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压力控制通气与容量控制通气在胸科手术单肺通气中的比较

李晶;徐向辉;邹小华;常业恬

关键词:肺通气, 容量控制, 压力控制, 呼吸力学, 血气分析
摘要:目的:比较胸科手术麻醉中单肺通气(OLV)期间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与容量控制通气(VCV)对血流动力学、气道压力以及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择期肺叶切除的成年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麻醉诱导后插入双腔管,先双肺通气,OLV开始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15)OLV期间采用VCV模式通气,B组(n=15)OLV期间使用PCV模式通气.比较两组各时段的血流动力学、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aw)、动脉血氧分压(PaO2)以及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两组间各时段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和B组OLV期间的Ppeak分别为(28±5)cmH2O和(23±3)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Qa/Qt比B组高[(41.3±9.5)% vs (35.3±8.4)%,P<0.05].PaO2分别为(27.6±14.5)kPa和(31.1±13.3)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科手术OLV期间采用PCV模式在降低气道压,减少肺内分流,增加动脉血氧分压等方面优于VCV模式.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氟哌利多与阿扎司琼预防全身麻醉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阿扎司琼与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氟哌利多预防全身麻醉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90例择期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体格情况分级Ⅰ~Ⅱ级,年龄20~50岁.分为3组,每组30例,于麻醉诱导前分别给3组患者缓慢静脉注射生理盐水(A组)、氟哌利多2 mg(B组)或阿扎司琼10 mg(C组),观察术毕24 h内第1次出现恶心的时间,各组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数,采用补救药物的病例数,恶心的严重程度,患者对止吐药物的满意度,镇静程度及各自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初次出现恶心呕吐的时间、恶心严重程度评分与B、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在A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严重呕吐,B、C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再次接受止吐药物的患者的百分率均小于A组(P<0.05).B、C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恶心严重程度评分小于B组(P<0.05),初次出现恶心呕吐的时间亦长于B组(P<0.05),而B组镇静程度评分与A、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氟哌利多2 mg与阿扎司琼10mg在术后24 h内预防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PONV方面效果相似,小剂量氟哌利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预防PONV,与阿扎司琼相比具有较好的费用-效应比.

    作者:漆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应激性溃疡相关肽的研究进展

    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不良情绪、人格以及重大的生活事件等均会引发SU.目前人们已发现数十种肽类物质均与SU相关,它们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褪黑素、神经降压素、热休克蛋白、白细胞介素、血管活性肠肽、胃动素、胃动素相关肽及P物质等,其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褪黑素、神经降压素、热休克蛋白和白细胞介素是研究多的几种.现就以上几种肽类物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魏以召;王烁;杨拯;陈志雄;林争;张晓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丁型肝炎病毒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目的:研究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丁型肝炎病毒的方法,并在临床上作初步应用.方法:选择HDV保守区域基因片段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建立检测HDV感染的PCB方法,对450例门诊患者血清进行HDV感染检测.结果:该PCR方法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较高,450例门诊患者血清HDV感染率为1.3%,与ELISA法比较,总符合率为99.3%.结论:本PCR方法可用于检测HDV感染,是一种快速、简便、实用的方法.

    作者:马连学;张小刚;吴丽霞;席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对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30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吉西他滨1 250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顺铂80 mg/m2静滴,第1天.每21天为1个周期.所有病例均接受不少于2个疗程的化疗.结果:30例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5例,有效率60%(18/30).主要毒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耐药晚期乳腺癌疗效高,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尹向前;许平;龙国贤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低温热塑板与普通石膏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低温热塑板外固定法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方法:56例colles骨折患者,愿意接受低温热塑板固定的为治疗组,共32例,愿意接受普通石膏固定的为对照组,共24例,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3.7%,对照组为8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对照组为12.5%,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低温热塑板外固定法安全、有效、轻便、干净、经济,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阳伟舒;曾池风;刘海燕;付代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细菌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应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细菌学的影响.方法:将ICU 82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MV)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普通气管导管组)38例,B组(冲洗式气管导管组)44例.插管后每天收集咽拭子、声门下分泌物、气管插管内呼吸道分泌物行细菌学检查,并记录机械通气天数及VAP发生情况.结果:4 d两组VAP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第4~10天B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两组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以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同种药物的耐药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可降低VAP的发生率并减少细菌耐药.

