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斌
目的: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技术应用于门诊无痛肠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患者分为靶控输注组(T组)和手控输注组(M组),两组均先静脉注射芬太尼0.8~1 μg/kg,T组用TCI泵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从2.5μg/mL开始,以0.5μg/mL递增,镜检过程中浓度维持在2.5~4.0μg/mL,M组用输液泵输注异丙酚60mg/(kg·h)的速率诱导,然后以6mg/(kg·h)的速率维持,两组术中根据体动反应、MAP及SpO<,2>变化情况调整异丙酚输注速率.观察记录异丙酚诱导量和总量、诱导时间、镜检持续时间、苏醒时间、术中呼吸循环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与M组相比T组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诱导所需的异丙酚用量均明显少于M组(P<0.05),术中不良反应率低于M组(P<0.5),术中血压下降幅度及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异丙酚总量及镜检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应用于门诊无痛肠镜检查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较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在体弱或老年患者异丙酚TCI应从较低靶控浓度开始诱导.
作者:李欠玉;陈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通过B超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的效果,分析药流不全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拟诊早孕要求药物流产的妇女4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药流方案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分析比较患者孕产次及超声显示的子宫位置、孕囊平均径线等情况,观察孕囊排出时间,孕囊是否完整,阴道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85.0%的患者于6 h内排出胎囊,65.8%的患者流血量少于或接近月经量.总完全流产率为90.0%,子宫位置为前位的患者完全流产率高于后位者,(93.9%vs 85.5%,P<0.01).孕囊大径线≤20mm的患者完全流产率高于孕囊大径线>20 mm(92.2%vs 80.8%,P<0.01).孕产次≤3次的患者完全流产率高于孕产次>3次(94.1%vs 77.1%,P<0.01).部分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无一例因反应严重而要求终止用药.结论: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前应作相关因素评估,孕产次>3次及B超检查发现子宫后屈和孕囊大径线>20 mm以上时,应充分考虑药物流产失败或残留的可能,并严格掌握药物终止早期妊娠的适应证.
作者:沈文捷;陈佩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呼吸内科住院AAD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ADD发生率为5.2%;抗生素剂量为常规剂量,与腹泻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无关;引起AAD的抗生素的使用频率依为头孢三代、青霉素类、碳青酶烯类、头孢二代、克林霉素;影响ADD发生因素为年龄大、禁食、抗生素种类多、抗生素应用时间长、采用干预措施、住院时间长,而给药途径、预防抗生素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ADD的发生率较高,为减少ADD的发生,应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联合用药,避免预防抗生素,对AAD高危患者尽量选择诱发AAD概率低的抗生素:加强对老年患者监测;减少侵袭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早期肠内营养或经口进食;应用抗生素的患者同时口服微生态制剂.
作者:方秋雁;陈仲华;赵承杰;潘建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矮小症的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方法:时661例矮小儿童进行病因分析;对影响患儿身体矮小的主要因素采用国产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治疗时间为12个月;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进行行为测试.结果:(1)影响儿童矮小的主要因素为生长激素缺乏症218例,占32.98%;体质性生长发育延迟87例,占13.16%;Turner综合征81例,占12.25%;特发性矮小60例占9.08%.(2)不同病因患儿的身高和生长速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矮小患儿组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社交退缩和交往不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长激素缺乏症、体质性生长发育延迟、Turner综合征和特发性矮小是影响儿童身材矮小的主要病因.对这些因素引起的身材矮小患儿采用rhGH治疗临床疗效明显.身材矮小患儿存在交往不良、社交退缩现象,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降低.
作者:王晓丽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TP方案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20例,分为TP方案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组(实验组)和单一放疗组(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于放疗同时应用TP两周方案化疗.对照组单一放疗.放射治疗两组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每周5次,每次2.0Gy,总剂量实验组为60Gy,且在放疗第1天开始应用顺铂40mg/m<'2>(d1,14),紫杉醇90mg/m<'2>(d1,14),对照组总剂量为70 Gy.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放疗结柬时获完全缓解分别为80.00%(48/60)和60.00%(36/60),部分缓解分别为18.33%(11/60)和31.67%(19/60)(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1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分别为73.33%(44/60),88.33(53/60)%和51.67%(31/60),75.00%(45/60)(P<0.05).结论:TP方案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提高了疗效.毒副作用主要为食管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实验组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均可以耐受.
