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肠内营养在上消化道手术后的应用

周喜贵;胡杰亮;李发平;张鹏

关键词:肠道营养, 上消化道手术, 肠外营养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上消化道手术后的应用效果,并与其他营养支持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通过对我院近3年间共132例上消化道术后患者按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根据术后测定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指标,体重、肝转氨酶指标,淋巴细胞分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给予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否安全且较肠外营养具有优势.结果:通过对共132例术后患者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分析证实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术后患者营养状况改善,缩短术后康复周期,并发症发生率较肠外营养支持途径明显减低.结论:上消化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可行的、安全的,有助于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的改善,相对于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更加符合人体生理,有利于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减少了术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降低了术后肝功能异常等肠外营养的常见并发症,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疑难配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输血前交叉配血是保障安全输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日常工作中,有时会碰到交叉配血有困难的时候,现将我中心2002-2008年所遇到的96例疑难配血回顾性分析如下,供同行参考.

    作者:涂源泉;郭萍;何跃;朱祥明;苏品璨;陈璐;赵杨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不同稀释液对高值血清肌酸激酶稀释测定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稀释液不同的稀释倍数对高值血清肌酸激酶(CK)稀释后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对线性范围内的高值血清CK用不同稀释液(蒸馏水、生理盐水、灭活血清、已知CK值的正常血清)不同的稀释倍数(稀释倍数为1∶2、1∶3、1∶4)进行稀释后检测.结果:用4种不同稀释液对高值血清CK稀释后检测结果较原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用蒸馏水和生理盐水稀释不同倍数后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用灭活血清和已知CK值的正常血清稀释不同倍数后检测结果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比较容易获得的4种稀释液直接作为高值血清CK的稀释液均不是理想的,其中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作为稀释液随着稀释倍数的改变,所测得值没有规律可循,不能作为高值血清CK的稀释液使用.灭活血清和已知CK值的正常血清作为稀释液随着稀释倍数的改变,其所测得值遵循一定的规律(即稀释后所测值为原值的1.09倍左右),能作为日常用来稀释高值血清CK的稀释液使用.

    作者:刘成忠;肖传宇;侯文华;谢强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低级别胶质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65例

    目的:探讨低级别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65例低级别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回顾性分析,探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肿瘤生长部位、手术切除程度及个体化综合治疗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显微镜下病灶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23例,11例大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结果:按WTO分类Ⅰ~Ⅱ级,星型细胞瘤37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1例,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3例,少枝胶质细胞瘤9例,少突星形细胞瘤3例,间变性胶质细胞瘤2例.随访1个月至3年,平均23个月,术后早期出现偏瘫6例,失语3例,术后随访3个月后,偏瘫3例、失语2例;46例术前有继发性癫痫病例,29例术后无癫痫发作,8例仍需服药,但癫痫发作明显减少,4例癫痫症状未见好转,5例失随访.结论:低级别胶质瘤是胶质瘤中预后相对较好的类型,显微外科可以提高术中对肿瘤边界的分辨及肿瘤的切除率,为下一步综合治疗提供可靠保障,对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骆锦标;彭彪;曹志恺;全伟;肖国才;谢伟;钟文军;吕建平;罗冬冬;丁正斌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冠脉斑块炎症反应及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冠心痛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冠状动脉炎症反应及其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5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患者纳入冠心痛(CHD)组,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1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7例,时照组30例为冠脉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者.所有对象造影前采集血标本以检测Lp-PLA2、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1)冠心病组血浆Lp-PLA2、hs-CRP均高于对照组(P<0.01).(2)AMI组与UAP组血Lp-PLA2、hs-CR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均高于SAP组(P<0.05);多支血管病变组血浆Lp-PLA2水平高于双支和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P<0.05).(3)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血浆Lp-PLA2水平与hs-CRP、Gensini积分水平呈显著相关(r=0.638,P<0.01;r=0.626,P<0.05).结论:血浆Lp-PLA2水平能反映冠脉炎症活动性状况,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作者:李海云;高大胜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鼻解剖结构与接触性头痛的关系