    作者:史家欣;刘克喜;陈雪峰;王言理;刘素霞;徐慧玲;李小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CD16+56+的随访意义

    目的: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systemic onset i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OJIA)患儿治疗过程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 cells)CD16+56+比率、骨髓细胞形态学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在提示病情发展、改善预后方面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30例SOJIA病例,分析治疗早期及联合治疗后多项炎症指标、外周血NK cells CD16+56+比率、骨髓细胞形态学动态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儿中10例病情反复难治者,均出现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升高,9例外周血NK cells CD16+56+比率降低,8例骨髓细胞形态学发生变化(4例发现异形淋巴细胞,4例有吞噬现象).及时采用强联合治疗方案后,8例病情得到控制,2例进展为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结论:SOJIA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指标非特异性指向,治疗中同时警惕NK cells CD16+56+比率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等变化,及早采用个体化强联合治疗方案,是阻止病情发展,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姚翠婵;曾华松;韦茹;王蓓;熊小燕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中性粒细胞和炎性介质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PMN)扣押和炎性介质对大鼠全肠道缺血再灌注(GIR)后肺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36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前30 min和再灌注后(POR)3、6、24、48、72 h共6组(n=6),采用夹闭肠系膜前动脉(时间60min)技术复制GIR损伤大鼠模型.观察各时相点(1)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内毒素(LPS)水平的变化;(2)血浆和肺组织的磷脂酶A2(PLA2)和弹性蛋白酶(NE)活性的变化;(3)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变化;(4)肺组织湿干重比值(W/D)的变化.结果:成功复制了大鼠GIR模型,GIR损伤可引起(1)血浆PLA2活性和LPS水平的较缺血前明显上升(均P<0.01);(2)再灌注后各时点血浆NE活性和TNF-α水平较缺血前明显增高(均P<0.01);(3)再灌注后各时点肺组织的MPO、PLA2和NE活性较缺血前明显增加(P<0.05或P<0.01);(4)再灌注后各时点肺W/D均显著高于缺血前水平(均P<0.01);(5)肺W/D的变化不仅与血浆LPS、TNF-α、NE密切相关,而且与肺组织中MPO、PLA2也密切相关.结论:大鼠GIR后,血浆LPS、TNF-α和NE大量释放及肺组织中PMN活化、扣押和PLA2的激活促发和加重了肺组织损伤.

    作者:郄文斌;屠伟峰;戴建强;于东男;施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睑板腺夹辅助下儿童结膜结石剔除的护理

    目的:探讨睑板腺夹辅佐下儿童结膜结石剔除的方法及护理.方法:130例儿童结膜结石患者,于门诊行睑板腺夹辅佐下结膜结石剔除术.术前、术中及术后采用相应的护理方法.结果:本组所有患者能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睑板腺夹辅助的儿童结膜结石剔除术,操作快速、准确;术前及术中的科学护理是完成手术的关键;术后护理是避免眼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丽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外伤致角膜瓣移位并上皮植入1例

    患者男,19岁,2007年11月在外院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同年入伍.2008年2月2日16时军事训练中被他人用脚击中左眼后,出现左眼剧烈灼痛,伴视物模糊,畏光、流泪、不能睁眼,遂于次日转来解放军第174医院就诊,以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瓣移位收住院.入院查: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0.04,不能矫正,左眼结膜充血,角膜可见角膜瓣重叠、皱褶,角膜瓣轻度水肿,前房深浅适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左眼底窥不进.

    作者:郑建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双丙戊酸钠与普萘洛尔预防偏头痛发作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双丙戊酸钠、普萘洛尔对偏头痛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3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双丙戊酸钠组(42例,A组)、普萘洛尔组(41例,B组),治疗2个月后对上述两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81%及68.30%,预防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A组副作用更少.结论:双丙戊酸钠、普萘洛尔对偏头痛发作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双丙戊酸钠应用更安全.

    作者:黄建欧;贺顺龙;侯昊明;谢春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C-erbB-4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erbB-4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8例食管鳞癌组织C-erbB-4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C-erbB-4的阳性率为81.25%,正常食管组织中C-erbB-4的阳性表达很低(6.2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活检组织与术后切除食管鳞癌组织间C-erbB-4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C-erbB-4蛋白在低分化、高中分化鳞癌组的阳性率分别是100.00%、74.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食管鳞癌中C-erbB-4的阳性率为68.97%,低于进展期食管鳞癌中C-erbB-4的阳性率100.00%(P<0.01);C-erbB-4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C-erbB-4在食管鳞癌中呈高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孙作永;毛志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孕激素配合钙剂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孕激素(安宫黄体酮)配合钙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每天口服安宫黄体酮2mg,同时口服钙尔奇D,每天1次(相当于元素钙500 mg),总疗程为3个月;对照组30例,单纯口服同样剂量的钙尔奇D 3个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8.2%,对照组总有效率80%.结论:孕激素(安宫黄体酮)配合钙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

    作者:冯庆生;杨志红;曲淑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芬太尼用量对小儿扁桃体联合腺样体切除术苏醒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用于小儿扁桃体联合腺样体切除术对术后苏醒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鼻内镜下扁桃体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患儿并分成Ⅰ、Ⅱ、Ⅲ组.3组均用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诱导,以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泵注维持.手术开始前,Ⅰ组不追加芬太尼,Ⅱ组追加芬太尼2.0μg/kg,Ⅲ组追加芬太尼4.0μg/kg.记录各组患儿芬太尼、瑞芬太尼的用量和麻醉恢复情况.结果:麻醉恢复时间Ⅰ组短于Ⅱ组,Ⅱ组短于Ⅲ组(P<0.05);躁动率Ⅰ组大于Ⅱ、Ⅲ组(P<0.05);各组患儿恶心呕吐差别不明显;3组均无术中知晓,无麻醉并发症.结论:2.0μg/kg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联合腺样体切除手术开始前注入,术中以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维持,可使术后苏醒迅速、彻底,且躁动率低.

