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加胜;柏根基;祁付珍;李迎春;王家平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内脏脂肪容积和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内脏脂肪容积,分为非内脏肥胖组和内脏肥胖组,均采用CT在L4-5水平扫描,进行皮下及内脏脂肪容积测定;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测定相关的人体指标、空腹血生化检查.结果:肥胖组内脏脂肪容积平均值为132.10 cm2,非肥胖组内脏脂肪容积平均值为72.32 cm2:内脏肥胖组比非肥胖组甘油三酯水平增高;内脏肥胖组IR平均值为2.60,非肥胖组IR平均值为1.22,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显著相关,其中内脏脂肪是IR的大影响因素.结论:内脏脂肪容积是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影响因子.
作者:步军;张扬;陈辉;梁治平;黄结玲 刊期: 2009年第14期
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我们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四肢传染性软疣48例,全部病例未见复发.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长街;曾凡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血液常规检验是为重要和普及的检验项目之一,但由于各实验室的人员素质的不同,使各实验室之间,甚至同一室的检测结果往往差异较大,如何提高人员的素质,确保血常规检验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曾素根;贾永前;黄玉霞;庄利芳;江虹;粟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1980年被正式命名的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是由5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共用EGF受体(EGFR),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家族一员.TGF-α广泛分布于肿瘤细胞、转化细胞、胚胎组织中,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亦有着重要作用.其受体分子靶向药物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能否有益于肺纤维化的治疗值得关注.
作者:李伟峰;李理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通过观察康复训练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跟腱挛缩的疗效,以总结经验提高临床对跟腱挛缩症的治愈率.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采用中药熏蒸配合康复训练对43例跟腱挛缩患者进行治疗,治疗2-6个疗程,每个疗程10 d,平均治疗3个疗程.结果:随诊5个月~1年,平均为8个月,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体优良率90.7%.结论:中药熏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跟腱挛缩安全可靠,愈后复发率低,疗效较满意.
作者:宋小青;叶佐荣;陈丹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手外科麻醉及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5~12岁手外科手术患儿,其中骨骼伤23例,软组织伤37例.分为A、B两组,A组31例,静脉留置针腋路臂丛神经穿刺,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连续臂丛阻滞麻醉,术毕带留置针回房,间断给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B组29例,盐酸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术毕自控静脉镇痛.记录分析两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及相关费用.结果:两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较多(P<0.05),B组麻醉相关费用较高(P<0.05).结论: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科麻醉及术后镇痛,安全、高效、简便、价廉,值得推广.
作者:周荣苍;张智勇;才素芬;曹喆峰;杨东红;杜宁;张福海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比较股-股动脉人造血管旁路术在治疗注射毒品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与传统手术的优缺点.方法:对照1995年2月至2000年7月我科行股动脉单纯修补或病灶清创,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11例患者及2000年8月至2008年9月我科行病灶清创,Ⅰ期或Ⅱ期肌瓣转移修复,股-股动脉人造血管旁路术24例患者的愈后.结果:在2000年8月以后行股-股动脉人造血管旁路、肌瓣转移术后患者中,均未发生切口感染、下肢截肢、间歇性跛行等并发症.而之前以病灶清创,股动脉单纯修补或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的1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5例,发生率为45.5%.余6例患者后下肢缺血而截肢2例,发生例为18.1%,另2例发生间歇性跛行,发生率为18.1%.结论:在注射毒品致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手术方法中,股-股动脉经非感染区人造血管旁路术较传统手术方法有较大优势.
作者:邓健;匡斌;邓国三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了解长期应用强的松所致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来我院收治的26例长期应用强的松所致病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长期应用强的松所致病理性骨折患者发病年龄17~82岁,平均(49.4±21.2)岁,女性多见,男性患者常合并长期吸烟饮酒史,平均应用强的松时间3~45个月,平均(12.2±5.8)个月,发病见于强的松平均每天用量大于7.5 mg的病例,骨折部位以椎骨多见,患者多无规律预防用药史.结论:长期应用强的松所致病理性骨折在临床多见,应予重视.
作者:叶伟龙;招卫乾;张文广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体外优化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纯化、扩增,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获得足量细胞用于材料细胞的相容性研究.方法: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进行分离培养,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测定贴壁率.结果: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性状稳定,生长曲线相似,传代后第12小时贴壁率高达90%;Giemsa染色光镜观察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单核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长多边形.结论:建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适条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可作为材料细胞相容性研究的受试细胞,并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刘光萍;杨佑成;刘永涛;蔡磊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合成与分泌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hvmus and activation regulated chemokine,TARC)的影响,以及他克莫司对TARC mRNA表达的作用.方法:HaCaT细胞分为他克莫司处理组和不予任何处理的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培养HaCaT细胞培养基中TARC蛋白的水平;采用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培养HaCaT细胞的TARC mRNA表达水平.结果:他克莫司可显著抑制培养HaCaT细胞TARC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在他克莫司浓度分别为10-10、10-8和10-6moL/L时,抑制率分别为9.4%、28.7%和40.9%.他克莫司也可显著抑制TARC mRNA的表达.对TARC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和TARC mRNA表达的抑制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他克莫司对人角质形成细胞TARC蛋白和mRNA的抑制说明TARC是他克莫司发挥免疫抑制的作用靶点.
