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原预处理对无心跳大鼠供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胡红星;邓素雄;古维立

关键词:肝移植, 缺血预处理, 再灌注损伤, 动物实验
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糖原预处理对无心跳大鼠供肝热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雄性大鼠96只,根据糖原预处理与否及供肝获取前所经历的热缺血时间15 min 或30 min,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即非预处理的15 min (N-15 min)组和30 min (N-30 min)组,以及糖原预处理的15 min (tN-15 min)组和30 min (tN-30 min)组,施行改良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1 d取肝脏组织行光镜与电镜检查,术后1、3、7 d采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乳酸脱氢酶.计算术后1周生存率.结果:tN-15 min组和tN-30 min组组织学改变和肝功能明显好于N-15 min组和N-30 min组.N-15 min组和N-30 min组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50.0%和16.7%,而tN-30 min组和tN-45 min组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83.3%和66.7%.结论:糖原预处理对供肝热缺血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聚乳酸/β-磷酸三钙多孔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以聚乳酸(polylactic acid)、β-磷酸三钙制备的复合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利用溶液浇铸技术制备β-磷酸三钙/聚乳酸复合材料.将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两组,手术造成右股骨髁部直径8 mm腔洞状骨缺损,实验组植入直径8 mm复合材料,对照组作空白对照.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图像分析技术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及材料的降解情况.结果:影像学结果表明,实验组术后8周新生骨痂将缺损修复,术后16周骨痂塑形良好;对照组术后16周内均无骨痂形成,缺损未修复.组织学显示,实验组术后8周载体材料降解成较大的数块,有新骨形成;术后16周正常骨材料之间形成贯通的髓腔;对照组为少量纤维组织连接.术后8周和16周材料降解率分别是30.3%和52.2%.结论:以聚乳酸、β-磷酸三钙制备的骨修复材料对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作者:李力;桂斌捷;吕浩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日立系列生化分析仪ISE模块配套试剂的研制与应用

    目的:研制日立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ISE模块配套试剂.方法:分析原装试剂成分、理化指标,研制参数相同的试剂,并进行相关的试验.结果:自配与原装试剂的各项成分和理化指标基本一致.使用自配与原装进口试剂测定结果之间相关性好.自配试剂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稳定性符合要求,经过6个月使用对电极无损害.结论:自配的内标准液、参比液、稀释液可替代原装试剂用于日立生化分析仪ISE模块的测定.

    作者:罗强;李曼;徐宁;曹永坚;易四维;黄妩姣;何文军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靶向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影响鼻咽癌细胞生长的研究

    目的:利用Erlotinib(厄洛替尼,EGFR-酪氨酸激酶拮抗剂,商品名tarceva)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介导的信号通路,观察其对鼻咽癌细胞株CNE-2生长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Erlotinib处理鼻咽癌细胞株CNE-2,采用Cell Count Kit-8(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周期、凋亡率的分析,Western bloting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Erlotinib呈剂量依赖性抑制CNE-2细胞生长;(2)处理组细胞G1期细胞比例和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出现明显的p-EGFR表达下调.结论:Erlotinib通过抑制EGFR的磷酸化阻断EGFR信号通路,增加G1期阻滞,从而抑制鼻咽癌细胞生长.

    作者:苏欣;李仕晟;康竞;谢祎;江静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解脲脲原体感染对精子膜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的初步探讨

    目的:研究男性不育患者精液的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情况对精子膜功能完整性及精子胞浆内钙离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对126例不育患者的精液进行了Uu感染情况检测、精液常规分析、精子膜功能完整性的检测以及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精子胞浆内Ca2+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本实验共检测到Uu阳性者55例,Uu阴性者71例,精液各项参数除精子密度、d级精子百分率外,阳性与阴性者比较均有差异性(P<0.05).同时,Uu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精子肿胀率与胞浆内的钙离子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r=0.521;P=0.012; r=0.617;P=0.01).结论:Uu感染能够降低精子膜功能的完整性,从而进一步降低精子胞浆内钙离子的水平,这可能是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冯耀;黄宇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缝隙连接蛋白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而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世界上有1/3的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每年有1 500万人被心脑血管疾病夺去生命,占总死亡人数的3/5以上,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作者:陈红伟;宋湖平;洪涛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1 型糖尿病(T1DM)为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近年来全球患病率不断增加.在明确发病机制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作者:吕成兰;欧阳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应用多学科协作序列综合治疗减少严重糖尿病足截肢率的研究

    目的:应用多学科协作序列综合治疗,寻找促进严重糖尿病足创面愈合和减少截肢率的方法.方法:根据回顾性研究原则,对照Armstrong DG 提出分期为Ⅱ期D组及Ⅲ期C、D组的糖尿病足截肢率为100%,设定以上标准患者未应用多学科序列综合治疗的为对照参考,设定应用内分泌、心血管科、感染科、整形周围血管外科多学科序列综合治疗同样达到Armstrong DG Ⅱ期D组及Ⅲ期C、D组患者为本文观察对象.结果:选取我院2002年7月至2008年10月收治27例均达Armstrong所提截肢标准的患者,经应用多学科协作序列综合治疗后,有20例患者感染创面可愈合,保肢率为74%.结论:经多学科协用序列综合治疗后,严重糖尿病足的感染创面愈合良好,截肢率亦可大大减少.