    作者:赖有平;肖晓山;何向东;黄家钦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先天性小睑裂综合症1例

    先天性小睑裂综合症(congenital blepharophimosis syndrome)又称睑裂狭小-上睑下垂-逆向内眦赘皮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由Galeowski(1875)首先发现报道.1921年Komoto对该病进行了详细描述,故也称Komoto综合征、Vignes综合征[1].

    作者:汪汇;张文俊;胡小刚;赵耀忠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胎盘人白细胞抗原G蛋白的表达与第8外显子多态性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在足月胎盘组织中的表达,以及第8外显子14 bp插入/删除位点(14+bp/14-bp)多态性的分布,探讨两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标记法,检测44例足月胎盘组织中HLA-G的表达情况,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第8外显子,确定14bp是否缺失的三种基因型的分布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足月胎盘HLA-G蛋白在绒毛外细胞滋养层细胞特异表达,阴性占18.2%(8/44),弱阳性占25.0%(11/44),阳性占31.8%(14/44),强阳性占25.0%(11/44).三种基因型分布为14-bp/14-bp纯合子占52.3%(23/44)、14+bp/14-bp杂合子占43.2%(19/44)、14+bp/14+bp纯合子占4.5%(2/44);14+bp/14-bp杂合子组及14+bp/14+bp组HLA-G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1.4%(15/21),14-bp/14-bp纯合子组为91.3%(21/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9,P<0.05).结论:足月胎盘绒毛外滋养层细胞表达HLA-G蛋白,HLA-G第8外显子多态性与HLA-G蛋白表达有关,14-bp/14-bp纯合子的HLA-G蛋白表达阳性率较高.

    作者:陈敏玲;方群;罗艳敏;何志明;谭金凤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辅助肝动脉栓塞化疗预防肝内复发的疗效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时预防术后肝内复发的作用.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97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术后加TACE辅以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47例单纯对症、支持治疗.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术中失血量及其他临床病理学特征差异均无显著性.实验组术后1年的肝内复发率为18%,对照组为38.3%,两者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术后早期(2周内)行TACE者术后1年的肝内复发率为8.3%,与对照组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3,P=0.024).实验组术后2年的肝内复发率为24%,对照组为4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72,P=0.042).实验组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86%,对照组为65.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0,P=0.018).实验组术后2年的生存率为64%,对照组为46.8%,两者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术后早期(2周内)行TACE者术后2年的生存率为69.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3,P=0.032).结论:术后早期行辅助TACE能预防术后肝内复发,提高生存率.

    作者:余正平;徐正铿;周为中;胡文豪;余昶;曾其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诊断性阻滞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在疼痛临床治疗中,骶髂关节炎、髋关节滑膜炎、脊神经后外侧支卡压症和腰椎椎间关节损伤的症状、体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仿,甚至影像学同时提示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使腰腿痛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变得复杂、多变、易误诊.诊断性阻滞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疗效.

    作者:姜长林;张成宇;曲向林;李淑丽;马立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在麻醉诱导后5 min静脉注入氟比洛芬脂75 mg,B组在麻醉结束拔管后5 min静脉注入氟比洛芬脂75 mg,c组在麻醉结束拔管后5 min静脉注入生理盐水10 mL.观察记录3组患者术后15 min、1 h、2 h、4 h、8 h各时段疼痛评分,同时记录3组拔管期间蹂动和呛咳的发生率,术后8 h内有无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在术后4 h内不同时段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且A组在术后1 h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拔管期间躁动和呛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可减轻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明显缓解腔镜手术患者的早期疼痛,降低拔管期间蹂动和呛咳的发生率.

    作者:秦钟;姚敏;艾青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新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伴随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245例,合并新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者22例为观察组,其余无右束支传导阻滞者22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并发心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冠脉病变和血肌钙蛋白Ⅰ(TnⅠ)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心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55%、59%,较对照组22%、8%均显著增加.TnⅠ高峰浓度观察组亦显著高于对照组[(71±31.7)ng/mL vs (4.9±19.3)ng/mL],冠脉造影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前降支病变,观察组多支病变发生率77%,显著高于对照组26%.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新发生的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提示冠脉病变弥漫,心肌损伤面积大,并发症增加,预后不良.

    作者:邵琦;鲁国权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