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常规单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范礼英;陈艳华;邓轩;陈娟

关键词:胎粪吸入, 婴儿, 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剂, 常规剂量
摘要:目的:观察常规单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例MAS患几分为两组,12例患儿在上呼吸机和其他常规治疗的同时气管内注入固尔苏100 mg/kg作为治疗组,13例患儿仅上呼吸机和其他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惠儿的氧合功能、病程及预后.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氧合指数由22.2±4.3渐降至12.5±4.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从0.12±0.03上升至0.315±0.0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住院费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规剂量PS治疗能有效改善MAS患儿的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存活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侧髓质海绵肾伴感染坏死1例

    患者女,26岁,反复右腰痛18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呈持续胀痛,无阵发性加剧,与体位变化无明显关系,疼痛不向右下腹及腹股沟放射,疼痛能忍受,无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否认家族遗传病及类似病史.查体:右肾区轻叩痛,左肾区无叩痛.血常规:白细胞13.7×1012/L.中性粒细胞0.844,淋巴细胞0.133,红细胞3.2×109/L,Hh 99.0 g/L.尿常规、肾功能正常.

    作者:李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T波电交替对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T波电交替对预测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分析25例出现T波电交替DCM患者和25例无T波电交替DCM患者的动态心动图来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有T波电交替患者22例(88%)出现室性心律失常,2例猝死;无T波电交替患者10例(40%)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无猝死;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T波电交替对预测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着重要价值.

    作者:田青;唐其柱;周恒;王蕾;甘文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华东地区汉族人群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反应素-4基因G29926C多态性分析

    目的:探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反应素-4(thrombospondin-4,TSP-4)基因G29926C(A387P)多态性与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的关联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2例早发ACS患者(病例组)和121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非冠心病者(对照组)的TSP-4 A387P多态性.结果:GC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vs 7.4%,P=0.64),未检测到CC纯合子.C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9%、3.7%(P=0.6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P-4 A387P多态性与早发ACS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OR=0.71,95% CI:0.22~2.28,P=0.57).结论:TSP-4基因387A→P变异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中发生频率明显低于西方人群,且与早发ACS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高磊;何国平;杨国英;戚传平;马继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结外鼻型T/NK细胞淋巴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结外鼻型T/NK细胞淋巴瘤(ENKL)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ENKL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3、UCHL1、CD20、CD79a、CD56、GrB,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ER在ENKL中的表达情况.结果:23例ENKL有特征性临床、病理学改变,CD56及EBER阳性表达率达100%.结论:ENKL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表型特点及EBER原位杂交阳性能准确诊断.

    作者:梅开勇;林汉良;苏祖兰;黄世章;陆光明;廖德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Merocel高膨胀止血海绵在鼻内镜术后鼻腔填塞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Merocel高膨胀止血海绵在鼻腔鼻窦术后鼻腔填塞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应用凡士林纱条和Merocel高膨胀止血海绵进行鼻腔填塞的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种填塞方法患者的填塞期鼻腔疼痛和(或)头痛、填塞期及抽取时的出血量、术后鼻腔黏膜肿胀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Merocel高膨胀海绵组的填塞期鼻腔疼痛和(或)头痛比凡士林纱条组轻(P<0.05),Merocel膨胀海绵组与凡士林纱条组的填塞期及抽取时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rocel高膨胀海绵组的术后鼻睦黏膜肿胀明显轻于凡士林纱条组(P<0.05).结论:Merocel高膨胀止血海绵是一种较好的鼻腔鼻窦术后鼻腔填塞止血材料.

    作者:唐雍惠;程万民;鲁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细胞凋亡在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中的研究

    近年来,细胞凋亡在病毒研究中已成为了一个热点.凋亡是一种主动的由一些凋亡相关基因相互作用的细胞自我破坏过程.病毒必须在宿主细胞中生存与增殖,但病毒感染对细胞是不利的,因此被感染的细胞有许多通过自身凋亡来清除病毒,有些则被免疫系统所清除.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病毒也已形成了一些有效的逃避宿主防御反应的机制以维系自己的生存与繁殖,其中之一就是抗凋亡.

