿13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何晓军;梁金荣;付立军;夏洪兵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帕洛诺司琼预防高致吐性化疗所致恶心呕吐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分别联合地塞米松预防以大剂量顺铂为主方案化疗所致恶心呕吐,观察和评价帕洛诺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预防高致吐性化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以大剂量顺铂为主化疗方案,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帕洛诺司琼0.25 mg,静脉推注;对照组:格拉司琼3 mg,静脉滴注;两组均联合地塞米松12 mg,静脉推注,均于化疗前30min给药.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预防急性呕吐的完全有效率分别为82.1%和78.6%,恶心的改善率分别为64.3%和60.7%,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预防延迟性呕吐的完全有效率分别为60.7%和39.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分别联合地塞米松预防以大剂量顺铂为主方案化疗所致急性呕吐和恶心疗效相当,对于延迟性呕吐的完全有效率前者优于后者,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良好,推荐帕洛诺司琼联合地塞米松作为高致吐性化疗方案的常规药物.

    作者:巴楠;吴敏;王利娟;张红巧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与心源性休克死亡的临床特征比较

    目的: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与心源性休克死亡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n=46)与心源性休克死亡(n=62)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心脏破裂组平均年龄高于心源性休克组(78.9 vs 75.3,P<0.05),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显著多于心源性休克组(69.6% vs 48.4%,P<0.05).而有糖尿病病史及既往心梗病史,心源性休克组比心脏破裂组多见(分别为63% vs 28.3%,16.1% vs 2.2%,P<0.05).心源性休克组行急诊冠脉造影率更高(40.3% vs 21.7%,P<0.05),但PCI术后恢复TIMI3级血流的比例更低(40% vs 100%,P<0.05).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就诊时间延迟、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及陈旧心梗史、大面积梗死、无心肌再灌注可能为并发心源性休克危险因素.

    作者:徐志勇;刘铭雅;魏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乌司他丁对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肺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计乌司他丁(UTI)对重症手足口病(HFMD)机械通气患儿肺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在本院住院重症HFMD需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8例患儿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4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UTI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5 d.比较第1天和第5天两组呼吸力学指标:分钟通气量(MV)、吸气平台压(Pplat)、吸气峰压(PIP)、气道平均压(MAP)、气道阻力(Raw)、动态顺应性(Cyd).血气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教(RI)、肺泡-动脉氧分压[P(A-a)O2]、肺内分流量(Qs)与心排出量(Qt)比值(Qs/Qt).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呼吸(RR)、心排量(CO)、中心静脉压(CVP).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PICU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MV、Pplat、PIP、MAP、Raw、Cyd、pH、PaO2、PaCO2、OI、RI、P(A-a)O2、Qs/Qt、HR、CO、CVP明显好转,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MV、Pplat、PIP、MAP、Raw、Cyd、OI、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TI时重症HFMD机械通气患儿的呼吸力学指标、血气指标改善明显,能缩短惠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PICU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陈玉雯;吉训琦;陈茜茜;冯小伟;向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肾出血患者肾动脉造影术造影与CT扫描的比较

    目的:探讨肾动脉造影术对肾性血尿的诊断价值.方法:85肾性血尿患者,采用改良法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导管置于双侧肾动脉主干,用碘海醇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分别取正位及左、右斜位造影.术后3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读肾脏超选择动脉造影图像与同期肾脏CT平扫+增强图像.两位以上认同有异常表现为肯定结果.结果:85例肾性血尿患者超选择动脉造影发现78例患者有肾动脉异常显影,7例患者肾动脉造影未见异常.78例肾动脉造影异常分别:造影刑外溢7例,假性动脉瘤27例,肾内受损动脉分支中断、缺支9例,血管增粗、迂曲、染色加深35例;7例肾动脉造影未见异常患者通过随诊及详细追问病史终诊断为:运动性血尿2例,3隐匿型肾炎,2例为特发性血尿.肾动脉造影与同期肾脏CT检查发现肾性血尿患者肾脏异常影像构成比分别为:78/85、56/85,两组对比,肾动脉造影对肾性血尿的诊断优于肾脏CT检查(P<0.01).结论:肾动脉造影有助于肾性血尿的诊断,尤其对外伤和肿瘤导致的肾性血尿更优,而且对介入治疗有指导作用.

