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2例

刘宏杰;刘振邦;曾山崎

关键词:肠梗阻, 腹腔镜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松解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2008年32例因粘连性肠梗阻行腹腔镜松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治愈.术中平均出血量1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 d,术后无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创口小、腹膜创面少、操作轻柔、腹腔干扰少,能较大限度地减少术后腹腔内再粘连,为粘连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白藜芦醇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中线粒体形态功能改变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探讨白藜芦醇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形态功能的改变.方法:采用AnnexinV-FITC/PI标记结合流式细胞仪测定白藜芦醇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白藜芦醇处理8 h、12 h和24 h后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rhodamine123标记结合流式细胞仪观察白藜芦醇处理后HepG2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ψm)的变化.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白藜芦醇能显著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白藜芦醇处理细胞12 h后,电子显微镜检测到线粒体外膜肿胀或破裂,并可伴有线粒体嵴数量减少或消失,24 h后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线粒体消失、染色质浓缩、细胞核裂解为碎块等细胞凋亡特征.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经白藜芦醇处理后,rhodamine123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说明白藜芦醇可使△ψm去极化.结论: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变化在白藜芦醇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白藜芦醇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与其破坏△ψm和影响线粒体结构有关.

    作者:晏芳;李建栋;俞守义;聂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透明敷料在气管切开伤口换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透明敷料用于气管切开伤口换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采用4层无菌纱布覆盖气管切开伤口进行换药的方法;治疗组15例,采用4层无菌纱布覆盖气管切开伤口,然后把10 cm×12 cm无菌透明敷料除去外包装,经两次对折后,剪去折叠角部分,使中心有一个与气管套管外口同大小的孔,再敷盖在气管套管上,气管套管外口从敷料中心孔穿出,以此保护气管导管及颈部伤口进行换药的方法.观察两组伤口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感染率、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气管套管拔管时间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管切开伤口换药加盖透明敷料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作者:吴智芬;欧冬梅;成庆辉;黄红梅;杨鸣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多靶点抗炎综合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中的应用

    目的: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部炎症和全身炎症的特征,探讨多靶点抗炎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中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诊断标准的COPD患者,被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顺尔宁)口服及氧气驱动气雾吸入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与异丙托溴铵,治疗10d后评价所有患者的呼吸困难评分、运动耐力评分和血气分析结果.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后上述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效果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且药物治疗安全性好.结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口服、氧气驱动气雾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和异丙托溴铵、规范化的全身糖皮质激素应用结合常规的抗感染平喘化痰等的综合治疗可明显降低肺部炎症,并有利于减轻全身炎症反应,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曹金钟;李楠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Tyk2/Stat3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和癌旁正常宫颈组织中Tyk2、Stat3和VEGF-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vk2、Stat3和VEGF-C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宫颈组织的表达.结果: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Tvk2、stat3和vEGF-C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宫颈组织;Tvk2和VEGF-C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血管侵犯相关:Tvk2、stat3和VEGF-C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等无关;三者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呈两两正相关.结论:Tyk2和Stat3表达与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具有相互诱导和信息传递的协同作用.Tyk2和VEGF-C的阳性过表达间接反应了宫颈癌浸润能力,在肿瘤细胞的扩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宫颈癌预后指标.

    作者:柴泽英;朱雪琼;任虹平;金海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重症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重症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6月至2008年7月124例重症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76例,Ⅳ级48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3.8~105.1 mm,平均(79.8±3.9)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52.0~79.3 mm,平均(58.8±10.3)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21~0.45,平均0.37±0.01.二尖辩置换(MVR)56例,主动脉瓣置换(AVR)21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DVR)37例,Bentall术10例,同期行部分左心室减容术(PLV)17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8例,手术死亡率6.45%.主要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及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术后超声心动图复查LVEDD、LVESD、LVEF、LVFS与术前结果对比,术后2周LVEDD及LVESD较术前缩小,但LVEF及LVFS的明显改善要在术后半年;17例同期行PLV术患者术后2周LVEDD及LVESD较术前明显缩小,LVEF及LVFS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重症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的术前准备非常重要,术中应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注重心肌保护,采用含血心肌保护液灌注保护心肌,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重症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同期行PLV术的早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仍需观察.

