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钟;李楠
目的:探讨指助法在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对98例多发性子宫肌瘤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时,将手指通过下腹部15 mm穿刺孔伸入腹腔,配合举宫器协助进行肌瘤的感触、定位、分离等操作.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术后肌瘤残留情况.结果:指助法可以明确感触子宫肌瘤的位置,协助定位、分离,减少术后残留、术后并发症,具有显著优点.结论:应用指助法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简单、安全,扩大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指征,减少术后残留,是一种有价值的手术方法,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劳佩维;白延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TP方案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20例,分为TP方案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组(实验组)和单一放疗组(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于放疗同时应用TP两周方案化疗.对照组单一放疗.放射治疗两组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每周5次,每次2.0Gy,总剂量实验组为60Gy,且在放疗第1天开始应用顺铂40mg/m<'2>(d1,14),紫杉醇90mg/m<'2>(d1,14),对照组总剂量为70 Gy.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放疗结柬时获完全缓解分别为80.00%(48/60)和60.00%(36/60),部分缓解分别为18.33%(11/60)和31.67%(19/60)(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1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分别为73.33%(44/60),88.33(53/60)%和51.67%(31/60),75.00%(45/60)(P<0.05).结论:TP方案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提高了疗效.毒副作用主要为食管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实验组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均可以耐受.
作者:李敬霞;穆双锋;穆立祥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过程中氧化指标的变化,了解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mg/kg)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及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各组各时相点肺湿/干重比(W/D)、肺组织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改变.结果:静脉注射LPS后大鼠反应强烈,肺组织出现程度不一的弥漫性炎症改变;模型组(LPS组)各时相点急性肺损伤病理学评分、肺W/D及肺组织匀浆中MPO、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NS组),并在6 h达高峰.LPS组肺组织SOD含量低于NS组,在6 h含量低.结论: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过程中出现的氧化应激,尤其是ROS的产生,可能是内毒素肺损伤的重要机制.
作者:邢海波;李刚;徐亚平;高福云;刘国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产妇安胶囊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残留物排除及月经恢复的情况.方法:选择180例孕7周内药物流产后B超有少量胚物残留物(直径<1.5 cm)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各90例,口服产妇安胶囊作为实验组,口服益母草液作为时照组1,另选90例药物流产后做B超子宫内未见残留物为对照组2.观察各组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出血时间、残留物排除及月经恢复情况.结果:在药物流后加服产妇安胶囊,与益母草口服液及未服药的对照组比较,其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阴道时间、残留物排除情况及月经按期恢复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产妇安胶囊能减少药流后阴道出血量及缩短出血时间,有促进残留物排出及术后月经恢复的作用.
作者:陈伟环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热应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脑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热应激预处理组与非预处理组,对比观察两组动物脑缺血10 min再灌注12 h后脑组织内热休克蛋白70(HSPT0)的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和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热应激预处理组动物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内HSP70的表达及SOD活力比非预处理组高(P<0.05),而MDA含量及血脑屏障通透性比非预处理组低(P<0.05),热应激预处理组动物的脑组织损伤程度亦较非预处理组轻.结论:热应激预处理诱导产生的HSP70可能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HSP70清除自由基及减少血脑屏障通透性有关.
作者:韩利芳;秦丽娟;李志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其他内分泌及糖、脂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瘦素在青春期PCO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青春期PCOS患者56例,测定其空腹血清瘦素、血糖、血脂、性激素及促性腺激素;同时测定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例(WHR),并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Yr)及胰岛素释放试验.瘦素和胰岛素用放免法测定,性激素用发光免疫法测定.结果:肥胖组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消瘦组(P=0.000 1),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水平呈正相关(均P<0.01),与WH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空腹及口服葡萄糖粉后60、120min胰岛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与OGTT各时点的血糖以及性激素水平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青春期PCOS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血脂水平、体内脂肪含量及分布密切相关.瘦素抵抗及胰岛素抵抗可能同时参与青春期PCOS的早期发病并引发脂代谢紊乱.
