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筱丽;冯占芹;吴铁强;王晓华;解士海;赵卫华;黄东辉;黄银娇
目的:探讨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比率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远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26例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痛患者血浆IL-10、TNF-α和TNF-α/IL-10水平,按TNF-αIL-10水平将患者分为,高TNF-α/IL-10组(TNF-α/IL-10≥4.1)和低TNF-α/IL-10组(TNF-α/IL-10<4.1),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在心血管事件(猝死、心肌梗死、再狭窄、再次血管重建)的差别.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中,发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21例和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6例.高TNF-α/IL-10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低TNF-α/IL-10组(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PCI后TNF-α/IL-10比值(RR=3.872,95%CI=2.765~8.314,P=0.033)和糖尿病(RR-1.556,95%CI=1.332~2.217,P=0.043)对晚期心血管事件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的促炎和抗炎机制的平衡失调,加速冠心病的进展,TNF-α/IL-10可作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较强的预测指标.
作者:宁彬;刘伟;董西学;马震;辛国勇;张雷雨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小儿泪道阻塞行泪道冲洗和探通术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对1000例泪道阻塞的患儿行泪道冲洗和探通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000例惠儿采用挤压按摩泪囊法治疗无效,行泪道冲洗和探通后均治愈,经复诊患儿无流泪,无溢脓性分泌物等临床表现.结论: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泪道冲洗和探通技术,提高操作技巧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作者:刘建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和癌旁正常宫颈组织中Tyk2、Stat3和VEGF-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vk2、Stat3和VEGF-C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宫颈组织的表达.结果: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Tvk2、stat3和vEGF-C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宫颈组织;Tvk2和VEGF-C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血管侵犯相关:Tvk2、stat3和VEGF-C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等无关;三者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呈两两正相关.结论:Tyk2和Stat3表达与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具有相互诱导和信息传递的协同作用.Tyk2和VEGF-C的阳性过表达间接反应了宫颈癌浸润能力,在肿瘤细胞的扩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宫颈癌预后指标.
作者:柴泽英;朱雪琼;任虹平;金海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人类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强度在正常情况下终身保持不变,但在特定条件下却会发生抗原减弱、血型改变.如骨髓移植会因为基因型的改变而导致血型表现型的改变,而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可由于ABO抗原的减弱,出现暂时性的血型改变.现就我院两例因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引起ABO血型改变的病例作如下探讨.
作者:吴劲;李广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AML)患者的多药耐药基因(muhidmg resistance,MDR)-1 C3435T基因多态性和P-gp(permeability-glycoprote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gp表达水平,限制性内切酶多型性-聚合酶链反应测定MDR-1 C3435T多态性,并统计其相关性.结果:中国AML患者中MDR-1 3435基因座上的多态性有自己的分布特点,MDR-1 3435TT和低P-gP表达显著相关.结论:黄种人AML患者中MDR-1 3435基因座上的多态性有与白种人不同的分布特点,可能为不同种族的AML患者对相同的化疗药物有效率却不同的原因之一;MDR-1 3435TY有望预测AML患者化疗敏感程度较其他携带者高,可能可以作为良性预后因素之一.
作者:李芸;陈梓宏;李淑慧;余忠华;元冬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1995年在蚌埠地区开展了第2次糖尿痛(diabetes mellitus,DM)流行病学普查,10年间,扩大DM三级防治网,提高防治水平.方法:指导1995年2 282人中普查出的60例T2DM者予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10年间对各项临床指标进行随访调查.结果:60例T2DM患者先后服用降糖药治疗者>37.3%;病情重或慢性并发症多者,应用胰岛素替代疗法或与口服降糖药联用或先后阶段性应用,约占56.9%;病情较轻仅以饮食和体育锻炼治疗者占5.9%.血糖、血压控制较理想,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需加强控制.并发症中急性者少,慢性并发症增多.10年病死率为10.5%(6/57),主要死亡因素依次为心脑血管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结论:DM可防可治.应做到尽早发现、综合强化治疗,进一步加强DM三级预防工作.