    作者:齐维;杨慧兰;樊建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皮细胞损伤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老年尿毒症患者内皮功能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正常对照组选取老年健康自愿者22例.肾衰竭组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19例,年龄≥60岁.血液透析组25例,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ESRD患者,年龄≥60岁.分别检测各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组织因子(TF)含量.结果:血浆vWF、TF含量在肾衰竭组和血液透析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血浆vWF、TF含量血液透析组明显高于肾衰竭组(P<0.01);血液透析组患者经一次透析后.血浆vWF含量明显高于透析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TF含量高于透析前,但无统计学差异(P=0.205);血液透析组患者透析前后vWF差值与透析年限呈正相关(r=0.328,P<0.05).结论: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这种变化随着透析龄的延长而加重,而与肾功能受损程度无关.血液透析这一体外血液净化过程加重了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异常.

    作者:刘宁;黄雯;姜立萍;翟艳苓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问不稳定型骨折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采用PFN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4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6.8(65~93)岁:按AO分类:31-A2型37例,31-A3型11例.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8~170 min,平均72 min;术中出血量为50~400 mL,平均180 mL;除1例内固定失败、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外,其余无明显并发症.随访4-12个月,平均6.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采用Parker活动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行走能力,11例(22.9%)完全恢复至伤前评分,26例(54.2%)恢复至伤前的80%以上.结论:闭合复位PFN内固定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好方法.

    作者:谢浩强;刘成坚;邓思远;王润扬;张光明;杨运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艾滋病合并消耗综合征的营养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营养辅助治疗艾滋病合并消耗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艾滋病合并消耗综合征患者40例,分成A、B两组.两组均采用了HAART治疗,三正餐为半流饮食.A组在两餐之间增加营养均衡的营养素.共加餐3次/d,840 kJ/次(200 kcal/次).A组全日提供热量为6 300 kJ(1 500 kcal).B组全日提供的热量是3 780 kJ(900 kcal).结果:治疗1个月后,A组体重平均增加(3.8±7.2)kg;B组增加(1.36±5.7)kg.A组BMI值平均增加(1.75±2.79);B组增加(0.40±3.14).A组CD4细胞计数平均增加(21.50±30.56)个/uL;B组增加(12.75±16.75)个/μL.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营养辅助治疗艾滋病合并消耗综合征患者可显著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有助于患者免疫功能重建.

    作者:翁田波;魏霞;蔡卫平;陈谐捷;王建;洪文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苯酚烧伤48例治疗分析

    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共收治苯酚烧伤患者48例,其中治愈47例,中毒、死亡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利平;张元海;叶春江;倪良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Kimura病治疗及研究进展

    Kimura病在1937年由中国学者金显宅等首次报道,1948年Kimura等以日文文献报道后,因日本学者的广泛引用.以后在国际上该疾病便被称之为Kimura病.多见于亚裔中青年男性.

    作者:薛增奇;潘升华;孙庆丰;潘嘉西;丁继光;徐道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脑性瘫痪高危儿监测及早期干预

    随着围生医学和新生儿急救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脑性瘫痪(cerebral paIsy.简称脑瘫)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发达国家脑瘫发生率为2.0‰~2.5‰.我国在1997-1999年曾对江苏、河北、黑龙江、四川、甘肃及广西等省、自治区进行大规模脑瘫流行病学调查,在1~7岁小儿中.

    作者:阮毅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CA-IMT)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265例,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CCA-IMT,随访观察有无脑梗死复发.结果:随访12个月内,265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5例(9.4%)复发脑梗死,复发与无复发脑梗死患者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和CCA-IMT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把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CCA-IMT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CA-IMT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林青原;杨继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在发病后24 h内入院,于入院后第1、3、7、14天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同时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田氏公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别对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结果:脑梗死组白细胞介素-10在发病后第1、3、7、14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体积脑梗死的IL-10含量大于小体积脑梗死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呈正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细胞介素-10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作者:张国华;高瑞利;周毅;刘希奇;蒋欣;张宏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同浓度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ASAⅡ~Ⅲ级择期老年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30例,浓度0.01μg/(kg·min),为Ⅰ组(n=30);浓度0.015μg/(kg·min),为Ⅱ组(n=30);浓度0.02μg/(kg·min),为Ⅲ组(n=30).行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设定持续给药量为2mL/h.持续输注48 h.PCIA为每次0.5 mL,锁定时间15 min.观察术后2、4、8、12、24、48 h各时间段内的视觉模拟评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患者按压次数与有效按压次数之比(T/E).结果:在术后2、4、8、12 h时间段内Ⅱ、Ⅲ组镇痛效果优于.Ⅰ组(P<0.05);Ⅱ、Ⅲ组T/E比在2、4、8、12 h时间段内明显高于Ⅰ组(P<0.05);Ⅲ组恶心、呕吐在3分级别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0.015μg/(kg·min)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静脉镇痛效果满意,副作用少,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

