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肖子理;沈志勇;倪醒之

关键词:治疗胃癌, 分子靶向治疗, 研究进展, Gastric Cancer, targeted therapy, Molecular, Research, 手术治疗, 恶性肿瘤, 综合治疗, 远处转移, 消化系统, 胃癌患者, 病死率, 治愈, 途径, 热点, 复发, 方法
摘要: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恶性肿瘤的病死率中胃癌居第二位[1].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根治胃癌的有效方法,然而,仅有30%~40%的胃癌患者可能通过单纯的手术治疗而获得治愈,大部分患者死于肿瘤的再发或远处转移[2].寻求手术以外的途径治疗胃癌的转移、复发成为了胃癌综合治疗的重点和热点.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痰热清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合并肺部感染的效价分析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与价格关系.方法:将60例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20 mL+5%葡萄糖溶液250 mL,1次/d,静滴7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为76.7%(P<0.05),且治疗组退热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能提高AECOPD合并肺部感染治疗效果,并能节约治疗费用.

    作者:王虹;李兰英;关向群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尿毒症非透析患者脂蛋白(a)、尿酸及C反应蛋白异常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尿毒症非透析患者脂蛋白(a)[Lp(a)]、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RP)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7例尿毒症非透析患者血清Lp(a)、UA及CRP的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结果:尿毒症患者血Lp(a)、UA、CRP水平均较对照组呈显著性升高(P<0.01).47例患者中有心血管疾病患者24例,无心血管疾病患者23例,心血管疾病组的Lp(a)、UA及CRP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P<0.01),且两组的Lp(a)、UA及CRP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证实:Lp(a)、UA及CRP是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脂质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及慢性炎症状态,Lp(a)、UA、CRP升高是导致尿毒症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蔡楚丹;蔡聪;卢娟娟;钟卓衡;周佩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为评价病情提供帮助.方法:选择ACI患者(128例)和未卒中对照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Lp-PLA2的水平.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计算脑梗死体积大小,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1)ACI组血浆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6,P=0.000).(2)Lp-PLA2与HDL-C负相关(rs=-0.804,P=0.000),与TC、LDL-C正相关(r=0.919,P=0.000;r=0.914,P=0.000).(3)血浆Lp-PLA2水平随脑梗死体积增加而呈递增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45,P=0.296);(4)血浆Lp-PLA2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93,P=0.00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浆Lp-PLA2水平正相关(rs=0.829,P=0.001).结论:ACI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升高,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而与脑梗死体积无关.

    作者:梁江红;魏麓云;何亚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0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5例子宫肌瘤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10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5~135 min,平均70 min,术中失血量20~450mL,平均110mL,术后住院4~8 d,平均6 d,无并发症及副损伤发生.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出血少、康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作者:罗冰;陈斌;李瑛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川芎嗪对哮喘患者外周血核因子-kB和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哮喘患者外周血核因子-kB(NF-kB)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80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常规吸入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吸入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2.5-5 mg/(kg·d),加入5%葡萄糖或葡萄糖盐液中分2次静滴,连用10 d.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抽取静脉血检测培养上清PBMC中NF-kB活性和血浆IL-10的水平,并进行日夜间症状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培养上清单核细胞(PBMC)中NF-kB活性和血浆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外周血培养上清PBMC中NF-kB活性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浆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或上升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日、夜间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d后日、夜间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Jp<0.05).结论:川芎嗪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L-10水平,使NF-kB活性降低,从而抑制气道炎症,缓解气道痉挛,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作者:潘法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乌司他丁对急诊肝切除术后肝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行急诊肝切除术后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行急诊肝切除术患者分为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组(13例)和对照组(11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4、7天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E)含量的变化.结果: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组患者的血ALT、AST、BUN、CRE于术后第4天和第7天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行急诊肝切除术患者的肝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阳峻;曹天生;刘瑞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MRI测量肝体积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MRI对肝脏体积测量的准确度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MRI肝脏扫描,其中一组8例行原位肝移植术,一组22例,均为肝肿瘤,接受肝右叶切除术.在T2压脂序列上测量全肝或肝右叶体积,将结果与手术后水浸法得出的肝体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RI测量全肝及肝右叶平均体积分别为(862.3±199.7)mL、(644.5±122.6)mL,水浸法测得全肝及肝右叶体积分别为(841.3.±156.3)mL、(621.7±115.2)mL.两种方法所测结果经配对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误差平均-8.49%~8.93%.结论:MRI可较准确地测量肝脏体积,具有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加胜;柏根基;祁付珍;李迎春;王家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鼻解剖结构与接触性头痛的关系

    为探讨接触性头痛与鼻解剖变异之间的关系,现将颅骨解剖及影像学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楼正才;何建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前列腺按摩疼痛规律调查

    目的:量化研究前列腺按摩疼痛规律.方法:6个月有62例受检者接受103次前列腺按摩,其中分别有30例和11例接受2次和3次按摩.每位受检者均对每次按摩疼痛指数进行打分和检查前列腺液常规.结果:3次按摩疼痛指数分别为7.0±2.0、5.7±2.0和4.5±2.7,3次按摩疼痛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疼痛指数和前列腺液常规检测结果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前列腺按摩时疼痛指数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但受检者随着按摩次数增加其疼痛指数有减低的趋势.

