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硬化患者单核细胞体积及浆核比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吕美艳;王明山;周武;金艳慧

关键词:肝硬化, 单核细胞体积, 浆核比, Child-Pugt分级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过程中单核细胞体积(MOV)、浆核比(MO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Gen.S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体积、高频传导、激光散射技术,测定122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其中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40例、B级45例、C级37例)及109例健康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白细胞(WBC)总数和MOV、MOC及它们各自的平均分布宽度(SD).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患者WBC和MOC明显降低(P<0.01),MOV、MOV-SD及MOC-SD明显增大(P<0.01).与Child-Pugh A级比较,Child-Pugh B 级和C级的MOV、MOV-SD、MOC-SD均明显增大,MOC明显降低(P<0.05或P<0.01).Child-Pugh B级和C级间各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肝硬化过程中MOV及MOC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变化的幅度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关.检测MOV及MOC的相关参数,对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P73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P7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2例大肠癌组织标本,腺瘤10例,淋巴结转移灶34例,肝转移灶16例,癌旁正常组织10例,通过免疫组化PV-9000通用型二步法检测P73在上述标本中的表达,分析P73在原发灶,转移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P7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在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0%,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淋巴结转移灶阳性表达率为71%,肝转移灶阳性表达率为75%,P73在原发灶与腺瘤、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P73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结肠癌的Dukes分期及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有关,而与肿瘤的大小、年龄、性别、组织分型、肿瘤部位、病理分型无关.结论:P73的高表达参与大肠癌的形成、发展、侵袭和转移有关.P73有可能作为大肠癌预后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邹德龄;王锡山;陈洪生;林树森;尤琦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MRI测量肝体积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MRI对肝脏体积测量的准确度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MRI肝脏扫描,其中一组8例行原位肝移植术,一组22例,均为肝肿瘤,接受肝右叶切除术.在T2压脂序列上测量全肝或肝右叶体积,将结果与手术后水浸法得出的肝体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RI测量全肝及肝右叶平均体积分别为(862.3±199.7)mL、(644.5±122.6)mL,水浸法测得全肝及肝右叶体积分别为(841.3.±156.3)mL、(621.7±115.2)mL.两种方法所测结果经配对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误差平均-8.49%~8.93%.结论:MRI可较准确地测量肝脏体积,具有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加胜;柏根基;祁付珍;李迎春;王家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胸腔镜辅助下漏斗胸矫治术的护理

    目的:探讨20例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20例漏斗胸患者行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术前心理护理,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加强呼吸道护理,采取合理止痛及指导康复期活动等护理措施.结果:所有病例无术后呼吸道、心血管等并发症出现,住院7~12 d均痊愈出院.结论:对胸腔镜辅助下微创Nuss术患者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可确保手术成功,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包德意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昂丹司琼与托烷司琼在预防全身麻醉下妇科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2种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预防全身麻醉下妇科腔镜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妇科100例行择期腔镜手术的患者并分为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手术结束前30min给A组患者静脉注射4mg昂丹司琼,给B组患者静脉注射2mg托烷司琼.记录术后24h内PONV的发生情况,例如手术持续时间、给药至第一次发生恶心或呕吐的时间,两组出现恶心、呕吐的人数.结果:术后24h内昂丹司琼和托烷司琼完全抑制PONV的有效率分别为72.0%和70.0%,术后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8.0%和22.0%,术后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2.0%和14.0%.完全抑制PONV的有效率、术后恶心发生率及术后呕吐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首次出现恶心或呕吐的时间B组明显长于A组(P<0.05).术后24h内均未观察到与抗呕吐药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mg或托烷司琼2mg均能有效预防PONV1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黄俊伟;伍淑韫;关柏锐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桡骨小头骨折行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疗效分析

    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多以桡骨小头切除及克氏针固定或人工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术来治疗.2004-2006年.我院对收治的18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潘进;张锦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他克莫司对人HaCaT细胞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表达调控的研究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合成与分泌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hvmus and activation regulated chemokine,TARC)的影响,以及他克莫司对TARC mRNA表达的作用.方法:HaCaT细胞分为他克莫司处理组和不予任何处理的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培养HaCaT细胞培养基中TARC蛋白的水平;采用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培养HaCaT细胞的TARC mRNA表达水平.结果:他克莫司可显著抑制培养HaCaT细胞TARC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在他克莫司浓度分别为10-10、10-8和10-6moL/L时,抑制率分别为9.4%、28.7%和40.9%.他克莫司也可显著抑制TARC mRNA的表达.对TARC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和TARC mRNA表达的抑制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他克莫司对人角质形成细胞TARC蛋白和mRNA的抑制说明TARC是他克莫司发挥免疫抑制的作用靶点.

