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皮细胞损伤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变化

刘宁;黄雯;姜立萍;翟艳苓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 慢性, 肾透析, 内皮, 血液凝固因子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老年尿毒症患者内皮功能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正常对照组选取老年健康自愿者22例.肾衰竭组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19例,年龄≥60岁.血液透析组25例,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ESRD患者,年龄≥60岁.分别检测各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组织因子(TF)含量.结果:血浆vWF、TF含量在肾衰竭组和血液透析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血浆vWF、TF含量血液透析组明显高于肾衰竭组(P<0.01);血液透析组患者经一次透析后.血浆vWF含量明显高于透析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TF含量高于透析前,但无统计学差异(P=0.205);血液透析组患者透析前后vWF差值与透析年限呈正相关(r=0.328,P<0.05).结论: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这种变化随着透析龄的延长而加重,而与肾功能受损程度无关.血液透析这一体外血液净化过程加重了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异常.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

    目的:观察活动性和缓解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T细胞(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门诊及住院SLE患者30例(其中活动性10例),健康体检者10例,分为活动性SLE组、非活动性SLE组和对照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细胞.活动性SLE组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稳定后再次检测CD4+、CD25+T细胞.结果:活动性SLE组CD4+、CD25+T细胞较对照组和非活动性SLE组明显减少.活动性SLE组经治疗后病情缓解,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较治疗前升高.CD4+、CD25+T细胞百分率与狼疮活动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CD4+、CD25+T细胞减少与SLE的活动有关,活动性SLE经治疗病情缓解后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升高.

    作者:陈东育;李芳;武树朋;许立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人眼结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治疗睑球粘连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人眼结膜上皮细胞治疗睑球粘连的方法.方法:睑球粘连患者27例27眼,术前2周取其健眼穹窿部结膜1 mm×1 mm剪成0.5 mm×0.5 mm后种植于羊膜上体外培养,术中彻底切除粘连的瘢痕组织,将结膜上皮植片移植于结膜创口.观察结膜上皮细胞的生长特性.结果:接种在羊膜上的结膜组织,8 d左右融合成膜状,细胞为复层上皮细胞.术后所有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眼球活动自如,结膜移植片与周围组织完全融合,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结膜上皮细胞治疗睑球粘连是一种理想的好方法.

    作者:钟建光;王雅娜;张惠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桥血管的多层螺旋CT和造影评价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显示冠状动脉桥血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冠状动脉血管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常规造影检查,分析CT诊断桥血管通畅性和狭窄的可靠性.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成功检测出21例患者共45支桥血管,15支桥血管闭塞,30支桥血管通畅,10支共16处狭窄,5支桥血管明显狭窄(>50%)8处,5支桥血管显示轻度狭窄(<50%)病变8处,MSCT评价桥血管闭塞和明显狭窄和导管造影完全符合.结论:多层螺旋CT尤其是64层CT能够准确地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及吻合口的通畅性和狭窄情况,可以作为临床上对冠状动脉桥血管可疑病变的一种常规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作者:袁旭春;蒋澄;方文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水通道蛋白8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8(AQP8)在人鼻息肉中的定位,分析其在该病变水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40例成人鼻息肉标本和20例正常下鼻甲标本,制备组织标本,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AQP8蛋白在鼻息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AQP8在血管壁及血管窦有较强表达,在腺体中也有表达.结论:AQP8主要分布在与水的运输及代谢有关的结构--血管壁及腺体,它在血管壁和血管窦的表达为鼻息肉形成提供了又一解释:AQP8在腺体的表达,提示它可能与腺体分泌异常有关.

    作者:唐鸿;魏莲枝;张成永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单侧髓质海绵肾伴感染坏死1例

    患者女,26岁,反复右腰痛18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呈持续胀痛,无阵发性加剧,与体位变化无明显关系,疼痛不向右下腹及腹股沟放射,疼痛能忍受,无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否认家族遗传病及类似病史.查体:右肾区轻叩痛,左肾区无叩痛.血常规:白细胞13.7×1012/L.中性粒细胞0.844,淋巴细胞0.133,红细胞3.2×109/L,Hh 99.0 g/L.尿常规、肾功能正常.

    作者:李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极化液致扩张型心肌病低血糖反应8例

    在心血管科内科的治疗中,极化液的应用相当普遍,因其可稳定心肌细胞膜,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恢复细胞膜的极化状态,以利于心脏的正常收缩,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出现应用极化液引发低血糖反应.低血糖的发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有损于心脏,特别是危重患者,一旦出现低血糖,发现救治不及时,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本文报告极化液引起扩张型心肌病低血糖反应8例,情况如下.

