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脑灰质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赵凯宇;李晓红

关键词:脑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大脑灰质异住症的临床表现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MRI检查发现的脑灰质异位症患者11例,研究大脑灰质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5例行CT平扫为一异常的等密度脑回样或团块状病灶,伴随病沟向脑白质延伸,窄窗宽观察更为清楚.增强扫描病灶本身无强化.6例行MRI扫描可清晰显示病灶,T<,1>WI和T<,2>WI显示病灶呈等皮质信号,并伴随异常延伸到脑白质深处.质子密度加权像显示病灶更为清晰.灰质异位好发于顶叶,其次为颞枕叶.结论:大脑灰质异位症临床与影像学均有一定的特征性,CT能诊断灰质异位症,但MRI是诊断灰质异位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它能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鼻腔黏膜应用含肾上腺素的丁卡因对全身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明确在行鼻内镜(ESS)手术时,全身麻醉状态下应用含有1:10000肾上腺素的丁卡因行鼻黏膜表面麻醉时是否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择期行ESS患者30例,ASA Ⅰ级,随机分为两组.全身麻醉后组1用含有1:10000肾上腺素的1%丁卡因纱条填塞法行鼻黏膜表面麻醉,组2同法用不含肾上腺素的1%丁卡因行鼻黏膜表面麻醉.纱条填塞后的10 min内,每隔1 min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两组在表面麻醉前后的SBP、DBP、MAP均无显著改变(P>0.05).组1在表面麻醉后的1~3 min内HR出现一过性增快(P<0.05),随后恢复至填塞前水平;而组2未出现上述HR变化.结论:在适当的全麻深度下,采用含有肾上腺素的丁卡因行鼻黏膜表面麻醉时不会出现显著的低血压,可安全应用于健康成年人.

    作者:李小葵;宋晓红;李天佐;张罗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人术(CG)等<'[1]>,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创伤小、安全、疗效肯定等优点.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对7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洁敏;罗小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可溶性E选择素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nsion molecule-l,sVCAM-1)、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 E selectin,s-E选择素)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usA)测定子痫前期患者(子痫前期组)和正常晚孕妇女(正常妊娠组)外周血中sVcAM-1、s-E选择素的浓度,并与子痫前期患者病情及新生儿体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sVCAM-1浓度高于轻度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妊娠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轻、重度子痈前期患者外周血s-E选择素浓度均高于正常孕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升高尤为明显(P<0.01);(3)外周血svCAM-1、s-E选择素浓度与患者舒张压及24 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1、0.374),与新生儿体重呈负相关(r=-0.414、-0.426).结论:随着子痫前期患者病情的加重,母血中svCAM-1、s-E选择素浓度均明显升高,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存在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凤英;张向丽;张桂莲;刘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指助法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98例

    目的:探讨指助法在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对98例多发性子宫肌瘤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时,将手指通过下腹部15 mm穿刺孔伸入腹腔,配合举宫器协助进行肌瘤的感触、定位、分离等操作.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术后肌瘤残留情况.结果:指助法可以明确感触子宫肌瘤的位置,协助定位、分离,减少术后残留、术后并发症,具有显著优点.结论:应用指助法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简单、安全,扩大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指征,减少术后残留,是一种有价值的手术方法,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劳佩维;白延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盐酸头孢他美酯胶囊单独或序贯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单纯口服盐酸头孢他美酯胶囊(力欣美)或静脉滴注头孢曲松联合口服盐酸头孢他美酯胶囊序贯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放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方法,共入选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患者99例,有效病例88例.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口服组和序贯组.口服组49例予头孢他美酯(0.5 g,每天2次),序贯组39例予静脉点滴头孢曲松1~2 g/d,3~5 d待病情改善后改为头孢他美酯0.5 g每天2次序贯治疗,两组总疗程均为5~14 d.结果:两组治疗急性支气管芡和肺炎的总有效率为95.5%,其中急性支气管炙口服组和序贯组的有效率均为100.0%.肺炎口服组有效率为88.0%.序贯组为96.8%.细菌培养的总阳性率35.2%,主要菌种为流感和副流感嗜血杆菌.两组细菌总的清除率为87.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第4天与治疗后全身症状和体征评分、呼吸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评分以及临床试验总评分较治疗前的评分都有明显的下降,具有显著的临床和统计学差异(P=0.000).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1%,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1%,不良反应较轻微可耐受.结论:盐酸头孢他美酯胶囊口服和联合头孢曲松序贯治疗均对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作者:马锦芳;郑劲平;江梅;陈荣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大肠癌247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大肠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7例大肠癌住院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库,分析大肠癌患者临床预后因子与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247例大肠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04±0.87)岁,经分组统计分析,城市组与农村组大肠癌住院患者在病理类型差异存在显著性(X<'2>=9.708,p=0.046),在年龄方面差异也存在显著性(X<'2>=5.211,P=0.022),两组的各病理类型中城市组的高分化腺癌发生率较农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选取年龄≥65岁者)与非老年组(选取年龄<65岁者)进行分析,R×C列联表统计显示,在肿瘤的大体类型差异存在显著性(X<'2>=8.341,P=0.039),老年组在症状时间(3~6个月)上的发生率比非老年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城市高龄人群大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高龄人群,提示饮食结构的变化可能是大肠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瑾;丁彦青;邓永键;郑普生;胡桂周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胃癌中凝血酶敏感蛋白-1与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胃癌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胃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胃癌中TSP-1、HIF-1α的表达情况,探讨TSP-1与HIF-1α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胃癌中TSP-1的表达(68.5%)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1313%)(P<0.01);TSP-1的表达与胃癌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HIF-1α在胃癌中的表达率(74.1%)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0%)(P<0.01);HIF-1α的表达与胃癌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或P<0.01).胃癌组织中TSP-1与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r=0.512,P<0.01).结论:TSP-1和HIF-1α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魏房;孙威;王强;刘丽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基因Pro12A1a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mxisome pm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2基因Pro12A1a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相关性.方法:利用PCR-RFLP技术分析180例正常妊娠妇女和179例GDM患者的PPAR%基因Pro12A1a多态性.结果:正常妊娠妇女的Ala等位基因频率为8.33%,GDM患者为3.91%,正常妊娠妇女显著高于GDM患者(P=0.03).在GDM患者中,具有Ala等位基因人群的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低于无Ala等位基因人群(均P<0.05).GDM合并高血压人群的Ala等位基因频率(3.42%)有低于单一GDM人群(5.19%)的倾向.结论:PPAγ2基因Pro12A1a多态性(Ala等住基因)可能是抑制GDM发病的保护性因子,对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朱颖;吴超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血管内超声消融术在难治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优势与局限

