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李文放;林兆奋;杨兴易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病患者低钠血症的病因,提出防治措施.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10年间上海长征医院ICu收治的391例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低钠血症的病因及救治体会.结果:391例低纳血症患者发病率为5.5%(391/7 055),其中摄入不足性低钠血症(包括排出过多未能及时补足)213例,占54.48%,急性高位脊髓损伤伴低钠血症57例,占14.58%,心力衰竭伴低钠血症42例,占10.74%,心肺复苏后综合征伴低钠血症31例,占7.93%.其他依次为肝硬化腹水(24例,6.14%),恶性肿瘤性(11例,2.81%),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2.30%),肾病综合征(3例,0.77%)和垂体后叶素性低钠血症(1例,0.26%).死亡19例,病死率为4.86%,其中摄入不足性低钠血症12例,急性脊髓高住损伤5例,心衰伴低钠血症1例,肿瘤性低钠血症1例.结论:低钠血症是ICU危重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摄入不足、急性脊髓高位损伤、心力衰竭和心肺复苏后综合征,重视预防、积极救活可降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从而降低危重病患者病死率.
作者:何超;李文放;林兆奋;杨兴易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多采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且疗程较长.我院妇科于2007-2008年在门诊采用超短波结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廖小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综合征,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
作者:田嘉欣;刘贵海;杜洪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过程中氧化指标的变化,了解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mg/kg)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及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各组各时相点肺湿/干重比(W/D)、肺组织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改变.结果:静脉注射LPS后大鼠反应强烈,肺组织出现程度不一的弥漫性炎症改变;模型组(LPS组)各时相点急性肺损伤病理学评分、肺W/D及肺组织匀浆中MPO、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NS组),并在6 h达高峰.LPS组肺组织SOD含量低于NS组,在6 h含量低.结论: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过程中出现的氧化应激,尤其是ROS的产生,可能是内毒素肺损伤的重要机制.
作者:邢海波;李刚;徐亚平;高福云;刘国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比较Univent导管和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tube,DLT)在择期胸外科手术中用于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胸外科手术患者72例,术中均需行OLV,随机分为两组:Univent组(U组)和DLT组(D组).观察并记录:(1)完成插管和定位时间;(2)术中导管移位次数;(3)肺塌陷质量;(4)OLV期间气道峰压增加率;(5)气道损伤评分;(6)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发生率.结果:两组间在完成插管和定位时间、术中导管移动次数及肺塌陷质量上无显著差异:D组单肺通气期间的气道峰压值增加率明显高于U组(P<0.05);U组气道损伤评分和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Univent导管用于OLV时效果确切,与DLT相比可明显减少气遗损伤,降低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麻醉满意度.
作者:蒋京京;宋哲明;孙彭龄;何星颖;朱秋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老年性上睑下垂为腱膜性上睑下垂的一种,随着年龄增长.提上睑肌腱膜有自行断裂或裂开形成裂孔的倾向,当遇老年皮肤松弛,眼睑负重增加等情况,更容易发生上睑下垂<'[1]>.此类患者提上睑肌肌力多良好,我们通过对腱膜折叠,从而恢复其与睑板之间的联系,为矫正老年性上睑下垂较好的方法.
作者:韩莉;马玉胜;杨伟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透明敷料用于气管切开伤口换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采用4层无菌纱布覆盖气管切开伤口进行换药的方法;治疗组15例,采用4层无菌纱布覆盖气管切开伤口,然后把10 cm×12 cm无菌透明敷料除去外包装,经两次对折后,剪去折叠角部分,使中心有一个与气管套管外口同大小的孔,再敷盖在气管套管上,气管套管外口从敷料中心孔穿出,以此保护气管导管及颈部伤口进行换药的方法.观察两组伤口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感染率、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气管套管拔管时间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管切开伤口换药加盖透明敷料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作者:吴智芬;欧冬梅;成庆辉;黄红梅;杨鸣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通过B超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的效果,分析药流不全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拟诊早孕要求药物流产的妇女4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药流方案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分析比较患者孕产次及超声显示的子宫位置、孕囊平均径线等情况,观察孕囊排出时间,孕囊是否完整,阴道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85.0%的患者于6 h内排出胎囊,65.8%的患者流血量少于或接近月经量.总完全流产率为90.0%,子宫位置为前位的患者完全流产率高于后位者,(93.9%vs 85.5%,P<0.01).孕囊大径线≤20mm的患者完全流产率高于孕囊大径线>20 mm(92.2%vs 80.8%,P<0.01).孕产次≤3次的患者完全流产率高于孕产次>3次(94.1%vs 77.1%,P<0.01).部分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无一例因反应严重而要求终止用药.结论: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前应作相关因素评估,孕产次>3次及B超检查发现子宫后屈和孕囊大径线>20 mm以上时,应充分考虑药物流产失败或残留的可能,并严格掌握药物终止早期妊娠的适应证.