作者:李敬霞;穆双锋;穆立祥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疝修补术是小儿常见的短小手术,麻醉要求诱导迅速,镇痛确切,术后苏醒快且完全.我们应用基麻复合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用于小儿疝修补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快春;祁旦巳;张旭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胸腹部手术后切口皮下持续泵入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胸腹部手术患者,均分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芬太尼组(RF组).R组药物配制为0.125%罗哌卡因200mL,负荷量5 mL切口皮下注射.RF组0.125%罗哌卡因+芬太尼0.5 mg共200 mL,负荷量0.125%罗哌卡因+芬太尼0.05 mg共5 mL切口皮下注射.术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给药后2、6、10、14、24、40 h镇痛效果及副反应.结果:R、RF两组除给药后2、4 h外,其余各时点镇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VAs评分均<2.RF组6例呕吐(20%),嗜睡8例(27%).结论:R组及RF组均具有良好镇痛效果,但RF组呕吐、嗜睡发生率高.
作者:包长顺;包文明;宏杰;乌日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吻合器、缝合器在良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01年2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64例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分A、B两种方法治疗,即A组33例应用消化道吻合器、缝合器方法进行外科治疗,B组31例应用传统手工吻合方法外科治疗.比较两种方法治疗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出血、胆道狭窄、胆汁漏、胆道逆行感染)等方面存在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种方法治疗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消化道吻合器治疗组(A组)优于传统手工吻合治疗组(B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复发(随访1~4年)方面两种方法治疗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消化道吻合器、缝合器进行良性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胆总管与空肠Roux-y吻合)是简单有效、安全可靠的.
作者:李金明;钟先荣;张陵武;周家萍;刘琛;刘振惠;姜井颂;彭俊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部炎症和全身炎症的特征,探讨多靶点抗炎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中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诊断标准的COPD患者,被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顺尔宁)口服及氧气驱动气雾吸入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与异丙托溴铵,治疗10d后评价所有患者的呼吸困难评分、运动耐力评分和血气分析结果.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后上述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效果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且药物治疗安全性好.结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口服、氧气驱动气雾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和异丙托溴铵、规范化的全身糖皮质激素应用结合常规的抗感染平喘化痰等的综合治疗可明显降低肺部炎症,并有利于减轻全身炎症反应,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曹金钟;李楠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比率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远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26例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痛患者血浆IL-10、TNF-α和TNF-α/IL-10水平,按TNF-αIL-10水平将患者分为,高TNF-α/IL-10组(TNF-α/IL-10≥4.1)和低TNF-α/IL-10组(TNF-α/IL-10<4.1),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在心血管事件(猝死、心肌梗死、再狭窄、再次血管重建)的差别.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中,发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21例和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6例.高TNF-α/IL-10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低TNF-α/IL-10组(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PCI后TNF-α/IL-10比值(RR=3.872,95%CI=2.765~8.314,P=0.033)和糖尿病(RR-1.556,95%CI=1.332~2.217,P=0.043)对晚期心血管事件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的促炎和抗炎机制的平衡失调,加速冠心病的进展,TNF-α/IL-10可作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较强的预测指标.
