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明琴;钟燕芳;尚宁;何文巧
目的:观察再次抗青光眼术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的效果.抗青光眼术后复发高眼压19例(19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情况.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眼压平均为(16.6±3.4)mmHg,用药种类平均为(0.8±0.5)种,眼压控制成功率达84.62%(16眼),可见Ⅰ、Ⅱ型的功能性滤泡.视力维持不变.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能够有效控制眼压,并发症少,是抗青光眼术后复发高眼压患者再次手术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
作者:陆华文;麦丹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从细胞凋亡和细胞内钙调节的角度探讨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阻断剂--氯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机制.方法:采用阿霉素腹腔注射造心衰模型,分为心衰组与治疗组,治疗组给予氯沙坦干预.同期选择8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检测血清中CPK、CK-MB及LDH的含量.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组织匀浆中Ca2+的变化.结果:心衰组与治疗组相比,心肌细胞损伤明显,并可见凋亡小体.心肌组织中CPK、CK-MB和LDH活力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心衰组心肌组织中的Ca2+含量升高(P<0.01):治疗组与心衰组相比Ca2=显著降低(P<0.01).结论:心力衰竭过程中发生了心肌细胞凋亡,氯沙坦可有效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使心肌超微结构受损减轻,心肌酶外漏减少.心衰时心肌组织匀浆中Ca2+增加,可能是肌浆网钙泵活性受损.氯沙坦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及Ca2+超载有积极逆转心肌受损,改善心衰进程作用.
作者:邱红;朱红枫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观察1例15岁伴有t(8;21)异常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后缓解情况.方法:患者经TA方案诱导化疗达到完全缓解,继续强化巩固治疗3个疗程后行同胞HLA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结果:患者移植后7个月因左膝关节疼痛再次入院,局部髂骨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粒细胞肉瘤的诊断.骨髓涂片及原位杂交术检测AML1/ETO基因证实骨髓仍然缓解.予以中剂量A-rac化疗后出院,在院外随访过程中死亡.结论:此为首例伴有t(8;21)异常白血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髓外粒细胞肉瘤的报道.
作者:郭荣;杜欣;翁建宇;陆泽生;罗成伟;吴穗晶;邓程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观察银翘清心汤为主联合西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的62例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以西药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加用银翘清心汤(由苦参、丹参、玄参、赤芍、炙甘草、麦冬、薤白、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川芎、大青叶等组成)治疗.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综合疗效及主要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等.结果:中西医结合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2.5%、90.6%,对照组分别为43.3%、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心悸、胸闷或胸痛、气短、乏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除乏力外,中西医结合组其他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能明显改善心悸、胸闷或胸痛、气短等主要症状,而且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措施.
作者:何汉钦;林锐金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内脏脂肪容积和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内脏脂肪容积,分为非内脏肥胖组和内脏肥胖组,均采用CT在L4-5水平扫描,进行皮下及内脏脂肪容积测定;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测定相关的人体指标、空腹血生化检查.结果:肥胖组内脏脂肪容积平均值为132.10 cm2,非肥胖组内脏脂肪容积平均值为72.32 cm2:内脏肥胖组比非肥胖组甘油三酯水平增高;内脏肥胖组IR平均值为2.60,非肥胖组IR平均值为1.22,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显著相关,其中内脏脂肪是IR的大影响因素.结论:内脏脂肪容积是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影响因子.