作者:沈文捷;陈佩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牛磺酸时在体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大鼠心肌组织中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活性的影响.方法:在体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再通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右颈动脉插管至左心室检测心功能参数,TTC染色法检测各组心肌梗死面积,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p38及其磷酸化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后,p38磷酸化表达明显增加(P<0.05),应用不同剂量牛磺酸后,p38磷酸化表达明显减少(P<0.05),但并不影响总p38蛋白的表达(P>0.05),并且缺血心肌的梗死面积随着牛磺酸剂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P<0.05).结论:牛磺酸可以减少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保护心脏功能,这可能与抑制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作者:叶云;李筱俊;李子广;余美玲;祝晓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Cortisomol糊剂和vitapex糊剂在磨牙慢性根尖周炎的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的反应及远期疗效.方法:门诊就诊的需要做根管治疗的101例107颗磨牙随机分为cortisomol糊剂组(52颗牙)和Vitapex糊剂组(55颗牙).常规根管预备后,两组分别用Cortisomol糊剂和vitapex糊剂一次性根管充填.结果:治疗后1~7 dCortisomol糊剂组术后反应率较Vitapex糊剂组要低(P<0.05),远期疗效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ortisomol糊剂用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反应较少,且疗效可靠.
作者:余杰;孙瑜;金向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体外对人白血病细胞NB4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Res处理后NB4细胞的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经12.5、25、50、100 μmol/L Res分别作用48 hNB4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结果:Reg在体外能显著抑制NB4细胞的生长增殖,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一时间依赖性.低浓度Res作用细胞后能上调G<,2>/M期和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S期细胞比例,高浓度Res作用细胞后能上调G<,0期细胞比例.结论:Res在体外能显著抑制NB4细胞的生长增殖,引起细胞周期重新分布可能是Res抑制NB4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作者:叶爱芳;尹丽慧;倪吴花;章圣辉;吴建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对重度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42例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15例加用无创通气(无创通气组),27例加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有创通气组),比较治疗前后病情改善情况和血气分析结果.结果:42例中38例患者机械通气后病情好转,呼吸频率、心率明显减慢,PO<,2>、PCO<,2>、SpO<,2>明显改善,平均动脉压和pH值恢复正常,有创通气组对频率、心率、PO<,2>的改善较无创通气组显著.结论:机械通气可明显改善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病情和血气分析结果,可作为重度急性左心衰竭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并根据病情及治疗时机选择恰当的通气方式.
作者:陈玮;翁金龙;曹卫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多种皮肤性病浅表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自体双盲对照的方法,对60例次物理治疗患者的不同皮疹处分别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号组)和恩纳乳膏(2号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号组显效率为48.33%,总有效率为96.67%,2号组显效卒为53.33%,总有效率为98.33%,两组间比较,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均轻微,安全性高.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作为表面麻醉剂.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使用.
作者:万筱丽;冯占芹;吴铁强;王晓华;解士海;赵卫华;黄东辉;黄银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肾上腺醛固酮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又称Conn综合征,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的常见亚型,约占60%~90%<'[1]>,临床以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2004年5月至2008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共确诊醛同酮瘤患者11例,其中8例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误诊率达73%.现分析如下.