    作者:罗立国;景华;胡小南;李德闽;李忠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小儿先天性泪道阻塞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小儿泪道阻塞行泪道冲洗和探通术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对1000例泪道阻塞的患儿行泪道冲洗和探通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000例惠儿采用挤压按摩泪囊法治疗无效,行泪道冲洗和探通后均治愈,经复诊患儿无流泪,无溢脓性分泌物等临床表现.结论: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泪道冲洗和探通技术,提高操作技巧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作者:刘建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肾上腺醛固酮瘤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8例

    肾上腺醛固酮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又称Conn综合征,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的常见亚型,约占60%~90%<'[1]>,临床以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2004年5月至2008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共确诊醛同酮瘤患者11例,其中8例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误诊率达73%.现分析如下.

    作者:汪凌霄;孔园珍;王超权;任品芳;陶水祥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大鼠氧自由基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大鼠氧自由基变化的影响.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组(LPS组)和内毒素联合血必净组(LPS+XBJ组),后两组又分别分为给药后1、2、4、12 h 4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采用静脉注射LPS(5 mg/kg)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LPS+XBJ组予静脉注射LPS后同时腹腔注射血必净(10 mL/kg),LPS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0 mL/kg),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各组肺湿干质量比(W/D)、血清丙二醛(MD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等的变化.结果:血必净注射液干预可显著降低急性肺损伤大鼠升高的W/D(P<0.05)和血清肺MDA浓度(P<0.01或P<0.05).显著升高急性肺损伤大鼠降低的SOD浓度(P<0.01或P<0.05),减轻肺组织形态学损伤.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抑制氧自由基产生.对LPS所致急性肺损伤大鼠具有肺保护作用.

    作者:何国鑫;胡慧敏;罗文朝;卢中秋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药物终止早期妊娠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B超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的效果,分析药流不全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拟诊早孕要求药物流产的妇女4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药流方案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分析比较患者孕产次及超声显示的子宫位置、孕囊平均径线等情况,观察孕囊排出时间,孕囊是否完整,阴道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85.0%的患者于6 h内排出胎囊,65.8%的患者流血量少于或接近月经量.总完全流产率为90.0%,子宫位置为前位的患者完全流产率高于后位者,(93.9%vs 85.5%,P<0.01).孕囊大径线≤20mm的患者完全流产率高于孕囊大径线>20 mm(92.2%vs 80.8%,P<0.01).孕产次≤3次的患者完全流产率高于孕产次>3次(94.1%vs 77.1%,P<0.01).部分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无一例因反应严重而要求终止用药.结论: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前应作相关因素评估,孕产次>3次及B超检查发现子宫后屈和孕囊大径线>20 mm以上时,应充分考虑药物流产失败或残留的可能,并严格掌握药物终止早期妊娠的适应证.

    作者:沈文捷;陈佩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脉络膜神经纤维瘤1例

    神经纤维瘤病又称Von Reckling-hausen综合征,是一种具有显性遗传特征的全身病,多发于躯干和四肢,常侵犯皮肤、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肌肉、骨骼、内脏及眼部<'[1-2]>.眼部病变多见于眼睑及眼眶,但发生于内眼者极为罕见.

    作者:韩莉;马玉胜;杨伟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Cortiisomol根充糊剂在磨牙一次性根管治疗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Cortisomol糊剂和vitapex糊剂在磨牙慢性根尖周炎的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的反应及远期疗效.方法:门诊就诊的需要做根管治疗的101例107颗磨牙随机分为cortisomol糊剂组(52颗牙)和Vitapex糊剂组(55颗牙).常规根管预备后,两组分别用Cortisomol糊剂和vitapex糊剂一次性根管充填.结果:治疗后1~7 dCortisomol糊剂组术后反应率较Vitapex糊剂组要低(P<0.05),远期疗效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ortisomol糊剂用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反应较少,且疗效可靠.

    作者:余杰;孙瑜;金向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应用心衰超声指数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

    目的:采用综合超声心动图多项参数的心衰超声指数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客观和量化的指标.方法:前瞻性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6例(心衰组),正常者24例(时照组),所有入选者进行心衰超声指数的评分,并将该评分与同期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进行比较,同时评价其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1)心衰超声指数值在心衰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当心衰超声指数值大于≥3时,其诊断慢性有症状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91.4%、96.8%及80.0%.(2)相关性分析表明心衰超声指数值与Log NT-ProBN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86,P<0.01).(3)NYHA Ⅰ、Ⅱ、Ⅲ、Ⅳ级患者的心衰超声指数值分别为1.80±0.80、3.66±1.49、4.96±2.09和6.07±1.78,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心衰超声指数来诊断慢性心衰及客观评价其严重程度是可行的,心衰超声指数作为综合评价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个新指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戴敏;杨俊华;周炳元;王如兴;羊镇宇;吴小庆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研究

