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至柔;谭丽;黄雪;秦荔荣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后血脊膜屏障(blood-spinal cord barrier,BSCB)通透性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选用wistar大鼠48只,制作Allen氏脊髓打击模型(打击当量300 gcf),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脊髓损伤组(n=42),后者又根据伤后不同时间点分为2、8、24、48、72 h以及1、2周组,每组6只,再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只.A组从大鼠股静脉注射2%的伊文恩蓝(Evens blue,EB),通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组用干湿重法测定脊髓水肿变化情况.结果:随着脊髓损伤时间的延长,脊髓组织EB蓝染的范围逐渐增大,荧光光斑数量增加,强度增强,24~48 h达高峰,与脊髓组织内水肿时间一致,72 h后水肿逐渐减轻,其内开始出现坏死灶,1~2周可见明显大小不等的囊腔形成,未见EB蓝染.结论:脊髓损伤后BSCB的通透性增高,并在24~48 h达高峰,72 h后逐渐下降,1周后BSCB通透性明显减小.
作者:李宽新;李锋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小儿无发热腹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也是消化科门诊的多发病,近年来有日渐增多的趋势.本文对在我院于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就诊的无发热腹痛患儿,临床考虑消化道疾病,符合胃镜检查的适应证,对其中的156例患儿进行了胃镜检查,通过对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析,旨在评价胃镜检查对小儿无发热腹痛诊断的价值.
作者:蔡雪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mve airway pressure,ncPCP)对诊断为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孕妇糖代谢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妊娠期糖耐量异常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nCPAP治疗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孕妇15例,治疗前后分别测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结果:12例孕妇顺利完成该研究.FBG、FINS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AHI、LSP02、HOMA-IR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后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孕妇AHI及LSpO2在治疗期间恢复正常,而且胰岛素敏感性改善.
作者:施志敏;李涛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肝胆外科一项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风雨历程,40年间得到不断发展,现已被世界各地所推广应用.其具有诊断确切、疗效好、创伤小、副作用少及费用低等优点.但其属于有创操作,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包括疼痛、出血、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等.其中胰腺炎是内镜F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常见、凶险的并发症.
作者:张骏;王亚军;李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研究肝硬化脾亢(简称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后使用丹参注射液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探讨脾切除术后使用丹参注射液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脾亢脾切除术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丹参注射液组(n=20).分别于术后当天起连续两周每日常规输液外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30 mL(丹参注射液组)和每日常规输液外静脉滴注生理盐水30 mL(时照组),分别于手术前、给药后1、2周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简称RBC聚集指数)、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对照组术后上述流变学指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丹参注射液组患者术后1、2周上述指标明显较低(P<0.05);与术前比较,丹参注射液组术后1、2周上述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够改善脾亢脾切除患者术后的血液粘稠状态和微循环瘀滞情况,有助于防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欧希;刘吉奎;熊沛;叶建宇;尹耀新;钟立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和组织追踪法(TT)评价冠心病心肌梗死患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在27例患者的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四腔心切面及两腔心切面分别测定左室后壁、前间隔、后间隔、侧壁、前壁及下壁等6个部位的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并取平均值(m-Vs),测定这些部位向心尖方向峰值位移并取平均值(m-Ds),将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m-Vs、m-Ds与Simpson法测得的EF作相关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时患者的m-Vs、m-Ds差异无显著性,而3个月时的m-Vs、m-Ds显著性增大(P<0.05),此后3个月内m-Vs、m-Ds仍有逐步增大(P<0.05).相关分析显示:m-Vs、m-Ds与EF呈良好相关性(r=0.68,0.60,P<0.01).结论:QTVI及TT技术可以较准确评价冠心痛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6个月内左室收缩功能的逐步改善.
作者:龚元淑;董静;方玲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MDR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紫杉类药物为基础化疗毒副反应间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信息.方法:筛选93例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其外周血MDR1C3435T和G2677T/A基因型.结果:在本组病例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Ⅲ~Ⅳ度)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7.2%和25%.MDR1 C3435T各基因型患者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反应差异显著,CC型发生频率为5%,低于CT和TT型(26.3%和46.7%;x2=8.075,P=0.018;95%CI 0.017~0.022):未发现G2677T/A多态性与血液毒性的关联.结论:MDR1 3435T等位基因携带者在紫杉类药物治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可能较大.
作者:李建;恽文;钟山亮;季明华;赵建华;唐金海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与心源性休克死亡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n=46)与心源性休克死亡(n=62)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心脏破裂组平均年龄高于心源性休克组(78.9 vs 75.3,P<0.05),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显著多于心源性休克组(69.6% vs 48.4%,P<0.05).而有糖尿病病史及既往心梗病史,心源性休克组比心脏破裂组多见(分别为63% vs 28.3%,16.1% vs 2.2%,P<0.05).心源性休克组行急诊冠脉造影率更高(40.3% vs 21.7%,P<0.05),但PCI术后恢复TIMI3级血流的比例更低(40% vs 100%,P<0.05).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就诊时间延迟、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及陈旧心梗史、大面积梗死、无心肌再灌注可能为并发心源性休克危险因素.