    作者:邓健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D2-40标记人乳腺癌淋巴管密度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D2-40标记人乳腺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0例乳腺癌和15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D2-40的表达,观察其染色情况并计数D2-40阳性微淋巴管,分析其与乳腺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的LMVD高于良性病变组(P<0.01),肿瘤边缘区LMVD均值显著高于肿瘤中心区(P<0.01);肿瘤边缘区LMVD与乳腺癌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P<0.05),与年龄、组织学分型、ER、PR及Her-2受体状态无关(P>0.05);中心区LMVD与上述临床病理参数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D2-40 可以特异性识别人乳腺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其标记的微淋巴管主要分布于癌周组织;LMVD 与乳腺癌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可用来评估乳腺癌淋巴转移风险.

    作者:丁贵坡;叶长生;刘民锋;甄乐峰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Bmi-1、p16基因与实体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Bmi-1基因是一个癌基因,具有阻抑制子(repressor) 的功能,可以阻断细胞周期中的p16基因的INK4a位点,协同c-myc共同作用,促进细胞转化和肿瘤形成.p16基因又称多肿瘤抑制基因(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MTS1),是继p53基因之后的又一著名的抑癌基因.

    作者:姚尧;邹扬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胰岛素强化治疗肝移植术后糖尿病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肝移植后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 2004年2月至2008年3月21 例确诊肝移植术后糖尿病患者予胰岛素强化治疗2~4 周.结果:21 例患者治疗结束时血糖均控制理想,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肝移植后糖尿病患者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有效控制高血糖.

    作者:肖必;胡婷;刘树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食管非鳞癌恶性肿瘤的病理特点及综合治疗

    目的:分析江苏淮安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非鳞状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病状况、病理特点及综合治疗策略.方法:对1989-2003年外科治疗146例食管非鳞癌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非鳞癌性食管恶性肿瘤占食管恶性肿瘤的3.7%,其中腺癌占非鳞癌食管恶性肿瘤的61%,小细胞癌占30.8%,食管癌肉瘤占6.2%,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占1.4%,横纹肌肉瘤占0.7%.手术切除率90.4%,生存率分别为:腺癌1年生存率69.7%,3年生存率30.3%;5年生存率15.7%;小细胞癌1年生存率51.1%;3年生存率26.7%;5年生存率8.9%;癌肉瘤3年生存率77.8%;5年生存率66.7%;肉瘤5年生存率100.0%.结论:食管腺癌发病无地区性,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腺癌与西方食管腺癌组织来源不同;食管小细胞癌恶性程度极高,易外侵及发生远处转移;癌肉瘤和其他类型肉瘤在食管恶性肿瘤中发病罕见.腺癌、小细胞临床表现与食管鳞癌基本相同,小细胞癌以远处转移为主,首选同期放化疗,腺癌及其他类型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首选综合治疗.

    作者:尤振兵;朱卫国;郭伟;徐达夫;稽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数字胃肠机双对比造影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数字胃肠机双对比造影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可疑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应用数字胃肠机气钡双对比造影技术进行检查,随机抽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对其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主要表现为局部黏膜粗细不均、扭曲及中断,不规则小龛影和充盈缺损,病变区功能改变,即食管柔软度及舒张度减低,甚至消失.结论:数字胃肠机双对比造影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而且安全有效,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刚;黄为宁;曹长健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早期干预应用缝匠肌蒂髂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初探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应用缝匠肌蒂髂骨瓣对降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的疗效.方法:把74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不同手术时机及治疗方法分成3组,通过早期干预,保持血供等措施,统计3组患者的骨折不愈合率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结果:第3组患者骨折不愈合率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均低于前两组,而疗效评价结果明显优于前两组.结论:早期干预,缝匠肌蒂髂骨瓣的植入,能明显提高股骨颈骨折的治愈率,减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作者:陈启康;李卫;黄继辉;林绍义;蔡厚洪;吴举;梁观钦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急性深静脉血栓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裂解产物的变化

    目的:研究急性深静脉血栓(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DVT )治疗过程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和FBG裂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变化规律.方法:测定了86例ADVT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诊断即时、溶栓24 h、溶栓72 h、溶栓7 d以及溶栓第14天) D-二聚体(D-Dimer;D-D) 、FBG和FD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结果:经F检验,诊断即时及治疗24 h血清D-D水平高于72 h、7 d以及14 d(P<0.05);治疗24 h、72 h以及7 d的血清FDP水平高于诊断即时以及14 d(P<0.05).经t检验,和诊断即时、治疗24 h以及72 h相比较,治疗7 d以及14 d的血清FB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经sperman分析,ADVT血清FBG和FDP负相关(r=-0.78,P<0.05).血清FBG基础水平≥4.5 g/L者血栓完全消散百分率低(P<0.05).结论:联合检测D-D、FBG和FDP可能有助于判断ADVT病理生理状态和评估病情进展.

