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陈路明;徐斌;严家川

关键词:辛伐他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C-反应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75例伴有颈动脉AP的TIA患者按服用辛伐他汀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20 mg组(36例)及40 mg(39例)组;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及4个月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AP面积,检测血脂和CRP水平,并记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2个月及4个月后,TC、LDL、TG均显著性降低(P<0.05),HDL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RP均显著性降低(P<0.05),2个月时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个月后40 mg组IMT减少和斑块面积缩小有显著性意义(P<0.05),20 mg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个月后两组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辛伐他汀能在短期内降低TIA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斑块面积,减少炎症反应.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向注气小肠双对比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双向注气小肠双对比造影的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单对比钡剂小肠造影未见异常,但有腹部症状及体征的患者辅以高、低张药物,口服产气粉胶囊及硫酸钡加经肛门逆行注入空气进行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结果:68例小肠造影患者中,62例成功地用该方法进行了造影检查,造影失败6例.62例中发现病变21例,阳性率34%,病理及临床资料证实17例,阳性符合率81%.结论:(1)本项检查简便易行,对小肠黏膜形态及病变特征的显示明显优于传统口服钡剂造影.(2)对小肠腔内及肠壁受累的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但病变起自肠壁且向腔外生长者需结合B超及CT方能做出诊断.(3)不能应用高、低张药物和肛门括约肌松弛的患者用此法检查受到限制.

    作者:韦雄;宋庆云;王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恶性黑色素瘤15例

    黑色素瘤好发于中年和老年人,多发生在下肢,常见于足部.本病恶性程度和病死率极高,笔者1998-2007共收治该病患者15例,现将诊治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吕大为;杨良权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腹主动脉栓塞1例

    患者男,45岁,农民.双下肢无力、剧痛6 h就诊.缘于6 h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双下肢无力、疼痛现象,无呕吐、腹泻现象.小便正常:CT检查腰椎,提示椎间盘突出.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有外伤手术病史,无结核等传染病史.体检:体温36.2℃,脉搏80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25/70 mmHg,坐位,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颜面无水肿,咽部不充血,扁桃腺不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双胸廓呼吸动度均等,双肺听诊正常,叩诊清音;心率80次/min,各瓣膜听诊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肠形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未扪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活动障碍、不能行走、轻度紫绀、皮肤温度低、双足背动脉未触及搏动、双股动脉微弱搏动.

    作者:李忠元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心理治疗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疗效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对132例CP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测评,并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67例,用抗生素、α-受体阻断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65例,除常规治疗外,还辅以心理治疗.结果:132例CP患者,SCL-90总分以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5项因子及阳性项目数与我国常模对照比较,P均<0.01.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IH慢性前列腺症状评分,观察组平均症状评分9.7±5.1,与对照组12.9±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P患者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抑郁、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等心理改变,心理干预对CP的治疗有明显促进作用,对CP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应辅以积极的心理治疗.

    作者:霍山;蒋善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先天性小睑裂综合症1例

    先天性小睑裂综合症(congenital blepharophimosis syndrome)又称睑裂狭小-上睑下垂-逆向内眦赘皮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由Galeowski(1875)首先发现报道.1921年Komoto对该病进行了详细描述,故也称Komoto综合征、Vignes综合征[1].

    作者:汪汇;张文俊;胡小刚;赵耀忠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轻度肺通气功能障碍对单肺通气期间氧合和肺内分流的影响

    目的:观察术前轻度肺通气功能障碍对单肺通气期间血液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40例ASA Ⅰ~Ⅱ级择期需行单肺通气开胸手术的成年患者,根据术前肺功能测定结果,将患者分为肺通气功能正常组(Ⅰ组)及轻度肺通气功能障碍组(Ⅱ组),每组20例.分别于患者右侧卧双肺通气10min(T0),单肺通气10min(T1)、20min(T2)、30min(T3)、40 min(T4)抽取动、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Ⅰ组患者单肺通气各时点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双肺通气时明显下降(P<0.05),Qs/Qt明显增加(P<0.05).Ⅱ组患者单肺通气各时点PaO2较双肺通气时明显升高(P<0.05),Qs/Qt则无明显改变,两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等在单肺通气期间无明显改变(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患者各时点PaO2、Qs/Qt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PaCO2、pH、MAP、HR、SpO2、PETCO2等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轻度肺通气功能障碍患者较肺通气功能正常者单肺通气期间具有更好的血液氧合趋势,肺内分流则无明显增加,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性降低.

