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弥散加权成像特点

杨晓凯;林一均;叶华;王耀光

关键词:脑梗塞, 病理学, 临床, 诊断
摘要:目的:研究内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弥散加权成像(DWI)特点.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07年12月,对入住我院的中风患者,经头颅MRI检查(常规MRI+DWI)证实为皮层下梗死的患者,根据内侧分水岭梗死的影像学模版分类为融合型内侧分水岭梗死(CIWI)和部分型内侧分水岭梗死(PIWI),并对脑血管痛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18例患者符合内侧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CIWI 5例,PIWI13例.7例有颈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其中PIWI 5例,CIWI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EI吸烟4例,CIWI吸烟3例.结论:内侧分水岭区脑梗死颈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心脏病发病率高.CIWI表现为侧脑室旁内分水岭区大块融合的病灶,而PIWI表现为侧脑室旁内分水岭区小块不连续病灶,多发PIWI可表现呈串珠样.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疗效

    目的:观察产妇安胶囊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残留物排除及月经恢复的情况.方法:选择180例孕7周内药物流产后B超有少量胚物残留物(直径<1.5 cm)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各90例,口服产妇安胶囊作为实验组,口服益母草液作为时照组1,另选90例药物流产后做B超子宫内未见残留物为对照组2.观察各组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出血时间、残留物排除及月经恢复情况.结果:在药物流后加服产妇安胶囊,与益母草口服液及未服药的对照组比较,其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阴道时间、残留物排除情况及月经按期恢复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产妇安胶囊能减少药流后阴道出血量及缩短出血时间,有促进残留物排出及术后月经恢复的作用.

    作者:陈伟环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后路固定方法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后路固定的疗效.方法:3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伤椎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后路固定治疗,了解神经功能变化,X线测定术前和术后Cobb角、伤椎前后缘压缩率以及CT测定椎管狭窄的变化.结果:35例患者术后随访4~40个月,平均21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少,术后Cobb角、伤椎前后缘压缩率以及椎管狭窄变化较术前明显改善,与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伤椎自体骨植骨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有效恢复前柱稳定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固定植骨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范震波;李健;赵洪普;张平;潘永谦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口服米格来宁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女,44岁,因头痛自服米格来宁1片(西安博华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0712038),服后约10min出现皮肤瘙痒、出汗、胸闷、头晕,继而神志不清.

    作者:刘维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腹腔镜免气腹脐孔直接穿刺法2154例临床观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腹腔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腹腔镜手术时需要在腹腔建立手术空间,利用气腹机将医用二氧化碳充入腹中,形成气腹,扩大腹腔镜的视野和手术操作空间.

    作者:严晨蕴;张苔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牛磺酸以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依赖方式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探讨牛磺酸时在体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大鼠心肌组织中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活性的影响.方法:在体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再通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右颈动脉插管至左心室检测心功能参数,TTC染色法检测各组心肌梗死面积,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p38及其磷酸化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后,p38磷酸化表达明显增加(P<0.05),应用不同剂量牛磺酸后,p38磷酸化表达明显减少(P<0.05),但并不影响总p38蛋白的表达(P>0.05),并且缺血心肌的梗死面积随着牛磺酸剂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P<0.05).结论:牛磺酸可以减少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保护心脏功能,这可能与抑制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作者:叶云;李筱俊;李子广;余美玲;祝晓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药物终止早期妊娠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B超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的效果,分析药流不全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拟诊早孕要求药物流产的妇女4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药流方案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分析比较患者孕产次及超声显示的子宫位置、孕囊平均径线等情况,观察孕囊排出时间,孕囊是否完整,阴道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85.0%的患者于6 h内排出胎囊,65.8%的患者流血量少于或接近月经量.总完全流产率为90.0%,子宫位置为前位的患者完全流产率高于后位者,(93.9%vs 85.5%,P<0.01).孕囊大径线≤20mm的患者完全流产率高于孕囊大径线>20 mm(92.2%vs 80.8%,P<0.01).孕产次≤3次的患者完全流产率高于孕产次>3次(94.1%vs 77.1%,P<0.01).部分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无一例因反应严重而要求终止用药.结论: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前应作相关因素评估,孕产次>3次及B超检查发现子宫后屈和孕囊大径线>20 mm以上时,应充分考虑药物流产失败或残留的可能,并严格掌握药物终止早期妊娠的适应证.

    作者:沈文捷;陈佩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TP方案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

    目的:观察TP方案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20例,分为TP方案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组(实验组)和单一放疗组(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于放疗同时应用TP两周方案化疗.对照组单一放疗.放射治疗两组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每周5次,每次2.0Gy,总剂量实验组为60Gy,且在放疗第1天开始应用顺铂40mg/m<'2>(d1,14),紫杉醇90mg/m<'2>(d1,14),对照组总剂量为70 Gy.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放疗结柬时获完全缓解分别为80.00%(48/60)和60.00%(36/60),部分缓解分别为18.33%(11/60)和31.67%(19/60)(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1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分别为73.33%(44/60),88.33(53/60)%和51.67%(31/60),75.00%(45/60)(P<0.05).结论:TP方案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提高了疗效.毒副作用主要为食管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实验组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均可以耐受.