作者:韩燕华;苏园园;王晶晶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患者女,67岁,因心绞痛1月就诊,心电图Ⅱ、Ⅲ、AVF以及胸前多导联ST-T改变,心肌酶谱正常,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近段70%狭窄,回旋支远段95%狭窄,近段70%偏心性狭窄,余血管正常.置BMW导丝通过同旋支远端
作者:吴炎;张锐;王彤;孙旗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大脑灰质异住症的临床表现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MRI检查发现的脑灰质异位症患者11例,研究大脑灰质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5例行CT平扫为一异常的等密度脑回样或团块状病灶,伴随病沟向脑白质延伸,窄窗宽观察更为清楚.增强扫描病灶本身无强化.6例行MRI扫描可清晰显示病灶,T<,1>WI和T<,2>WI显示病灶呈等皮质信号,并伴随异常延伸到脑白质深处.质子密度加权像显示病灶更为清晰.灰质异位好发于顶叶,其次为颞枕叶.结论:大脑灰质异位症临床与影像学均有一定的特征性,CT能诊断灰质异位症,但MRI是诊断灰质异位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它能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
作者:赵凯宇;李晓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对哮喘患儿外周血中核因子-kB(NF-KB)活性及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吸入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片4 mg/d,1次/d,睡前口服,连用3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NF-κB活性和血浆IL-10水平的变化.并进行日夜间症状评分.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外周血中NF-κB活性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而治疗后血浆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治疗组比时照组上升更明显(P<0.05);同时治疗组患儿日夜间症状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结论:孟鲁司特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L-10水平,使NF-κB活性降低,从而抑制气道炎症,缓解气道痉挛,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作者:严岩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遗尿症患儿泌尿系统情况和功能性膀胱容量(FBC),探讨遗尿症的致病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20例遗尿症患儿进行问卷调查及泌尿系B超检查,测量其FBC,对FBC减少率和遗尿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肾积水2例,其余肾脏扫查正常.FBC较正常同龄儿童值减少50%以上79例(24.7%),较正常同龄儿童值减少30%~50%69例(21.6%),残余尿量增加者25例(7.8%).(2)遗尿临床特点,0~3夜/周75例(23.4%),4~6夜/周152例(47.5%),7夜/周93例(29.1%).每夜尿床2次以上81例(25.3%).(3)按每周遗尿发生夜数分组,FBC减少率(较正常同龄儿童值减少30%以上)在不同遗尿程度组阃差异有显著性(X<'2>=69.05,P<0.01);按每晚发生遗尿次数分组,FBC减少率不同在遗尿程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29.26,P<0.01).FBC减少发生率在伴随隐性脊柱裂患儿中明显高于其他遗尿惠儿(X<'2>=13.87,P<0.01);FBC减少发生率在外阴炎、包茎包皮炎和泌尿系统感染惠儿中明显高于其他遗尿患儿(X<'2>=19.98,P<0.01).结论:FBC减少是造成部分患儿遗尿的主要病因之一,亦是其临床基本特征.超声检查可以安全无创地检测遗尿患儿的FBC,协助了解其膀胱功能状态,有助于临床针对性治疗.
作者:魏青;邓会英;高岩;邓颖敏;钟桴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单纯口服盐酸头孢他美酯胶囊(力欣美)或静脉滴注头孢曲松联合口服盐酸头孢他美酯胶囊序贯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放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方法,共入选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患者99例,有效病例88例.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口服组和序贯组.口服组49例予头孢他美酯(0.5 g,每天2次),序贯组39例予静脉点滴头孢曲松1~2 g/d,3~5 d待病情改善后改为头孢他美酯0.5 g每天2次序贯治疗,两组总疗程均为5~14 d.结果:两组治疗急性支气管芡和肺炎的总有效率为95.5%,其中急性支气管炙口服组和序贯组的有效率均为100.0%.肺炎口服组有效率为88.0%.序贯组为96.8%.细菌培养的总阳性率35.2%,主要菌种为流感和副流感嗜血杆菌.两组细菌总的清除率为87.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第4天与治疗后全身症状和体征评分、呼吸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评分以及临床试验总评分较治疗前的评分都有明显的下降,具有显著的临床和统计学差异(P=0.000).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1%,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1%,不良反应较轻微可耐受.结论:盐酸头孢他美酯胶囊口服和联合头孢曲松序贯治疗均对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作者:马锦芳;郑劲平;江梅;陈荣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间期(QTc) 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5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测量心电图中QT间期,并计算QTc,按QTc分为两组:QTc>440 ms组36例和QTc≤440 ms组20例,观察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5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c>440 ms组36例患者中有30例并发了室性心律失常,QTc≤440 ms组20例患者有11例并发了室性心律失常,X<'2>=5.263,P=0.022,两组相应的LVEF分别为(31.17±4.607)%、(35.80±8.250)%(P=0.029).分析QTc与LVEF的相关性,r=-0.320,P=0.016.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c>440 m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同时心功能显著降低,QTc与LVEF呈负相关,随着QTc的延长,LVEF逐渐降低,心功能减低.QTc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和心功能变化的一个指标.
作者:王蕾;唐其柱;周恒;田青;甘文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正常妊娠和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的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阻力指数PI、RI值及S/D值,探讨PI、RI及S/D值在IUGR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分别检测了52例正常妊娠(正常组)和IUGR患者(IUGR组)的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孕28~41周.结果:正常组和IUGR组的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指标均随妊娠周数的增高而降低,但IUGR组的脐动脉血流PI、RI、S/D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IUGR组MCA多普勒血流阻力指数RI及S/D明显小于正常组(P<0.05).孕30周后,脐动脉血流S/D值>4,提示胎儿预后不良.结论: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检测可为IUGR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对胎儿预后的估计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瑞莉;刘彦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内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弥散加权成像(DWI)特点.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07年12月,对入住我院的中风患者,经头颅MRI检查(常规MRI+DWI)证实为皮层下梗死的患者,根据内侧分水岭梗死的影像学模版分类为融合型内侧分水岭梗死(CIWI)和部分型内侧分水岭梗死(PIWI),并对脑血管痛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18例患者符合内侧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CIWI 5例,PIWI13例.7例有颈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其中PIWI 5例,CIWI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EI吸烟4例,CIWI吸烟3例.结论:内侧分水岭区脑梗死颈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心脏病发病率高.CIWI表现为侧脑室旁内分水岭区大块融合的病灶,而PIWI表现为侧脑室旁内分水岭区小块不连续病灶,多发PIWI可表现呈串珠样.
