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肾脏病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钟清泉

关键词:高血压, 妊娠性, 慢性肾脏病, 蛋白尿
摘要:目的:分析合并慢性肾脏病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慢性肾脏病的孕妇资料,按1∶2配对发生或未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例共72例.比较孕前、妊娠早期、中期及怀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的临床指标,筛选有意义的指标并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孕前蛋白尿>0.5 g/24 h、妊娠中期平均动脉压升高以及妊娠20周后血尿酸增加是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测指标.结论:孕前蛋白尿、妊娠中期平均动脉压和怀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的血尿酸水平有助于诊断.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院内会诊气管切开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院内会诊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我科院内会诊行气管切开病例386例,出现并发症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中出血9例,其中原发性出血7例;致死性出血2例.皮下气肿3例.脱管4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时机,操作熟练的气管切开技术是减少其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马季青;万保罗;刘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疑难配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输血前交叉配血是保障安全输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日常工作中,有时会碰到交叉配血有困难的时候,现将我中心2002-2008年所遇到的96例疑难配血回顾性分析如下,供同行参考.

    作者:涂源泉;郭萍;何跃;朱祥明;苏品璨;陈璐;赵杨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大鼠PDLLA/NGF套管模型与外周神经挤压再生模型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比较研究

    目的:建立大鼠PDLLA/NGF(外消旋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复合套管模型和大鼠外周神经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模型,观察对比各模型神经恢复过程中机械痛觉超敏的变化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改变,探讨两种神经再生模型中神经再生与神经性疼痛的联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为坐骨神经挤压模型组;B组为PDUA/NGF套管修复模型组,C组假手术组.分别制成模型后,术后18 d起检测机械刺激阈值及c-Fos表达计数.结果:A、B组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c-fos表达阳性细胞计数及机械痛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模型再生神经生长进入去神经支配区域时,均出现支配区域的痛觉超敏和疼痛相关行为,神经性疼痛的发生时间、强度以及恢复均有不同,并和神经再生情况相关,提示神经性疼痛是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的参数.

    作者:邬明;唐忠志;陈谦;程青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体外优化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纯化、扩增,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获得足量细胞用于材料细胞的相容性研究.方法: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进行分离培养,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测定贴壁率.结果: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性状稳定,生长曲线相似,传代后第12小时贴壁率高达90%;Giemsa染色光镜观察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单核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长多边形.结论:建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适条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可作为材料细胞相容性研究的受试细胞,并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刘光萍;杨佑成;刘永涛;蔡磊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昂丹司琼与托烷司琼在预防全身麻醉下妇科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2种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预防全身麻醉下妇科腔镜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妇科100例行择期腔镜手术的患者并分为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手术结束前30min给A组患者静脉注射4mg昂丹司琼,给B组患者静脉注射2mg托烷司琼.记录术后24h内PONV的发生情况,例如手术持续时间、给药至第一次发生恶心或呕吐的时间,两组出现恶心、呕吐的人数.结果:术后24h内昂丹司琼和托烷司琼完全抑制PONV的有效率分别为72.0%和70.0%,术后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8.0%和22.0%,术后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2.0%和14.0%.完全抑制PONV的有效率、术后恶心发生率及术后呕吐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首次出现恶心或呕吐的时间B组明显长于A组(P<0.05).术后24h内均未观察到与抗呕吐药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mg或托烷司琼2mg均能有效预防PONV1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黄俊伟;伍淑韫;关柏锐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目的:了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化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对43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MVP方案进行常规化疗,测定其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肺癌化疗前CD3、CD4、CD4/CD8比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Ⅲ~Ⅳ期与Ⅰ~Ⅱ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与年龄密切相关.所有病例在化疗后下降更显著.VD8化疗前升高,化疗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化疗可使本已下降的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进一步恶化.

