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硝唑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阿米巴痢疾15例

李梅娟

关键词:甲硝唑注射液, 保留灌肠治疗, 小儿, 溶组织内阿米巴, 阿米巴痢疾, 营养不良, 免疫低下, 临床表现, 近端结肠, 环境卫生, 肠道感染, 病变部位, 症状, 血便, 性别, 人群, 黏液, 盲肠, 机会, 发病
摘要:阿米巴痢疾是溶组织内阿米巴所致的肠道感染,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临床表现轻重悬殊,典型表现有黏液血便等痢疾症状.人群普遍易感,性别无差异,营养不良,免疫低下儿,环境卫生差,发病机会较多[1].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子痫前期患者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和胎盘组织中抵抗素的表达

    目的:探讨抵抗素(resistin)的表达变化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正常妊娠妇女和39例子痫前期患者的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和胎盘组织,分别运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抵抗素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妊娠妇女比较,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抵抗素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子痫前期患者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中抵抗素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抵抗素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滋养细胞下调抵抗素基因的转录,降低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可能在于痫前期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朱颖;吴超英;孙永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颅耳沟微创切口下颌角截骨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颅耳沟微创切口下颌角截骨手术的临床疗效,并与其他常用术式进行比较,探讨其优缺点.方法:通过临床应用研究,对颅耳沟微创切口手术的具体手术方法、可能损伤的结构、以后的应用前景加以详细阐述.结果:颅耳沟微创切口术后患者面部轮廓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9.0分.结论:颅耳沟微创切口手术容易掌握、切口隐蔽、术后恢复快、手术相对安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作者:赵珍珍;宋建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1、一氧化氮的关系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高敏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多导睡眠监测系统(PSG)确诊且未经治疗并排除其他疾病的OSAS患者96例为OSAS组,52例PSG监测正常者且排除其他疾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RP(hs-CRP)、ET-1、NO水平.两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SAS组与对照组比较显示hs-CRP、ET-1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P<0.05),且OSAS越严重,血清hs-CRP、ET-1升高越明显,NO降低越明显(P<0.05).结论:OSAS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hs-CRP、ET-1水平升高时,NO水平降低,且血清hs-CRP、ET-1、NO水平与OSAS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许继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细菌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应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细菌学的影响.方法:将ICU 82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MV)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普通气管导管组)38例,B组(冲洗式气管导管组)44例.插管后每天收集咽拭子、声门下分泌物、气管插管内呼吸道分泌物行细菌学检查,并记录机械通气天数及VAP发生情况.结果:4 d两组VAP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第4~10天B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两组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以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同种药物的耐药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可降低VAP的发生率并减少细菌耐药.

    作者:史家欣;刘克喜;陈雪峰;王言理;刘素霞;徐慧玲;李小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C-erbB-4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erbB-4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8例食管鳞癌组织C-erbB-4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C-erbB-4的阳性率为81.25%,正常食管组织中C-erbB-4的阳性表达很低(6.2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活检组织与术后切除食管鳞癌组织间C-erbB-4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C-erbB-4蛋白在低分化、高中分化鳞癌组的阳性率分别是100.00%、74.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食管鳞癌中C-erbB-4的阳性率为68.97%,低于进展期食管鳞癌中C-erbB-4的阳性率100.00%(P<0.01);C-erbB-4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C-erbB-4在食管鳞癌中呈高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孙作永;毛志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75例伴有颈动脉AP的TIA患者按服用辛伐他汀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20 mg组(36例)及40 mg(39例)组;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及4个月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AP面积,检测血脂和CRP水平,并记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2个月及4个月后,TC、LDL、TG均显著性降低(P<0.05),HDL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RP均显著性降低(P<0.05),2个月时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个月后40 mg组IMT减少和斑块面积缩小有显著性意义(P<0.05),20 mg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个月后两组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辛伐他汀能在短期内降低TIA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斑块面积,减少炎症反应.

    作者:陈路明;徐斌;严家川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双丙戊酸钠与普萘洛尔预防偏头痛发作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双丙戊酸钠、普萘洛尔对偏头痛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3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双丙戊酸钠组(42例,A组)、普萘洛尔组(41例,B组),治疗2个月后对上述两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81%及68.30%,预防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A组副作用更少.结论:双丙戊酸钠、普萘洛尔对偏头痛发作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双丙戊酸钠应用更安全.