作者:步军;张扬;陈辉;梁治平;黄结玲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麻醉及局部麻醉在眼科手术中的序贯应用效果.方法:80例眼科手术患者分为单纯局部浸润麻醉组(S组)和氯胺酮全身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序贯组(M组),比较入室时、局部浸润时、手术开始时及术后5、30、60、120 min的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镇静评分(SS)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局部浸润时和手术开始时两组患者BP、HR较入室时升高(均P<0.01),且S组较M组高(P<0.05或P<0.01).术后各时间段两组BP较入室时均降低(均P<0.05),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组术后各时间段HR较入室时均升高(均P<0.01),且均高于同期的M组(P<0.05或P<0.01).M组术后各时间段HR较入室时均升高,但仅术后5 min时差异有显著性(P<0.01).局部浸润时至术后120 min,M组SS评分较S组高,VAS评分较S组低(均P<0.01).不同时点SpO2、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静脉小剂量氯胺酮麻醉后行局部浸润麻醉可有效减少注射局麻药时的疼痛反应,减少局部浸润阻滞时穿刺疼痛造成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局部浸润阻滞质量、减轻术后疼痛,能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作者:孙丽娜;于金玲;张成明;王森林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组织中CD105的表达特征及其与预后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根治切除术的石蜡包埋标本100例,用CD105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CD105)定量计数,并与相应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和无病生存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组织内CD105染色阳性率为100%(100/100);癌旁肝硬化组织内染色阳性率为40.6%(28/69):癌旁正常组织染色阳性率为4%(4/100);非肝癌患者正常肝组织无阳性染色.肿瘤内MVD-CD105数值与TNM分期、有无静脉侵犯呈正相关(P<0.05).将肿瘤组织内MVD值的均数作为分界,高MVD-CD105组较低MVD-CD105组的无病生存期明显降低(P<0.01);癌旁肝硬化组织内CD105阳性组的无病生存期较阴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肝癌患者肝组织中CD105主要表达在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硬化组织中:肿瘤内MVD-CD105能准确地评价肿瘤新生血管,预测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癌旁肝硬化组织中CD105的阳性表达可能与癌变相关,CD105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癌血管治疗的靶点.
作者:曹永新;彭玉龙;张健;郭琳琅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了解长期应用强的松所致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来我院收治的26例长期应用强的松所致病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长期应用强的松所致病理性骨折患者发病年龄17~82岁,平均(49.4±21.2)岁,女性多见,男性患者常合并长期吸烟饮酒史,平均应用强的松时间3~45个月,平均(12.2±5.8)个月,发病见于强的松平均每天用量大于7.5 mg的病例,骨折部位以椎骨多见,患者多无规律预防用药史.结论:长期应用强的松所致病理性骨折在临床多见,应予重视.
作者:叶伟龙;招卫乾;张文广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哮喘患者外周血核因子-kB(NF-kB)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80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常规吸入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吸入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2.5-5 mg/(kg·d),加入5%葡萄糖或葡萄糖盐液中分2次静滴,连用10 d.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抽取静脉血检测培养上清PBMC中NF-kB活性和血浆IL-10的水平,并进行日夜间症状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培养上清单核细胞(PBMC)中NF-kB活性和血浆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外周血培养上清PBMC中NF-kB活性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浆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或上升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日、夜间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d后日、夜间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Jp<0.05).结论:川芎嗪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L-10水平,使NF-kB活性降低,从而抑制气道炎症,缓解气道痉挛,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作者:潘法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合并慢性肾脏病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慢性肾脏病的孕妇资料,按1∶2配对发生或未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例共72例.比较孕前、妊娠早期、中期及怀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的临床指标,筛选有意义的指标并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孕前蛋白尿>0.5 g/24 h、妊娠中期平均动脉压升高以及妊娠20周后血尿酸增加是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测指标.结论:孕前蛋白尿、妊娠中期平均动脉压和怀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的血尿酸水平有助于诊断.
作者:钟清泉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新生儿使用的5号胃管的接口小,不能连接一次性引流袋,只能接注射器,胃管需持续引流,护士常要定期抽吸.我科用50 mL针筒设制了简易引流装置,便于连接小儿管接口,且引流效果好,现将制作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郑萍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MSCT对肝转移瘤(HM8)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3例HMs患者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多层螺旋CT(MSCT)平扫,然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结果:平扫发现病灶78个:增强扫描于动脉期发现病灶102个、门脉期发现病灶105个.对直径<1 cm的病灶检出,动态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P<0.05).CT表现: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按强化病灶数目多少分别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弥漫性强化、不均匀强化、无强化.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显示率达100%;对4级以上肝动脉显示14例,显示率为60.9%.门静脉显示: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为较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能提高HMs的检出率.动态增强扫描在检出率方面优于平扫,尤其在直径<1 cm病灶的检出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王志强;李涛;谭华绣;李庆;张忠山;唐垂祥;周定中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修复体经技术室完成后在患者口内戴入,检查其是否符合各种对修复体的质量和设计要求即为试戴.固定类修复体在试戴过程中先要解决的是就位问题.也就是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就位障碍点的查找及消除.本人试用藻酸盐印模材内衬来显示固定修复体试戴时的就位障碍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在介绍如下.