    作者:狄松波;陈清勇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伴t(8;21)异常白血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粒细胞肉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1例15岁伴有t(8;21)异常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后缓解情况.方法:患者经TA方案诱导化疗达到完全缓解,继续强化巩固治疗3个疗程后行同胞HLA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结果:患者移植后7个月因左膝关节疼痛再次入院,局部髂骨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粒细胞肉瘤的诊断.骨髓涂片及原位杂交术检测AML1/ETO基因证实骨髓仍然缓解.予以中剂量A-rac化疗后出院,在院外随访过程中死亡.结论:此为首例伴有t(8;21)异常白血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髓外粒细胞肉瘤的报道.

    作者:郭荣;杜欣;翁建宇;陆泽生;罗成伟;吴穗晶;邓程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自杀行为的神经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现状

    自杀(WHO,2004)是指自发完成的、故意的行动后果,行为者本人完全了解或期望这一行动的致死性后果.据WHO统计,2000年全球有将近100万人自杀,在任何一个国家自杀都是十大死因之一[1].自杀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是心理、社会和生物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另一角度,自杀也可以认为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遗传一环境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2].

    作者:刘贵浩;郭丽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缺血再灌注保护研究进展

    失血性休克后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是组织器官有效血液灌注不足、微循环障碍,组织供氧剧减、组织细胞缺氧、代谢障碍.目前学者们认为主要的机制有:供氧不足、糖酵解加强;能量不足、钠泵失灵、钠水内流;局部酸中毒等,引起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损伤及细胞凋亡.

    作者:朱玉霖;耿智隆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胃癌中FHIT基因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及其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FHIT基因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与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胃癌组织、18例正常胃组织中FHIT基因外显子5、8的纯合性缺失和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FHIT蛋白阴性表达率及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率在胃癌组织中均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FHIT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与FHIT蛋白阴性表达有显著相关性(r=0.59,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外显子5、8纯合性缺失可能是引起FHIT蛋白表达降低并进而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

    作者:李冬霞;刘国庆;冯艳玲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比较减重步行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梗死偏瘫患者63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组为治疗组(32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为对照组(31例).经过6周训练,每周训练5次,训练前后进行如下评定:(1)功能性步行量表(FAC);(2)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 Meyer量表);(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4)Berg平衡量表.结果:治疗后步行能力FAC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下肢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作者:黄怡;陈瑞林;万新炉;潘翠环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手术切除治疗四肢传染性软疣48例

    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我们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四肢传染性软疣48例,全部病例未见复发.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长街;曾凡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不同稀释液对高值血清肌酸激酶稀释测定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稀释液不同的稀释倍数对高值血清肌酸激酶(CK)稀释后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对线性范围内的高值血清CK用不同稀释液(蒸馏水、生理盐水、灭活血清、已知CK值的正常血清)不同的稀释倍数(稀释倍数为1∶2、1∶3、1∶4)进行稀释后检测.结果:用4种不同稀释液对高值血清CK稀释后检测结果较原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用蒸馏水和生理盐水稀释不同倍数后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用灭活血清和已知CK值的正常血清稀释不同倍数后检测结果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比较容易获得的4种稀释液直接作为高值血清CK的稀释液均不是理想的,其中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作为稀释液随着稀释倍数的改变,所测得值没有规律可循,不能作为高值血清CK的稀释液使用.灭活血清和已知CK值的正常血清作为稀释液随着稀释倍数的改变,其所测得值遵循一定的规律(即稀释后所测值为原值的1.09倍左右),能作为日常用来稀释高值血清CK的稀释液使用.