    作者:黄金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水通道蛋白8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8(AQP8)在人鼻息肉中的定位,分析其在该病变水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40例成人鼻息肉标本和20例正常下鼻甲标本,制备组织标本,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AQP8蛋白在鼻息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AQP8在血管壁及血管窦有较强表达,在腺体中也有表达.结论:AQP8主要分布在与水的运输及代谢有关的结构--血管壁及腺体,它在血管壁和血管窦的表达为鼻息肉形成提供了又一解释:AQP8在腺体的表达,提示它可能与腺体分泌异常有关.

    作者:唐鸿;魏莲枝;张成永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0月1日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8例诊断为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8例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与机械通气时间及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7.599和4.391.在感染的真菌类型中,以白色念珠茵多,占61.11%.结论:机械通气时间≥7 d和抗生素使用≥14 d是造成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龙军;许娟;兰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不同浓度氯胺酮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效果.方法:100例择期体表手术的小儿分为5组,每组20例.采用单纯异丙酚(P组)及异丙酚复合血药浓度分别为0.20 mg/L(PK1组)、0.40mg/L(PK2组)、0.60 mg/L(PK3组)和0.80 mg/L(PK4组)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TIVA),手术结束前5 min停药.记录各组患儿入室安静时(T1)、麻醉诱导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开始后5 min(T4)、术毕时(T5)5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麻醉效果及术中的通气情况,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异丙酚用量、苏醒时间及苏醒期状况.结果:与P组相比,PK1、PK2、PK3和PK4组异丙酚用量呈显著递减趋势,减少约13%~28%(P<0.05).术中P组和PK4组MAP及HR显著升高(P<0.05),PK1、PK2和PK3组无明显改变.术中P组麻醉效果评分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PK1、PK2和PK3通气情况评分显著优于P组和PK4组.PK4组苏醒时间显著延长(P<0.05),术后躁动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血药浓度为0.20~0.60 mg/L氯胺酮靶控输注应用在小儿麻醉中,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麻醉过程平稳、苏醒快速、安全可靠.

    作者:谢观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后骨髓象分析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侵犯后骨髓、外周血白细胞、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β2微球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0例NHL骨髓侵犯后骨髓细胞与外周血白细胞测测结果以及血清LDH、β2微球蛋白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70例NHL骨髓细胞形态分类异常者中,骨髓侵犯(BMI)56例,淋巴瘤细胞白血病(LMCL)者114例.其中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者80例.外周血白细胞数高于正常者48例,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正常者42例,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有异常者86例,骨髓增生不良者52例,增生活跃及以上者118例,血β2微球蛋白、血LDH在低度恶性和中度恶性中没有明显差异,而高度恶性与低、中度恶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白细胞数值在低、中、高度恶性程度中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淋巴瘤BMI或LMCL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血LDH、血β2微球蛋白升高有一定的相关性;淋巴瘤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学、血清LDH、β2微球蛋白常规检查对其临床分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志阳;王金龙;李菊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的诊断意义

    目的:评价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B)水平和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诊断肝硬化的价值.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2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28例,非肝硬化的患者144例.1s肝穿刺法行肝组织活检,用光学显微镜多视野观察进行组织学分级和分期.肝穿刺前后1周内早晨空腹采血.分离血清后用Roche Modular-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B、GLB.结果:血清ALB水平和A/G比值诊断非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221(95%CI:0.138~0.304)和0.229(95%CI:0.133~0.326).血清GLB水平诊断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0(95%CI:0.617~0.824).血清ALB和GLB水平和A/G比值诊断肝硬化的佳截断值分别为40.35 g/L、34.70 g/L和O.98,其诊断肝硬化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Youden指数分别为0.821和0.607和0.571、0.646和0.771和0.868、0.311和0.340和0.457、0.949和0.910和0.912、0.674和0.744和0.818、0.467和0.378和0.439.结论:血清ALB、GLB水平和A/G比值均可用作否定诊断肝硬化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占卿;陆伟;崔晨蓉;史连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