    作者:杨明镇;蒋国军;袁莉;石荣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直肠癌组织中usp2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usp22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sp22在直肠癌组织、直肠腺瘤和正常肠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它的表达与直肠癌恶性程度的关系以及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特点.结果:在直肠癌组织中,usp22的阳性表达率以及染色强度均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现出上升趋势(P<0.05).usp22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直肠组织(P<0.05).于直肠腺瘤中的表达率虽高于正常直肠组织和腺瘤,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usp22对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作者:周飞;宁晓婷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抗苗勒氏管激素的研究新进展及对IVF-ET的意义

    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hormone,AMH)是一种有两个72kDa的二聚体单体通过二硫键连接组成糖蛋白[1],它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在男性,AMH是由睾丸的支持细胞分泌直至青春期后期缓慢下降至低水平,参与精子的生成.在女性,AMH在出生后少量由卵巢颗粒细胞产生,直到绝经期后检测不到.AMH具有调节细胞发育及分化、促进苗勒氏管退化等重要作用.近年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RT)为越来越多不孕妇女解决了生育问题,而AMH有助于指导生殖医生制定合理的促排卵用药方案和IVF-ET的成功率及其预后,生殖领域对其研究也日渐深入.

    作者:苍荣;夏天;王宝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进展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肝胆外科一项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风雨历程,40年间得到不断发展,现已被世界各地所推广应用.其具有诊断确切、疗效好、创伤小、副作用少及费用低等优点.但其属于有创操作,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包括疼痛、出血、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等.其中胰腺炎是内镜F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常见、凶险的并发症.

    作者:张骏;王亚军;李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乳腺癌MDR1基因多态性与紫杉类药物化疗血液毒副反应的关系

    目的:探讨MDR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紫杉类药物为基础化疗毒副反应间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信息.方法:筛选93例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其外周血MDR1C3435T和G2677T/A基因型.结果:在本组病例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Ⅲ~Ⅳ度)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7.2%和25%.MDR1 C3435T各基因型患者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反应差异显著,CC型发生频率为5%,低于CT和TT型(26.3%和46.7%;x2=8.075,P=0.018;95%CI 0.017~0.022):未发现G2677T/A多态性与血液毒性的关联.结论:MDR1 3435T等位基因携带者在紫杉类药物治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可能较大.

    作者:李建;恽文;钟山亮;季明华;赵建华;唐金海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凋亡和增殖特性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在位内膜细胞的凋亡和增殖特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2例EMs在位子宫内膜组织及24例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的Ki-67蛋白的表达进行测定.应用TUNEL技术检测两组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特性.结果:EMs在位内膜细胞分泌期凋亡指教(AI)低于同期时照组子宫内膜(P<0.05);EMs在位内膜组织Ⅲ~Ⅳ期AI低于Ⅰ~Ⅱ期(P<0.05):EMs在位内膜组织Ki-67蛋白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EMs在位内膜组织Ⅲ~Ⅳ期Ki-67蛋白的表达与Ⅰ~Ⅱ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s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因凋亡能力下降并非高度增殖导致细胞活性升高,在位内膜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改变在EMs的病理生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索针对在位内膜的EMs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作者:娄华;王宝金;王兴玲;郝大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组织多普勒新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经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

    目的: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和组织追踪法(TT)评价冠心病心肌梗死患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在27例患者的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四腔心切面及两腔心切面分别测定左室后壁、前间隔、后间隔、侧壁、前壁及下壁等6个部位的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并取平均值(m-Vs),测定这些部位向心尖方向峰值位移并取平均值(m-Ds),将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m-Vs、m-Ds与Simpson法测得的EF作相关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时患者的m-Vs、m-Ds差异无显著性,而3个月时的m-Vs、m-Ds显著性增大(P<0.05),此后3个月内m-Vs、m-Ds仍有逐步增大(P<0.05).相关分析显示:m-Vs、m-Ds与EF呈良好相关性(r=0.68,0.60,P<0.01).结论:QTVI及TT技术可以较准确评价冠心痛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6个月内左室收缩功能的逐步改善.