    作者:代冬梅;温海明;李红新;陈树明;詹锦六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机械通气后获得性肺炎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术在治疗机械通气后获得性肺炎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的机械通气后获得性肺炎性患者7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予以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4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灌洗术.结果: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为(13.3±5.8)d,痰培养阳性率为71.1%;对照组有效率61.3%,平均住院时间为(25.8±8.5)d,痰培养阳性率为32.3%;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清除支气管分泌物并向感染支气管肺段内注入有效抗生素,是治疗机械通气后获得性肺炎性的高效、经济、适用的方法.

    作者:李俊华;龙发;戚碌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复杂部分性癫痫患者的视频脑电图及MRI分析

    目的:观察长程同步录像脑电监测(VEEG)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在复杂部分性癫痫诊治中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01例复杂部分性癫痫患者的VEEG、头颅MRI检查结果.探讨痫性放电与结构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101例复杂部分性癫痫患者中,VEEG记录到76例(75.2%)发作间期痫样放电,43例(42.6%)发作期放电;头颅MRI检查51例(50.5%)发现结构性异常.发作间期的痫样放电部位与头颅MRI检查所显示病灶有更高的符合率,同时发现痫样放电更多地出现在病灶同侧.脑电图为单侧局灶性痫样放电时,其影像学检查有结构性病变的几率高.结论:对于复杂部分发作的患者VEEG是了解癫痫起源灶、指导治疗的重要监测技术,而头颅MRI检查则是其病因诊断重要的定性手段;电生理检查发现的痫样放电部位与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的结构性病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叶红涛;杨玉先;魏统国;石玉良;张志益;钟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外伤致角膜瓣移位并上皮植入1例

    患者男,19岁,2007年11月在外院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同年入伍.2008年2月2日16时军事训练中被他人用脚击中左眼后,出现左眼剧烈灼痛,伴视物模糊,畏光、流泪、不能睁眼,遂于次日转来解放军第174医院就诊,以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瓣移位收住院.入院查: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0.04,不能矫正,左眼结膜充血,角膜可见角膜瓣重叠、皱褶,角膜瓣轻度水肿,前房深浅适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左眼底窥不进.

    作者:郑建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AVSD)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11例CAVSD患者,年龄3个月~28岁,Rastelli分型中A型6例,B型2例,C型1例,过渡型2例,房室瓣轻度返流2例,中度返流7例,重度返流2例,肺动脉高压重度2例,中度6例,轻度3例,双片法修补7例,单片法修补2例,室间隔缺损直接缝合2例.结果:1例3个月患儿早期死亡,死于低心排综合征,早期病死率9.1%,10例患者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MI)轻度5例,中度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33)中度6例.随访1~6年,1例术后MI轻度患者渐发展为MI中度,心功能Ⅱ级,1例术后TI中度患者发展为TI重度.需口服药物维持,心功能Ⅲ级,其余8例患者瓣膜功能保持稳定,心功能Ⅰ级6例,Ⅱ级2例.结论:CAVSD应尽量采用双片法矫治,利于患者术后MI的改善.术后MI和TI都是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作者:陈伟新;李刚;王湘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低温热塑板与普通石膏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低温热塑板外固定法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方法:56例colles骨折患者,愿意接受低温热塑板固定的为治疗组,共32例,愿意接受普通石膏固定的为对照组,共24例,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3.7%,对照组为8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对照组为12.5%,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低温热塑板外固定法安全、有效、轻便、干净、经济,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阳伟舒;曾池风;刘海燕;付代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和TIMI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评价GRACE和TIMI危险评分对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住院的NSTE-ACS患者共1082例,以相关临床预测变量对其分别进行GRACE和TIMI危险评分,以及行冠状动脉造影,分析不同危险分层系统中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GRACE和TIMI危险评分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GRACE和TIMI危险评分分值的增加,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及狭窄的程度呈增加的趋势.结论:GRACE和TIMI危险评分对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痛变支数、狭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郭华;钟勇;江时森;宫剑滨;王立军;彭勇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诊断性阻滞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在疼痛临床治疗中,骶髂关节炎、髋关节滑膜炎、脊神经后外侧支卡压症和腰椎椎间关节损伤的症状、体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仿,甚至影像学同时提示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使腰腿痛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变得复杂、多变、易误诊.诊断性阻滞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疗效.