    作者:黄建欧;贺顺龙;侯昊明;谢春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在麻醉诱导后5 min静脉注入氟比洛芬脂75 mg,B组在麻醉结束拔管后5 min静脉注入氟比洛芬脂75 mg,c组在麻醉结束拔管后5 min静脉注入生理盐水10 mL.观察记录3组患者术后15 min、1 h、2 h、4 h、8 h各时段疼痛评分,同时记录3组拔管期间蹂动和呛咳的发生率,术后8 h内有无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在术后4 h内不同时段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且A组在术后1 h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拔管期间躁动和呛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可减轻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明显缓解腔镜手术患者的早期疼痛,降低拔管期间蹂动和呛咳的发生率.

    作者:秦钟;姚敏;艾青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卵巢妊娠20例临床分析

    卵巢妊娠是一种罕见的异位妊娠.由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卵巢妊娠极易误诊.卵巢血供丰富,且组织脆,容易发生早期破裂,内出血较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现对浙江省新昌人民医院子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20例卵巢妊娠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毓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双向注气小肠双对比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双向注气小肠双对比造影的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单对比钡剂小肠造影未见异常,但有腹部症状及体征的患者辅以高、低张药物,口服产气粉胶囊及硫酸钡加经肛门逆行注入空气进行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结果:68例小肠造影患者中,62例成功地用该方法进行了造影检查,造影失败6例.62例中发现病变21例,阳性率34%,病理及临床资料证实17例,阳性符合率81%.结论:(1)本项检查简便易行,对小肠黏膜形态及病变特征的显示明显优于传统口服钡剂造影.(2)对小肠腔内及肠壁受累的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但病变起自肠壁且向腔外生长者需结合B超及CT方能做出诊断.(3)不能应用高、低张药物和肛门括约肌松弛的患者用此法检查受到限制.

    作者:韦雄;宋庆云;王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高血压患者接受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复方替米沙坦片,德国勃林格殷格翰产品)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达标率.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开放单一治疗试验收设计研究方案.共1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药物清洗1~2周后,给予初始剂量复方替米沙坦片1片/d治疗,治疗2周末,如未达标(目标血压:舒张压<85 mmHg)则增加替米沙坦80 mg继续服用2周;在第4周末仍未达标则再增加氢氯噻嗪12.5 mg(即复方替米沙坦片2片/d),治疗8周试验结束.治疗前后监测血糖、血尿酸、肌酐、血脂和血钾.结果:(1)复方替米沙坦片治疗1周后,收缩压/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分别降低14.1/8.9 mmHg(P<0.01);8周后,收缩压/舒张压分别降低27.8/15.7 mmHg(P<0.01).(2)在治疗的8周中服用复方替米沙坦1片/d为85例(70.8%);服用复方替米沙坦1片+替米沙坦80 mg/d为28例(23.3%),复方替米沙坦2片/d为7例(5.8%).(3)3例(2.5%)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王国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双胎妊娠不同一性123例分析

    目的:研究双胎妊娠两胎儿发育不同一与围产儿结局的关系,探讨预测两胎儿发育不同一性的方法.方法:对2001-2008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娩的123例双胎妊娠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体重差值比达到0.20及其以上时围产儿结局已有明显差别,发育不同一性双胎其围产儿结局较差(P<0.05);根据分娩前10d内B超结果,两胎儿腹围差值比达到0.10及以上时,将显著影响围产儿结局(P<0.05).结论:体重差值比达到0.20及其以上的双胎其围产期结局较差,临床上应以此作为发育不同一性的诊断标准:当腹围差值比达到0.10及以上时,对于评估围产儿结局有一定价值;根据B超所得腹围差值比及头围差值比与体重差值比有相关性,直接应用于预测双胎发育不同一性的临床价值不高.

