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G引起新生儿溶血病1例

邓刚;杨君清;向东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病, 资料
摘要:笔者近期收治抗-G引起新生儿溶血病1例,现将临缶床资料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肠息肉9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老年人(≥60岁)及30例中年人(45~59岁)大肠息肉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类型,并加以比较.结果:中年组与老年组大肠息肉在大小、个数、病理类型以及发生部位等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高,癌变机会大,老年人应尽量行结肠镜下全结肠检查,早期发现息肉,及早治疗,减少癌变的机会.

    作者:常艳;于晓红;路聪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多靶点抗炎综合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中的应用

    目的: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部炎症和全身炎症的特征,探讨多靶点抗炎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中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诊断标准的COPD患者,被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顺尔宁)口服及氧气驱动气雾吸入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与异丙托溴铵,治疗10d后评价所有患者的呼吸困难评分、运动耐力评分和血气分析结果.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后上述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效果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且药物治疗安全性好.结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口服、氧气驱动气雾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和异丙托溴铵、规范化的全身糖皮质激素应用结合常规的抗感染平喘化痰等的综合治疗可明显降低肺部炎症,并有利于减轻全身炎症反应,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曹金钟;李楠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地震伤员创面感染的疗效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广东省中医院共收治四川灾区伤员46例,其中13例患者合并创面感染.我院通过对13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范京强;曹学伟;麦秀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透明敷料在气管切开伤口换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透明敷料用于气管切开伤口换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采用4层无菌纱布覆盖气管切开伤口进行换药的方法;治疗组15例,采用4层无菌纱布覆盖气管切开伤口,然后把10 cm×12 cm无菌透明敷料除去外包装,经两次对折后,剪去折叠角部分,使中心有一个与气管套管外口同大小的孔,再敷盖在气管套管上,气管套管外口从敷料中心孔穿出,以此保护气管导管及颈部伤口进行换药的方法.观察两组伤口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感染率、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气管套管拔管时间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管切开伤口换药加盖透明敷料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作者:吴智芬;欧冬梅;成庆辉;黄红梅;杨鸣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口咽通气管在急诊昏迷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急诊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我院急诊科2005年10月至2008年9月对76例不同急重症患者使用了口咽通气管,改善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结果:76例患者均成功放置口咽通气管,取得良好效果.放置口咽通气管前后缺氧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昏迷患者早期放置口咽通气管是保证患者维持有效的呼吸功能,争取佳的抢救时机、挽救生命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庄小静;黎雪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靶控输注异丙酚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技术应用于门诊无痛肠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患者分为靶控输注组(T组)和手控输注组(M组),两组均先静脉注射芬太尼0.8~1 μg/kg,T组用TCI泵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从2.5μg/mL开始,以0.5μg/mL递增,镜检过程中浓度维持在2.5~4.0μg/mL,M组用输液泵输注异丙酚60mg/(kg·h)的速率诱导,然后以6mg/(kg·h)的速率维持,两组术中根据体动反应、MAP及SpO<,2>变化情况调整异丙酚输注速率.观察记录异丙酚诱导量和总量、诱导时间、镜检持续时间、苏醒时间、术中呼吸循环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与M组相比T组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诱导所需的异丙酚用量均明显少于M组(P<0.05),术中不良反应率低于M组(P<0.5),术中血压下降幅度及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异丙酚总量及镜检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应用于门诊无痛肠镜检查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较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在体弱或老年患者异丙酚TCI应从较低靶控浓度开始诱导.

    作者:李欠玉;陈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研究

    目的:比较托烷司琼、昂丹司琼、氟哌利多、氟哌利多与地塞米松合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择期全凭静脉麻醉下LC患者160例,ASA Ⅰ~Ⅱ级,于麻醉前随机分为4组,A组氟哌利多2.5 mg,B组氟哌利多2.5 mg+地塞米松10 mg,C组昂丹司琼8 mg,D组托烷司琼5 mg.观察术后24 hPONV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4组术后24 h PONV总发生率分别为63%、25%、25%、15%,B组和C组明显低于A组(P<0.01).而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预防PONV的效果好于B组和C组.结论:托烷司琼、昂丹司琼、氟哌利多+地塞米松都有预防LC术后PONV的作用,但以托烷司琼效果显著,而氟哌利多+地塞米松更显示其性价比优越性.