    目的:对照传统方法,总结超声消融仪对治疗难治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优势与局限.方法:2003年7月至2008年10月应用Acolvsis超声消融仪对23例难治性ASO惠者进行消融术,结合血管成形术及人造血管旁路术等综合治疗,通过术后观察及随访,统计各种不同程度的ASO治疗效果.结果:23例难治性ASO患者中,临床表现及X线片,重要是下肢CTA显示为病变段流出道完全阻塞的6例患者预后不良,4例合并有股动脉瘤并血栓形成,同时行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恢复良好.B超、CTA及临床表显为病变段流出道狭窄患者近期及随访6个月效果好.结论: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时难治性ASO较之传统方法有一定优势,但存在一定局限性.

    作者:邓健;匡斌;邓国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人脱细胞羊膜移植物用于兔膀胱切除修复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脱细胞羊膜(HAM)移植物用于兔膀胱重建的效果.方法:用物理和酶消化方法制备人脱细胞羊膜,将12只兔行半个膀胱切除后用人脱细胞羊膜移植物进行修补,另外6只兔行半个膀胱切除后单纯缝合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2、4、8周测定膀胱容量并取膀胱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应用人脱细胞羊膜行兔膀胱重建术后,实验组与时照组2、4、8周膀胱大容量(Volmax)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术前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膀胱容量均缩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组织学观察,2周时人脱细胞羊膜即已吸收降解,膀胱移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开始形成,炎性反应明显;4、8周后膀胱的三层结构明显,炎性反应轻微,接近正常兔膀胱.而对照组仅2周时有轻微炎性反应,4、8周炎性反应消失.膀胱三层结构均正常.实验组大多数重建膀胱均有结石形成(8/11),对照组仅1例结石形成(1/6).结论:人脱细胞羊膜作为膀胱移植物进行膀胱修补吸收降解迅速,移行细胞和膀胱平滑肌细胞可在移植物支架上再生,可以用做组织工程膀胱的支架材料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振显;庞国勋;宋永周;陈康宁;蔡文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多胎妊娠83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多胎妊娠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病案资料,包括多胎发生率、妊娠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多胎妊娠83例,发生率为3.34%.常见的妊娠并发症是早产(38.78%),其次为胎膜早破(21.09%)、妊高征(11.56%)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1.56%).分娩方式多为剖宫产(71.08%).常见的新生儿并发症是低出生体重(67.01%).围产期死亡率为5.67%.早产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多胎妊娠具有较高的妊娠并发症和新生儿并发症,早产是新生儿并发症和围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孙青;洪蕊;李铁臣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急性髓性白血病引起ABO血型改变2例

    人类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强度在正常情况下终身保持不变,但在特定条件下却会发生抗原减弱、血型改变.如骨髓移植会因为基因型的改变而导致血型表现型的改变,而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可由于ABO抗原的减弱,出现暂时性的血型改变.现就我院两例因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引起ABO血型改变的病例作如下探讨.