    作者:周娟;肖小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优化设计的解剖学参数测量

    目的:为研制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提供中下颈椎体、椎间盘解剖学数据.方法:志愿者76人,其中男性32人(21~44岁,平均年龄29.31岁),女性44人(19~45岁,平均年龄32.20岁),测量各椎体与椎间隙前缘、中份及后缘的高度,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椎体前缘、中份、后缘高度(mm),男性分别为:17.58~19.97,15.68~17.69,18.17~19.77;女性分别为:15.13~17.80,13.34~15.05,15.57~17.06.椎间隙前缘、中份、后缘高度(mm):男性分别为5.81~7.23,7.59~9.19,4.65~5.54;女性分别为;4.88~5.37,6.82~7.89,4.03~4.47.各测量结果在性别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此得到了中下颈椎体及椎间盘的解剖学参数,这可以为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假体设计、制造和临床运用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赵雄;雷伟;吴子祥;韩宝君;严亚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软骨组织工程在喉、气管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兴起,学者们用组织工程学的方法来修复损伤软骨并取得一定的进展[1].本文就软骨组织工程几个重要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丽艳;黄金中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指麻醉和手术后出现的记忆能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认知功能改变,严重者还会出现人格和社会行为能力下降.POCD增加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严重影响术后康复和远期生存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虽然已有大量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但其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就近年有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赵燕星;苏殿三;陈杰;王祥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牙槽外科辅助正畸快速整体内收前牙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牙支持式牵引装置配合牙槽手术建立快速内收前牙的动物模型,研究将上颌前牙整体快速内收的可行性.方法:成年犬9只,拔除上颌双侧尖牙,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实施手术减阻后安装Ni-Ti拉簧,力量100 g,连续加力4周后结扎丝固定;B组实施减阻手术后安装特制加力装置,加力速度0.75 mm/d,连续加力8 d.C组作为对照组未施行手术直接用Ni-Ti拉簧,力量100 g,连续加力4周后结扎丝固定.并分别于手术8d及3、5周后,进行标本测量并拍摄X光检查.结果:手术5周后A组前牙平均后退0.65 mm,后牙支抗丧失0.28 mm;B组前牙平均后退4.46 mm,后牙支抗丧失1.46 mm;C组前牙平均后退0.35 mm,后牙支抗丧失0.26mm.且未见明显牙齿松动、骨坏死等不良并发症.结论:通过牙支持式牵引装置配合牙槽手术建立起了快速内收前牙的动物模型,证明该手术方法可加速正畸牙移动的速度.

    作者:刘楚峰;章锦才;柳大烈;刘从华;徐平平;叶炳坤;盘荣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42~84岁.根据Meyerding滑脱程度分级标准,Ⅰ度3例,Ⅱ度25,Ⅲ度4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15例,退行性滑脱17例.观察手术前后Tailard指数、椎间隙高度、滑脱角的变化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参照NaKai评分标准,优2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90.6%.手术前后Tailard指数、椎间隙高度、滑脱角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SUK标准,术后3~10个月植骨均获得融合.所有病例无一例出现滑脱复发,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cage移位、塌陷等并发症.结论: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结合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能获得满意复位,提供坚强的内固定,减少复位丢失,提高脊柱的融合率,并发症少,是临床上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较好方法.

    作者:李健;肖斌;赵洪普;高梁斌;范震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远期疗效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术前化疗联合放疗)中低位直肠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将22例中低住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单纯手术治疗;实验组给予5-Fu化疗加放疗后再手术.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2%和30.%,差异显著,P<0.01.前者的5年累积局部复发率为9.1%,明显低于后组的35.0%,P<0.05.而且前组的远期毒副反应部分低于后组.结论:术前新辅助治疗可降低中低住直肠癌患者远期局部复发率,急性期毒副反应可耐受,但远期毒副反应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章卫根;章俊杰;黄军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总结16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康复护理得失.结果:16例患者经精心护理、康复指导后,效果满意,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活动、早期离床,早期功能锻炼及出院康复指导,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作者:郭芝芳;刘丽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后颅窝术中肌电图参数与术后短期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评价术中面神经肌电图参数与术后短期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择期行后颅窝手术的患者22例,在四导联面神经肌电图监护下行显微外科手术,颅内手术操作结束后立即测定面神经近端与远端同等电流诱发电位波幅,并计算其比值,对该比值与术后8 d的面神经功能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面神经近端与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振幅的比值>0.60时面神经功能良好(H-B Ⅰ或Ⅱ级),近端与远端CMAP波幅的比值和术后8 d的面神经功能的相关系数为0.92.两者呈正相关.结论:面神经近端/远端CMAP振幅比率是预测术后面神经近期功能的重要指标,为术中直接修复面神经提供指导依据.

    作者:杨程;张军;梁伟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