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红;朱红枫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临床治疗作用及特点.方法:将36例血清白蛋白含量低于35g/L的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分为两组,A组给予进口重组人生长激素4 IU,肌注,1次/2 d,疗程30 d,同时给予保肝、对症治疗,B组给予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方案与A组相同,并给予与A组相同的保肝、对症治疗药物.分别于治疗后15、30、60、90 d测定各项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后30 d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均上升;治疗后60 d两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升至高点,A组升高更明显;治疗后90 d A组仍维持高点水平,且肝功能好转,B组回降.结论:两种重组人生长激素均可明显提高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肝功能,进口重组人生长激素在中远期疗效方面更有优势.
作者:周梅花;孙大勇;赵亚刚;宋鸿;周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促进胃动力、抑制胃酸分泌的西药吗丁啉、法莫替丁配合中药柴芍术苓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38例,以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临床治愈18例,有效13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有效病例经6个月随访,复发2例,复发率为5.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确切,并可降低复发率.
作者:吴艳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和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围手术期近期出血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围手术期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吻合口出血8例,残胃黏膜损伤出血3例.多发性溃疡残留溃疡再出血1例,胃恒动脉漏诊再出血2例.7例再手术治疗,3例经胃镜下止血,4例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围手术期出血多是由于手术操作不当引起.手术的探查认真和仔细操作是预防的重要手段,正确估计病情和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能有效提高成功率.
作者:林铁汉;林凯鸿;黄泽宝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综合征行支架植入术的围手术期观察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2例上腔静脉综合征行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护理方式和特点.结果:1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均未见早期血管堵塞、支架移位等临床并发症发生.结论:熟悉掌握支架植入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护理特点,密切结合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能加强手术的效果和促进术后恢复.
作者:张丽敏;张艺;谭霞;钟勇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通过观察康复训练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跟腱挛缩的疗效,以总结经验提高临床对跟腱挛缩症的治愈率.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采用中药熏蒸配合康复训练对43例跟腱挛缩患者进行治疗,治疗2-6个疗程,每个疗程10 d,平均治疗3个疗程.结果:随诊5个月~1年,平均为8个月,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体优良率90.7%.结论:中药熏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跟腱挛缩安全可靠,愈后复发率低,疗效较满意.
作者:宋小青;叶佐荣;陈丹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总结结肠癌并发急腹症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旨在提高该病一期手术治愈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共20例以急腹症为表现的结肠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中18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1例行一期切除吻合、盲肠造瘘术,1例行一期切除、远端封闭近端造瘘术,均治愈出院.结论:结肠癌并急腹症时术前易误诊,需认真采习病史,开拓思路,仔细鉴别则可提高术前确诊率.治疗上,术式的选择得当则可取得满意的效果.而术中肠道灌洗、新吻合技术的应用,术后全肠外营养的支持治疗更可提高一期切除吻合率.
作者:欧卫权;孙昕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评估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辅助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124例子宫肌瘤患者,其中观察组63例在行子宫肌瘤剔除前先行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然后行子宫肌瘤挖出术,对照组61例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64.20±22.78)mL,对照组为(95.52±25.82)mL;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5.08±10.65)min,对照组为(62.70±12.58)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01);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发热病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腹痛的病例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随访两组月经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可减少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时的手术出血量,术后恢复快,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蒋本贵;张春玉;张伟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在较准确判断肿瘤内淋巴管侵犯的基础上,探讨淋巴管侵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应用D2-40单克隆抗体标记53例行根治性手术的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检查淋巴管侵犯发生的情况及淋巴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无瘤生存期的关系.结果:LVI发生率在N0、N1、N2组分别为21.4%(6/28)、44.4%(4/9)、68.8%(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VI为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T1-3N0M0期)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LVI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是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作者:冯卫能;谷力加;邓燕明;刘勇;郭少忠;王巍;张顺达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早期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肠道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SAP患者21例为SAP组,1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各组患者入ICU时行APACHEⅡ、Marshall及肠功能评分.收集患者入ICU后3 d内的血、痰、尿、引流物标本行细菌学检查.检测入ICU时血清PCT及D-乳酸浓度,同时对PCT与肠功能评分、D-乳酸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评价PCT对SAP合并肠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SAP组入ICU的3 d内仅2例合并细菌感染.SAP组APACHE Ⅱ、Marshall及肠功能评分、D-乳酸及PCT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均P<0.01).PCT与D-乳酸、肠功能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PCT≥2.25ng/LE时预测SAP合并肠功能障碍的价值好.结论:SAP早期血清PCT即升高,PCT升高与肠道功能障碍(渗透性增加)密切相关.
