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锦标;彭彪;曹志恺;全伟;肖国才;谢伟;钟文军;吕建平;罗冬冬;丁正斌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恶性肿瘤的病死率中胃癌居第二位[1].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根治胃癌的有效方法,然而,仅有30%~40%的胃癌患者可能通过单纯的手术治疗而获得治愈,大部分患者死于肿瘤的再发或远处转移[2].寻求手术以外的途径治疗胃癌的转移、复发成为了胃癌综合治疗的重点和热点.
作者:肖子理;沈志勇;倪醒之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5例子宫肌瘤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10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5~135 min,平均70 min,术中失血量20~450mL,平均110mL,术后住院4~8 d,平均6 d,无并发症及副损伤发生.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出血少、康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作者:罗冰;陈斌;李瑛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RS-1型多系统电脑治疗仪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住院分娩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RS-1型多系统电脑治疗仪进行电脑子宫复旧治疗,对照组用人工宫底按摩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第三产程后2 h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和尿潴留、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产妇第三产程后2 h内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13.952 8,P<0.01),产后24 h出血量亦明显低于对照组(t=7.7600,P<0.01),产妇尿潴留和便秘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x2=5.765 8,P<0.05;x2=4.439 9,P<0.05).结论:RS-1型多系统电脑治疗仪可以明显减少产妇产后出血,减少产后尿潴留和便秘的发生,降低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家珍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为探讨接触性头痛与鼻解剖变异之间的关系,现将颅骨解剖及影像学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楼正才;何建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早期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肠道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SAP患者21例为SAP组,1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各组患者入ICU时行APACHEⅡ、Marshall及肠功能评分.收集患者入ICU后3 d内的血、痰、尿、引流物标本行细菌学检查.检测入ICU时血清PCT及D-乳酸浓度,同时对PCT与肠功能评分、D-乳酸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评价PCT对SAP合并肠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SAP组入ICU的3 d内仅2例合并细菌感染.SAP组APACHE Ⅱ、Marshall及肠功能评分、D-乳酸及PCT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均P<0.01).PCT与D-乳酸、肠功能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PCT≥2.25ng/LE时预测SAP合并肠功能障碍的价值好.结论:SAP早期血清PCT即升高,PCT升高与肠道功能障碍(渗透性增加)密切相关.
作者:蔡敏捷;赖添顺;郭振辉;唐柚青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组织中CD105的表达特征及其与预后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根治切除术的石蜡包埋标本100例,用CD105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CD105)定量计数,并与相应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和无病生存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组织内CD105染色阳性率为100%(100/100);癌旁肝硬化组织内染色阳性率为40.6%(28/69):癌旁正常组织染色阳性率为4%(4/100);非肝癌患者正常肝组织无阳性染色.肿瘤内MVD-CD105数值与TNM分期、有无静脉侵犯呈正相关(P<0.05).将肿瘤组织内MVD值的均数作为分界,高MVD-CD105组较低MVD-CD105组的无病生存期明显降低(P<0.01);癌旁肝硬化组织内CD105阳性组的无病生存期较阴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肝癌患者肝组织中CD105主要表达在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硬化组织中:肿瘤内MVD-CD105能准确地评价肿瘤新生血管,预测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癌旁肝硬化组织中CD105的阳性表达可能与癌变相关,CD105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癌血管治疗的靶点.
作者:曹永新;彭玉龙;张健;郭琳琅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通过分析剖宫产时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探讨子宫捆绑术在防治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期间的所有剖宫产术中行改良的子宫捆绑术防治子宫收缩乏力的病例临床资料.结果: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产妇总数7256例,产后出血557例,占7.67%,剖宫产3824例,行子宫捆绑术28例,无一例子宫全切.子宫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高达82.14%(23/28),其主要原因是子宫过度膨胀、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及子宫自身因素.剖宫产时出现子宫收缩乏力经药物加强宫缩、按摩子宫等措施效果不显著,出血多甚至危及产妇生命时,宜即行子宫捆绑术强制收缩子宫,压迫血窦而减少出血,从而避免子宫切除,保留生育能力.结论: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积极处理子宫收缩乏力是防治产后出血的基本方法,加强产检能预防妊娠并发症而减少产后出血.子宫捆绑术不失为剖宫产时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的积极防治措施,操作简便、安全,尤其适合无抢救条件的基层医院.