    作者:刘成忠;肖传宇;侯文华;谢强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股骨近端解剖钢板、自体骨泥移植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骨泥移植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0月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结合患者自体骨泥移植治疗的6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手术资料、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功能恢复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经4~36个月随访,69例骨折均临床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参照黄公怡等评定标准,优45例,良19例.结论: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具有适应范围广、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等特点,结合自体骨泥移植对于防止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生玉;郭洪章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细胞间黏附分子-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在吸烟诱导的支气管炎大鼠模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制备吸烟诱导的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在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模型组.采用单纯吸烟的方法建立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光镜下观察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计数和分类;用ELISA法测定肺组织匀浆MIP-2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CAM-1在各组支气管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模型组病理形态学改变符合人类慢性支气管炎的特点.模型组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强度与BALF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成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882及r=0.843;均P<0.01);肺组织匀浆MIP-2与BALF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成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706及r=0.819;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强度明显增强(P<0.01);肺组织匀浆MIP-2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ICAM-1表达上调及MIP-2的特异性趋化作用可能参与了吸烟诱导的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的气道炎症过程.

    作者:彭红星;杨荣时;曾玉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辅助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124例子宫肌瘤患者,其中观察组63例在行子宫肌瘤剔除前先行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然后行子宫肌瘤挖出术,对照组61例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64.20±22.78)mL,对照组为(95.52±25.82)mL;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5.08±10.65)min,对照组为(62.70±12.58)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01);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发热病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腹痛的病例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随访两组月经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可减少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时的手术出血量,术后恢复快,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蒋本贵;张春玉;张伟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腰背部疼痛、进食梗阻

    1 病历资料患者男,30岁,因腰背部疼痛4个月,进食梗阻1个月于2007年12月27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8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钝痛,呈间歇性,并向右大腿放射,不影响睡眠,无肢体麻木,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椎间盘突出,给予中医推拿后疼痛未见好转.

    作者:张群;陈龙邦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氯沙坦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Ca2+变化的影响

    目的:从细胞凋亡和细胞内钙调节的角度探讨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阻断剂--氯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机制.方法:采用阿霉素腹腔注射造心衰模型,分为心衰组与治疗组,治疗组给予氯沙坦干预.同期选择8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检测血清中CPK、CK-MB及LDH的含量.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组织匀浆中Ca2+的变化.结果:心衰组与治疗组相比,心肌细胞损伤明显,并可见凋亡小体.心肌组织中CPK、CK-MB和LDH活力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心衰组心肌组织中的Ca2+含量升高(P<0.01):治疗组与心衰组相比Ca2=显著降低(P<0.01).结论:心力衰竭过程中发生了心肌细胞凋亡,氯沙坦可有效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使心肌超微结构受损减轻,心肌酶外漏减少.心衰时心肌组织匀浆中Ca2+增加,可能是肌浆网钙泵活性受损.氯沙坦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及Ca2+超载有积极逆转心肌受损,改善心衰进程作用.

    作者:邱红;朱红枫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烧伤创面脓毒症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观察绿脓杆菌所导致的烧伤创面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u)大鼠肺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将80只SPF级SD大鼠完全随机地分为创面脓毒症组和对照组两组.于创面接种绿脓杆菌或生理盐水0、2、12、24和48 h处死后,计数创面组织细菌含量,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行损伤评分,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计量凋亡指数(AI),分析组织细菌量与凋亡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肺组织病理观察及损伤评分显示创面脓毒症组损伤改变明显重于同时间对照组.TUNEL法检测发现创面脓毒症组AI明显高于同时间对照组AI,且在24 h AI高.组织细菌量与AI相关性分析显示,组织细菌量在0~24 h与AJ呈正线性相关.结论:细胞凋亡可能在脓毒症ALI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彭程;贺全勇;彭浩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2例

    目的:观察银翘清心汤为主联合西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的62例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以西药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加用银翘清心汤(由苦参、丹参、玄参、赤芍、炙甘草、麦冬、薤白、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川芎、大青叶等组成)治疗.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综合疗效及主要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等.结果:中西医结合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2.5%、90.6%,对照组分别为43.3%、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心悸、胸闷或胸痛、气短、乏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除乏力外,中西医结合组其他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能明显改善心悸、胸闷或胸痛、气短等主要症状,而且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措施.

    作者:何汉钦;林锐金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