作者:徐志勇;刘铭雅;魏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肾铸型结石合并脓肾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合并脓肾的肾铸型结石患者45例,其中术前明确脓肾诊断27例,术中穿刺后发现脓肾18例,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尿培养,经抗感染治疗后行经皮肾镜治疗,术中穿刺成功后常规扩张至F24标准肾镜通道,根据结石坚硬程度分别用EMS超声或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手术时间控制在2 h内,如结石无法清除,予留置肾造瘘管、双J管后再行二期手术治疗,术后根据情况行造瘘管间断呋喃西林冲洗.结果:术后复查,一期手术取尽结石32例(71%),8例仍有较多结石残留,行二期取石,5例残留结石较小,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后治愈.所有患者术后不同程度发热,17例体温超过38.5℃,常规行血培养,未见有菌血症或败血症.结论: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工作通道大,冲洗液容易流出,配合EMS超声碎石,肾盂内压力低,不易引起肾内逆行感染,可一期治疗合并脓肾的肾铸型结石.
作者:周大庆;王坚;李文刚;庞翔;余小祥;江波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开放性眼球穿通伤导致白内障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方法:对102例(10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行伤道修补.同时行白内障皮质吸出/+人工晶体植入,85例先行伤道修补,二期根据病情行白内障摘除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大部分病例视力获得提高.结论:我们认为开放性眼球穿通伤所致白内障的治疗应该是系统性、个性化的治疗.首先及时、规范地修补伤道,是日后可以施行其他内眼手术的基本的保证.伤道修补后,完善相关检查,了解有无合并眼后节的损伤,把握手术时机,结合病情合理设计术式,术中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术式,能减低外伤造成的视功能损害,尽可能提高术后视力.我们不赞成在一期行眼球壁伤道修补术的同时一期行白内障摘除术.
作者:胡倩;李晓东;蒲丽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通过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分别联合地塞米松预防以大剂量顺铂为主方案化疗所致恶心呕吐,观察和评价帕洛诺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预防高致吐性化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以大剂量顺铂为主化疗方案,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帕洛诺司琼0.25 mg,静脉推注;对照组:格拉司琼3 mg,静脉滴注;两组均联合地塞米松12 mg,静脉推注,均于化疗前30min给药.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预防急性呕吐的完全有效率分别为82.1%和78.6%,恶心的改善率分别为64.3%和60.7%,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预防延迟性呕吐的完全有效率分别为60.7%和39.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分别联合地塞米松预防以大剂量顺铂为主方案化疗所致急性呕吐和恶心疗效相当,对于延迟性呕吐的完全有效率前者优于后者,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良好,推荐帕洛诺司琼联合地塞米松作为高致吐性化疗方案的常规药物.
作者:巴楠;吴敏;王利娟;张红巧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薄肌皮瓣重建外伤性前臂屈肌功能的护理.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对10例前臂屈肌缺损的患者,采用游离股薄肌皮瓣重建屈肌功能,通过对患者术前评估,心理护理,相关知识的指导,术后注意体位及石膏护理,加强肌皮瓣血液循环观察,及时处理血管危象,早期功能康复.结果:10例游离股薄肌皮瓣术后全部成活.1例出现危象,经及时处理后该例肌皮瓣远端皮肤部分坏死,但是肌肉完全成活.术后随访6周时,手指稍有屈曲动作.随访4~6个月以上,均出现肌肉收缩.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肌力.结论:应用游离股薄肌皮瓣重建外伤性前臂屈肌缺损,术后肌肉功能恢复良好,疗效肯定,护理时保证手术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傅育红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食管癌手术是胸外科中时间较长、创伤较大的手术,在麻醉方法上我们通常选择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应激反应较强、血压波动大,需要随时根据手术刺激强度调整全麻用药,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本研究选择择期行食管癌中下段手术患者50例,对全麻复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全麻复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以及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的佳浓度.
作者:毛仲霞;赵敏;曲向林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影响染料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为指导乳腺癌的SLN活检提供依据.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间108例行SLN结活检的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利用x2检验分析影响染料法乳腺癌SLN活检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年龄、肿瘤长径、体重指数、肿瘤位置和肿瘤免疫组化结果).结果:年龄≤60岁者其SLN检出率显著高于年龄>60岁者(P=0.009):肿瘤长径≤3 cm者其SLN检出率显著高于肿瘤长径>3 cm者(P=0.02);BMI<25者其SLN检出率显著高于BMI≥25者(P=0.03).肿瘤不同位置(外象限、内象限或中央区)其SLN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免疫组化结果(C-erbB-2是否阳性,ER是否阳性,PR是否阳性)对其SLN检出率无明显影响(P值分别为0.21、0.39、0.56).结论:年龄、肿瘤长径和体重指数是影响染料法乳腺癌SLN检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年龄≤60岁者,肿瘤长径≤3 cm者及BMI<25者其SLN检出率较高.