    作者:倪正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后路固定方法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后路固定的疗效.方法:3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伤椎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后路固定治疗,了解神经功能变化,X线测定术前和术后Cobb角、伤椎前后缘压缩率以及CT测定椎管狭窄的变化.结果:35例患者术后随访4~40个月,平均21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少,术后Cobb角、伤椎前后缘压缩率以及椎管狭窄变化较术前明显改善,与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伤椎自体骨植骨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有效恢复前柱稳定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固定植骨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范震波;李健;赵洪普;张平;潘永谦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蜂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及滑膜浸液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蜂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及滑膜浸液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影响,探讨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机制.方法:应用Freund氏完全佐剂造模,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施以蜂针治疗设为蜂针组,注射氢化可的松的激素组作为阳性对照,不做治疗AA大鼠为模型组,观察蜂针对AA大鼠血清及滑膜浸液TNF水平的变化.结果:蜂针组AA大鼠血清和滑膜浸液的TNF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0 1、P<0.000 2).结论:蜂针对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抑制TNF过度分泌有关.

    作者:邝慧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白藜芦醇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中线粒体形态功能改变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探讨白藜芦醇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形态功能的改变.方法:采用AnnexinV-FITC/PI标记结合流式细胞仪测定白藜芦醇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白藜芦醇处理8 h、12 h和24 h后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rhodamine123标记结合流式细胞仪观察白藜芦醇处理后HepG2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ψm)的变化.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白藜芦醇能显著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白藜芦醇处理细胞12 h后,电子显微镜检测到线粒体外膜肿胀或破裂,并可伴有线粒体嵴数量减少或消失,24 h后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线粒体消失、染色质浓缩、细胞核裂解为碎块等细胞凋亡特征.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经白藜芦醇处理后,rhodamine123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说明白藜芦醇可使△ψm去极化.结论: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变化在白藜芦醇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白藜芦醇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与其破坏△ψm和影响线粒体结构有关.

    作者:晏芳;李建栋;俞守义;聂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联合应用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和蒲参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综合征,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

    作者:田嘉欣;刘贵海;杜洪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血清瘦素水平与代谢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其他内分泌及糖、脂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瘦素在青春期PCO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青春期PCOS患者56例,测定其空腹血清瘦素、血糖、血脂、性激素及促性腺激素;同时测定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例(WHR),并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Yr)及胰岛素释放试验.瘦素和胰岛素用放免法测定,性激素用发光免疫法测定.结果:肥胖组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消瘦组(P=0.000 1),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水平呈正相关(均P<0.01),与WH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空腹及口服葡萄糖粉后60、120min胰岛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与OGTT各时点的血糖以及性激素水平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青春期PCOS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血脂水平、体内脂肪含量及分布密切相关.瘦素抵抗及胰岛素抵抗可能同时参与青春期PCOS的早期发病并引发脂代谢紊乱.

    作者:韩燕华;苏园园;王晶晶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ICU危重病患者低钠血症391例病因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病患者低钠血症的病因,提出防治措施.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10年间上海长征医院ICu收治的391例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低钠血症的病因及救治体会.结果:391例低纳血症患者发病率为5.5%(391/7 055),其中摄入不足性低钠血症(包括排出过多未能及时补足)213例,占54.48%,急性高位脊髓损伤伴低钠血症57例,占14.58%,心力衰竭伴低钠血症42例,占10.74%,心肺复苏后综合征伴低钠血症31例,占7.93%.其他依次为肝硬化腹水(24例,6.14%),恶性肿瘤性(11例,2.81%),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2.30%),肾病综合征(3例,0.77%)和垂体后叶素性低钠血症(1例,0.26%).死亡19例,病死率为4.86%,其中摄入不足性低钠血症12例,急性脊髓高住损伤5例,心衰伴低钠血症1例,肿瘤性低钠血症1例.结论:低钠血症是ICU危重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摄入不足、急性脊髓高位损伤、心力衰竭和心肺复苏后综合征,重视预防、积极救活可降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从而降低危重病患者病死率.

    作者:何超;李文放;林兆奋;杨兴易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应用心衰超声指数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

    目的:采用综合超声心动图多项参数的心衰超声指数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客观和量化的指标.方法:前瞻性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6例(心衰组),正常者24例(时照组),所有入选者进行心衰超声指数的评分,并将该评分与同期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进行比较,同时评价其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1)心衰超声指数值在心衰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当心衰超声指数值大于≥3时,其诊断慢性有症状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91.4%、96.8%及80.0%.(2)相关性分析表明心衰超声指数值与Log NT-ProBN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86,P<0.01).(3)NYHA Ⅰ、Ⅱ、Ⅲ、Ⅳ级患者的心衰超声指数值分别为1.80±0.80、3.66±1.49、4.96±2.09和6.07±1.78,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心衰超声指数来诊断慢性心衰及客观评价其严重程度是可行的,心衰超声指数作为综合评价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个新指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戴敏;杨俊华;周炳元;王如兴;羊镇宇;吴小庆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内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弥散加权成像特点