    作者:程洁敏;姜海洋;邓英太;林杨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CD10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组织中CD105的表达特征及其与预后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根治切除术的石蜡包埋标本100例,用CD105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CD105)定量计数,并与相应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和无病生存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组织内CD105染色阳性率为100%(100/100);癌旁肝硬化组织内染色阳性率为40.6%(28/69):癌旁正常组织染色阳性率为4%(4/100);非肝癌患者正常肝组织无阳性染色.肿瘤内MVD-CD105数值与TNM分期、有无静脉侵犯呈正相关(P<0.05).将肿瘤组织内MVD值的均数作为分界,高MVD-CD105组较低MVD-CD105组的无病生存期明显降低(P<0.01);癌旁肝硬化组织内CD105阳性组的无病生存期较阴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肝癌患者肝组织中CD105主要表达在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硬化组织中:肿瘤内MVD-CD105能准确地评价肿瘤新生血管,预测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癌旁肝硬化组织中CD105的阳性表达可能与癌变相关,CD105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癌血管治疗的靶点.

    作者:曹永新;彭玉龙;张健;郭琳琅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以急腹症为表现的结肠癌20例

    目的:总结结肠癌并发急腹症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旨在提高该病一期手术治愈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共20例以急腹症为表现的结肠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中18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1例行一期切除吻合、盲肠造瘘术,1例行一期切除、远端封闭近端造瘘术,均治愈出院.结论:结肠癌并急腹症时术前易误诊,需认真采习病史,开拓思路,仔细鉴别则可提高术前确诊率.治疗上,术式的选择得当则可取得满意的效果.而术中肠道灌洗、新吻合技术的应用,术后全肠外营养的支持治疗更可提高一期切除吻合率.

    作者:欧卫权;孙昕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机械通气在脑干出血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急性自发性脑干出血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分析20例急性自发性脑干出血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除了常规降颅压,控制血压,防治并发症,支持对症治疗以外,均给予机械通气.观察机械通气治疗前后呼吸指标的变化,并观察机械通气对急性自发性脑干出血预后的影响.结果:20例急性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机械通气治疗24 h后各项指标包括R、血pH、PaO2、PaCO2、SaO2与机械通气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其中好转出院14例(70%),自动出院4例(20%),死亡2例(10%).结论:急性自发性脑干出血并发呼吸衰竭早期行机械通气可明显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生存率.

    作者:朱刚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巧用50 mL针筒作引流装置

    新生儿使用的5号胃管的接口小,不能连接一次性引流袋,只能接注射器,胃管需持续引流,护士常要定期抽吸.我科用50 mL针筒设制了简易引流装置,便于连接小儿管接口,且引流效果好,现将制作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郑萍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腰背部疼痛、进食梗阻

    1 病历资料患者男,30岁,因腰背部疼痛4个月,进食梗阻1个月于2007年12月27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8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钝痛,呈间歇性,并向右大腿放射,不影响睡眠,无肢体麻木,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椎间盘突出,给予中医推拿后疼痛未见好转.

    作者:张群;陈龙邦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目的:总结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对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及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32个动脉瘤,术后动脉瘤腔100%闭塞者21例,95%闭塞者9例,90%闭塞者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死亡1例.术后26例随访3个月~2年无再出血.结论:对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作者:李真保;徐善水;方兴根;沈恒升;许安定;潘先文;江晓春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目的:了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化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对43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MVP方案进行常规化疗,测定其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肺癌化疗前CD3、CD4、CD4/CD8比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Ⅲ~Ⅳ期与Ⅰ~Ⅱ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与年龄密切相关.所有病例在化疗后下降更显著.VD8化疗前升高,化疗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化疗可使本已下降的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进一步恶化.

    作者:狄松波;陈清勇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胃癌中FHIT基因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及其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FHIT基因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与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胃癌组织、18例正常胃组织中FHIT基因外显子5、8的纯合性缺失和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FHIT蛋白阴性表达率及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率在胃癌组织中均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FHIT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与FHIT蛋白阴性表达有显著相关性(r=0.59,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可能是引起FHIT蛋白表达降低并进而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

    作者:李冬霞;刘国庆;冯艳玲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恶性肿瘤的病死率中胃癌居第二位[1].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根治胃癌的有效方法,然而,仅有30%~40%的胃癌患者可能通过单纯的手术治疗而获得治愈,大部分患者死于肿瘤的再发或远处转移[2].寻求手术以外的途径治疗胃癌的转移、复发成为了胃癌综合治疗的重点和热点.

    作者:肖子理;沈志勇;倪醒之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进展期胃癌患者化疗骨髓抑制与生存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的骨髓抑制与远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接受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方案全身联合化疗至少3周期的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了解化疗期间出现的骨髓抑制对远期疗效的预测作用.结果:0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99 d,Ⅰ~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581 d,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65 d,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骨髓抑制组(G 1-4)和无骨髓抑制组(G 0)比较,中位生存时间(558 d vs 299 d)、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对于进展期胃癌,化疗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抑制与远期生存时间的延长明显相关,而未出现中性粒细胞抑制可能提示药物剂量的不足.

    作者:陈志刚;邹征云;朱梅;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氯沙坦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Ca2+变化的影响

    目的:从细胞凋亡和细胞内钙调节的角度探讨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阻断剂--氯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机制.方法:采用阿霉素腹腔注射造心衰模型,分为心衰组与治疗组,治疗组给予氯沙坦干预.同期选择8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检测血清中CPK、CK-MB及LDH的含量.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组织匀浆中Ca2+的变化.结果:心衰组与治疗组相比,心肌细胞损伤明显,并可见凋亡小体.心肌组织中CPK、CK-MB和LDH活力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心衰组心肌组织中的Ca2+含量升高(P<0.01):治疗组与心衰组相比Ca2=显著降低(P<0.01).结论:心力衰竭过程中发生了心肌细胞凋亡,氯沙坦可有效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使心肌超微结构受损减轻,心肌酶外漏减少.心衰时心肌组织匀浆中Ca2+增加,可能是肌浆网钙泵活性受损.氯沙坦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及Ca2+超载有积极逆转心肌受损,改善心衰进程作用.

    作者:邱红;朱红枫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