作者:许剑荣;唐绍生;孙广政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MSCT对肝转移瘤(HM8)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3例HMs患者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多层螺旋CT(MSCT)平扫,然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结果:平扫发现病灶78个:增强扫描于动脉期发现病灶102个、门脉期发现病灶105个.对直径<1 cm的病灶检出,动态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P<0.05).CT表现: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按强化病灶数目多少分别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弥漫性强化、不均匀强化、无强化.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显示率达100%;对4级以上肝动脉显示14例,显示率为60.9%.门静脉显示: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为较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能提高HMs的检出率.动态增强扫描在检出率方面优于平扫,尤其在直径<1 cm病灶的检出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王志强;李涛;谭华绣;李庆;张忠山;唐垂祥;周定中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绿脓杆菌所导致的烧伤创面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u)大鼠肺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将80只SPF级SD大鼠完全随机地分为创面脓毒症组和对照组两组.于创面接种绿脓杆菌或生理盐水0、2、12、24和48 h处死后,计数创面组织细菌含量,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行损伤评分,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计量凋亡指数(AI),分析组织细菌量与凋亡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肺组织病理观察及损伤评分显示创面脓毒症组损伤改变明显重于同时间对照组.TUNEL法检测发现创面脓毒症组AI明显高于同时间对照组AI,且在24 h AI高.组织细菌量与AI相关性分析显示,组织细菌量在0~24 h与AJ呈正线性相关.结论:细胞凋亡可能在脓毒症ALI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彭程;贺全勇;彭浩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手术后97%以上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不全,需要适当地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且用药繁多,所以微泵在临床中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我院使用的微泵由浙江大学医学仪器厂生产.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总结一些微泵使用的经验,现将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静;金熙熙 刊期: 2009年第14期
1 病历资料患者男,30岁,因腰背部疼痛4个月,进食梗阻1个月于2007年12月27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8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钝痛,呈间歇性,并向右大腿放射,不影响睡眠,无肢体麻木,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椎间盘突出,给予中医推拿后疼痛未见好转.
作者:张群;陈龙邦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通过检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为评价病情提供帮助.方法:选择ACI患者(128例)和未卒中对照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Lp-PLA2的水平.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计算脑梗死体积大小,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1)ACI组血浆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6,P=0.000).(2)Lp-PLA2与HDL-C负相关(rs=-0.804,P=0.000),与TC、LDL-C正相关(r=0.919,P=0.000;r=0.914,P=0.000).(3)血浆Lp-PLA2水平随脑梗死体积增加而呈递增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45,P=0.296);(4)血浆Lp-PLA2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93,P=0.00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浆Lp-PLA2水平正相关(rs=0.829,P=0.001).结论:ACI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升高,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而与脑梗死体积无关.
作者:梁江红;魏麓云;何亚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行急诊肝切除术后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行急诊肝切除术患者分为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组(13例)和对照组(11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4、7天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E)含量的变化.结果: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组患者的血ALT、AST、BUN、CRE于术后第4天和第7天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行急诊肝切除术患者的肝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阳峻;曹天生;刘瑞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骨泥移植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0月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结合患者自体骨泥移植治疗的6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手术资料、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功能恢复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经4~36个月随访,69例骨折均临床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参照黄公怡等评定标准,优45例,良19例.结论: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具有适应范围广、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等特点,结合自体骨泥移植对于防止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生玉;郭洪章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与术中病理分型的关系,为腰椎间盘后路手术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3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病例选择条件:均为下腰椎单节段突出,侧突型,不伴有椎管狭窄及腰椎不稳.随访7~15年,平均9.6年.根据术中所见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形态及纤维环破损大小,将椎间盘突出症分为四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术后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椎间盘髓核突出较大,纤维环破损较小者,术后疗效佳,复发率低,髓核突出较小或纤维环破损大者,术后疗效差,复发率高.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与术中病理分型有密切的联系.必须严格遵守手术的适应症.对临床症状较轻、间盘突出较小且突出物基底较宽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开放式手术.椎间盘突出摘除术中除应注意保持脊柱骨性结构的稳定性,还应尽量避免过多地破坏椎间盘纤维环的完整性.
作者:陆晓生;彭昊;凌尚准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低级别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65例低级别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回顾性分析,探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肿瘤生长部位、手术切除程度及个体化综合治疗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显微镜下病灶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23例,11例大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结果:按WTO分类Ⅰ~Ⅱ级,星型细胞瘤37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1例,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3例,少枝胶质细胞瘤9例,少突星形细胞瘤3例,间变性胶质细胞瘤2例.随访1个月至3年,平均23个月,术后早期出现偏瘫6例,失语3例,术后随访3个月后,偏瘫3例、失语2例;46例术前有继发性癫痫病例,29例术后无癫痫发作,8例仍需服药,但癫痫发作明显减少,4例癫痫症状未见好转,5例失随访.结论:低级别胶质瘤是胶质瘤中预后相对较好的类型,显微外科可以提高术中对肿瘤边界的分辨及肿瘤的切除率,为下一步综合治疗提供可靠保障,对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骆锦标;彭彪;曹志恺;全伟;肖国才;谢伟;钟文军;吕建平;罗冬冬;丁正斌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对比2种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预防全身麻醉下妇科腔镜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妇科100例行择期腔镜手术的患者并分为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手术结束前30min给A组患者静脉注射4mg昂丹司琼,给B组患者静脉注射2mg托烷司琼.记录术后24h内PONV的发生情况,例如手术持续时间、给药至第一次发生恶心或呕吐的时间,两组出现恶心、呕吐的人数.结果:术后24h内昂丹司琼和托烷司琼完全抑制PONV的有效率分别为72.0%和70.0%,术后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8.0%和22.0%,术后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2.0%和14.0%.完全抑制PONV的有效率、术后恶心发生率及术后呕吐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首次出现恶心或呕吐的时间B组明显长于A组(P<0.05).术后24h内均未观察到与抗呕吐药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mg或托烷司琼2mg均能有效预防PONV1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黄俊伟;伍淑韫;关柏锐 刊期: 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