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星;邓素雄;古维立
凝血因子是止血的重要成分[1],其中Ⅷ因子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2],而且是一种不稳定的凝血因子[3],在止血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文献[4]报道该因子在4℃保存24 h后,凝血因子Ⅷ活性会下降50%,而近年来国外有文献[5]报道认为,凝血因子Ⅷ在4℃保存1~3 d后活性并不是下降50%,而是由于4℃时凝血因子Ⅷ被沉淀在红细胞当中,所以离心后检测上清血浆,不能将部分凝血因子Ⅴ、Ⅷ检出,所以误认为活性降低50%[6].
作者:叶柱江;秦艳兰;刘仁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对日立7170A和DREWDS5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这两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比对和偏倚评估,为实验室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方法:以日立7170A/为参考系统(X),以DREW DS5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为待比系统(Y).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EP9-A2文件要求,分别在上述两种检测系统中测定标本糖化血红蛋白浓度,记录检验结果,检查离群点,计算线性方程和相关系数和直线回归方程,以临床实验室改进规范88 (CLIA'88) 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允许误差范围的1/2 为标准,在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判断不同检测系统的偏差于临床是否可以接受.结果:实验方法与参考方法两者相关性良好,二者之间的偏差在临床允许误差内.结论:当使用2个以上检测系统检测同一检验项目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评估,判断其临床可接受性能,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作者:陈富;廖焕兰;熊小泉;梁艺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普米克令舒与沐舒坦氧气驱动雾化治疗新生儿肺炎的疗效.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沐舒坦(盐酸氢溴索注射液)7.5 mg 、B组给予普米克令舒(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1 mL、C组给予联合应用普米克令舒与沐舒坦,均加生理盐水至2 mL,氧气驱动雾化吸入,2次/d,连用5~7 d.观察比较3组临床指标、呼吸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C组呼吸增快、胸骨凹陷、紫绀、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及住院日均明显短于A组和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C组二氧化碳分压于治疗后12 h开始各时点均有明显下降,氧合指数于治疗后24 h开始各时点均有明显上升,与单独应用普米克令舒或沐舒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应用普米克令舒与沐舒坦氧气驱动雾化治疗,作用更直接,起效更快,效果肯定,无不良反应,适用于不同等级医院,为新生儿肺炎的辅助治疗提供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途径.
作者:杜娟;胡晓红;方锦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患者女,32岁,2007年7月劳累后出现右下肢酸困不适,未行诊治,此后症状逐渐加重,并发现右臀部略隆起,驻地医院X线平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给予针灸理疗疼痛未见好转.
作者:李文军;葛亮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主要并发症之一,以周围对称性感觉和运动神经病变及自主神经病变为主.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是代谢异常和神经血液供应障碍共同参与的结果.
作者:李建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在脑瘫儿童康复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2008年4 -11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院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38例脑瘫患儿采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进行治疗前后评估对照.结果:绝大部分患儿的该量表的5个能区的得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可以作为脑瘫儿童康复疗效评估的一种工具,但其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
作者:周平秋;颜华;张惠佳;胡继红;阳伟红;王益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欧普乐喉罩(OPLAC)作为新型无套囊的一次性喉罩已有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的报道[1-2].但置放时喉罩位置有时不甚满意,需多次置放甚至更换为气管插管,对于女性尤其如此[2].
作者:康华;王平;曲成业;卢凤波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急性深静脉血栓(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DVT )治疗过程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和FBG裂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变化规律.方法:测定了86例ADVT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诊断即时、溶栓24 h、溶栓72 h、溶栓7 d以及溶栓第14天) D-二聚体(D-Dimer;D-D) 、FBG和FD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结果:经F检验,诊断即时及治疗24 h血清D-D水平高于72 h、7 d以及14 d(P<0.05);治疗24 h、72 h以及7 d的血清FDP水平高于诊断即时以及14 d(P<0.05).经t检验,和诊断即时、治疗24 h以及72 h相比较,治疗7 d以及14 d的血清FB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经sperman分析,ADVT血清FBG和FDP负相关(r=-0.78,P<0.05).血清FBG基础水平≥4.5 g/L者血栓完全消散百分率低(P<0.05).结论:联合检测D-D、FBG和FDP可能有助于判断ADVT病理生理状态和评估病情进展.