作者:徐浣白;张晓梅;潘明麟;黄詠齐;石建华;时照明;陈凤玲;周纯先;孙卫华;张士荣;陈建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大脑灰质异住症的临床表现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MRI检查发现的脑灰质异位症患者11例,研究大脑灰质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5例行CT平扫为一异常的等密度脑回样或团块状病灶,伴随病沟向脑白质延伸,窄窗宽观察更为清楚.增强扫描病灶本身无强化.6例行MRI扫描可清晰显示病灶,T<,1>WI和T<,2>WI显示病灶呈等皮质信号,并伴随异常延伸到脑白质深处.质子密度加权像显示病灶更为清晰.灰质异位好发于顶叶,其次为颞枕叶.结论:大脑灰质异位症临床与影像学均有一定的特征性,CT能诊断灰质异位症,但MRI是诊断灰质异位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它能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
作者:赵凯宇;李晓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对哮喘患儿外周血中核因子-kB(NF-KB)活性及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吸入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片4 mg/d,1次/d,睡前口服,连用3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NF-κB活性和血浆IL-10水平的变化.并进行日夜间症状评分.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外周血中NF-κB活性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而治疗后血浆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治疗组比时照组上升更明显(P<0.05);同时治疗组患儿日夜间症状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结论:孟鲁司特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L-10水平,使NF-κB活性降低,从而抑制气道炎症,缓解气道痉挛,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作者:严岩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胰岛素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组织贴壁法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噻唑盐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的胰岛素对VSMCs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作用VSMCs 24 h对胰岛素效应的干预作用.结果:胰岛素能显著促进VSMCs增殖,在72 h末达大效应.且胰岛素浓度在10<'-10>~10<'-7>mol/L时具有剂量依赖性:而吡格列酮能抑制胰岛素诱导的VSMCs增殖,吡格列酮浓度为10<'-4>mol/L时的抑制率达55.98%(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抑制胰岛素的促VSMCs增殖作用,且这种作用呈现一定的剂量、时间依赖效应,提示吡格列酮有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宰国田;刘继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体外对人白血病细胞NB4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Res处理后NB4细胞的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经12.5、25、50、100 μmol/L Res分别作用48 hNB4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结果:Reg在体外能显著抑制NB4细胞的生长增殖,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一时间依赖性.低浓度Res作用细胞后能上调G<,2>/M期和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S期细胞比例,高浓度Res作用细胞后能上调G<,0期细胞比例.结论:Res在体外能显著抑制NB4细胞的生长增殖,引起细胞周期重新分布可能是Res抑制NB4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作者:叶爱芳;尹丽慧;倪吴花;章圣辉;吴建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研究BDE-209(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209)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第一极体释放率和卵母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性成熟未孕健康母鼠进行超排卵处理,取得成熟卵母细胞,将0 μg/mL作为对照组(A组),将10、20、40μg/mL作为实验组(B组、C组、D组),用不同浓度的BDE-209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各组在8 h和16h的第一极体释放率和卵母细胞存活率,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分别比较A、B、C、D各组8 h和16h第一极体释放率,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于8 h和16 h两时段分别比较其第一极体释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A、B、C、D各组8 h和16 h的卵母细胞存活率,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各组16 h组比8 h组卵母细胞存活率均有所降低(P<0.05),于8、16 h时段分别比较4组间卵母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E-209不抑制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极体释放率,但降低卵母细胞的存活率.
作者:谭歆妮;王志新;陈敦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多种皮肤性病浅表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自体双盲对照的方法,对60例次物理治疗患者的不同皮疹处分别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号组)和恩纳乳膏(2号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号组显效率为48.33%,总有效率为96.67%,2号组显效卒为53.33%,总有效率为98.33%,两组间比较,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均轻微,安全性高.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作为表面麻醉剂.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使用.