    作者:李敬霞;穆双锋;穆立祥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斯皮仁诺配合阴道冲洗治疗分娩期念珠菌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斯皮仁诺配合阴道冲洗治疗分娩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疗效,探讨其可行性及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住院分娩的孕妇.入院检查诊断为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者60例,其中30例接受治疗,用碘伏原液冲洗外阴阴道,已破膜者用无菌碘伏纱块擦洗阴道,共2~4次,产后即服斯皮仁诺每次2片,每天2次,共2 d,产后3 d禁哺乳,同期设30例产前不做外阴阴道冲洗,产后口服斯皮仁诺每次2片,每天2次,共2 d为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病例顺产者均按常规口服头孢克洛0.25 g每天2次连用3 d,剖宫产病例静脉滴注头孢拉定4 g每天1次连用5 d,两组病例产后常规外阴抹洗,产后42 d回院复查白带外观无异常,念珠菌阴性为治愈标准.结果:观察组治愈30例,治愈率为100%,无伤口感粢及产褥感染;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为70%,其中会阴伤口感染3例,剖宫产术后伤口感染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斯皮仁诺配合阴道冲洗治疗分娩期念珠菌病疗效确切,同时能够预防伤口感染.

    作者:邓桂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孕中期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

    目的:探讨孕中期母血清生化指标筛查胎儿唐氏综合征的方法在中国人群中的运用,确定本地区孕妇各孕周筛查生化指标的中位数.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对2002年7月至2006年11月在本院产前检查的19 549例孕14~20周的妇女进行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游离β-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检测,并对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进行羊水或脐血染色体检查以确诊.结果:筛查出17例染色体异常胎儿,其中10例唐氏综合征、3例18三体综合征.筛查阴性孕妇中检出4例唐氏综合征患儿,唐氏综合征的检出率为71.4%.建立了本地区孕中期各孕周筛查指标的中位数值.结论:孕中期血清学筛查唐氏综合征的方法可提高胎儿染色体病的检出率.不同种族血清标志物的中位值有所不同,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中位数,以提高筛查效率,降低假阳性率.

    作者:宋婕萍;易松;姚妍怡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2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松解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2008年32例因粘连性肠梗阻行腹腔镜松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治愈.术中平均出血量1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 d,术后无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创口小、腹膜创面少、操作轻柔、腹腔干扰少,能较大限度地减少术后腹腔内再粘连,为粘连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刘宏杰;刘振邦;曾山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目的:分离培养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fet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fMSCs),分析其基本的生物学特征,如形态特征、增殖特性、细胞表型和多向分化潜能以及核型分析等,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胎儿骨髓MSCs,在相同条件下分别考察各代细胞形态、生长、表面标记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不同生长时期的核型分析、细胞周期检测等.结果:在扩增过程中,MSCs的增殖能力随着代数增加而降低.在扩增至第3代时,MSCs表现出较高的纯度,表达CD29、CD44、CD105、CD166,不表达CD34、CD45.10代之前核型未发生变异,仍具成骨成脂分化能力,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其仍具有干细胞特性.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10代以前的细胞生长性状稳定,可作为组织工程等临床应用的良好对象.

    作者:许茹;夏文杰;叶欣;项鹏;付涌水;罗广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多胎妊娠83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多胎妊娠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病案资料,包括多胎发生率、妊娠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多胎妊娠83例,发生率为3.34%.常见的妊娠并发症是早产(38.78%),其次为胎膜早破(21.09%)、妊高征(11.56%)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1.56%).分娩方式多为剖宫产(71.08%).常见的新生儿并发症是低出生体重(67.01%).围产期死亡率为5.67%.早产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多胎妊娠具有较高的妊娠并发症和新生儿并发症,早产是新生儿并发症和围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孙青;洪蕊;李铁臣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基麻复合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小儿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疝修补术是小儿常见的短小手术,麻醉要求诱导迅速,镇痛确切,术后苏醒快且完全.我们应用基麻复合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用于小儿疝修补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快春;祁旦巳;张旭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胃癌中凝血酶敏感蛋白-1与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胃癌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胃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胃癌中TSP-1、HIF-1α的表达情况,探讨TSP-1与HIF-1α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胃癌中TSP-1的表达(68.5%)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1313%)(P<0.01);TSP-1的表达与胃癌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HIF-1α在胃癌中的表达率(74.1%)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0%)(P<0.01);HIF-1α的表达与胃癌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或P<0.01).胃癌组织中TSP-1与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r=0.512,P<0.01).结论:TSP-1和HIF-1α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魏房;孙威;王强;刘丽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可溶性E选择素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nsion molecule-l,sVCAM-1)、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 E selectin,s-E选择素)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usA)测定子痫前期患者(子痫前期组)和正常晚孕妇女(正常妊娠组)外周血中sVcAM-1、s-E选择素的浓度,并与子痫前期患者病情及新生儿体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sVCAM-1浓度高于轻度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妊娠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轻、重度子痈前期患者外周血s-E选择素浓度均高于正常孕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升高尤为明显(P<0.01);(3)外周血svCAM-1、s-E选择素浓度与患者舒张压及24 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1、0.374),与新生儿体重呈负相关(r=-0.414、-0.426).结论:随着子痫前期患者病情的加重,母血中svCAM-1、s-E选择素浓度均明显升高,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存在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凤英;张向丽;张桂莲;刘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急性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GCS评分、APACHE Ⅱ评分和疾病风险系数的相关性