作者:杨晓凯;林一均;叶华;王耀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胰岛素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组织贴壁法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噻唑盐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的胰岛素对VSMCs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作用VSMCs 24 h对胰岛素效应的干预作用.结果:胰岛素能显著促进VSMCs增殖,在72 h末达大效应.且胰岛素浓度在10<'-10>~10<'-7>mol/L时具有剂量依赖性:而吡格列酮能抑制胰岛素诱导的VSMCs增殖,吡格列酮浓度为10<'-4>mol/L时的抑制率达55.98%(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抑制胰岛素的促VSMCs增殖作用,且这种作用呈现一定的剂量、时间依赖效应,提示吡格列酮有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宰国田;刘继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多胎妊娠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病案资料,包括多胎发生率、妊娠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多胎妊娠83例,发生率为3.34%.常见的妊娠并发症是早产(38.78%),其次为胎膜早破(21.09%)、妊高征(11.56%)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1.56%).分娩方式多为剖宫产(71.08%).常见的新生儿并发症是低出生体重(67.01%).围产期死亡率为5.67%.早产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多胎妊娠具有较高的妊娠并发症和新生儿并发症,早产是新生儿并发症和围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孙青;洪蕊;李铁臣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通过B超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的效果,分析药流不全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拟诊早孕要求药物流产的妇女4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药流方案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分析比较患者孕产次及超声显示的子宫位置、孕囊平均径线等情况,观察孕囊排出时间,孕囊是否完整,阴道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85.0%的患者于6 h内排出胎囊,65.8%的患者流血量少于或接近月经量.总完全流产率为90.0%,子宫位置为前位的患者完全流产率高于后位者,(93.9%vs 85.5%,P<0.01).孕囊大径线≤20mm的患者完全流产率高于孕囊大径线>20 mm(92.2%vs 80.8%,P<0.01).孕产次≤3次的患者完全流产率高于孕产次>3次(94.1%vs 77.1%,P<0.01).部分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无一例因反应严重而要求终止用药.结论: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前应作相关因素评估,孕产次>3次及B超检查发现子宫后屈和孕囊大径线>20 mm以上时,应充分考虑药物流产失败或残留的可能,并严格掌握药物终止早期妊娠的适应证.
作者:沈文捷;陈佩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67岁.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髋部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静息时疼痛减轻,近半月疼痛加重,自觉右下肢无力,行走困难.临床检查:右髋部压痛,粗隆轻叩痛阳性.X线平片见:右股骨粗隆间可见骨密度减低区,大小约6.9 cm×5.3 cm,边缘模糊,外缘骨皮质不连续,小粗隆游离.
作者:石冬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择114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以及术后1年内再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分为ISR组和非ISR组,分别在PCI术前、出院前和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前测定血浆BNP水平,两组患者分别比较相应时间点的BNP水平.结果:ISR组和非ISR组PCI术前、出院前及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前的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78±12.3)pg/mL vs(33.9±13.0)pg/mL,(235±22.7)pg/mL vs(30.1±16.6)pg/mL,(299±26.1)pg/mL vs(27.8±10.5)pg/mL,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浆BN P水平与ISR显著相关(DR=1.780,95%CI为1.002~3.090).结论:血浆BNP可作为ISR的有用预测指标.
作者:肖春晖;张邢炜;陈玉林;励伟芬;薛树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人脱细胞羊膜(HAM)移植物用于兔膀胱重建的效果.方法:用物理和酶消化方法制备人脱细胞羊膜,将12只兔行半个膀胱切除后用人脱细胞羊膜移植物进行修补,另外6只兔行半个膀胱切除后单纯缝合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2、4、8周测定膀胱容量并取膀胱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应用人脱细胞羊膜行兔膀胱重建术后,实验组与时照组2、4、8周膀胱大容量(Volmax)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术前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膀胱容量均缩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组织学观察,2周时人脱细胞羊膜即已吸收降解,膀胱移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开始形成,炎性反应明显;4、8周后膀胱的三层结构明显,炎性反应轻微,接近正常兔膀胱.而对照组仅2周时有轻微炎性反应,4、8周炎性反应消失.膀胱三层结构均正常.实验组大多数重建膀胱均有结石形成(8/11),对照组仅1例结石形成(1/6).结论:人脱细胞羊膜作为膀胱移植物进行膀胱修补吸收降解迅速,移行细胞和膀胱平滑肌细胞可在移植物支架上再生,可以用做组织工程膀胱的支架材料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振显;庞国勋;宋永周;陈康宁;蔡文清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