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伤口分泌物中分离出温和气单胞菌1例

毛雁飞;彭燕;任君;马兰花;陈周容

关键词:伤口分泌物, 分离, 破伤风抗毒素, 输液治疗, 庆大霉素, 清创缝合, 克林霉素, 急诊科, 氨曲南, 自诉, 注射, 鱼时, 医生, 疼痛, 食指, 抗炎, 局部, 接诊, 患者, 换药
摘要:患者女,72岁,自诉在家中切鱼时,不慎被菜刀划伤左食指,当即流血不止,遂到我院急诊科就诊.接诊医生在对其伤口行清创缝合后,给予抗炎对症破伤风抗毒素注射等治疗.伤后第2天,换药时见伤口红肿,局部发热,疼痛加剧,遂进行氨曲南、克林霉素、庆大霉素输液治疗.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下运用锁定加压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目的:探讨运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PPO)结合锁定加压板(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3年2月至2007年1月期间收治的42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行MIPPO术,内固定材料选用AO专利SYNTHSE的LCP钛板,使用普通3.5系统LCP钛板32例,胫骨干骺端LCP 10例.骨折按AO分型为A2型10例、A3型9例、B2型12例、C1型11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右侧18例,左侧24例,平均年龄为44.5(26~75)岁.结果:所有患者均在4周复查X线片,可见骨折端骨痂生长,14周骨折端出现大量骨痂,骨折线消失.平均随访时间13.6(4~25)个月.平均术后6周开始部分负重,完全负重时间平均16周.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25例,良14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92.9%.局部皮肤出现水泡2例,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病例.结论:MIPPO技术下运用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美观,患者依从性好,固定可靠,愈合率高,皮肤软组织感染发生少,早期功能锻炼、早期负重等优点.但术中需在X线透视下完成骨折复位固定以保证手术效果,对设备要求较高,手术内固定材料价格目前较贵.

    作者:戈涛;张光明;邝炯祥;侯之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30例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旱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0年8月至2007年12月住院30例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疗效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5例患者具有明确的易患因素.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出现频率高(73.3%),晕厥出现频率为20.0%.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三联征出现率为6.7%.低氧血症、D-二聚体的阳性率分别是50.0%、95.8%.心电图典型SⅠQⅢTⅢ>的频率为24.1%.超声心动图中右室增大的频率为69.6%、肺动脉高压69.6%、三尖瓣返流82.6%.18例患者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发现肺动脉充盈缺损16例(88.9%).结论:肺动脉血栓栓塞症与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临床表现多样.CT-PA可作为确诊手段.小剂量的溶栓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夏淑妍;刘升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K-ras基因突变和p21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转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K-ras基因点突变和p21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恶性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与内异症相关的3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及3例卵巢透明细胞癌中K-ras基因第一外显子第12、13密码子的突变情况以及p21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并将结果与和内异症不相关的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卵巢透明细胞癌以及不典型内异症、卵巢内异症相比较.结果:起源于内异症的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和卵巢透明细胞癌中各有1例检测到K-ras基因第12密码子发生突变,突变类型为GGT→TGT,即甘氨酸→半胱氨酸,其余标本均未见第12、13密码子突变.p21蛋白在与内异症相关的卵巢肿瘤中的表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K-ras基因的改变与内异症恶性转化可能具有某种联系.p21蛋白在与内异症相关的卵巢癌中表达较高,说明它们的发病可能涉及不同的分子机制.

    作者:王畅;戴淑真;徐冰;马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小儿呼吸道异物21例误诊分析

    目的: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儿科医师对小儿呼吸道异物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近1年多来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收治的169例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9例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病例中有21例被误诊,误诊率达12.4%.误诊时间长达1年多.结论:有无异物吸入史是诊断呼吸道异物的重要出发点,对长期反复咳喘的患儿应常规行支气管冠状位CT扫描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作者:成琦;吴淑华;成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术前参照腓骨确定胫骨髓内针长度的研究

    髓内针已经广泛应用于胫骨骨折的治疗,它可以提供有效的稳定性,有利于患肢的早期活动,并减少骨折处血运的破坏.长度适合的髓内针可以增强稳定性,分散应力.目前,确定髓内针的长度有如下几种方法:术前测量技术、术中透视测量技术、模板技术等.术前准确估计髓内针的长度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及局部损伤,降低术中放射量.术前测量一般采取直接测量胫骨的方法,但是在双侧胫骨骨折的情况下,直接测量缺乏准确性.由于腓骨远近端的骨性标志清楚且位置恒定,所以笔者应用测量腓骨的方式估计髓内针的长度.

