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内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中的应用

马晓梅;柳建华;王岩;马穗红;曾功君;罗环千;寇燕妮;许安丽

关键词:幽门狭窄, 彩色多普勒, 超声, 内镜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一种新型手术疗法--内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中的应用.方法:行胃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的CHPS患儿20例,手术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正常组婴幼儿及CHPS组患儿术前肌层及黏膜层血流分级.现察CHPS患儿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肌层及黏膜层血流分级变化趋势.结果:正常纽婴幼儿与CHPS纽患儿肌层及黏膜层血流分级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CHPS组患儿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1个月肌层及黏膜层血流分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很好地观察正常婴幼儿及CHPS患儿术前、术后肌层及黏膜层血流状况,对于诊断CHPS有较大的帮助.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府逐瘀汤治疗腹膜后血肿63例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稳定型腹膜后血肿的疗效.方法:对63例稳定型腹膜后血肿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同时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并与常规保守治疗进行比较观察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血肿缩小时间、血尿消失时间等.结果: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的患者.其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血肿缩小时间、血尿消失时间等均明显比常规保守治疗组缩短.结论:血府逐瘀汤能有效促进腹膜后血肿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又能加快血肿吸收和肾损伤的恢复.

    作者:周永艺;林丽娟;陈木水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少见部位异位妊娠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技术在少见部位异位妊娠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少见部位异位妊娠患者行经腹部联合阴道超声检查,分析其二维声像图特点及彩色多普勒检测结果,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输卵管间质部妊娠12例,残角子宫4例,宫颈妊娠3例,瘢痕妊娠3例,子宫肌壁间妊娠2例,误诊2例.超声诊断少见部位异住妊娠的准确率为92.3%.结论:少见部位异位妊娠的超声鉴别诊断,证实超声检查技术在临床诊断工作的重要价值.

    作者:陈桃英;张雅萍;胡志刚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和舒必利组,每组38例,治疗12周,采用PANSS、TES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分别评定疗效、不良反应、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PANSS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明显下降(均P<0.01),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齐拉西酮组SDSS各条目均明显改善,且在婚姻职能、社会性退缩、家庭内外活动、个人生活自理、对外界兴趣、责任心和计划性等方面的改善明显好于舒必利组(P<0.05~0.01).齐拉西酮组GQOLI总分及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均明显优于舒必利组(均P<0.01).齐拉西酮组TESS评分明显低于舒必利组(P<0.01).结论:齐拉西酮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且优于舒必利.

    作者:段武钢;孙全新;罗建武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不同麻醉方法用于锁骨内固定取出术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麻醉方法用于锁骨内固定取出术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择期行锁骨内固定取出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组Ⅰ予颈深神经丛加颈浅神经丛阻滞;组Ⅱ予臂神经丛加颈浅神经丛阻滞;组Ⅲ予全身麻醉.结果:组Ⅰ、组Ⅱ神经阻滞效果的优良率为96.7%和93.3%,两组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3组患者的满意率分别为90.0%、63.3%和76.7%,组Ⅰ优于组Ⅲ、组Ⅱ(P<0.05).结论:与其他两种麻醉方法比较,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内固定取出术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兼具术后镇痛作用,患者满意度较高.

    作者:张莹;沈浩;周雅春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非典型川崎病48例临床分析及早期诊断的探讨

    目的:对非典型川崎病进行临床特点的分析及早期诊断的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非典型川崎痛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非典型川崎病中,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95.8%、81.3%、100%、97.9%、93.8%、68.8%.结论:非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漏诊,对发热持续时间长、白细胞升高、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提高警惕,及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及血沉、C反应蛋白,动态观察血小板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方彩文;徐小娟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子宫腺肌病与12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既往史、临床症状、妇科检查、超声声像图表现、血清肿瘤标记物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在年龄、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子宫位置差、CA199、CEA、AFP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子宫腺肌病多有宫腔操作史;痛经、性交疼痛比较多;子宫活动度差、后穹隆触痛、子宫大小呈周期性改变;CA125明显增高:子宫均匀增大呈球形改变、肌层内散在的小囊样低回声反射、子宫壁包块与正常肌层界限不清;子宫肌瘤多有妇产科炎症、妇科肿瘤家族病史、口服避孕吏,贫血明显,宫体内见单发或多发的衰减区.结论: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通过对病史、症状、体征、B超、血清CA125检测可进行鉴别.