作者:古兴元;陈志坚;吴建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方法: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0-2007年收治的54例胰岛细胞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2例(22.2%)(胰岛素瘤11例,胰高血糖素瘤1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42例(77.8%).前者恶变率为8.3%(1/12),而后者恶变率为16.7%(7/42).术前影像诊断明确肿瘤定位52例(96.3%),其余2例经术中触摸探查和超声检查得到定位.行肿瘤摘除术13例,节段切除术14例,胰体尾切除术7例,胰体尾+脾脏切除术5例,Whipple手术12例,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1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胰瘘发生率为13.0%(7/54),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本组无手术死亡.结论:对于胰岛细胞瘤的外科治疗,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及良恶性.术前不能确定肿瘤位置的,应联合应用术中超声和术者触摸以探查肿瘤部位.适宜的手术方式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恶性病变应积极行根治性手术.
作者:刘金英;马立业;张斌;刘小康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小儿与成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临床特点,以期为小儿肝移植术后个体化抗排斥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小儿部分亲体肝移植18例,成人全肝改良背驮式肝移植56例.术后监测患儿及成人(1)肝功能,主要包括TBIL、DBIL、ALT和AST, (2)FK506血浓度.结果:亲体肝移植患儿肝功能AR组中,ALT及AST在穿刺前3 d起较非AR组显著升高;而TBIL及DBIL水平则在穿刺前第5天起出现显著增高.成人肝移植AR组中,穿刺日及之前8 d,患者外周血中ALT、AST、TBIL及DBIL的水平已均显著高于非AR组.小儿及成人肝移植患者分别于病理确诊AR前5 d及8 d起,血中FK506谷浓度较非AR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小儿亲体肝移植术后AR的发生时间可能较成人肝移植术后AR发生时间晚,程度较成人AR轻.FK506浓度较低时可能诱发AR,但血FK506的浓度高低与AR的程度并无显著关联.
作者:朱健;周迪;杨一鹏;全志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肝移植后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 2004年2月至2008年3月21 例确诊肝移植术后糖尿病患者予胰岛素强化治疗2~4 周.结果:21 例患者治疗结束时血糖均控制理想,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肝移植后糖尿病患者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有效控制高血糖.
作者:肖必;胡婷;刘树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应用多学科协作序列综合治疗,寻找促进严重糖尿病足创面愈合和减少截肢率的方法.方法:根据回顾性研究原则,对照Armstrong DG 提出分期为Ⅱ期D组及Ⅲ期C、D组的糖尿病足截肢率为100%,设定以上标准患者未应用多学科序列综合治疗的为对照参考,设定应用内分泌、心血管科、感染科、整形周围血管外科多学科序列综合治疗同样达到Armstrong DG Ⅱ期D组及Ⅲ期C、D组患者为本文观察对象.结果:选取我院2002年7月至2008年10月收治27例均达Armstrong所提截肢标准的患者,经应用多学科协作序列综合治疗后,有20例患者感染创面可愈合,保肢率为74%.结论:经多学科协用序列综合治疗后,严重糖尿病足的感染创面愈合良好,截肢率亦可大大减少.
作者:邓健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釉基质蛋白(EMPs)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rMSCs)合成Ⅰ、Ⅲ型胶原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法培养rMSCs;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EMPs对rMSCs合成Ⅰ、Ⅲ型胶原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胶原合成明显强于对照组.其中,以100 mg/L EMPs促Ⅰ、Ⅲ型胶原合成作用明显,且这种促进作用有一定的时间性.结论:一定浓度的EMPs可以有效促进rMSCs合成Ⅰ、Ⅲ型胶原.
作者:侯小丽;谢光远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比较在急性阑尾炎时选择开腹切除术与腹腔镜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2008年急性阑尾炎手术切除413例,分成两组,其中开腹组203例选择开腹,腹腔镜组210例选择腹腔镜,采用t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手术的并发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结果: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均无1例死亡.但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程度、住院时间较开腹组明显减少(P<0.05),而在住院费用方面则明显增加(P<0.05),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急性阑尾炎与开腹手术一样安全可靠,且在疗效方面比开腹手术好,但住院费用较高是其不足.