作者:江燕萍;文政伟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周,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TAA)制成大鼠肝硬化模型3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组),左旋精氨酸(L-Arg)(L-Arg组)、左硝基精氨酸甲基酯(L-NAME)(L-NAME组)各10只,各2周.测定门静脉压力(PVP)、血浆NO、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和内毒素(ETX)含量,观察回肠膜病理改变.结果:NS组大鼠肠黏膜损伤指数、PVP、NO、DAO、D-LA和ETX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L-Arg组上述指标较NS组显著升高(P<0.05),L-NAME组上述指标较NS组显著下降(P<0.05),各指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门静脉压力升高是导致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升高的直接因素,而ETX和NO的升高维持了门静脉的高动力循环,降低NO水平可改善高动力循环,对肠黏膜通透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谊;张启瑜;廖毅;施红旗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现状.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向广州市某城区2所小学高年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对1200名学生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有效应答率为92.5%.调查表明,出现身体不适时,只有37.1%的居民表示首先会选择就诊,55.8%表示首先采用自行处理的方法,此外还有7.1%的居民表示一般不予理会(男性9.7%,女性4.9%).不就诊者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能自我解决(35.5%)或问题不严重(32.9%),此外的原因还有医疗费用高(14.7%)、家庭经济困难(9.2%)、不方便(6.5%)和路途远(1.2%).在对就诊医院的选择方面,有86.2%居民愿意选择中大型医院,选择社区医院或小诊所的仅为13.8%.家庭收入对居民对就诊医院的选择有影响.调查者中有14.3%表示从来没有体检过,其中男性16.6%,女性12.4%.结论:广州市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不足,尤其是低收入者以及男性人群.
作者:陈敏敏;林锦彦;林彬彬;李贵喜;陈清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8年12月,将胆道镜技术应用于627例胆道结石患者的术中、术后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谭黄业;樊献军;张力峰;韦小波;肖咏梅;李凌雯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手术后97%以上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不全,需要适当地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且用药繁多,所以微泵在临床中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我院使用的微泵由浙江大学医学仪器厂生产.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总结一些微泵使用的经验,现将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静;金熙熙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手外科麻醉及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5~12岁手外科手术患儿,其中骨骼伤23例,软组织伤37例.分为A、B两组,A组31例,静脉留置针腋路臂丛神经穿刺,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连续臂丛阻滞麻醉,术毕带留置针回房,间断给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B组29例,盐酸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术毕自控静脉镇痛.记录分析两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及相关费用.结果:两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较多(P<0.05),B组麻醉相关费用较高(P<0.05).结论: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科麻醉及术后镇痛,安全、高效、简便、价廉,值得推广.