    作者:陈升见;胡芸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后骨髓象分析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侵犯后骨髓、外周血白细胞、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β2微球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0例NHL骨髓侵犯后骨髓细胞与外周血白细胞测测结果以及血清LDH、β2微球蛋白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70例NHL骨髓细胞形态分类异常者中,骨髓侵犯(BMI)56例,淋巴瘤细胞白血病(LMCL)者114例.其中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者80例.外周血白细胞数高于正常者48例,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正常者42例,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有异常者86例,骨髓增生不良者52例,增生活跃及以上者118例,血β2微球蛋白、血LDH在低度恶性和中度恶性中没有明显差异,而高度恶性与低、中度恶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白细胞数值在低、中、高度恶性程度中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淋巴瘤BMI或LMCL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血LDH、血β2微球蛋白升高有一定的相关性;淋巴瘤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学、血清LDH、β2微球蛋白常规检查对其临床分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志阳;王金龙;李菊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艾滋病合并消耗综合征的营养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营养辅助治疗艾滋病合并消耗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艾滋病合并消耗综合征患者40例,分成A、B两组.两组均采用了HAART治疗,三正餐为半流饮食.A组在两餐之间增加营养均衡的营养素.共加餐3次/d,840 kJ/次(200 kcal/次).A组全日提供热量为6 300 kJ(1 500 kcal).B组全日提供的热量是3 780 kJ(900 kcal).结果:治疗1个月后,A组体重平均增加(3.8±7.2)kg;B组增加(1.36±5.7)kg.A组BMI值平均增加(1.75±2.79);B组增加(0.40±3.14).A组CD4细胞计数平均增加(21.50±30.56)个/uL;B组增加(12.75±16.75)个/μL.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营养辅助治疗艾滋病合并消耗综合征患者可显著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有助于患者免疫功能重建.

    作者:翁田波;魏霞;蔡卫平;陈谐捷;王建;洪文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原因.方法:对14例应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术中结石移入肾盂,均留置双J管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4例输尿管扭曲或狭窄致进镜困难,无法窥见结石,其中2例转开放手术,2例置双J管后ESWL治疗;2例因出血视野不清导致结石残留:1例因输尿管开口异常,置镜失败而中转开放手术;2例因术中输尿管穿孔或黏膜撕脱而转开放手术.结论:结石上移肾盂、输尿管扭曲、输尿管狭窄、输尿管开口异常、术中出血、术中输尿管穿孔黏膜撕脱是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失败的常见原因,术中操作者的熟练操作、冲洗速度的调整、术前合适病例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骁;黄亚胜;郑珉;陈轶欣;汤群辉;侯育国;陈寅;程敏捷;虞旗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胃癌术后的预后相关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一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是第4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导致死亡的恶性肿瘤疾病中位居第2.根治性手术后其5年生存率仅40%左右.手术切除病灶是现在唯一有可能治愈胃癌的方法.然而术后长期生存率在个体间差异很大.现就接受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伍宏彪;吴巨钢;俞继卫;姜波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发病孕龄及终止妊娠时机对围产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不同发病孕龄及终止妊娠时机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115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发病情况及妊振结局.按发病孕龄分3组,a组<28周,b组28-31+6周,c组32~33+6周.按终止妊娠孕周分为4组,A组<32周,B组32~33+6周,C组34~35+6周,D组≥36周.比较各组患者期待治疗的平均时间、并发症和围生儿病死率.结果:(1)a组围生儿病死率为87.5%,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65.6%;b组围生儿病死率为38.5%,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51.3%;c组围生儿病死率为11.4%,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45.5%.随着发病孕龄的增加,围生儿病死率逐渐降低(P<0.05),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随发病孕周增加而下降,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围生儿病死率为87.8%,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58.5%.B组围生儿病死率为64_3%,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46.4%.C组围生儿病死率为8.3%,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52.8%.D组围生儿病死率为10.0%,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妊娠34周以前,随着终止妊娠孕周的增加,围生儿病死率逐渐降低(P<0.05),4组患者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越早,围生儿病死率越高.对孕28周以后发生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期待治疗可有效延长孕周,改善围生儿结局.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延长至34周后终止妊娠母婴结局较好.

    作者:陈国伟;唐移忠;陈江鸿;黄英;钟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个性特征研究

    目的:研究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方法:对符合CCMD-3广泛性焦虑的首发患者94例及正常对照组63例进行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艾森克个性测验、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测评.结果: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较正常对照组生活事件值高;社会支持分高,但利用率低;艾森克个性测验中N分高: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均高(P<0.01).结论: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事件多,社会支持系统利用少,有明显的焦虑人格特征.

    作者:钱敏才;沈鑫华;钮富荣;杨剑虹;林敏;李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皮细胞损伤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老年尿毒症患者内皮功能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正常对照组选取老年健康自愿者22例.肾衰竭组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19例,年龄≥60岁.血液透析组25例,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ESRD患者,年龄≥60岁.分别检测各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组织因子(TF)含量.结果:血浆vWF、TF含量在肾衰竭组和血液透析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血浆vWF、TF含量血液透析组明显高于肾衰竭组(P<0.01);血液透析组患者经一次透析后.血浆vWF含量明显高于透析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TF含量高于透析前,但无统计学差异(P=0.205);血液透析组患者透析前后vWF差值与透析年限呈正相关(r=0.328,P<0.05).结论: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这种变化随着透析龄的延长而加重,而与肾功能受损程度无关.血液透析这一体外血液净化过程加重了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异常.