    目的:探索急性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与GCS评分、APACHEⅡ评分、疾病风险系数的相关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2例患者在急性脑损伤后24h内进行NSE检测,统计患者入院24h内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及疾病风险系数.并根据病情转归结果分别统计两组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和作相关性分析.结果:NSE与APACHEⅡ评分、疾病风险系数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654,r=0.511,均P<0.01).NSE与GCS评分显著负相关(r=-0.505,P<0.01).死亡组血清NSE含量、APACHE Ⅱ评分及疾病风险系数均明显高于好转组,死亡组GCS评分明显低于好转组,各参数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血清NSE水平与GCS评分、APACHEⅡ评分、疾病风险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以同作为急性脑损伤患者脑损伤严重程度、病情严重度及预测预后的可靠指标.

    作者:金细众;杨坤;林芙蓉;余德锁;陈势;陶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ICU危重病患者低钠血症391例病因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病患者低钠血症的病因,提出防治措施.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10年间上海长征医院ICu收治的391例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低钠血症的病因及救治体会.结果:391例低纳血症患者发病率为5.5%(391/7 055),其中摄入不足性低钠血症(包括排出过多未能及时补足)213例,占54.48%,急性高位脊髓损伤伴低钠血症57例,占14.58%,心力衰竭伴低钠血症42例,占10.74%,心肺复苏后综合征伴低钠血症31例,占7.93%.其他依次为肝硬化腹水(24例,6.14%),恶性肿瘤性(11例,2.81%),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2.30%),肾病综合征(3例,0.77%)和垂体后叶素性低钠血症(1例,0.26%).死亡19例,病死率为4.86%,其中摄入不足性低钠血症12例,急性脊髓高住损伤5例,心衰伴低钠血症1例,肿瘤性低钠血症1例.结论:低钠血症是ICU危重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摄入不足、急性脊髓高位损伤、心力衰竭和心肺复苏后综合征,重视预防、积极救活可降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从而降低危重病患者病死率.

    作者:何超;李文放;林兆奋;杨兴易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不育男性精浆果糖含量与精子参数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育男性精浆果糖含量与精子密度、活力及形态的关系.方法:分析260例不育男性患者(不育组)、90例正常生育后男性(生育组)的精液样本,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进行精子密度、活力参数检测,采用精子形态检测系统下人工修正方法进行精子形态分析,精浆果糖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结果:不育组精浆果糖含量显著低于生育组(P<0.01);精浆果糖含量异常组精子密度显著高于果糖含量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精子活力、精子形态与果糖含量正常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精浆果糖与精子密度有显著负相关性(r=-0.17,P<0.01),而精子活力、精子形态与精浆果糖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精浆果糖含量与精子密度关系密切,但与精子活力和形态没有显著关系.

    作者:陈秀玲;韩艳君;钱聪;常燕;荣涛;刘睿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靶控输注异丙酚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技术应用于门诊无痛肠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患者分为靶控输注组(T组)和手控输注组(M组),两组均先静脉注射芬太尼0.8~1 μg/kg,T组用TCI泵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从2.5μg/mL开始,以0.5μg/mL递增,镜检过程中浓度维持在2.5~4.0μg/mL,M组用输液泵输注异丙酚60mg/(kg·h)的速率诱导,然后以6mg/(kg·h)的速率维持,两组术中根据体动反应、MAP及SpO<,2>变化情况调整异丙酚输注速率.观察记录异丙酚诱导量和总量、诱导时间、镜检持续时间、苏醒时间、术中呼吸循环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与M组相比T组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诱导所需的异丙酚用量均明显少于M组(P<0.05),术中不良反应率低于M组(P<0.5),术中血压下降幅度及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异丙酚总量及镜检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应用于门诊无痛肠镜检查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较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在体弱或老年患者异丙酚TCI应从较低靶控浓度开始诱导.

    作者:李欠玉;陈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多模式镇痛用于小儿唇裂修补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芬太尼、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及局部浸润麻醉对唇裂修补患儿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唇裂修补术的小儿40例,分为两组,C组为对照组,M组为多模式镇痛组.两组小儿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气管插管.M组患者气管插管后予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塞肛,手术开始前术者行局部浸润麻醉并于手术结束前10 min静脉注射芬太尼0.5μg/kg.C组仅由术者行局部浸润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镇静镇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结果:M组惠儿在PACU内的镇痛满意,PACU存留时间较c组短(P<0.05).结论:联合应用对乙酰氨基酚、芬太尼及局部浸润麻醉可为唇裂修补术小儿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

    作者:唐岩峰;郑东月;李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