作者:宁彬;刘伟;董西学;马震;辛国勇;张雷雨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血浆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将6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Ⅲ)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入院时均检测血浆ET-1、血红细胞压积(HC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射血分数(LVEF).两组均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疗程相同.高压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压力0.2 Mpa(2ATA)氧疗,1次/天,每周6次,共治疗4周.治疗后再次检查上述指标.结果:高压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T-1、HCT值和心率显著下降(P<0.05),LVEF值显著升高(P<0.05),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可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肌氧耗.对心力衰竭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黄鹤飞;赵冰冰;刘春霞;俞海风;陈爱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遗尿症患儿泌尿系统情况和功能性膀胱容量(FBC),探讨遗尿症的致病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20例遗尿症患儿进行问卷调查及泌尿系B超检查,测量其FBC,对FBC减少率和遗尿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肾积水2例,其余肾脏扫查正常.FBC较正常同龄儿童值减少50%以上79例(24.7%),较正常同龄儿童值减少30%~50%69例(21.6%),残余尿量增加者25例(7.8%).(2)遗尿临床特点,0~3夜/周75例(23.4%),4~6夜/周152例(47.5%),7夜/周93例(29.1%).每夜尿床2次以上81例(25.3%).(3)按每周遗尿发生夜数分组,FBC减少率(较正常同龄儿童值减少30%以上)在不同遗尿程度组阃差异有显著性(X<'2>=69.05,P<0.01);按每晚发生遗尿次数分组,FBC减少率不同在遗尿程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29.26,P<0.01).FBC减少发生率在伴随隐性脊柱裂患儿中明显高于其他遗尿惠儿(X<'2>=13.87,P<0.01);FBC减少发生率在外阴炎、包茎包皮炎和泌尿系统感染惠儿中明显高于其他遗尿患儿(X<'2>=19.98,P<0.01).结论:FBC减少是造成部分患儿遗尿的主要病因之一,亦是其临床基本特征.超声检查可以安全无创地检测遗尿患儿的FBC,协助了解其膀胱功能状态,有助于临床针对性治疗.
作者:魏青;邓会英;高岩;邓颖敏;钟桴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nsion molecule-l,sVCAM-1)、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 E selectin,s-E选择素)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usA)测定子痫前期患者(子痫前期组)和正常晚孕妇女(正常妊娠组)外周血中sVcAM-1、s-E选择素的浓度,并与子痫前期患者病情及新生儿体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sVCAM-1浓度高于轻度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妊娠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轻、重度子痈前期患者外周血s-E选择素浓度均高于正常孕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升高尤为明显(P<0.01);(3)外周血svCAM-1、s-E选择素浓度与患者舒张压及24 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1、0.374),与新生儿体重呈负相关(r=-0.414、-0.426).结论:随着子痫前期患者病情的加重,母血中svCAM-1、s-E选择素浓度均明显升高,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存在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凤英;张向丽;张桂莲;刘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采用综合超声心动图多项参数的心衰超声指数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客观和量化的指标.方法:前瞻性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6例(心衰组),正常者24例(时照组),所有入选者进行心衰超声指数的评分,并将该评分与同期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进行比较,同时评价其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1)心衰超声指数值在心衰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当心衰超声指数值大于≥3时,其诊断慢性有症状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91.4%、96.8%及80.0%.(2)相关性分析表明心衰超声指数值与Log NT-ProBN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86,P<0.01).(3)NYHA Ⅰ、Ⅱ、Ⅲ、Ⅳ级患者的心衰超声指数值分别为1.80±0.80、3.66±1.49、4.96±2.09和6.07±1.78,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心衰超声指数来诊断慢性心衰及客观评价其严重程度是可行的,心衰超声指数作为综合评价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个新指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戴敏;杨俊华;周炳元;王如兴;羊镇宇;吴小庆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热应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脑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热应激预处理组与非预处理组,对比观察两组动物脑缺血10 min再灌注12 h后脑组织内热休克蛋白70(HSPT0)的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和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热应激预处理组动物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内HSP70的表达及SOD活力比非预处理组高(P<0.05),而MDA含量及血脑屏障通透性比非预处理组低(P<0.05),热应激预处理组动物的脑组织损伤程度亦较非预处理组轻.结论:热应激预处理诱导产生的HSP70可能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HSP70清除自由基及减少血脑屏障通透性有关.