    作者:刘宁;黄雯;姜立萍;翟艳苓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0月1日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8例诊断为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8例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与机械通气时间及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7.599和4.391.在感染的真菌类型中,以白色念珠茵多,占61.11%.结论:机械通气时间≥7 d和抗生素使用≥14 d是造成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龙军;许娟;兰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不同浓度氯胺酮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效果.方法:100例择期体表手术的小儿分为5组,每组20例.采用单纯异丙酚(P组)及异丙酚复合血药浓度分别为0.20 mg/L(PK1组)、0.40mg/L(PK2组)、0.60 mg/L(PK3组)和0.80 mg/L(PK4组)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TIVA),手术结束前5 min停药.记录各组患儿入室安静时(T1)、麻醉诱导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开始后5 min(T4)、术毕时(T5)5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麻醉效果及术中的通气情况,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异丙酚用量、苏醒时间及苏醒期状况.结果:与P组相比,PK1、PK2、PK3和PK4组异丙酚用量呈显著递减趋势,减少约13%~28%(P<0.05).术中P组和PK4组MAP及HR显著升高(P<0.05),PK1、PK2和PK3组无明显改变.术中P组麻醉效果评分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PK1、PK2和PK3通气情况评分显著优于P组和PK4组.PK4组苏醒时间显著延长(P<0.05),术后躁动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血药浓度为0.20~0.60 mg/L氯胺酮靶控输注应用在小儿麻醉中,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麻醉过程平稳、苏醒快速、安全可靠.

    作者:谢观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可手术的细支气管肺泡癌43例临床特点及生存分析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BAC)的临床症状、病理类型、诊断、治疗模式及预后.方法:对43例可手术的BAc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BAC的临床表现、治疗模式及预后.结果:BAC患者临床症状与普通肺癌相似.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是与生存期密切相关的因素.单独手术治疗中位生存期37.71个月.5年生存率为18%,手术+术后辅助化疗的中位生存期48.30个月,5年生存率为2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与其他非小细胞肺癌相比有自己的特点.术后化疗与否与生存期未见明显关系.

    作者:骆梅青;宋向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典型附睾结核31例诊治体会

    目的:提高对不典型附睾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1例不典型附睾结核,探讨不典型附睾结核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结果:本组病例中以附睾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约占67.7%(21/31),阴囊坠痛和(或)会阴部不适感占12.9%(4/31);尿路刺激症状占16.1%(5/31);镜下血尿占3.2%(1/31);所有患者均在附睾发现肿块.但未发现附睾以外的结核病灶,手术切除肿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附睾结核.结论:不典型附睾结核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易漏诊或误诊,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附睾结核预后较好.

    作者:欧汝彪;陈晖;候乐;邓向荣;谢克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胰岛素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局部联合应用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目的:观察局部联合应用胰岛素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制作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创面下浸润注射等渗盐水(A组)作为对照组.B组烫伤大鼠创面下浸润注射0.1 U胰岛素,C组创面下浸润注射600 IU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D组予B、C组相同剂量二者联合治疗.记录各组创面愈合时间,伤后3 d起隔日计算4组的创面愈合百分率.观察各组创面愈合后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测定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D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其他3组明显缩短(P<0.05).伤后第7、11、14、17、21天D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其他组(P<0.05).组织学检查D组创面收缩与再上皮化明显,新生上皮向创面中心爬行较快.成纤维细胞与毛细血管肉芽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组.注射后7 h,A组和C组血糖浓度变化不大(P>0.05).B、D两组注射后1 h血糖浓度下降(P<0.05),注射后5 h开始恢复正常.结论:局部联合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可通过协同作用加速深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

    作者:柳晖;陈武鹏;向红霞;胡检;李新强;张显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的诊断意义

    目的:评价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B)水平和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诊断肝硬化的价值.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2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28例,非肝硬化的患者144例.1s肝穿刺法行肝组织活检,用光学显微镜多视野观察进行组织学分级和分期.肝穿刺前后1周内早晨空腹采血.分离血清后用Roche Modular-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B、GLB.结果:血清ALB水平和A/G比值诊断非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221(95%CI:0.138~0.304)和0.229(95%CI:0.133~0.326).血清GLB水平诊断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0(95%CI:0.617~0.824).血清ALB和GLB水平和A/G比值诊断肝硬化的佳截断值分别为40.35 g/L、34.70 g/L和O.98,其诊断肝硬化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Youden指数分别为0.821和0.607和0.571、0.646和0.771和0.868、0.311和0.340和0.457、0.949和0.910和0.912、0.674和0.744和0.818、0.467和0.378和0.439.结论:血清ALB、GLB水平和A/G比值均可用作否定诊断肝硬化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占卿;陆伟;崔晨蓉;史连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结肠腺癌微淋巴管密度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单克隆抗体podoplanin检测结肠腺癌边缘区、中心区及正常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分析其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高于肿瘤中,心区和正常组织,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结肠癌主要是边缘区存在淋巴管生成,检测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可以预测肿瘤淋巴结转移.

    作者:郭勇;文显梅;栗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