    为探讨接触性头痛与鼻解剖变异之间的关系,现将颅骨解剖及影像学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楼正才;何建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CD10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组织中CD105的表达特征及其与预后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根治切除术的石蜡包埋标本100例,用CD105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CD105)定量计数,并与相应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和无病生存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组织内CD105染色阳性率为100%(100/100);癌旁肝硬化组织内染色阳性率为40.6%(28/69):癌旁正常组织染色阳性率为4%(4/100);非肝癌患者正常肝组织无阳性染色.肿瘤内MVD-CD105数值与TNM分期、有无静脉侵犯呈正相关(P<0.05).将肿瘤组织内MVD值的均数作为分界,高MVD-CD105组较低MVD-CD105组的无病生存期明显降低(P<0.01);癌旁肝硬化组织内CD105阳性组的无病生存期较阴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肝癌患者肝组织中CD105主要表达在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硬化组织中:肿瘤内MVD-CD105能准确地评价肿瘤新生血管,预测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癌旁肝硬化组织中CD105的阳性表达可能与癌变相关,CD105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癌血管治疗的靶点.

    作者:曹永新;彭玉龙;张健;郭琳琅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桡骨小头骨折行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疗效分析

    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多以桡骨小头切除及克氏针固定或人工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术来治疗.2004-2006年.我院对收治的18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潘进;张锦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微泵使用的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手术后97%以上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不全,需要适当地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且用药繁多,所以微泵在临床中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我院使用的微泵由浙江大学医学仪器厂生产.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总结一些微泵使用的经验,现将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静;金熙熙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胃大部切除术后围手术期出血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和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围手术期近期出血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围手术期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吻合口出血8例,残胃黏膜损伤出血3例.多发性溃疡残留溃疡再出血1例,胃恒动脉漏诊再出血2例.7例再手术治疗,3例经胃镜下止血,4例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围手术期出血多是由于手术操作不当引起.手术的探查认真和仔细操作是预防的重要手段,正确估计病情和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能有效提高成功率.

    作者:林铁汉;林凯鸿;黄泽宝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以急腹症为表现的结肠癌20例

    目的:总结结肠癌并发急腹症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旨在提高该病一期手术治愈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共20例以急腹症为表现的结肠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中18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1例行一期切除吻合、盲肠造瘘术,1例行一期切除、远端封闭近端造瘘术,均治愈出院.结论:结肠癌并急腹症时术前易误诊,需认真采习病史,开拓思路,仔细鉴别则可提高术前确诊率.治疗上,术式的选择得当则可取得满意的效果.而术中肠道灌洗、新吻合技术的应用,术后全肠外营养的支持治疗更可提高一期切除吻合率.

    作者:欧卫权;孙昕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D2-40标记的淋巴管侵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价值

    目的:在较准确判断肿瘤内淋巴管侵犯的基础上,探讨淋巴管侵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应用D2-40单克隆抗体标记53例行根治性手术的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检查淋巴管侵犯发生的情况及淋巴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无瘤生存期的关系.结果:LVI发生率在N0、N1、N2组分别为21.4%(6/28)、44.4%(4/9)、68.8%(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VI为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T1-3N0M0期)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LVI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是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作者:冯卫能;谷力加;邓燕明;刘勇;郭少忠;王巍;张顺达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α与肺纤维化关系研究进展

    1980年被正式命名的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是由5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共用EGF受体(EGFR),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家族一员.TGF-α广泛分布于肿瘤细胞、转化细胞、胚胎组织中,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亦有着重要作用.其受体分子靶向药物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能否有益于肺纤维化的治疗值得关注.

    作者:李伟峰;李理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股骨近端解剖钢板、自体骨泥移植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骨泥移植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0月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结合患者自体骨泥移植治疗的6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手术资料、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功能恢复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经4~36个月随访,69例骨折均临床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参照黄公怡等评定标准,优45例,良19例.结论: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具有适应范围广、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等特点,结合自体骨泥移植对于防止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生玉;郭洪章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上腔静脉综合征行支架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综合征行支架植入术的围手术期观察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2例上腔静脉综合征行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护理方式和特点.结果:1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均未见早期血管堵塞、支架移位等临床并发症发生.结论:熟悉掌握支架植入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护理特点,密切结合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能加强手术的效果和促进术后恢复.