作者:周荣苍;张智勇;才素芬;曹喆峰;杨东红;杜宁;张福海 刊期: 2009年第14期
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我们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四肢传染性软疣48例,全部病例未见复发.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长街;曾凡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低级别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65例低级别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回顾性分析,探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肿瘤生长部位、手术切除程度及个体化综合治疗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显微镜下病灶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23例,11例大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结果:按WTO分类Ⅰ~Ⅱ级,星型细胞瘤37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1例,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3例,少枝胶质细胞瘤9例,少突星形细胞瘤3例,间变性胶质细胞瘤2例.随访1个月至3年,平均23个月,术后早期出现偏瘫6例,失语3例,术后随访3个月后,偏瘫3例、失语2例;46例术前有继发性癫痫病例,29例术后无癫痫发作,8例仍需服药,但癫痫发作明显减少,4例癫痫症状未见好转,5例失随访.结论:低级别胶质瘤是胶质瘤中预后相对较好的类型,显微外科可以提高术中对肿瘤边界的分辨及肿瘤的切除率,为下一步综合治疗提供可靠保障,对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骆锦标;彭彪;曹志恺;全伟;肖国才;谢伟;钟文军;吕建平;罗冬冬;丁正斌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MSCT对肝转移瘤(HM8)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3例HMs患者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多层螺旋CT(MSCT)平扫,然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结果:平扫发现病灶78个:增强扫描于动脉期发现病灶102个、门脉期发现病灶105个.对直径<1 cm的病灶检出,动态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P<0.05).CT表现: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按强化病灶数目多少分别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弥漫性强化、不均匀强化、无强化.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显示率达100%;对4级以上肝动脉显示14例,显示率为60.9%.门静脉显示: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为较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能提高HMs的检出率.动态增强扫描在检出率方面优于平扫,尤其在直径<1 cm病灶的检出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王志强;李涛;谭华绣;李庆;张忠山;唐垂祥;周定中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血液常规检验是为重要和普及的检验项目之一,但由于各实验室的人员素质的不同,使各实验室之间,甚至同一室的检测结果往往差异较大,如何提高人员的素质,确保血常规检验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曾素根;贾永前;黄玉霞;庄利芳;江虹;粟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的骨髓抑制与远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接受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方案全身联合化疗至少3周期的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了解化疗期间出现的骨髓抑制对远期疗效的预测作用.结果:0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99 d,Ⅰ~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581 d,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65 d,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骨髓抑制组(G 1-4)和无骨髓抑制组(G 0)比较,中位生存时间(558 d vs 299 d)、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对于进展期胃癌,化疗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抑制与远期生存时间的延长明显相关,而未出现中性粒细胞抑制可能提示药物剂量的不足.
作者:陈志刚;邹征云;朱梅;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急性自发性脑干出血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分析20例急性自发性脑干出血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除了常规降颅压,控制血压,防治并发症,支持对症治疗以外,均给予机械通气.观察机械通气治疗前后呼吸指标的变化,并观察机械通气对急性自发性脑干出血预后的影响.结果:20例急性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机械通气治疗24 h后各项指标包括R、血pH、PaO2、PaCO2、SaO2与机械通气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其中好转出院14例(70%),自动出院4例(20%),死亡2例(10%).结论:急性自发性脑干出血并发呼吸衰竭早期行机械通气可明显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生存率.
作者:朱刚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量化研究前列腺按摩疼痛规律.方法:6个月有62例受检者接受103次前列腺按摩,其中分别有30例和11例接受2次和3次按摩.每位受检者均对每次按摩疼痛指数进行打分和检查前列腺液常规.结果:3次按摩疼痛指数分别为7.0±2.0、5.7±2.0和4.5±2.7,3次按摩疼痛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疼痛指数和前列腺液常规检测结果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前列腺按摩时疼痛指数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但受检者随着按摩次数增加其疼痛指数有减低的趋势.
作者:程洁敏;姜海洋;邓英太;林杨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过程中单核细胞体积(MOV)、浆核比(MO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Gen.S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体积、高频传导、激光散射技术,测定122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其中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40例、B级45例、C级37例)及109例健康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白细胞(WBC)总数和MOV、MOC及它们各自的平均分布宽度(SD).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患者WBC和MOC明显降低(P<0.01),MOV、MOV-SD及MOC-SD明显增大(P<0.01).与Child-Pugh A级比较,Child-Pugh B 级和C级的MOV、MOV-SD、MOC-SD均明显增大,MOC明显降低(P<0.05或P<0.01).Child-Pugh B级和C级间各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肝硬化过程中MOV及MOC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变化的幅度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关.检测MOV及MOC的相关参数,对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吕美艳;王明山;周武;金艳慧 刊期: 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