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卫能;谷力加;邓燕明;刘勇;郭少忠;王巍;张顺达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手术后97%以上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不全,需要适当地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且用药繁多,所以微泵在临床中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我院使用的微泵由浙江大学医学仪器厂生产.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总结一些微泵使用的经验,现将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静;金熙熙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通过观察康复训练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跟腱挛缩的疗效,以总结经验提高临床对跟腱挛缩症的治愈率.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采用中药熏蒸配合康复训练对43例跟腱挛缩患者进行治疗,治疗2-6个疗程,每个疗程10 d,平均治疗3个疗程.结果:随诊5个月~1年,平均为8个月,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体优良率90.7%.结论:中药熏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跟腱挛缩安全可靠,愈后复发率低,疗效较满意.
作者:宋小青;叶佐荣;陈丹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上消化道手术后的应用效果,并与其他营养支持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通过对我院近3年间共132例上消化道术后患者按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根据术后测定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指标,体重、肝转氨酶指标,淋巴细胞分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给予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否安全且较肠外营养具有优势.结果:通过对共132例术后患者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分析证实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术后患者营养状况改善,缩短术后康复周期,并发症发生率较肠外营养支持途径明显减低.结论:上消化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可行的、安全的,有助于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的改善,相对于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更加符合人体生理,有利于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减少了术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降低了术后肝功能异常等肠外营养的常见并发症,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周喜贵;胡杰亮;李发平;张鹏 刊期: 2009年第14期
1980年被正式命名的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是由5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共用EGF受体(EGFR),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家族一员.TGF-α广泛分布于肿瘤细胞、转化细胞、胚胎组织中,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亦有着重要作用.其受体分子靶向药物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能否有益于肺纤维化的治疗值得关注.
作者:李伟峰;李理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周,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TAA)制成大鼠肝硬化模型3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组),左旋精氨酸(L-Arg)(L-Arg组)、左硝基精氨酸甲基酯(L-NAME)(L-NAME组)各10只,各2周.测定门静脉压力(PVP)、血浆NO、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和内毒素(ETX)含量,观察回肠膜病理改变.结果:NS组大鼠肠黏膜损伤指数、PVP、NO、DAO、D-LA和ETX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L-Arg组上述指标较NS组显著升高(P<0.05),L-NAME组上述指标较NS组显著下降(P<0.05),各指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门静脉压力升高是导致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升高的直接因素,而ETX和NO的升高维持了门静脉的高动力循环,降低NO水平可改善高动力循环,对肠黏膜通透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谊;张启瑜;廖毅;施红旗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自杀(WHO,2004)是指自发完成的、故意的行动后果,行为者本人完全了解或期望这一行动的致死性后果.据WHO统计,2000年全球有将近100万人自杀,在任何一个国家自杀都是十大死因之一[1].自杀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是心理、社会和生物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另一角度,自杀也可以认为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遗传一环境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2].
作者:刘贵浩;郭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资料表明,因FD就诊的患者占消化专科门诊20%~40%,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量研究发现FD与胃电活动异常有关,临床常用药物疗效欠佳,我科2006年12月开始将胃肠起搏器应用于FD患者的治疗中,观察其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红霞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通过检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为评价病情提供帮助.方法:选择ACI患者(128例)和未卒中对照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Lp-PLA2的水平.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计算脑梗死体积大小,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1)ACI组血浆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6,P=0.000).(2)Lp-PLA2与HDL-C负相关(rs=-0.804,P=0.000),与TC、LDL-C正相关(r=0.919,P=0.000;r=0.914,P=0.000).(3)血浆Lp-PLA2水平随脑梗死体积增加而呈递增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45,P=0.296);(4)血浆Lp-PLA2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93,P=0.00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浆Lp-PLA2水平正相关(rs=0.829,P=0.001).结论:ACI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升高,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而与脑梗死体积无关.
作者:梁江红;魏麓云;何亚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再次抗青光眼术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的效果.抗青光眼术后复发高眼压19例(19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情况.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眼压平均为(16.6±3.4)mmHg,用药种类平均为(0.8±0.5)种,眼压控制成功率达84.62%(16眼),可见Ⅰ、Ⅱ型的功能性滤泡.视力维持不变.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能够有效控制眼压,并发症少,是抗青光眼术后复发高眼压患者再次手术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
作者:陆华文;麦丹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通过分析剖宫产时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探讨子宫捆绑术在防治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期间的所有剖宫产术中行改良的子宫捆绑术防治子宫收缩乏力的病例临床资料.结果: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产妇总数7256例,产后出血557例,占7.67%,剖宫产3824例,行子宫捆绑术28例,无一例子宫全切.子宫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高达82.14%(23/28),其主要原因是子宫过度膨胀、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及子宫自身因素.剖宫产时出现子宫收缩乏力经药物加强宫缩、按摩子宫等措施效果不显著,出血多甚至危及产妇生命时,宜即行子宫捆绑术强制收缩子宫,压迫血窦而减少出血,从而避免子宫切除,保留生育能力.结论: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积极处理子宫收缩乏力是防治产后出血的基本方法,加强产检能预防妊娠并发症而减少产后出血.子宫捆绑术不失为剖宫产时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的积极防治措施,操作简便、安全,尤其适合无抢救条件的基层医院.