    作者:仲涛;杨冰;王志坚;刘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宫颈癌筛查的意义及进展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在2005年约26万妇女死于宫颈癌.其中近95%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成为威胁妇女生命严重的疾病.我国政府重视子宫颈癌的普查普治,20世纪90年代的病死率较70年代下降了69%,北京、上海等地发病率已达到世界低水平.但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子宫颈癌依然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和生命.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其开始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并有CIN 1、2、3渐进性,甚至自然消退或可逆,要经历几年或十余年.

    作者:唐学研;杨秀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预防性套扎治疗肝硬化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预防性套扎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影响因素.方法:63例肝硬化伴重度食管静脉由张患者行预防性套扎后,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观察2年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结果:Child-pugh A级29例患者2年内无一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B级24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例,C级10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4例并死亡(P<0.05);血小板计数≥50×109/L 33例患者两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例,死亡2例,<50×109/L 30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4例死亡2例(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40%患者50例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例,无死亡病例,<40%患者13例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4例,死亡4例(P<0.05).结论:肝脏储备功能越好预防性套扎治疗效果越好,凝血酶原活动度越高预防性套扎治疗效果越好,反之即预防性套扎治疗效果越差;血小板计数的高低对预防性套扎治疗的效果无明显影响.

    作者:肖时湘;韩涛;李岩;阚志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普萘洛尔和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改善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PR)和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IM)改善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63例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和18例健康体检者.将患者分为3组,即PR+IM组、PR组及IM组,在治疗前,治疗后2、4、8周时,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四项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小板相关的抗血小板抗体(PAIgG).结果:63例患者除12例因不能耐受中途退出外,其余51例患者中IM组PLT在各时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8周PR+IM组和PR组PLT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在各时段PR+IM组与PR组比较,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PR+IM组、PR组及IM组的PLT、MPV、PCT、PDW、PAIgG与健康体检查者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前,治疗后2、4周,PR+IM组、PR组及IM组的MPV、PCT、PDW、PAIgG检测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用IM不能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PR可以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与单用PR相比,PR联合IM并不能进一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PR改善血小板计教的水平是轻微的.PR不是通过免疫机制改善血小板减少症,改善血小板功能是有限的.

    作者:贾国葆;吴建胜;黄智铭;林向飞;陈民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任意皮瓣在手外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我院自2003年5月至2007年12月,应用任意皮瓣修复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外露者27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祥明;何定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心动脉压力波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心动脉压测量现实可行,大动脉弹性、中心动脉压及中心动脉压力波分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本文就中心动脉压力波形成、中心动脉压测量方法、中心动脉压力波分析的弹性指数、中性动脉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作一阐述.

    作者:田松枚;邓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C5aR在肾脏的表达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过去认为C5aR仅在髓系细胞表达,现在发现在人和啮齿类动物的肝、肺、脑等实质器官也都有表达,而且通过与补体C5裂解片段C5a的结合在器官纤维化、急性肺损伤、组织再生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研究发现在肾脏也有表达,本文就C5aR在肾脏的表达及其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慧明;于永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危重心血管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与预后关系的临床分析

    随着医学进展迅速,人们逐渐认识到维护胃肠道功能的稳定在危重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危重病患者一旦出现胃肠功能障碍(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则提示病情加重或预后不良[1].而心血管危重患者与胃肠道功能的关系又是如何?本研究旨在探讨胃肠功能障碍与危重心血管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之间的关系.

    作者:廖培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血管内皮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对4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分别测定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FMD的变化;并与10例正常对照组(NC组)比较.结果:糖尿病组较NC组的FBG、hs-CRP水平明显升高,FMD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NA组,FMD则进一步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表明:FMD与FBG、hs-CRP、MAu呈负相关;hs-CRP与sBP、TG、MAu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伴MAU的2型糖尿病患者FDM下降比正常白蛋白尿患者更为明显,MAU能反映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程度,是心血管病预测的重要的指标.hs-CRP是反映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标志物,与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有关.