作者:郭兢津;梁伟雄;张彤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应用缝匠肌蒂髂骨瓣对降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的疗效.方法:把74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不同手术时机及治疗方法分成3组,通过早期干预,保持血供等措施,统计3组患者的骨折不愈合率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结果:第3组患者骨折不愈合率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均低于前两组,而疗效评价结果明显优于前两组.结论:早期干预,缝匠肌蒂髂骨瓣的植入,能明显提高股骨颈骨折的治愈率,减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作者:陈启康;李卫;黄继辉;林绍义;蔡厚洪;吴举;梁观钦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去甲基化的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G1a的DNA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的杀伤活性和T细胞受体Vαβ(αβ chain variable gene of T cell receptor,TCR Vαβ)谱系的表达和克隆情况.方法:去甲基化试剂盒对KG1a细胞去甲基化处理,并提取其DNA.应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DNA诱导前后PBMC杀伤KG1a细胞的活性,应用RT-PCR方法扩增各组外周血T细胞的32个TCR Vα亚家族和24个TCR Vβ亚家族的CDR3,并用基因扫描分析扩增产物以确定T细胞的克隆性.结果:基因扫描显示去甲基化的KG1a细胞DNA可以诱导出呈单克隆、寡克隆或寡克隆趋势生长的亚家族T细胞,且在效靶比为20:1时去甲基化的KG1a细胞DNA诱导前后PBMC杀伤KG1a细胞的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甲基化的KG1a细胞DNA可提高PBMC杀伤活性,且诱导T细胞呈克隆性增殖.
作者:贾振薇;郭坤元;黄迎;曲佳;佘秒容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在侵蚀性葡萄胎化疗中测定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与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变化对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断、疗效观察及判断疾病转归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侵蚀性葡萄胎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病灶RI,同时记录血清β-HCG值.对化疗前后子宫病灶区动脉血流RI与血清β-HCG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侵蚀性葡萄胎患者中宫壁回声增粗或见低回声结节,血流丰富,RI<0.4,血清β-HCG增高;化疗取得疗效后异常血流逐渐减少,RI呈逐渐升高趋势,血清β-HCG逐渐恢复正常.研究结果示化疗前后子宫病灶区动脉血流RI与血清β-HCG相关性良好.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测定子宫动脉RI与检测血清β-HCG对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断以及观察其化疗疗效是有临床价值的.
作者:张洪燕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在大鼠血管钙化模型上,观察血管钙化对血管张力的直接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维生素D3 (Vit D3)和尼古丁(nicotine)诱导大鼠血管钙化模型,通过BL-Newcentrary型多导生理记录仪,观察钙化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对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ine,NE)(10-8~10-4 mol/L)和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10-8~10-4 mol/L)引起的收缩和舒张反应.结果:Von Kossa 染色见钙化组血管的中膜弹性纤维间有大量黑色颗粒;沉积于细胞外基质和平滑肌细胞内,表明存在钙沉积.主动脉钙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分别较对照组高6.8 倍和1.9倍(P<0.01);与对照组相比,钙化大鼠胸主动脉环对NE的缩血管反应和对ACh的舒血管反应均减弱(P<0.05).结论:钙化血管僵硬度增加,舒缩功能均明显降低.
作者:夏耀宗;喻本思;段敏敏;彭吉霞;陈德森;汪雄;吴胜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D2-40标记人乳腺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0例乳腺癌和15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D2-40的表达,观察其染色情况并计数D2-40阳性微淋巴管,分析其与乳腺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的LMVD高于良性病变组(P<0.01),肿瘤边缘区LMVD均值显著高于肿瘤中心区(P<0.01);肿瘤边缘区LMVD与乳腺癌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P<0.05),与年龄、组织学分型、ER、PR及Her-2受体状态无关(P>0.05);中心区LMVD与上述临床病理参数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D2-40 可以特异性识别人乳腺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其标记的微淋巴管主要分布于癌周组织;LMVD 与乳腺癌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可用来评估乳腺癌淋巴转移风险.
作者:丁贵坡;叶长生;刘民锋;甄乐峰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卵巢上皮性肿瘤中PTEN和survivin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TEN和survivin在57例卵巢上皮性癌、2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和10例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卵巢上皮性癌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64.91%)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0%)及卵巢良性上皮性瘤(0%),P<0.01.卵巢上皮性癌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38.60%)明显低于正常卵巢组织(100%)及卵巢良性上皮性瘤(95.00%),P<0.05;survivin的阳性表达、PTEN的阴性表达及survivin阳性与PTEN阴性的共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正相关(P<0.05).结论:Survivin的表达上调及PTEN的表达下调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相关,并且在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其中的指标对于评价卵巢上皮性癌的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朱巧英;沈宇飞;胡建铭;詹升华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