    作者:周小平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两种检测血清结合胆红素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2,4-二氯苯胺重氮法(DCA)和钒酸盐氧化法检测血清结合胆红素的结果.方法:根据NCCLS(EP6-P)评价方案,评估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偏倚.结果: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r=0.998 5),Ⅰ、Ⅱ、Ⅲ组检测结果无差异,Ⅳ组结果有差异.结论:应建立与方法学相对应的血清结合胆红素参考值范围.

    作者:刘云军;李雄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他汀预处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他汀预处理对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5年9月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手术患者3 893例,根据是否接受他汀预处理分为他汀预处理组(n=3 361)和非他汀预处理组(n=532),比较两组一般的临床特征和人口学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他汀预处理对PCI患者的随访期间的MACCE的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他汀预处理不能降低随访期间病死率和总MACCE事件(1.7%vs.1.3%;12.9%vs8.9%,P>0.05),在校正年龄、性别等临床基线数据后,COX回归分析显示:他汀预处理组与非他汀预处理组比较,PCI患者随访期间死亡风险RR值为1.168(95%CI 0.33~4.136,P=0.810).结论:他汀预处理不能够降低随访期间总心脑血管事件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的风险,随访期间死亡事件的独立的预测因素为年龄、射血分数<50%、三支冠状动脉病变、女性、血肌苷水平.

    作者:张铭;李志忠;那润萍;张京梅;王苏;陶英;陈顺华;刘小慧;马长生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老年肝源性糖尿病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1例

    患者男,68岁,因肝癌术后1年余,发热、嗜睡2 d于2008年12月26日急诊入院.患者于2007年7月出现肝区隐痛、牙龈出血.血化验检查提示:HbsAg(+)、HbeAb(+)、抗HBc(+).甲胎蛋白1 413 mg/mL.腹部CT示:肝硬化,肝右叶前段见一5.5 cm×4.5 cm低密度影,考虑肝癌.

    作者:宋长城;陈铖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社区皮下持续镇痛护理

    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较突出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皮下输注的途径是使用麻醉性止痛药极佳的选择,对于只须短期使用(数天到数星期)非肠道止痛患者及无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适宜采用皮下输注的途径.采用皮下持续输注麻醉性止痛药,约95%的患者疼痛可获得缓解,且极少发生感染、呼吸抑制等合并症[1] .我院于2006年12月由麻醉科、外科等负责,在社区开展对晚期癌症患者运用镇痛泵皮下镇痛,以消除或减轻癌性疼痛,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海微;赵丽琴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人工全髋置换术治疗各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43例51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其中男7例(9髋),女36例(42髋);年龄35~67岁,平均50.3岁.左髋27例,右髋24例,根据Crowe分型分类:Ⅰ型13髋,Ⅱ型24髋,Ⅲ型10髋,Ⅳ型4髋.术前按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平均47.5分.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6年,平均3.5年,Harris评分改善至1年后平均87.5分,至今无一髋髋臼或股骨柄假体X线片显示松动和邻近骨溶解,也无髋臼翻修病例.结论:对于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术前详细评估,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采用假体内陷技术,均可在真臼位置重建髋臼,个体化松解软组织,可显著减少神经血管副损伤.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李建有;黄胜;管国华;吴猛;高宏梁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蜡油样骨病1例

    患者女,31岁.左侧肩关节间歇性不适数年,现因生育哺乳期,感觉加重,活动稍受限,自觉抱小孩劳累所致,查体格检查:发育良好,智力正常,患侧皮肤无红斑及色素沉着,皮温正常,皮肤感觉正常,活动稍肥限.