    作者:黄强;浦明娟;刘剑峰;陆奇伟;吴晓燕;孙杰;陈历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螺内酯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

    目的:观察螺内酯和缬沙坦联合应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选取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分为联合治疗组30例和缬沙坦组30例,两组控制血糖方法相同,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80 mg,每日1次,联合治疗组加服螺内酯20 mg,每日1次.均连续治疗4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白蛋白、尿素氮、肌酐、肌酐清除率及UAER的变化,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个月后,两组UAER均显著降低(P<0.01),且与缬沙坦组[(86±10)μg/min]相比,联合治疗组UAER[(68±13)μg/min]降低更显著(P<0.01),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与小剂量螺内酯联合应用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UAER效果更显著,且使用安全.

    作者:王德琴;施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内皮祖细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但内皮损伤后引起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和内皮功能不全的具体机制并不清楚.新近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在血管内皮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疾病状态均有EPCs的数量减少和迁移能力下降.

    作者:张浩;任国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血清胃蛋白酶原、胸苷激酶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意义

    目的:评价血清胃蛋白酶原(PG Ⅰ、PGⅡ)、胸苷激酶(TK1)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检测112例胃癌患者(胃癌组)、37例胃良性疾病患者(胃良性疾病组)及3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血清PG Ⅰ、PGⅡ、TK1水平,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胃良性疾病组比较,胃癌组PG Ⅰ水平明显降低,TK1水平明显升高(P<0.05).胃癌与胃良性疾病组比较.PGⅡ水平明显降低(P<0.05);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G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PG Ⅰ、PG Ⅰ/PGⅡ、TK1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胃良性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PG Ⅰ、PG Ⅰ/PG Ⅱ、TK1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85.1%,阳性预测值为90.6%.阴性预测值为78.1%,准确性为85.5%.结论:PG Ⅰ、TK1对胃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胃癌诊断的敏感性.

    作者:顾光大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核因子-κB和E-钙粘连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及E-钙粘连素(E-cadher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NF-κB蛋白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46例(76.7%)NF-κB蛋白阳性表达,正常膀胱组织中1例(10.0%)(P<0.05).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24例(40.0%)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正常膀胱组织中8例(80.0%)(P<0.05).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NF-κB蛋白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在不同性别及年龄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的升高和淋巴结转移的出现,NF-κB蛋白表达增加,E-cadherin蛋白表达减少(P<0.05);两者的变化趋势呈统计学负相关(r=-0.428,P<0.05).结论:NF-κB和E-cadherin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琳巴结转移有无有关,但与年龄、性别无关.NF-κB蛋白与E-cadherin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呈统计学负相关,与肿瘤的进展有关,是判断其侵袭性及转移趋势极具价值的指标.

    作者:崔嵩;刘学锋;吴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风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中风患者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佳护理措施.方法:给50例中风患者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封闭式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同时给另50例直接使用一次性输液器输液.结果: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50例患者4 d内9例有少量渗液.略红肿:直接使用一次性普通输液器输液的50例患者4 d内27例有少量渗液、略红肿.结论:中风患者应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可以明显减少患者药物外渗、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还能避免反复穿刺,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汪庭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患者25例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全部患者术前常规摄胸腰椎正侧位片及CT或MRI检查,甄选无后壁骨折裂缝、无神经症状、无椎管手术减压指征的病例.全程在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监测下完成,经皮穿刺后,不使用椎体成形器,只注入骨水泥.结果:全部患者在术后3~12 h疼痛缓解,术后1 d可坐起、站立.25例共32椎体,21例完全缓解,3例明显好转,1例疼痛减轻.随访3~20个月,所有病例无反复,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可以快速缓解疼痛,增加椎体的强度和脊柱的稳定性,可使患者早期活动,且手术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

    作者:赵鹏飞;蒋李青;季卫平;梁丽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肿瘤抑制因子TSLC1研究进展

    近,Murakami等[1]在人类非小细胞肺癌中通过功能性互补方法发现一种新的肿瘤抑制因子--TSLC1(tumor suppresser in lung cancer 1).TSLC1定位于染色体11q23.2上,该区域各种不同类型肿瘤频繁发生杂合子丢失.TSLC1cDNA包括一个长1 335 bp单独的读码框架(ORF),编码一段1 620 bp或4 400bp的mRNA序列,终翻译成一种含有442个氨基酸的与细胞黏附相关的跨膜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

    作者:何丽亚;王俊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