作者:万筱丽;冯占芹;吴铁强;王晓华;解士海;赵卫华;黄东辉;黄银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血浆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将6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Ⅲ)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入院时均检测血浆ET-1、血红细胞压积(HC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射血分数(LVEF).两组均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疗程相同.高压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压力0.2 Mpa(2ATA)氧疗,1次/天,每周6次,共治疗4周.治疗后再次检查上述指标.结果:高压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T-1、HCT值和心率显著下降(P<0.05),LVEF值显著升高(P<0.05),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可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肌氧耗.对心力衰竭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黄鹤飞;赵冰冰;刘春霞;俞海风;陈爱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比较托烷司琼、昂丹司琼、氟哌利多、氟哌利多与地塞米松合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择期全凭静脉麻醉下LC患者160例,ASA Ⅰ~Ⅱ级,于麻醉前随机分为4组,A组氟哌利多2.5 mg,B组氟哌利多2.5 mg+地塞米松10 mg,C组昂丹司琼8 mg,D组托烷司琼5 mg.观察术后24 hPONV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4组术后24 h PONV总发生率分别为63%、25%、25%、15%,B组和C组明显低于A组(P<0.01).而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预防PONV的效果好于B组和C组.结论:托烷司琼、昂丹司琼、氟哌利多+地塞米松都有预防LC术后PONV的作用,但以托烷司琼效果显著,而氟哌利多+地塞米松更显示其性价比优越性.
作者:倪正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重症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6月至2008年7月124例重症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76例,Ⅳ级48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3.8~105.1 mm,平均(79.8±3.9)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52.0~79.3 mm,平均(58.8±10.3)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21~0.45,平均0.37±0.01.二尖辩置换(MVR)56例,主动脉瓣置换(AVR)21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DVR)37例,Bentall术10例,同期行部分左心室减容术(PLV)17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8例,手术死亡率6.45%.主要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及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术后超声心动图复查LVEDD、LVESD、LVEF、LVFS与术前结果对比,术后2周LVEDD及LVESD较术前缩小,但LVEF及LVFS的明显改善要在术后半年;17例同期行PLV术患者术后2周LVEDD及LVESD较术前明显缩小,LVEF及LVFS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重症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的术前准备非常重要,术中应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注重心肌保护,采用含血心肌保护液灌注保护心肌,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重症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同期行PLV术的早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仍需观察.
作者:罗立国;景华;胡小南;李德闽;李忠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Cortisomol糊剂和vitapex糊剂在磨牙慢性根尖周炎的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的反应及远期疗效.方法:门诊就诊的需要做根管治疗的101例107颗磨牙随机分为cortisomol糊剂组(52颗牙)和Vitapex糊剂组(55颗牙).常规根管预备后,两组分别用Cortisomol糊剂和vitapex糊剂一次性根管充填.结果:治疗后1~7 dCortisomol糊剂组术后反应率较Vitapex糊剂组要低(P<0.05),远期疗效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ortisomol糊剂用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反应较少,且疗效可靠.
作者:余杰;孙瑜;金向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人术(CG)等<'[1]>,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创伤小、安全、疗效肯定等优点.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对7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洁敏;罗小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星型胶质细胞产生于胚胎发育早期,2006年波士顿儿童医院神经生物学计划研究人员发表文章说,发现一种影响神经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分子途径.
作者:冯灵美;蔡季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肾上腺醛固酮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又称Conn综合征,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的常见亚型,约占60%~90%<'[1]>,临床以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2004年5月至2008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共确诊醛同酮瘤患者11例,其中8例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误诊率达73%.现分析如下.
作者:汪凌霄;孔园珍;王超权;任品芳;陶水祥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过程中氧化指标的变化,了解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mg/kg)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及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各组各时相点肺湿/干重比(W/D)、肺组织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改变.结果:静脉注射LPS后大鼠反应强烈,肺组织出现程度不一的弥漫性炎症改变;模型组(LPS组)各时相点急性肺损伤病理学评分、肺W/D及肺组织匀浆中MPO、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NS组),并在6 h达高峰.LPS组肺组织SOD含量低于NS组,在6 h含量低.结论: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过程中出现的氧化应激,尤其是ROS的产生,可能是内毒素肺损伤的重要机制.
作者:邢海波;李刚;徐亚平;高福云;刘国玲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