    作者:姜长林;张成宇;曲向林;李淑丽;马立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双胎妊娠不同一性123例分析

    目的:研究双胎妊娠两胎儿发育不同一与围产儿结局的关系,探讨预测两胎儿发育不同一性的方法.方法:对2001-2008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娩的123例双胎妊娠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体重差值比达到0.20及其以上时围产儿结局已有明显差别,发育不同一性双胎其围产儿结局较差(P<0.05);根据分娩前10d内B超结果,两胎儿腹围差值比达到0.10及以上时,将显著影响围产儿结局(P<0.05).结论:体重差值比达到0.20及其以上的双胎其围产期结局较差,临床上应以此作为发育不同一性的诊断标准:当腹围差值比达到0.10及以上时,对于评估围产儿结局有一定价值;根据B超所得腹围差值比及头围差值比与体重差值比有相关性,直接应用于预测双胎发育不同一性的临床价值不高.

    作者:周娟;肖小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20例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是德国Rush公司于2001年推出的一种新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我们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1月在ICU及急诊科应用此法做了20例手术,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千;施正雄;李江华;谢映翠;蓝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子痫前期患者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和胎盘组织中抵抗素的表达

    目的:探讨抵抗素(resistin)的表达变化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正常妊娠妇女和39例子痫前期患者的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和胎盘组织,分别运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抵抗素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妊娠妇女比较,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抵抗素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子痫前期患者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中抵抗素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抵抗素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滋养细胞下调抵抗素基因的转录,降低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可能在于痫前期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朱颖;吴超英;孙永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透光法动力曲张静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护理

    目的:总结使用透光法动力曲张静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86例(344条肢体)行透光法动力曲张静脉旋切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各种术前准备;术后注意观察患肢血运情况,正确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治疗仪消除患肢肿胀及减轻疼痛,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本组286例患者均治愈,随访1个月~2年,未见静脉曲张复发病例.结论:对使用透光法动力曲张静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做好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是促进疾病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若;董咏梅;汤聚雅;艾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牙槽外科辅助正畸快速整体内收前牙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牙支持式牵引装置配合牙槽手术建立快速内收前牙的动物模型,研究将上颌前牙整体快速内收的可行性.方法:成年犬9只,拔除上颌双侧尖牙,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实施手术减阻后安装Ni-Ti拉簧,力量100 g,连续加力4周后结扎丝固定;B组实施减阻手术后安装特制加力装置,加力速度0.75 mm/d,连续加力8 d.C组作为对照组未施行手术直接用Ni-Ti拉簧,力量100 g,连续加力4周后结扎丝固定.并分别于手术8d及3、5周后,进行标本测量并拍摄X光检查.结果:手术5周后A组前牙平均后退0.65 mm,后牙支抗丧失0.28 mm;B组前牙平均后退4.46 mm,后牙支抗丧失1.46 mm;C组前牙平均后退0.35 mm,后牙支抗丧失0.26mm.且未见明显牙齿松动、骨坏死等不良并发症.结论:通过牙支持式牵引装置配合牙槽手术建立起了快速内收前牙的动物模型,证明该手术方法可加速正畸牙移动的速度.

    作者:刘楚峰;章锦才;柳大烈;刘从华;徐平平;叶炳坤;盘荣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高糖和游离脂肪酸诱导胰岛INS-1细胞线粒体呼吸链改变的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观察体外慢性高糖和游离脂肪酸(FFA)对培养的胰岛INS-1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及细胞内ATP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高糖和FFA损害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C组)(含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HG组)(含16.7 mmol/L葡萄糖)、高脂组(PA组)(含0.4 mmol/L棕榈酸)、高糖高脂联合组(HG+PA组)(含16.7 mmol/L葡萄糖及0.4 mmol/L棕榈酸).将INS-1细胞分别接种于上述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FFA中作用48 h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INS-1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用荧光素酶方法检测细胞内ATP含量.结果:与C组相比,HG组、PA组和HG+PA组INS-1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HG组、PA组和HG+PA组明显降低细胞内ATP含量(均P<0.05).结论:在胰岛INS-1细胞中,高糖及FFA可能通过损伤线粒体呼吸链功能,产生对胰岛功能的损害作用.

    作者:毛睿睿;薛耀明;沙建平;林占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软骨组织工程在喉、气管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兴起,学者们用组织工程学的方法来修复损伤软骨并取得一定的进展[1].本文就软骨组织工程几个重要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丽艳;黄金中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