作者:江燕萍;文政伟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天麻素对戊四氮(PIZ)致痫大鼠脑内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10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6只),PTZ致痫组(PTZ组,24只),丙戊酸钠干预组(VPA组,24只),小剂量天麻素干预组(Gs组,24只)和大剂量天麻素干预组(Gb组,24只),每组再分4个时间点(12 h、48 h、5 d和7d).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D34的变化.结果:除对照组无痫样发作外,其余各组全部出现Racine分级Ⅳ~Ⅴ级痫样发作.PTZ组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周边细胞均有明显的TUNEL染色阳性表达,而干预组阳性细胞显著减少.MMP-9染色在PTZ组海马区血管有高表达,与VPA组、Gs组和Gb组比较IO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Z组CD34表达水平增高明显,与VPA组、Gs组和Gb组比较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大、小剂量天麻素和丙戊酸钠都能减轻PTZ致痫大鼠海马区血管的损伤,两种药物疗效相当.
作者:穆朝娟;张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8年12月,将胆道镜技术应用于627例胆道结石患者的术中、术后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谭黄业;樊献军;张力峰;韦小波;肖咏梅;李凌雯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低级别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65例低级别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回顾性分析,探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肿瘤生长部位、手术切除程度及个体化综合治疗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显微镜下病灶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23例,11例大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结果:按WTO分类Ⅰ~Ⅱ级,星型细胞瘤37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1例,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3例,少枝胶质细胞瘤9例,少突星形细胞瘤3例,间变性胶质细胞瘤2例.随访1个月至3年,平均23个月,术后早期出现偏瘫6例,失语3例,术后随访3个月后,偏瘫3例、失语2例;46例术前有继发性癫痫病例,29例术后无癫痫发作,8例仍需服药,但癫痫发作明显减少,4例癫痫症状未见好转,5例失随访.结论:低级别胶质瘤是胶质瘤中预后相对较好的类型,显微外科可以提高术中对肿瘤边界的分辨及肿瘤的切除率,为下一步综合治疗提供可靠保障,对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骆锦标;彭彪;曹志恺;全伟;肖国才;谢伟;钟文军;吕建平;罗冬冬;丁正斌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恶性肿瘤的病死率中胃癌居第二位[1].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根治胃癌的有效方法,然而,仅有30%~40%的胃癌患者可能通过单纯的手术治疗而获得治愈,大部分患者死于肿瘤的再发或远处转移[2].寻求手术以外的途径治疗胃癌的转移、复发成为了胃癌综合治疗的重点和热点.
作者:肖子理;沈志勇;倪醒之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患者女,40岁,以面部红斑、四肢皮疹发病7年,加重并反复发热、体温40℃,伴咳嗽、咳痰,有时刺激性呛咳,在外院求治2个月,用过多种抗生素如先锋霉素、头孢菌素、左氧氟沙星等均无效,病情渐重,尿少,精神极差,胸闷气短,不能平卧.
作者:史战国;余月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内脏脂肪容积和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内脏脂肪容积,分为非内脏肥胖组和内脏肥胖组,均采用CT在L4-5水平扫描,进行皮下及内脏脂肪容积测定;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测定相关的人体指标、空腹血生化检查.结果:肥胖组内脏脂肪容积平均值为132.10 cm2,非肥胖组内脏脂肪容积平均值为72.32 cm2:内脏肥胖组比非肥胖组甘油三酯水平增高;内脏肥胖组IR平均值为2.60,非肥胖组IR平均值为1.22,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显著相关,其中内脏脂肪是IR的大影响因素.结论:内脏脂肪容积是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影响因子.
作者:步军;张扬;陈辉;梁治平;黄结玲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的骨髓抑制与远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接受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方案全身联合化疗至少3周期的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了解化疗期间出现的骨髓抑制对远期疗效的预测作用.结果:0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99 d,Ⅰ~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581 d,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65 d,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骨髓抑制组(G 1-4)和无骨髓抑制组(G 0)比较,中位生存时间(558 d vs 299 d)、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对于进展期胃癌,化疗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抑制与远期生存时间的延长明显相关,而未出现中性粒细胞抑制可能提示药物剂量的不足.
作者:陈志刚;邹征云;朱梅;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率的变化及其在感染监测和判断临床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65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为非感染组、感染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比较两组间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的差别.同时按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分布将患者分为HLA-DR≥40%(A组)、21%~39%(B组)、HLA-DR≤20%(C组),比较3组间临床预后的差别.结果:感染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为(25.6±9.2)%,比非感染组的(61.3±18.2)%明显减少(P<0.05).B、C两组在ICU停留时间、术后至出院时间与A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以C组延长更为显著(P<0.01),B、C两组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A、B、C 3组在感染率和病死率之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是监测肝移植术后感染及判断临床预后的良好指标,特别是针对高危或可疑感染的术后患者,动态的CD14+单核细胞HLA-DR监测对病情判断和治疗调整均有指导意义.
作者:文强;苏磊;刘志锋;邱俊铭;郭振辉;霍枫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二维血流显像技术在超声诊断乳腺纤维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纤维腺瘤的灰阶血流(B-flow)与高频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B-flow技术在乳腺纤维腺瘤的血流检出率及血流信号优良率显著高于CDFI(P<0.01).结论:B-flow技术可更清晰和更全面地观察乳腺纤维腺瘤内部血流及血管形态,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林苏琼;杨乐平;沈嫱;孙鹏涛;王景彩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和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围手术期近期出血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围手术期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吻合口出血8例,残胃黏膜损伤出血3例.多发性溃疡残留溃疡再出血1例,胃恒动脉漏诊再出血2例.7例再手术治疗,3例经胃镜下止血,4例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围手术期出血多是由于手术操作不当引起.手术的探查认真和仔细操作是预防的重要手段,正确估计病情和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能有效提高成功率.
作者:林铁汉;林凯鸿;黄泽宝 刊期: 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