    目的:研究内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弥散加权成像(DWI)特点.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07年12月,对入住我院的中风患者,经头颅MRI检查(常规MRI+DWI)证实为皮层下梗死的患者,根据内侧分水岭梗死的影像学模版分类为融合型内侧分水岭梗死(CIWI)和部分型内侧分水岭梗死(PIWI),并对脑血管痛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18例患者符合内侧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CIWI 5例,PIWI13例.7例有颈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其中PIWI 5例,CIWI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EI吸烟4例,CIWI吸烟3例.结论:内侧分水岭区脑梗死颈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心脏病发病率高.CIWI表现为侧脑室旁内分水岭区大块融合的病灶,而PIWI表现为侧脑室旁内分水岭区小块不连续病灶,多发PIWI可表现呈串珠样.

    作者:杨晓凯;林一均;叶华;王耀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大肠癌247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大肠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7例大肠癌住院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库,分析大肠癌患者临床预后因子与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247例大肠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04±0.87)岁,经分组统计分析,城市组与农村组大肠癌住院患者在病理类型差异存在显著性(X<'2>=9.708,p=0.046),在年龄方面差异也存在显著性(X<'2>=5.211,P=0.022),两组的各病理类型中城市组的高分化腺癌发生率较农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选取年龄≥65岁者)与非老年组(选取年龄<65岁者)进行分析,R×C列联表统计显示,在肿瘤的大体类型差异存在显著性(X<'2>=8.341,P=0.039),老年组在症状时间(3~6个月)上的发生率比非老年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城市高龄人群大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高龄人群,提示饮食结构的变化可能是大肠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瑾;丁彦青;邓永键;郑普生;胡桂周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人脱细胞羊膜移植物用于兔膀胱切除修复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脱细胞羊膜(HAM)移植物用于兔膀胱重建的效果.方法:用物理和酶消化方法制备人脱细胞羊膜,将12只兔行半个膀胱切除后用人脱细胞羊膜移植物进行修补,另外6只兔行半个膀胱切除后单纯缝合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2、4、8周测定膀胱容量并取膀胱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应用人脱细胞羊膜行兔膀胱重建术后,实验组与时照组2、4、8周膀胱大容量(Volmax)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术前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膀胱容量均缩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组织学观察,2周时人脱细胞羊膜即已吸收降解,膀胱移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开始形成,炎性反应明显;4、8周后膀胱的三层结构明显,炎性反应轻微,接近正常兔膀胱.而对照组仅2周时有轻微炎性反应,4、8周炎性反应消失.膀胱三层结构均正常.实验组大多数重建膀胱均有结石形成(8/11),对照组仅1例结石形成(1/6).结论:人脱细胞羊膜作为膀胱移植物进行膀胱修补吸收降解迅速,移行细胞和膀胱平滑肌细胞可在移植物支架上再生,可以用做组织工程膀胱的支架材料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振显;庞国勋;宋永周;陈康宁;蔡文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鼻腔黏膜应用含肾上腺素的丁卡因对全身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明确在行鼻内镜(ESS)手术时,全身麻醉状态下应用含有1:10000肾上腺素的丁卡因行鼻黏膜表面麻醉时是否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择期行ESS患者30例,ASA Ⅰ级,随机分为两组.全身麻醉后组1用含有1:10000肾上腺素的1%丁卡因纱条填塞法行鼻黏膜表面麻醉,组2同法用不含肾上腺素的1%丁卡因行鼻黏膜表面麻醉.纱条填塞后的10 min内,每隔1 min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两组在表面麻醉前后的SBP、DBP、MAP均无显著改变(P>0.05).组1在表面麻醉后的1~3 min内HR出现一过性增快(P<0.05),随后恢复至填塞前水平;而组2未出现上述HR变化.结论:在适当的全麻深度下,采用含有肾上腺素的丁卡因行鼻黏膜表面麻醉时不会出现显著的低血压,可安全应用于健康成年人.

    作者:李小葵;宋晓红;李天佐;张罗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怡诺思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怡诺思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0例抑郁症患者分为怡诺思组帕罗西汀组,治疗6周.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怡诺思组有效率86.6%.帕罗西汀组有效率80%,两组疗效相仿.但在治疗2周末时,怡诺思组HAMD减分率下降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怡诺思和帕罗西汀抗抑郁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

    作者:符慧;林春湖;林怀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结节方面的意义

    甲状腺结节在临床上并非少见,曾有人估计约4%的成人可发生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的性质非常多样,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等良性病变.

    作者:秦长春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