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肾脏病3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左心结构与功能改变的多因素分析

王顺;桑晓红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 糖尿病肾病, 心脏结构和功能, 血红蛋白, 尿蛋白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3期(CKD3)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超声心动图变化,探讨其变化特点与年龄、血脂、血压、血红蛋白、尿蛋白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121例确诊为CKD3期的患者,按照原发痛不同分为糖尿病肾病组和非糖尿病肾病组,对其年龄、血脂、血压、血红蛋白、尿蛋白等相关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CKD3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贫血发生率84%,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相比.贫血发生率高、程度重,尿蛋白排泄率高.心脏结构改变以左室舒末内径增大,左室肥厚为主.功能改变以舒张功能减退为特点.血红蛋白(Hb)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相关;尿蛋白(Pr)与二尖瓣血流心房收缩期大流速(AV)及其比值E/A相关.结论:CKD3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脏病变受多因素影响,贫血、尿蛋白等因素作用不容忽视.提示早期积极纠正贫血,控制血压,减少尿蛋白排泄可能是糖尿病肾病患者减少或延缓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短波结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的疗效

    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多采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且疗程较长.我院妇科于2007-2008年在门诊采用超短波结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廖小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64例分析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呼吸内科住院AAD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ADD发生率为5.2%;抗生素剂量为常规剂量,与腹泻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无关;引起AAD的抗生素的使用频率依为头孢三代、青霉素类、碳青酶烯类、头孢二代、克林霉素;影响ADD发生因素为年龄大、禁食、抗生素种类多、抗生素应用时间长、采用干预措施、住院时间长,而给药途径、预防抗生素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ADD的发生率较高,为减少ADD的发生,应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联合用药,避免预防抗生素,对AAD高危患者尽量选择诱发AAD概率低的抗生素:加强对老年患者监测;减少侵袭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早期肠内营养或经口进食;应用抗生素的患者同时口服微生态制剂.

    作者:方秋雁;陈仲华;赵承杰;潘建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氧化指标的变化

    目的:观察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过程中氧化指标的变化,了解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mg/kg)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及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各组各时相点肺湿/干重比(W/D)、肺组织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改变.结果:静脉注射LPS后大鼠反应强烈,肺组织出现程度不一的弥漫性炎症改变;模型组(LPS组)各时相点急性肺损伤病理学评分、肺W/D及肺组织匀浆中MPO、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NS组),并在6 h达高峰.LPS组肺组织SOD含量低于NS组,在6 h含量低.结论: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过程中出现的氧化应激,尤其是ROS的产生,可能是内毒素肺损伤的重要机制.

    作者:邢海波;李刚;徐亚平;高福云;刘国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2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松解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2008年32例因粘连性肠梗阻行腹腔镜松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治愈.术中平均出血量1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 d,术后无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创口小、腹膜创面少、操作轻柔、腹腔干扰少,能较大限度地减少术后腹腔内再粘连,为粘连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刘宏杰;刘振邦;曾山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Cortiisomol根充糊剂在磨牙一次性根管治疗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Cortisomol糊剂和vitapex糊剂在磨牙慢性根尖周炎的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的反应及远期疗效.方法:门诊就诊的需要做根管治疗的101例107颗磨牙随机分为cortisomol糊剂组(52颗牙)和Vitapex糊剂组(55颗牙).常规根管预备后,两组分别用Cortisomol糊剂和vitapex糊剂一次性根管充填.结果:治疗后1~7 dCortisomol糊剂组术后反应率较Vitapex糊剂组要低(P<0.05),远期疗效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ortisomol糊剂用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反应较少,且疗效可靠.

    作者:余杰;孙瑜;金向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蚌埠地区60例2型糖尿病防治研究10年资料分析

    目的:1995年在蚌埠地区开展了第2次糖尿痛(diabetes mellitus,DM)流行病学普查,10年间,扩大DM三级防治网,提高防治水平.方法:指导1995年2 282人中普查出的60例T2DM者予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10年间对各项临床指标进行随访调查.结果:60例T2DM患者先后服用降糖药治疗者>37.3%;病情重或慢性并发症多者,应用胰岛素替代疗法或与口服降糖药联用或先后阶段性应用,约占56.9%;病情较轻仅以饮食和体育锻炼治疗者占5.9%.血糖、血压控制较理想,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需加强控制.并发症中急性者少,慢性并发症增多.10年病死率为10.5%(6/57),主要死亡因素依次为心脑血管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结论:DM可防可治.应做到尽早发现、综合强化治疗,进一步加强DM三级预防工作.