    作者:吴劲;李广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吡格列酮对胰岛素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胰岛素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组织贴壁法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噻唑盐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的胰岛素对VSMCs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作用VSMCs 24 h对胰岛素效应的干预作用.结果:胰岛素能显著促进VSMCs增殖,在72 h末达大效应.且胰岛素浓度在10<'-10>~10<'-7>mol/L时具有剂量依赖性:而吡格列酮能抑制胰岛素诱导的VSMCs增殖,吡格列酮浓度为10<'-4>mol/L时的抑制率达55.98%(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抑制胰岛素的促VSMCs增殖作用,且这种作用呈现一定的剂量、时间依赖效应,提示吡格列酮有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宰国田;刘继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妊娠合并脑血管疾病6例临床分析

    妊娠期及产褥期的脑血管疾病可发生于动脉或静脉,以缺血性改变或以出血性改变为主,有时二者合并存在.其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危急,是导致母亲和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6例妊娠期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唐小英;张丽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Tyk2/Stat3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和癌旁正常宫颈组织中Tyk2、Stat3和VEGF-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vk2、Stat3和VEGF-C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宫颈组织的表达.结果: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Tvk2、stat3和vEGF-C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宫颈组织;Tvk2和VEGF-C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血管侵犯相关:Tvk2、stat3和VEGF-C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等无关;三者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呈两两正相关.结论:Tyk2和Stat3表达与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具有相互诱导和信息传递的协同作用.Tyk2和VEGF-C的阳性过表达间接反应了宫颈癌浸润能力,在肿瘤细胞的扩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宫颈癌预后指标.

    作者:柴泽英;朱雪琼;任虹平;金海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孕中期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

    目的:探讨孕中期母血清生化指标筛查胎儿唐氏综合征的方法在中国人群中的运用,确定本地区孕妇各孕周筛查生化指标的中位数.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对2002年7月至2006年11月在本院产前检查的19 549例孕14~20周的妇女进行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游离β-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检测,并对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进行羊水或脐血染色体检查以确诊.结果:筛查出17例染色体异常胎儿,其中10例唐氏综合征、3例18三体综合征.筛查阴性孕妇中检出4例唐氏综合征患儿,唐氏综合征的检出率为71.4%.建立了本地区孕中期各孕周筛查指标的中位数值.结论:孕中期血清学筛查唐氏综合征的方法可提高胎儿染色体病的检出率.不同种族血清标志物的中位值有所不同,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中位数,以提高筛查效率,降低假阳性率.

    作者:宋婕萍;易松;姚妍怡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急性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GCS评分、APACHE Ⅱ评分和疾病风险系数的相关性

    目的:探索急性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与GCS评分、APACHEⅡ评分、疾病风险系数的相关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2例患者在急性脑损伤后24h内进行NSE检测,统计患者入院24h内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及疾病风险系数.并根据病情转归结果分别统计两组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和作相关性分析.结果:NSE与APACHEⅡ评分、疾病风险系数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654,r=0.511,均P<0.01).NSE与GCS评分显著负相关(r=-0.505,P<0.01).死亡组血清NSE含量、APACHE Ⅱ评分及疾病风险系数均明显高于好转组,死亡组GCS评分明显低于好转组,各参数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血清NSE水平与GCS评分、APACHEⅡ评分、疾病风险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以同作为急性脑损伤患者脑损伤严重程度、病情严重度及预测预后的可靠指标.

    作者:金细众;杨坤;林芙蓉;余德锁;陈势;陶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大肠息肉9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老年人(≥60岁)及30例中年人(45~59岁)大肠息肉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类型,并加以比较.结果:中年组与老年组大肠息肉在大小、个数、病理类型以及发生部位等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高,癌变机会大,老年人应尽量行结肠镜下全结肠检查,早期发现息肉,及早治疗,减少癌变的机会.

    作者:常艳;于晓红;路聪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大鼠氧自由基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大鼠氧自由基变化的影响.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组(LPS组)和内毒素联合血必净组(LPS+XBJ组),后两组又分别分为给药后1、2、4、12 h 4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采用静脉注射LPS(5 mg/kg)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LPS+XBJ组予静脉注射LPS后同时腹腔注射血必净(10 mL/kg),LPS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0 mL/kg),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各组肺湿干质量比(W/D)、血清丙二醛(MD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等的变化.结果:血必净注射液干预可显著降低急性肺损伤大鼠升高的W/D(P<0.05)和血清肺MDA浓度(P<0.01或P<0.05).显著升高急性肺损伤大鼠降低的SOD浓度(P<0.01或P<0.05),减轻肺组织形态学损伤.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抑制氧自由基产生.对LPS所致急性肺损伤大鼠具有肺保护作用.

    作者:何国鑫;胡慧敏;罗文朝;卢中秋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1,6-二磷酸果糖对婴幼儿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huetose-1,6-diphosphatin,FDP)在体外循环中对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婴幼儿的肺保护作用.方法:将24例先天性心脏病伴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婴幼儿随机分为FDP组(F组,12例)和对照组(D组,12例).F组体外循环前静脉给FDP 200mg/kg.分别在体外循环前后各时间点测定两组血液中一氧化氮(N0)、内皮素-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两组体外循环前后肺组织结构变化.结果:体外循环前两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外循环后血清NO浓度均较体外循环前降低(P<0.05),血浆ET-1、MMP-9浓度均较体外循环前升高(p<0.05).F组中NO浓度高于D组(P<0.05),ET-1、MMP-9浓度较D组低(P<0.05).两组在体外循环后肺结构和肺血管内皮细胞较体外循环前均有损害,F组肺组织结构破坏及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较D组轻.结论:FDP在体外循环中对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婴幼儿的肺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建安;胡型锑;赵琦峰;吴国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