作者:倪建强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血液常规检验是为重要和普及的检验项目之一,但由于各实验室的人员素质的不同,使各实验室之间,甚至同一室的检测结果往往差异较大,如何提高人员的素质,确保血常规检验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曾素根;贾永前;黄玉霞;庄利芳;江虹;粟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天麻素对戊四氮(PIZ)致痫大鼠脑内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10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6只),PTZ致痫组(PTZ组,24只),丙戊酸钠干预组(VPA组,24只),小剂量天麻素干预组(Gs组,24只)和大剂量天麻素干预组(Gb组,24只),每组再分4个时间点(12 h、48 h、5 d和7d).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D34的变化.结果:除对照组无痫样发作外,其余各组全部出现Racine分级Ⅳ~Ⅴ级痫样发作.PTZ组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周边细胞均有明显的TUNEL染色阳性表达,而干预组阳性细胞显著减少.MMP-9染色在PTZ组海马区血管有高表达,与VPA组、Gs组和Gb组比较IO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Z组CD34表达水平增高明显,与VPA组、Gs组和Gb组比较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大、小剂量天麻素和丙戊酸钠都能减轻PTZ致痫大鼠海马区血管的损伤,两种药物疗效相当.
作者:穆朝娟;张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临床治疗作用及特点.方法:将36例血清白蛋白含量低于35g/L的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分为两组,A组给予进口重组人生长激素4 IU,肌注,1次/2 d,疗程30 d,同时给予保肝、对症治疗,B组给予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方案与A组相同,并给予与A组相同的保肝、对症治疗药物.分别于治疗后15、30、60、90 d测定各项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后30 d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均上升;治疗后60 d两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升至高点,A组升高更明显;治疗后90 d A组仍维持高点水平,且肝功能好转,B组回降.结论:两种重组人生长激素均可明显提高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肝功能,进口重组人生长激素在中远期疗效方面更有优势.
作者:周梅花;孙大勇;赵亚刚;宋鸿;周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资料表明,因FD就诊的患者占消化专科门诊20%~40%,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量研究发现FD与胃电活动异常有关,临床常用药物疗效欠佳,我科2006年12月开始将胃肠起搏器应用于FD患者的治疗中,观察其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红霞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总结结肠癌并发急腹症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旨在提高该病一期手术治愈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共20例以急腹症为表现的结肠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中18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1例行一期切除吻合、盲肠造瘘术,1例行一期切除、远端封闭近端造瘘术,均治愈出院.结论:结肠癌并急腹症时术前易误诊,需认真采习病史,开拓思路,仔细鉴别则可提高术前确诊率.治疗上,术式的选择得当则可取得满意的效果.而术中肠道灌洗、新吻合技术的应用,术后全肠外营养的支持治疗更可提高一期切除吻合率.
作者:欧卫权;孙昕 刊期: 2009年第14期
1980年被正式命名的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是由5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共用EGF受体(EGFR),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家族一员.TGF-α广泛分布于肿瘤细胞、转化细胞、胚胎组织中,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亦有着重要作用.其受体分子靶向药物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能否有益于肺纤维化的治疗值得关注.
作者:李伟峰;李理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FHIT基因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与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胃癌组织、18例正常胃组织中FHIT基因外显子5、8的纯合性缺失和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FHIT蛋白阴性表达率及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率在胃癌组织中均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FHIT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与FHIT蛋白阴性表达有显著相关性(r=0.59,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可能是引起FHIT蛋白表达降低并进而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
作者:李冬霞;刘国庆;冯艳玲 刊期: 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