作者:汪凌霄;孔园珍;王超权;任品芳;陶水祥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3期(CKD3)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超声心动图变化,探讨其变化特点与年龄、血脂、血压、血红蛋白、尿蛋白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121例确诊为CKD3期的患者,按照原发痛不同分为糖尿病肾病组和非糖尿病肾病组,对其年龄、血脂、血压、血红蛋白、尿蛋白等相关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CKD3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贫血发生率84%,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相比.贫血发生率高、程度重,尿蛋白排泄率高.心脏结构改变以左室舒末内径增大,左室肥厚为主.功能改变以舒张功能减退为特点.血红蛋白(Hb)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相关;尿蛋白(Pr)与二尖瓣血流心房收缩期大流速(AV)及其比值E/A相关.结论:CKD3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脏病变受多因素影响,贫血、尿蛋白等因素作用不容忽视.提示早期积极纠正贫血,控制血压,减少尿蛋白排泄可能是糖尿病肾病患者减少或延缓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顺;桑晓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mxisome pm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2基因Pro12A1a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相关性.方法:利用PCR-RFLP技术分析180例正常妊娠妇女和179例GDM患者的PPAR%基因Pro12A1a多态性.结果:正常妊娠妇女的Ala等位基因频率为8.33%,GDM患者为3.91%,正常妊娠妇女显著高于GDM患者(P=0.03).在GDM患者中,具有Ala等位基因人群的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低于无Ala等位基因人群(均P<0.05).GDM合并高血压人群的Ala等位基因频率(3.42%)有低于单一GDM人群(5.19%)的倾向.结论:PPAγ2基因Pro12A1a多态性(Ala等住基因)可能是抑制GDM发病的保护性因子,对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朱颖;吴超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血清甘油三酯(TG)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的影响.方法:将患者分为TG<2.20 mmol/L(n=160),2.21 mmol/L≤TG<4.50 mmol/L(n=484),4.51 mmol/L≤TG<6.00 mmol/L(n=142),TG≥6.01 mmol/L(n=138)4组,采用酶法检测血清TG以及直接法检测LDL-C,并与沉淀法和电泳法测定LDL-C进行比较.结果:TG>4.50 mmol/L,采用电泳法与沉淀法测定的LDL-C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TG>6.00mmol/L时,直接法与电泳法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TG≤4.50mmol/L时,电泳法与沉淀法测定的LDL-C呈显著相关,而大于此范围后,两者结果不相关.TG≤6.00 mmol/L时,电泳法与直接法测定的LDL-C呈显著相关,TG>6.00mmol/L时直接法与电泳法测定结果之间不相关.结论:对于不同血脂水平的患者血脂水平检测的比较,本研究首次发现TG≤6.00 mmol/L时,可采用直接法测定高TG标本LDL-C水平.当TG>6.00 mmol/L时,尽可能采用电泳法测定高TG标本LDL-C水平.
作者:黄新次;王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技术应用于门诊无痛肠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患者分为靶控输注组(T组)和手控输注组(M组),两组均先静脉注射芬太尼0.8~1 μg/kg,T组用TCI泵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从2.5μg/mL开始,以0.5μg/mL递增,镜检过程中浓度维持在2.5~4.0μg/mL,M组用输液泵输注异丙酚60mg/(kg·h)的速率诱导,然后以6mg/(kg·h)的速率维持,两组术中根据体动反应、MAP及SpO<,2>变化情况调整异丙酚输注速率.观察记录异丙酚诱导量和总量、诱导时间、镜检持续时间、苏醒时间、术中呼吸循环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与M组相比T组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诱导所需的异丙酚用量均明显少于M组(P<0.05),术中不良反应率低于M组(P<0.5),术中血压下降幅度及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异丙酚总量及镜检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应用于门诊无痛肠镜检查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较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在体弱或老年患者异丙酚TCI应从较低靶控浓度开始诱导.
作者:李欠玉;陈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部炎症和全身炎症的特征,探讨多靶点抗炎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中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诊断标准的COPD患者,被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顺尔宁)口服及氧气驱动气雾吸入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与异丙托溴铵,治疗10d后评价所有患者的呼吸困难评分、运动耐力评分和血气分析结果.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后上述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效果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且药物治疗安全性好.结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口服、氧气驱动气雾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和异丙托溴铵、规范化的全身糖皮质激素应用结合常规的抗感染平喘化痰等的综合治疗可明显降低肺部炎症,并有利于减轻全身炎症反应,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曹金钟;李楠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道进展期总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为临床治疗、减轻患者痛苦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老年进展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病例对照调查.结果:病例组SCL-90各因子与对照组相比,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AS及SDS评定,其累积分病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38%的老年消化道进展期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焦虑症状,轻、中、重度分别占22%、12%、4%,36%存在抑郁症状,轻、中、重度分别占18%、11%、7%.结论:老年消化道进展期恶性肿瘤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等一系列不良的心理问题,患者病后的生存质量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方面均明显降低.因此,对患者的心理辅导不容忽视.
作者:万阿娟;朱宇欣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