    作者:徐浣白;张晓梅;潘明麟;黄詠齐;石建华;时照明;陈凤玲;周纯先;孙卫华;张士荣;陈建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后路固定方法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后路固定的疗效.方法:3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伤椎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后路固定治疗,了解神经功能变化,X线测定术前和术后Cobb角、伤椎前后缘压缩率以及CT测定椎管狭窄的变化.结果:35例患者术后随访4~40个月,平均21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少,术后Cobb角、伤椎前后缘压缩率以及椎管狭窄变化较术前明显改善,与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伤椎自体骨植骨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有效恢复前柱稳定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固定植骨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范震波;李健;赵洪普;张平;潘永谦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大脑中动脉及脐动脉血流检测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预测中的意义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正常妊娠和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的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阻力指数PI、RI值及S/D值,探讨PI、RI及S/D值在IUGR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分别检测了52例正常妊娠(正常组)和IUGR患者(IUGR组)的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孕28~41周.结果:正常组和IUGR组的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指标均随妊娠周数的增高而降低,但IUGR组的脐动脉血流PI、RI、S/D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IUGR组MCA多普勒血流阻力指数RI及S/D明显小于正常组(P<0.05).孕30周后,脐动脉血流S/D值>4,提示胎儿预后不良.结论: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检测可为IUGR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对胎儿预后的估计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瑞莉;刘彦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胸腹部手术后切口皮下自控镇痛的对照观察

    目的:观察胸腹部手术后切口皮下持续泵入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胸腹部手术患者,均分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芬太尼组(RF组).R组药物配制为0.125%罗哌卡因200mL,负荷量5 mL切口皮下注射.RF组0.125%罗哌卡因+芬太尼0.5 mg共200 mL,负荷量0.125%罗哌卡因+芬太尼0.05 mg共5 mL切口皮下注射.术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给药后2、6、10、14、24、40 h镇痛效果及副反应.结果:R、RF两组除给药后2、4 h外,其余各时点镇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VAs评分均<2.RF组6例呕吐(20%),嗜睡8例(27%).结论:R组及RF组均具有良好镇痛效果,但RF组呕吐、嗜睡发生率高.

    作者:包长顺;包文明;宏杰;乌日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白细胞、C反应蛋白在小儿急性咽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估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联合测定作为急性咽炎使用抗生素的指标的可靠性.方法:将678例CRP<8mg/L及白细胞WBC<10×10<'9>/L急性咽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青霉素加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对两组临床表现消失时间、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之间临床表现消失时间、总有效率并无差异P>0.05.结论:CRP<8mg/L及白细胞WBC<10×10<'9>/L的急性咽炎患儿没有I必要使用抗生素,白细胞、CRP联合测定在急性咽炎惠儿中对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陈国宏;吴惠;邹波;申建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地震伤员创面感染的疗效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广东省中医院共收治四川灾区伤员46例,其中13例患者合并创面感染.我院通过对13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范京强;曹学伟;麦秀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肾上腺醛固酮瘤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8例

    肾上腺醛固酮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又称Conn综合征,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的常见亚型,约占60%~90%<'[1]>,临床以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2004年5月至2008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共确诊醛同酮瘤患者11例,其中8例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误诊率达73%.现分析如下.

    作者:汪凌霄;孔园珍;王超权;任品芳;陶水祥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盐酸头孢他美酯胶囊单独或序贯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单纯口服盐酸头孢他美酯胶囊(力欣美)或静脉滴注头孢曲松联合口服盐酸头孢他美酯胶囊序贯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放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方法,共入选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患者99例,有效病例88例.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口服组和序贯组.口服组49例予头孢他美酯(0.5 g,每天2次),序贯组39例予静脉点滴头孢曲松1~2 g/d,3~5 d待病情改善后改为头孢他美酯0.5 g每天2次序贯治疗,两组总疗程均为5~14 d.结果:两组治疗急性支气管芡和肺炎的总有效率为95.5%,其中急性支气管炙口服组和序贯组的有效率均为100.0%.肺炎口服组有效率为88.0%.序贯组为96.8%.细菌培养的总阳性率35.2%,主要菌种为流感和副流感嗜血杆菌.两组细菌总的清除率为87.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第4天与治疗后全身症状和体征评分、呼吸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评分以及临床试验总评分较治疗前的评分都有明显的下降,具有显著的临床和统计学差异(P=0.000).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1%,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1%,不良反应较轻微可耐受.结论:盐酸头孢他美酯胶囊口服和联合头孢曲松序贯治疗均对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作者:马锦芳;郑劲平;江梅;陈荣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吡格列酮对胰岛素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胰岛素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组织贴壁法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噻唑盐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的胰岛素对VSMCs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作用VSMCs 24 h对胰岛素效应的干预作用.结果:胰岛素能显著促进VSMCs增殖,在72 h末达大效应.且胰岛素浓度在10<'-10>~10<'-7>mol/L时具有剂量依赖性:而吡格列酮能抑制胰岛素诱导的VSMCs增殖,吡格列酮浓度为10<'-4>mol/L时的抑制率达55.98%(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抑制胰岛素的促VSMCs增殖作用,且这种作用呈现一定的剂量、时间依赖效应,提示吡格列酮有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宰国田;刘继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孕中期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