    作者:古兴元;陈志坚;吴建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胃大出血后伴精神障碍1例

    患者男,43岁,农工.既往体健,无溃疡病史.家族中否认有精神病史.于2008年某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吐血数次,约计2 000 mL以上.当时自觉头脑不清,急送医院治疗,诊断为:胃部大出血.

    作者:周洁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胰岛细胞瘤54例外科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方法: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0-2007年收治的54例胰岛细胞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2例(22.2%)(胰岛素瘤11例,胰高血糖素瘤1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42例(77.8%).前者恶变率为8.3%(1/12),而后者恶变率为16.7%(7/42).术前影像诊断明确肿瘤定位52例(96.3%),其余2例经术中触摸探查和超声检查得到定位.行肿瘤摘除术13例,节段切除术14例,胰体尾切除术7例,胰体尾+脾脏切除术5例,Whipple手术12例,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1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胰瘘发生率为13.0%(7/54),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本组无手术死亡.结论:对于胰岛细胞瘤的外科治疗,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及良恶性.术前不能确定肿瘤位置的,应联合应用术中超声和术者触摸以探查肿瘤部位.适宜的手术方式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恶性病变应积极行根治性手术.

    作者:刘金英;马立业;张斌;刘小康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目的:探讨钬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和护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使用钬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症54例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方法.结果:54例行钬激光前列腺剜除的病例,术中出血量50~200 mL,术中冲洗液用量16 000~36 000 mL,手术时间30~120 min,平均54 min.1例因术后出血行膀胱冲洗,其余均在术后2~3 d拔除导尿管,3~5 d出院.结论:利用钬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对患者创伤小、护理简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曹绒霞;武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国产替罗非班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围手术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在常规抗血小板、抗凝基础上,观察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选标准患者303例,分为试验组(PCI+替罗非班,n=169)和对照组(PCI,n=134),两组PCI均植入药物支架.术前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试验组在给予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按10 μg/kg剂量在3 min内静脉推注完)的同时行PCI,继而以0.1~0.15 μg/(kgmin)由微量泵持续泵入24~36 h;对照组病例直接进行PCI.术中术后观察出血事件的发生、血小板情况和住院期间发生的复合终点事件.结果:试验组住院期间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59 % vs 5.22%,P<0.05),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2.37% vs 7.46%,P<0.05),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有增加(9.47% vs 6.72%,P>0.05),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低(1.18% vs 0.75%,P>0.05),复合终点事件(不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能有效及时地预防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减少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且出血风险并未明显增加,是一个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的抗血小板药物.

    作者:李文华;何国平;杨国英;周惠芬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Taqman MGB探针分型技术检测HBV YMDD变异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HBV YMDD变异检测方法,用于乙肝患者拉米夫定治疗中耐药性突变的监测.方法:采用三种特异性Taqman MGB探针和一对共同引物,分别针对总HBV、YIDD变异、YVDD变异的三管并行检测,以确定YMDD变异的类型及其在病毒群中的比例.以序列直接测定法作为诊断YMDD变异的金标准,对该方法YMDD变异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作评价.并对112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血清HBV DNA持续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检测其YMDD变异情况.结果:该方法检测YIDD、YVDD的低检测界限为1 000 Copies/mL,能在106 Copies/mL病毒群中检出0.1%的变异株的存在.以直接测序方法为金标准,该方法YMDD变异检测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96%,诊断符合率为97.5%.该方法检测112例患者37例发生YMDD变异,阳性率为27.2%.结论:该方法能够直接检测HBV YMDD变异的类型及其在病毒群中的比例,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经济实用等优点,适合临床实验室开展拉米夫定耐药性突变的监测.

    作者:胡荣盛;徐亚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FOLFOXIRI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FOLFOXIRI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方法:156例患者分为4组,46例给予FOLFOXIRI方案治疗(A组),38例使用FOLFIRI方案治疗(B组),40例使用FOLFOX7方案治疗(C组),32例使用DPOF方案治疗(D组),均给予6个周期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和无进展生存期以及副反应、血常规变化.结果:A 组有效率为45.6%,疾病控制率89.1%; B 组有效率为44.7%,疾病控制率78.9%;C 组有效率为45.0%;疾病控制率80.0%;D组有效率为46.8%;疾病控制率81.2%.4组肿瘤标志物的浓度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变化;以A 组为显著(P<0.05).结论:FOLFOXIRI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具有更高的疾病控制率.

    作者:崔春晖;黄宗海;俞金龙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