作者:贾兴东;张忠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及诱导痰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及其与肺功能的相互关系,为COPD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我院住院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及治疗后缓解期患者30例和30例健康受试者.检测COPD患者治疗前及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的肺功能,测定血清和诱导痰上清液中MMP-9、1-GF-β的水平,并分析MMP-9及TGF-β与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ECOPD与缓解期患者血清及痰液MMP-9和TGF-β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急性加重期高于缓解期(P<0.01).AECOPD组血清及痰MMP-9水平均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r=-0.765,P<0.01;r=-0.821,P<0.01),AECOPD组血清及痰TGF-β水平均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r=-0.428,P<0.01;r=-0.596,P<0.01).结论:COPD患者不同时期血清及痰中MMP-9、TGF-β1含量不同,且与肺功能具有一定相关性,它们在COPD患者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高蔚;翁婷;孟文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血液科免疫力低下患者复数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及与单数菌败血症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10年血液病合并复数菌败血症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临床特点及预后与有一种相同致病菌、相似基础疾病和年龄的单数菌败血症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复数菌败血症者临床表现、抗生素疗程与单数菌败血症者无明显差异,经验性治疗有效率低(42.9%),针对性治疗后,可提高有效率(61.9%),总有效率较单数菌败血症者低(61.9%vs.89.7%,P=0.046).休克能显著地增加死亡风险,结论:血液病患者在粒细胞缺乏或合并感染灶情况下出现复数菌败血症者的风险增大,使病情变得复杂严重,且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显著低于针对性治疗,休克明显增加死亡风险,应予积极预防与处理.
作者:王治香;孟凡义;刘理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变应原检测结果和性别、年龄分期的关系.方法:将我科明确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256例患儿应用酶免疫分析法行特异性IgE(包括食物性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测定.年龄分为婴幼儿期(0~3周岁前)、学龄前期(3~5周岁前)、学龄期(6~10周岁前)和青春期(10~20周岁前),分析变应原检测结果在年龄分期和性别分布上存在的不同.结果:男164例,女92例;男女比率1.79∶1.平均年龄(7.4±3.2)岁,婴幼儿期84例,学龄前期83例,学龄期52例,青春期37例.吸入性变应原105例;食物性变应原81例;混合性变应原43例,变应原阴性27例.结论:变应原检测结果在四个年龄分期的分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吸入性变应原学龄前期多,食物性变应原学龄期多,混合性变应原婴幼儿期多,变应原阴性青春期多.变应原检测结果在各组性别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吸入性变应原男女比例为5.3∶1,食物性变应原男女比例为2.4∶1,混合性变应原男女比例为5.3∶1,阴性男女比例为1.5∶1.
作者:茅松;刘光陵;夏正坤;高远赋;樊忠民;任献国;何旭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sTNFr)Ⅰ和Ⅱ的水平在子宫内膜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38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22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及66例健康体检女性血清TNFrⅠ(sTNFr-p55)和TNFrⅡ(sTNFr-p75)水平.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sTNFr-p55和sTNFr-p75水平分别为(2.58±0.43)ng/mL和(7.48±1.02)ng/mL远高于子宫良性病变患者的(0.82±0.22)ng/mL和(2.62±0.47)ng/mL及健康女性(0.71±0.21)ng/mL和(2.34±0.38)ng/mL(P<0.05),子宫良性病变和健康体检者问无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sTNFr-p55和sTNFr-p75水平与疾病的分期密切相关.结论:sTNFr-p55和sTNFr-p75在子宫内膜腺癌与子宫良性病变中存在表达差异,有可能成为监测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参考指标,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陆琳;陆志刚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其早期诊断、分型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男24例,女8例,年龄25~83(48.5±10.6)岁,其中无症状神经梅毒(5例),脑血管型(15例),脊髓痨(5例),脑膜梅毒(3例),麻痹性痴呆(3例),特殊类型(1例).本组无症状型患者均为女性,脑血管型患者几乎均为老年男性,而其他类型也以中老年男性居多.除无症状型及1例脑血管型脑脊液RPR阴性外,其余血清、脑脊液RPR及TPHA均阳性,其中RPR滴度、脑脊液蛋白、有核细胞数以无症状型低,脑膜梅毒和麻痹性痴呆高.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检查除血管型头颅MRI有相应责任病灶外,余均无特异性.结论:有症状的神经梅毒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且临床表现多样,神经电生理检查缺乏特异性,而血清、脑脊液RPR、TPHA实验结合影像学相关检查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分型.
作者:汤海燕;王庄;谈鹰;晏玉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的特,点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介导耐药的特征.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及ESBLs的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应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分离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336株,标本分布主要为下呼吸道分泌物149株(44.3%)、尿液41株(12.2%)和血液40株(11.9%),科室分布主要为肝胆外科65株(19.3%)、感染科54株(16.1%)和重症监护室40株(11.9%);ESBLs总栓出率为43.8%(147/336);产ESBLs菌株对不同种类抗茵药物普遍耐药,且耐药率多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临床上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ESBLs是介导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产ESBLs菌株呈多重耐药表型特征,临床上治疗该菌感染宜根据药敏与ESBLs检测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杨晓燕;冯亚群;张宝瑞;符永玫;张永标 刊期: 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