作者:蔡敏捷;赖添顺;郭振辉;唐柚青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因复杂,病情多变,在外科临床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本文就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因急性肠梗阻收治人院并行手术治疗的38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卢良声;庄永敬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比较股-股动脉人造血管旁路术在治疗注射毒品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与传统手术的优缺点.方法:对照1995年2月至2000年7月我科行股动脉单纯修补或病灶清创,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11例患者及2000年8月至2008年9月我科行病灶清创,Ⅰ期或Ⅱ期肌瓣转移修复,股-股动脉人造血管旁路术24例患者的愈后.结果:在2000年8月以后行股-股动脉人造血管旁路、肌瓣转移术后患者中,均未发生切口感染、下肢截肢、间歇性跛行等并发症.而之前以病灶清创,股动脉单纯修补或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的1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5例,发生率为45.5%.余6例患者后下肢缺血而截肢2例,发生例为18.1%,另2例发生间歇性跛行,发生率为18.1%.结论:在注射毒品致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手术方法中,股-股动脉经非感染区人造血管旁路术较传统手术方法有较大优势.
作者:邓健;匡斌;邓国三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内脏脂肪容积和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内脏脂肪容积,分为非内脏肥胖组和内脏肥胖组,均采用CT在L4-5水平扫描,进行皮下及内脏脂肪容积测定;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测定相关的人体指标、空腹血生化检查.结果:肥胖组内脏脂肪容积平均值为132.10 cm2,非肥胖组内脏脂肪容积平均值为72.32 cm2:内脏肥胖组比非肥胖组甘油三酯水平增高;内脏肥胖组IR平均值为2.60,非肥胖组IR平均值为1.22,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显著相关,其中内脏脂肪是IR的大影响因素.结论:内脏脂肪容积是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影响因子.
作者:步军;张扬;陈辉;梁治平;黄结玲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二维血流显像技术在超声诊断乳腺纤维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纤维腺瘤的灰阶血流(B-flow)与高频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B-flow技术在乳腺纤维腺瘤的血流检出率及血流信号优良率显著高于CDFI(P<0.01).结论:B-flow技术可更清晰和更全面地观察乳腺纤维腺瘤内部血流及血管形态,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林苏琼;杨乐平;沈嫱;孙鹏涛;王景彩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群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积极治疗老年人的血脂异常对心血管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次全国血脂调查结果公布使人们对血脂控制情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调脂治疗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者:顾华丽;秦明照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上消化道手术后的应用效果,并与其他营养支持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通过对我院近3年间共132例上消化道术后患者按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根据术后测定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指标,体重、肝转氨酶指标,淋巴细胞分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给予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否安全且较肠外营养具有优势.结果:通过对共132例术后患者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分析证实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术后患者营养状况改善,缩短术后康复周期,并发症发生率较肠外营养支持途径明显减低.结论:上消化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可行的、安全的,有助于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的改善,相对于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更加符合人体生理,有利于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减少了术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降低了术后肝功能异常等肠外营养的常见并发症,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周喜贵;胡杰亮;李发平;张鹏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新生儿使用的5号胃管的接口小,不能连接一次性引流袋,只能接注射器,胃管需持续引流,护士常要定期抽吸.我科用50 mL针筒设制了简易引流装置,便于连接小儿管接口,且引流效果好,现将制作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郑萍 刊期: 2009年第14期
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我们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四肢传染性软疣48例,全部病例未见复发.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长街;曾凡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总结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对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及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32个动脉瘤,术后动脉瘤腔100%闭塞者21例,95%闭塞者9例,90%闭塞者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死亡1例.术后26例随访3个月~2年无再出血.结论:对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作者:李真保;徐善水;方兴根;沈恒升;许安定;潘先文;江晓春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天麻素对戊四氮(PIZ)致痫大鼠脑内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10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6只),PTZ致痫组(PTZ组,24只),丙戊酸钠干预组(VPA组,24只),小剂量天麻素干预组(Gs组,24只)和大剂量天麻素干预组(Gb组,24只),每组再分4个时间点(12 h、48 h、5 d和7d).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D34的变化.结果:除对照组无痫样发作外,其余各组全部出现Racine分级Ⅳ~Ⅴ级痫样发作.PTZ组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周边细胞均有明显的TUNEL染色阳性表达,而干预组阳性细胞显著减少.MMP-9染色在PTZ组海马区血管有高表达,与VPA组、Gs组和Gb组比较IO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Z组CD34表达水平增高明显,与VPA组、Gs组和Gb组比较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大、小剂量天麻素和丙戊酸钠都能减轻PTZ致痫大鼠海马区血管的损伤,两种药物疗效相当.
作者:穆朝娟;张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为探讨接触性头痛与鼻解剖变异之间的关系,现将颅骨解剖及影像学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楼正才;何建国 刊期: 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