    作者:许剑荣;唐绍生;孙广政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中药熏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跟腱挛缩症43例

    目的:通过观察康复训练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跟腱挛缩的疗效,以总结经验提高临床对跟腱挛缩症的治愈率.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采用中药熏蒸配合康复训练对43例跟腱挛缩患者进行治疗,治疗2-6个疗程,每个疗程10 d,平均治疗3个疗程.结果:随诊5个月~1年,平均为8个月,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体优良率90.7%.结论:中药熏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跟腱挛缩安全可靠,愈后复发率低,疗效较满意.

    作者:宋小青;叶佐荣;陈丹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B-flow技术在乳腺纤维腺瘤检查的应用

    目的:探讨二维血流显像技术在超声诊断乳腺纤维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纤维腺瘤的灰阶血流(B-flow)与高频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B-flow技术在乳腺纤维腺瘤的血流检出率及血流信号优良率显著高于CDFI(P<0.01).结论:B-flow技术可更清晰和更全面地观察乳腺纤维腺瘤内部血流及血管形态,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林苏琼;杨乐平;沈嫱;孙鹏涛;王景彩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老年血脂异常患者的调脂治疗现状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群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积极治疗老年人的血脂异常对心血管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次全国血脂调查结果公布使人们对血脂控制情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调脂治疗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者:顾华丽;秦明照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高血压患者之健康子女胰岛素抵抗及血清脂联素的变化

    目的:研究具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健康子女的胰岛素抵抗及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初步探讨其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具有不同高血压家族史的健康子女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父母一方患高血压的30例为单亲组;父母双方均患高血压的30例为双亲组;选择父母双方均无高血压的30例为对照组.受试者空腹抽肘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放免法测定空腹胰岛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双亲组、单亲组研究对象胰岛素抵抗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双亲组胰岛素抵抗水平较单亲组高,(P<0.01).双亲组、单亲组血清脂联素较对照组低(P<0.01),同时双亲组较单亲组低(P<0.05).双亲组、单亲组胰岛素抵抗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呈Spearman负相关.结论:具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健康子女,在未发生高血压之前已经存在胰岛素抵抗和低脂联素血症.这可能是高血压发生的原因,而不是高血压的后果.提示具有胰岛素抵抗与低脂联素血症的健康子女将来更易患高血压,为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常瑜;王修卫;杨忠玺;傅增泮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一氧化氮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周,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TAA)制成大鼠肝硬化模型3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组),左旋精氨酸(L-Arg)(L-Arg组)、左硝基精氨酸甲基酯(L-NAME)(L-NAME组)各10只,各2周.测定门静脉压力(PVP)、血浆NO、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和内毒素(ETX)含量,观察回肠膜病理改变.结果:NS组大鼠肠黏膜损伤指数、PVP、NO、DAO、D-LA和ETX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L-Arg组上述指标较NS组显著升高(P<0.05),L-NAME组上述指标较NS组显著下降(P<0.05),各指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门静脉压力升高是导致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升高的直接因素,而ETX和NO的升高维持了门静脉的高动力循环,降低NO水平可改善高动力循环,对肠黏膜通透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谊;张启瑜;廖毅;施红旗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疑难配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输血前交叉配血是保障安全输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日常工作中,有时会碰到交叉配血有困难的时候,现将我中心2002-2008年所遇到的96例疑难配血回顾性分析如下,供同行参考.

    作者:涂源泉;郭萍;何跃;朱祥明;苏品璨;陈璐;赵杨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再次抗青光眼术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再次抗青光眼术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的效果.抗青光眼术后复发高眼压19例(19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情况.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眼压平均为(16.6±3.4)mmHg,用药种类平均为(0.8±0.5)种,眼压控制成功率达84.62%(16眼),可见Ⅰ、Ⅱ型的功能性滤泡.视力维持不变.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能够有效控制眼压,并发症少,是抗青光眼术后复发高眼压患者再次手术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

    作者:陆华文;麦丹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伴t(8;21)异常白血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粒细胞肉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1例15岁伴有t(8;21)异常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后缓解情况.方法:患者经TA方案诱导化疗达到完全缓解,继续强化巩固治疗3个疗程后行同胞HLA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结果:患者移植后7个月因左膝关节疼痛再次入院,局部髂骨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粒细胞肉瘤的诊断.骨髓涂片及原位杂交术检测AML1/ETO基因证实骨髓仍然缓解.予以中剂量A-rac化疗后出院,在院外随访过程中死亡.结论:此为首例伴有t(8;21)异常白血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髓外粒细胞肉瘤的报道.