作者:韩利芳;秦丽娟;李志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真皮多能干细胞对皮肤创面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培养人真皮多能干细胞,以血浆为法载体构建移植物;60只裸鼠背部制作皮肤缺损创面,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A组)、单纯血浆支架组(B组)和空白组(C组),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后第1、2、4、8周取材,免疫荧光检测表皮下及真皮层PGP9.5的表达,以此反映皮肤神经再生情况.结果:A组、B组、C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6±1.5)d、(19±2.0)d、(20±1.5)d;A组愈合时间早于B、C组(P<0.05).A组创面愈合后第1、2周表皮下及真皮层PGP9.5荧光密度高于B、C组(P<0.01);B组第2周真皮层和第4周表皮下PGP9.5荧光密度高于C组(P<0.05).结论:人真皮多能干细胞复合血浆移植后,在加快皮肤创面愈合的同时可促进神经修复.
作者:柯昌能;郭小宝;唐世杰;易先锋;朱镇森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人脱细胞羊膜(HAM)移植物用于兔膀胱重建的效果.方法:用物理和酶消化方法制备人脱细胞羊膜,将12只兔行半个膀胱切除后用人脱细胞羊膜移植物进行修补,另外6只兔行半个膀胱切除后单纯缝合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2、4、8周测定膀胱容量并取膀胱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应用人脱细胞羊膜行兔膀胱重建术后,实验组与时照组2、4、8周膀胱大容量(Volmax)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术前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膀胱容量均缩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组织学观察,2周时人脱细胞羊膜即已吸收降解,膀胱移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开始形成,炎性反应明显;4、8周后膀胱的三层结构明显,炎性反应轻微,接近正常兔膀胱.而对照组仅2周时有轻微炎性反应,4、8周炎性反应消失.膀胱三层结构均正常.实验组大多数重建膀胱均有结石形成(8/11),对照组仅1例结石形成(1/6).结论:人脱细胞羊膜作为膀胱移植物进行膀胱修补吸收降解迅速,移行细胞和膀胱平滑肌细胞可在移植物支架上再生,可以用做组织工程膀胱的支架材料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振显;庞国勋;宋永周;陈康宁;蔡文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过程中氧化指标的变化,了解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mg/kg)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及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各组各时相点肺湿/干重比(W/D)、肺组织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改变.结果:静脉注射LPS后大鼠反应强烈,肺组织出现程度不一的弥漫性炎症改变;模型组(LPS组)各时相点急性肺损伤病理学评分、肺W/D及肺组织匀浆中MPO、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NS组),并在6 h达高峰.LPS组肺组织SOD含量低于NS组,在6 h含量低.结论: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过程中出现的氧化应激,尤其是ROS的产生,可能是内毒素肺损伤的重要机制.
作者:邢海波;李刚;徐亚平;高福云;刘国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mxisome pm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2基因Pro12A1a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相关性.方法:利用PCR-RFLP技术分析180例正常妊娠妇女和179例GDM患者的PPAR%基因Pro12A1a多态性.结果:正常妊娠妇女的Ala等位基因频率为8.33%,GDM患者为3.91%,正常妊娠妇女显著高于GDM患者(P=0.03).在GDM患者中,具有Ala等位基因人群的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低于无Ala等位基因人群(均P<0.05).GDM合并高血压人群的Ala等位基因频率(3.42%)有低于单一GDM人群(5.19%)的倾向.结论:PPAγ2基因Pro12A1a多态性(Ala等住基因)可能是抑制GDM发病的保护性因子,对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朱颖;吴超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苦参素对实验性兔心房颤动左房纤维化心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建立肺静脉源性房颤心肌纤维化动物模型,同时用苦参素进行防治,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CRP)、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水平及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组织中ICAM-1的表达.结果:苦参素防治组血清CRP、HA、LN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及炎症活动度明显降低,心肌组织ICAM-1表达水平下降.结论:苦参素可降低心肌组织ICAM-1的表达水平,减轻心脏炎症活动度.可能与其抗心肌纤维化作用相关.
作者:宋慧文;王琳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