    目的:比较托烷司琼、昂丹司琼、氟哌利多、氟哌利多与地塞米松合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择期全凭静脉麻醉下LC患者160例,ASA Ⅰ~Ⅱ级,于麻醉前随机分为4组,A组氟哌利多2.5 mg,B组氟哌利多2.5 mg+地塞米松10 mg,C组昂丹司琼8 mg,D组托烷司琼5 mg.观察术后24 hPONV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4组术后24 h PONV总发生率分别为63%、25%、25%、15%,B组和C组明显低于A组(P<0.01).而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预防PONV的效果好于B组和C组.结论:托烷司琼、昂丹司琼、氟哌利多+地塞米松都有预防LC术后PONV的作用,但以托烷司琼效果显著,而氟哌利多+地塞米松更显示其性价比优越性.

    作者:倪正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蜂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及滑膜浸液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蜂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及滑膜浸液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影响,探讨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机制.方法:应用Freund氏完全佐剂造模,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施以蜂针治疗设为蜂针组,注射氢化可的松的激素组作为阳性对照,不做治疗AA大鼠为模型组,观察蜂针对AA大鼠血清及滑膜浸液TNF水平的变化.结果:蜂针组AA大鼠血清和滑膜浸液的TNF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0 1、P<0.000 2).结论:蜂针对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抑制TNF过度分泌有关.

    作者:邝慧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间期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间期(QTc) 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5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测量心电图中QT间期,并计算QTc,按QTc分为两组:QTc>440 ms组36例和QTc≤440 ms组20例,观察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5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c>440 ms组36例患者中有30例并发了室性心律失常,QTc≤440 ms组20例患者有11例并发了室性心律失常,X<'2>=5.263,P=0.022,两组相应的LVEF分别为(31.17±4.607)%、(35.80±8.250)%(P=0.029).分析QTc与LVEF的相关性,r=-0.320,P=0.016.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c>440 m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同时心功能显著降低,QTc与LVEF呈负相关,随着QTc的延长,LVEF逐渐降低,心功能减低.QTc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和心功能变化的一个指标.

    作者:王蕾;唐其柱;周恒;田青;甘文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多药耐药基因-1 C3435T基因多态性与P-gp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AML)患者的多药耐药基因(muhidmg resistance,MDR)-1 C3435T基因多态性和P-gp(permeability-glycoprote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gp表达水平,限制性内切酶多型性-聚合酶链反应测定MDR-1 C3435T多态性,并统计其相关性.结果:中国AML患者中MDR-1 3435基因座上的多态性有自己的分布特点,MDR-1 3435TT和低P-gP表达显著相关.结论:黄种人AML患者中MDR-1 3435基因座上的多态性有与白种人不同的分布特点,可能为不同种族的AML患者对相同的化疗药物有效率却不同的原因之一;MDR-1 3435TY有望预测AML患者化疗敏感程度较其他携带者高,可能可以作为良性预后因素之一.

    作者:李芸;陈梓宏;李淑慧;余忠华;元冬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人术(CG)等<'[1]>,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创伤小、安全、疗效肯定等优点.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对7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洁敏;罗小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Neuregulin-1在神经元变性中的研究进展

    星型胶质细胞产生于胚胎发育早期,2006年波士顿儿童医院神经生物学计划研究人员发表文章说,发现一种影响神经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分子途径.

    作者:冯灵美;蔡季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基麻复合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小儿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疝修补术是小儿常见的短小手术,麻醉要求诱导迅速,镇痛确切,术后苏醒快且完全.我们应用基麻复合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用于小儿疝修补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快春;祁旦巳;张旭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牛磺酸以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依赖方式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探讨牛磺酸时在体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大鼠心肌组织中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活性的影响.方法:在体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再通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右颈动脉插管至左心室检测心功能参数,TTC染色法检测各组心肌梗死面积,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p38及其磷酸化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后,p38磷酸化表达明显增加(P<0.05),应用不同剂量牛磺酸后,p38磷酸化表达明显减少(P<0.05),但并不影响总p38蛋白的表达(P>0.05),并且缺血心肌的梗死面积随着牛磺酸剂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P<0.05).结论:牛磺酸可以减少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保护心脏功能,这可能与抑制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作者:叶云;李筱俊;李子广;余美玲;祝晓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