    作者:龚元淑;董静;方玲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LPT法代替气管导管法做分侧肺功能检查的研究

    目的:研究侧位肺功能法(LPT法)能否代替气管导管法测定分侧肺功能.方法:选择20例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和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组,实验组患者均用气管导管法及LPT法测定分侧肺功能,正常组健康人中有11例自愿采用气管导管法检查侧位肺功能.结果:研究结果显示20例肺癌患者,2例常规肺功能在正常范围内,4例患者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9例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例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1例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其中有3例出现弥散功能障碍;30例正常组均用LPT法测得分侧肺功能,其中11例同时用气管导管法求得其分侧肺功能,其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20例肺癌患者用气管导管法测得的SVC%与LPT法测得的SVC%的相关分析,呈高度正向直线相关(r=0.976.P<0.001);20例肺癌患者用气管导管法测得的VE%与LPT法测得的VE%的相关分析,呈高度正向直线相关(r=0.926.P<0.001).结论:初步认为LPT法可以代替气管导管法测定分侧肺功能.

    作者:张中宏;许西琳;关键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神经梅毒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其早期诊断、分型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男24例,女8例,年龄25~83(48.5±10.6)岁,其中无症状神经梅毒(5例),脑血管型(15例),脊髓痨(5例),脑膜梅毒(3例),麻痹性痴呆(3例),特殊类型(1例).本组无症状型患者均为女性,脑血管型患者几乎均为老年男性,而其他类型也以中老年男性居多.除无症状型及1例脑血管型脑脊液RPR阴性外,其余血清、脑脊液RPR及TPHA均阳性,其中RPR滴度、脑脊液蛋白、有核细胞数以无症状型低,脑膜梅毒和麻痹性痴呆高.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检查除血管型头颅MRI有相应责任病灶外,余均无特异性.结论:有症状的神经梅毒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且临床表现多样,神经电生理检查缺乏特异性,而血清、脑脊液RPR、TPHA实验结合影像学相关检查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分型.

    作者:汤海燕;王庄;谈鹰;晏玉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改良的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顽固性癫痫4例

    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顽固性癫痫早已得到同道的认可,改良的大脑半球切除术比解剖意义上的大脑半球切除术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也已经得到公认,但本文主要报道及讨论与大家不太一致的方面,供同道参考.

    作者:孙永锋;袁俊;翟卫东;钟建卫;王涛;谷智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预注射氯胺酮或氟比洛芬酯对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预注射氯胺酮或氟比洛芬酯对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年龄1~7岁.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为5%七氟烷吸入复合芬太尼3μg/kg及维库溴铵0.15 mg/kg静注,气管插管后K组静注氯胺酮(0.5 mg/kg)10 mL,F组静注氟比洛芬酯(1 mg/kg)10mL,C组静注生理盐水10 mL,术中持续吸入2%~2.5%七氟烷维持麻醉,切皮前追加芬太尼2μg/kg,手术结束立即停止吸入七氟烷,符合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进行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K组和F组苏醒期躁动率均明显低于C组(5%:30%:65%,P<0.05),与F组相比,K组苏醒期蹂动率更低(P<0.05);K组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但3组患儿转出PACU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预注射氯胺酮氯胺酮或氟比洛芬酯均可降低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但预注射氯胺酮后效果更好,对提高小儿七氟烷麻醉围术期安全更有意义.

    作者:过伟;胡毅平;梅宏;宋志高;高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