    作者:郭荣;杜欣;翁建宇;陆泽生;罗成伟;吴穗晶;邓程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胎儿腹腔囊肿25例产前诊断分析

    目的:总结对胎儿腹腔囊肿性质、产前诊断处理及对预后分析.方法:对25例超声诊断腹腔囊肿的胎儿行脐血穿刺及囊肿液穿刺,明确诊断,新生儿及时治疗,观察预后.结果:1例肠系膜囊肿,1例巨膀胱,2例脐尿管囊肿,4例胎粪性腹膜炎假性囊肿,5例卵巢囊肿,12例肾囊性病变,其中3例双侧多囊肾,3例单侧单纯性肾囊肿,6例单侧肾囊性发育不良.25例中9例引产,包括胎死宫内1例,染色体异常2例,放弃治疗6例.结论:胎儿腹腔囊肿多数预后良好,积极正确的产前诊断处理及小儿外科手术治疗为患儿提供更大的生存机会.

    作者:麦明琴;钟燕芳;尚宁;何文巧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辅助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124例子宫肌瘤患者,其中观察组63例在行子宫肌瘤剔除前先行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然后行子宫肌瘤挖出术,对照组61例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64.20±22.78)mL,对照组为(95.52±25.82)mL;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5.08±10.65)min,对照组为(62.70±12.58)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01);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发热病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腹痛的病例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随访两组月经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可减少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时的手术出血量,术后恢复快,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蒋本贵;张春玉;张伟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RS-1型多系统电脑治疗仪治疗产后出血的疗效

    目的:探讨RS-1型多系统电脑治疗仪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住院分娩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RS-1型多系统电脑治疗仪进行电脑子宫复旧治疗,对照组用人工宫底按摩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第三产程后2 h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和尿潴留、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产妇第三产程后2 h内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13.952 8,P<0.01),产后24 h出血量亦明显低于对照组(t=7.7600,P<0.01),产妇尿潴留和便秘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x2=5.765 8,P<0.05;x2=4.439 9,P<0.05).结论:RS-1型多系统电脑治疗仪可以明显减少产妇产后出血,减少产后尿潴留和便秘的发生,降低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家珍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妊娠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产后出血4例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孕产妇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效果.方法:采用积极补充血容量,尽早查找产后出血的原因针对病因及时处理,按摩子宫,宫缩剂止血,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促子宫收缩,剥离取出粘连胎盘及宫腔填纱止血等常规方法治疗,因HIV感染孕产妇免疫力下降应用联合广谱抗生素预防机会性感染.同时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严格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防范职业暴露.结果:4例HIV感染孕产妇(2例严重产后出血)全部抢救成功,无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治愈出院,医务人员无职业暴露发生.结论:应用常规的产后出血治疗方法对HIV感染孕产妇产后出血进行治疗,效果良好,因HIV感染孕产妇免疫力下降应予联合广谱抗生素预防机会性感染.工作中严格执行普遍性防护原则,可把职业暴露的发生降到低程度.

    作者:庞俊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低级别胶质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65例

    目的:探讨低级别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65例低级别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回顾性分析,探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肿瘤生长部位、手术切除程度及个体化综合治疗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显微镜下病灶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23例,11例大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结果:按WTO分类Ⅰ~Ⅱ级,星型细胞瘤37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1例,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3例,少枝胶质细胞瘤9例,少突星形细胞瘤3例,间变性胶质细胞瘤2例.随访1个月至3年,平均23个月,术后早期出现偏瘫6例,失语3例,术后随访3个月后,偏瘫3例、失语2例;46例术前有继发性癫痫病例,29例术后无癫痫发作,8例仍需服药,但癫痫发作明显减少,4例癫痫症状未见好转,5例失随访.结论:低级别胶质瘤是胶质瘤中预后相对较好的类型,显微外科可以提高术中对肿瘤边界的分辨及肿瘤的切除率,为下一步综合治疗提供可靠保障,对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骆锦标;彭彪;曹志恺;全伟;肖国才;谢伟;钟文军;吕建平;罗冬冬;丁正斌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远期疗效与术中病理分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与术中病理分型的关系,为腰椎间盘后路手术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3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病例选择条件:均为下腰椎单节段突出,侧突型,不伴有椎管狭窄及腰椎不稳.随访7~15年,平均9.6年.根据术中所见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形态及纤维环破损大小,将椎间盘突出症分为四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术后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椎间盘髓核突出较大,纤维环破损较小者,术后疗效佳,复发率低,髓核突出较小或纤维环破损大者,术后疗效差,复发率高.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与术中病理分型有密切的联系.必须严格遵守手术的适应症.对临床症状较轻、间盘突出较小且突出物基底较宽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开放式手术.椎间盘突出摘除术中除应注意保持脊柱骨性结构的稳定性,还应尽量避免过多地破坏椎间盘纤维环的完整性.

    作者:陆晓生;彭昊;凌尚准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