    作者:张丽敏;张艺;谭霞;钟勇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RS-1型多系统电脑治疗仪治疗产后出血的疗效

    目的:探讨RS-1型多系统电脑治疗仪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住院分娩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RS-1型多系统电脑治疗仪进行电脑子宫复旧治疗,对照组用人工宫底按摩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第三产程后2 h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和尿潴留、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产妇第三产程后2 h内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13.952 8,P<0.01),产后24 h出血量亦明显低于对照组(t=7.7600,P<0.01),产妇尿潴留和便秘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x2=5.765 8,P<0.05;x2=4.439 9,P<0.05).结论:RS-1型多系统电脑治疗仪可以明显减少产妇产后出血,减少产后尿潴留和便秘的发生,降低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家珍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B-flow技术在乳腺纤维腺瘤检查的应用

    目的:探讨二维血流显像技术在超声诊断乳腺纤维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纤维腺瘤的灰阶血流(B-flow)与高频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B-flow技术在乳腺纤维腺瘤的血流检出率及血流信号优良率显著高于CDFI(P<0.01).结论:B-flow技术可更清晰和更全面地观察乳腺纤维腺瘤内部血流及血管形态,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林苏琼;杨乐平;沈嫱;孙鹏涛;王景彩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肝硬化患者单核细胞体积及浆核比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肝硬化过程中单核细胞体积(MOV)、浆核比(MO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Gen.S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体积、高频传导、激光散射技术,测定122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其中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40例、B级45例、C级37例)及109例健康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白细胞(WBC)总数和MOV、MOC及它们各自的平均分布宽度(SD).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患者WBC和MOC明显降低(P<0.01),MOV、MOV-SD及MOC-SD明显增大(P<0.01).与Child-Pugh A级比较,Child-Pugh B 级和C级的MOV、MOV-SD、MOC-SD均明显增大,MOC明显降低(P<0.05或P<0.01).Child-Pugh B级和C级间各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肝硬化过程中MOV及MOC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变化的幅度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关.检测MOV及MOC的相关参数,对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吕美艳;王明山;周武;金艳慧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精子在宫腔内人工授精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密度梯度离心法应用于宫腔内人工授精的精子分离时精子指标的变化及精子形态对回收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9-10月间所有进行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的51份精液,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精子,记录精子分离前后的各项指标,计算回收率并作统计分析.结果:(1)精子存活率由(53.63±15.94)%提高至(88.75±9.69)%(P<0.05),平均回收率为(25.84±16.57)%.(2)正常形态精子比例由9%提高至18%(P<0.05),各类畸形精子均显著减少,尤其颈部和尾部畸形的精子减少为明显.(3)根据处理前精子正常形态的比例分为≤4%、5%~14%、≥15%3组,分离后精子存活率分别为(80.45±14.05)%、(91.32±7.30)%、(90.00±4.33)%(P=0.004),回收率分别为(19.67±10.49)%、(28.51±16.87)%、(41.14±15.02)%(P=0.013).精子正常形态比例与回收率呈正相关(r=0.456,P=0.001).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以有效回收活力好、形态正常的精子,对于去除颈部和尾部畸形的精子效果更好,精子正常形态与回收率呈正相关.

    作者:李雪梅;朱文杰;周永红;付志红;陈秀敏;谭真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昂丹司琼与托烷司琼在预防全身麻醉下妇科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2种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预防全身麻醉下妇科腔镜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妇科100例行择期腔镜手术的患者并分为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手术结束前30min给A组患者静脉注射4mg昂丹司琼,给B组患者静脉注射2mg托烷司琼.记录术后24h内PONV的发生情况,例如手术持续时间、给药至第一次发生恶心或呕吐的时间,两组出现恶心、呕吐的人数.结果:术后24h内昂丹司琼和托烷司琼完全抑制PONV的有效率分别为72.0%和70.0%,术后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8.0%和22.0%,术后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2.0%和14.0%.完全抑制PONV的有效率、术后恶心发生率及术后呕吐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首次出现恶心或呕吐的时间B组明显长于A组(P<0.05).术后24h内均未观察到与抗呕吐药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mg或托烷司琼2mg均能有效预防PONV1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黄俊伟;伍淑韫;关柏锐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进展期胃癌患者化疗骨髓抑制与生存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的骨髓抑制与远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接受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方案全身联合化疗至少3周期的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了解化疗期间出现的骨髓抑制对远期疗效的预测作用.结果:0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99 d,Ⅰ~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581 d,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65 d,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骨髓抑制组(G 1-4)和无骨髓抑制组(G 0)比较,中位生存时间(558 d vs 299 d)、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对于进展期胃癌,化疗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抑制与远期生存时间的延长明显相关,而未出现中性粒细胞抑制可能提示药物剂量的不足.

    作者:陈志刚;邹征云;朱梅;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