    目的:探讨孕中期母血清生化指标筛查胎儿唐氏综合征的方法在中国人群中的运用,确定本地区孕妇各孕周筛查生化指标的中位数.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对2002年7月至2006年11月在本院产前检查的19 549例孕14~20周的妇女进行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游离β-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检测,并对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进行羊水或脐血染色体检查以确诊.结果:筛查出17例染色体异常胎儿,其中10例唐氏综合征、3例18三体综合征.筛查阴性孕妇中检出4例唐氏综合征患儿,唐氏综合征的检出率为71.4%.建立了本地区孕中期各孕周筛查指标的中位数值.结论:孕中期血清学筛查唐氏综合征的方法可提高胎儿染色体病的检出率.不同种族血清标志物的中位值有所不同,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中位数,以提高筛查效率,降低假阳性率.

    作者:宋婕萍;易松;姚妍怡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大肠癌247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大肠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7例大肠癌住院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库,分析大肠癌患者临床预后因子与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247例大肠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04±0.87)岁,经分组统计分析,城市组与农村组大肠癌住院患者在病理类型差异存在显著性(X<'2>=9.708,p=0.046),在年龄方面差异也存在显著性(X<'2>=5.211,P=0.022),两组的各病理类型中城市组的高分化腺癌发生率较农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选取年龄≥65岁者)与非老年组(选取年龄<65岁者)进行分析,R×C列联表统计显示,在肿瘤的大体类型差异存在显著性(X<'2>=8.341,P=0.039),老年组在症状时间(3~6个月)上的发生率比非老年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城市高龄人群大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高龄人群,提示饮食结构的变化可能是大肠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瑾;丁彦青;邓永键;郑普生;胡桂周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右股骨单发巨大浆细胞骨髓瘤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67岁.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髋部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静息时疼痛减轻,近半月疼痛加重,自觉右下肢无力,行走困难.临床检查:右髋部压痛,粗隆轻叩痛阳性.X线平片见:右股骨粗隆间可见骨密度减低区,大小约6.9 cm×5.3 cm,边缘模糊,外缘骨皮质不连续,小粗隆游离.

    作者:石冬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广州地区健康成人载脂蛋白A1和B参考值调查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健康成人载脂蛋白Al(apoA<,1>)和B(apoB)的水平,为我国健康成人apoA1和apoB参考值的确立提供依据.方法:测定2008年1-11月期间来我院体检的健康成人apoA1和apoB水平,并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按性别和不同的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poA1值男性(1.39±0.24)g/L,女性(1.51±0.27)g/L;apoB值:男性(0.92±0.18)g/L,女性(0.86±0.19)g/L;apoA1/apoB比值男性1.56±0.36,女性1.82±0.46.结论:apoA1水平与年龄无显著相关,女性apoA1水平明显高于男性;apoB水平有随年龄上升而上升的趋势,男性在40岁,女性在50岁达到峰值.以后随年龄增长变化无显著差异;女性apoB水平在50岁前低于男性,50岁后与男性接近或稍高.apoA1/apoB值有随年龄增长逐步下降的趋势,男性apoA1/alboB比值低于女性(P<0.001).并依此确立apoA1参考值为男性1.103~1.80 g/L,女性1.174~1.95 g/L;apoB参考值为男性0.67~1.23 g/L,女性0.60~1.19g/L;apoA1/apoB参考值为男性0.83~3.02,女性1.18~3.25.

    作者:关若萍;栾军;戴国奎;李明;周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内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弥散加权成像特点

    目的:研究内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弥散加权成像(DWI)特点.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07年12月,对入住我院的中风患者,经头颅MRI检查(常规MRI+DWI)证实为皮层下梗死的患者,根据内侧分水岭梗死的影像学模版分类为融合型内侧分水岭梗死(CIWI)和部分型内侧分水岭梗死(PIWI),并对脑血管痛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18例患者符合内侧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CIWI 5例,PIWI13例.7例有颈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其中PIWI 5例,CIWI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EI吸烟4例,CIWI吸烟3例.结论:内侧分水岭区脑梗死颈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心脏病发病率高.CIWI表现为侧脑室旁内分水岭区大块融合的病灶,而PIWI表现为侧脑室旁内分水岭区小块不连续病灶,多发PIWI可表现呈串珠样.

    作者:杨晓凯;林一均;叶华;王耀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浅表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的多中心自体双盲观察

    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多种皮肤性病浅表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自体双盲对照的方法,对60例次物理治疗患者的不同皮疹处分别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号组)和恩纳乳膏(2号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号组显效率为48.33%,总有效率为96.67%,2号组显效卒为53.33%,总有效率为98.33%,两组间比较,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均轻微,安全性高.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作为表面麻醉剂.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使用.

    作者:万筱丽;冯占芹;吴铁强;王晓华;解士海;赵卫华;黄东辉;黄银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