    作者:艾勇;熊艾平;文黎;龚小兵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儿童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近年来有关恙虫病并发器官功能损害的报道较多[1-3] ,但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鲜有报道.我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共收治了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9例,现报道如下,以增加对本病的认识及提高治愈率.

    作者:黄爱蓉;金益梅;杨好妹;王传夏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A0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36例临床观察

    目的:对AO锁骨钩接骨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进行临床观察.方法:2003-2008年在我院收治的TossyⅢ型肩锁关节患者36例,采用锁骨钩接骨板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并以患者的健侧肩作为对照观察,采用L'Insalata评分和Constant评分对治愈患者肩关节的功能进行随访研究及比较观察分析.结果:本组怠者平均住院时间13 d.术后X线检查显示肩锁关节间隙恢复正常;平均随访15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断钉;患者惠侧的肩锁关节的功能与健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0锁骨钩接骨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TossyⅢ)具有显著疗效.

    作者:颜贻站;朱坚;曾云记;谢作完;黄有翰;周明客;庄载世;林天旭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Caspase 3与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外感染肺泡上皮细胞探讨凋亡蛋白caspase 3的活性和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及凋亡蛋白caspase 3对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肺泡上皮细胞A549,用肺炎链球菌R6体外感染A549,TUNEL法检测A549细胞凋亡,RT-PCT法检测caspase 3基因转录强度,化学荧光测定法检测caspase 3.结果:肺炎链球菌能时间依赖性地诱导A549凋亡;Caspase 3的基因翻译强度与蛋白活性随感染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而且与A549细胞凋亡变化同步.结论:Caspase 3在肺炎链球菌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贾明旺;黄文杰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拉米夫定治疗2年后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

    拉米夫定应用于临床以来,取得了明确的疗效.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出现耐药、治疗后不能达到停药标准等.尤其是治疗后虽未耐药但不能达到停药标准时怎么办?是将抗病毒治疗进行到底还是强行停药,或再找其他办法?显然,将抗病毒治疗进行到底和强行停药均不是好办法.前者将增加耐药率,后者可能复发.我们对这部分患者加用胸腺肽α1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立东;吕慧萍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主动脉夹层合并晕厥、左侧胸腔积液1例

    患者女,91岁,某高校退休职工,突发胸背部疼痛伴喘息、气促16 h入院.患者入院前1 d晚饭前突发胸背部持续撕裂样疼痛,伴全身大汗、面色苍白,后渐出现喘息、气促,呈端坐呼吸,无发热、咳嗽,无胸闷、心悸,无意识障碍、抽搐、大小便失禁,症状持续不缓解,次日上午入院,在送至病房途中突发晕厥.

    作者:汪征;李自成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食物过敏引起失声1例

    患者男,13岁.突发失声2 h急诊就诊,患者于夜间突然睡梦中惊叫醒来,惊恐状,示意头痛,腹痛,不能言语,呕吐胃内容物1次,稀水样便1次.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脑膜刺激征阴性,能听懂问话,但不能发声,不能对答,查体配合.

    作者:王学艳;任华丽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超声在乳腺肿瘤mammotome微创旋切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mammotome微创旋切乳腺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5例77个乳腺肿块行超声引导下旋切,对治疗效果及超声引导情况进行分析.结果:77个病灶的超声引导成功率及显示率均为100%.72个0.5 cm≤直径≤3.8 cm的良性肿块完全切除.5个恶性病灶获得病理诊断后及时安排化疗及手术.结论:在乳腺肿瘤mammotome微创旋切术中,超声能术前定位、术中引导监测,术后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铁柱;王宁;赵玉珍;王瑛;陈平;黄林平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联合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UR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HCPT)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TUR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HCPT治疗80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TURBT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76例患者经6个月~2年随访后12例复发,复发率为15.79%.其中9例再次行TURBT术,3例改行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术.结论:TUR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HCPT具有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毛康军;何王宇;万飞熊 刊期: 2010年第0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