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振薇;郭坤元;黄迎;曲佳;佘秒容
患者男,14岁,因右侧扁桃体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20余天入院.患者1个月前感冒后自觉右侧扁桃体不适,有异物感,在当地抗炎治疗1周,未见好转,肿块逐渐增大,生长迅速,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
作者:邢荣格;郭效忠;高远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比较不同桩核系统修复上颌双尖牙腭尖缺失后牙体的抗折强度.方法:将40颗因正畸拔除的上颌第一双尖牙,切除腭侧牙冠并常规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A、B、C、D 4组,分别给予铸造镍铬合金桩核+金属全冠,铸造金合金桩核+金属全冠,Popo玻璃纤维桩+树脂核+金属全冠,Bisco石英纤维桩+树脂核+金属全冠修复.应用万能应力测试机进行抗力性检测,记录试件破坏时施力的大小;观察试件破坏的形式及部位.结果:方差分析显示A组抗折强度大,A组与B组、C组、D组抗折强度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B组、C组、D组间抗折强度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A、B组离体牙破坏性折断明显多于 C、D两组.结论:金属桩增强了牙齿的抗折能力,但纤维桩更利于保护牙根.
作者:汤秀春;张雄;朱旌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制备广谱结合活性抗脂多糖单克隆抗体,并探讨其保护活性.方法:将脂多糖模拟肽与蓝载体交联后免疫BALB/c小鼠并制备单克隆抗体;间接ELISA检测其结合活性;小鼠体内、外实验检测其保护活性.结果:经过3次融合,筛选到一株具广谱结合活性的抗脂多糖单克隆抗体SMU-3A8;间接ELISA显示其可以和4种商品化脂多糖反应;体外实验显示SMU-3A8可以部分抑制脂多糖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体内实验表明其可以延长致死量鼠伤寒杆菌感染BALB/c小鼠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一株具广谱结合活性、对鼠伤寒菌感染小鼠模型有保护作用的抗脂多糖单克隆抗体,为脂多糖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
作者:蒋小滔;卢晓;左大明;吴砂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总结类肺炎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8例类肺炎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将类肺炎性胸腔积液分成单纯性类肺炎性胸腔积液(uncomplicated parapneumonic effusion,UCPE)及复杂性类肺炎性胸腔积液(complicated parapneumonic effusion;CPE).比较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68例类肺炎性胸腔积液中,UCPE 51例,CPE 17例.类肺炎性胸腔积液以发热、咳嗽、胸痛为主要临床特点,与单纯肺炎症状相同.CPE患者发热时间较UCPE患者长,毒血症状重,白细胞计数高,胸水量大.51 例UCPE中,43例经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治愈,胸水量少不宜定位未能抽取胸水自行吸收、临床症状消失,8例经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胸腔穿刺抽液1~2次而治愈.17例CPE中,经抗生素治疗+胸腔穿刺2次或以上者5例,胸腔闭式引流胸水者12例,10例治愈,7例临床症状好转、胸水明显减少出院,随访3个月,其中3例胸水完全吸收,2例失访,2例死亡.CPE往往多见于年龄大、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及有基础疾病或就医比较晚患者.结论:区分类肺炎性胸腔积液的分型对治疗相当重要,胸部X线或CT加B超检查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尽早胸腔穿刺抽取胸水或微管引流胸水,可减少患者发热时间、缩短病程,减少住院时间,明显提高治愈率.
作者:宋瑞红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孕中期诊断性羊膜腔穿刺术的安全性.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7-2008年400例行孕中期诊断性羊膜腔穿刺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0例羊膜腔穿刺手术穿刺成功382例,一次穿刺成功375例,二次穿刺成功4例,三次穿刺成功3例.穿刺失败未取到羊水18例,一次穿刺失败12例,二次穿刺失败6例.1例一次穿刺成功穿刺术后3 d自然流产.前壁胎盘且穿刺针穿过胎盘抽取到羊水标本58例.获取淡血性羊水标本9例.穿刺成功率95.50%,失败率4.50%.羊膜腔穿刺术后流产率0.25%.穿刺穿过胎盘抽取到羊水率14.50%.羊水血染率2.25%.未发现出生后新生儿外表等损伤.结论:孕中期诊断性羊膜腔穿刺术是目前安全的侵入性产前诊断检查方法.严格执行规范操作其术后流产率低,胎儿损伤少见.
作者:虞荷莲;金敏菲;申屠敏;叶伟萍;王磊;孙琦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在CK-MB/CK倒置时,通过对CK-MB质量及其活性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结果.方法:样本先用日立7600/或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CK、CK-MB活性,检出CK-MB/CK倒置者再立即进行CK-MB质量测定.CK-MB质量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CK-MB活性采用选择性抑制法进行测定,并用(x±s)表示测定结果.结果:22例CK-MB/CK倒置的患者中,CK-MB质量平均水平为(6.88±19.96) ng/mL,CK-MB活性平均水平为(176.00±150.51) U/L.CK-MB活性及其质量的样品均数与总体均数进行t检验,CK-MB活性差异有显著性(t=5.059;P=0.000);CK-MB质量差异无显著性(t=0.700;P=0.471).结论:CK-MB/CK倒置时,CK-MB活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使测定结果远远高于真实值,出现假性升高的检测结果给临床造成误解,而CK-MB质量能够避免干扰,测定结果更准确可靠.
作者:陈建芸;石玉玲;李林海;曾兰兰;李晓;何洁静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的关系.方法:检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内皮系统ADMA 水平,并与单纯高血压组作对比,了解高尿酸对高血压患者内皮系统功能的影响,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与内皮ADMA的关系.结果: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组病人的血清ADMA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组病人(P<0.05);高血压病人的血清尿酸水平与ADMA呈正相关关系,r=0.713;P<0.001;高血压患者ADMA与尿酸水平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尿酸是唯一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ADMA水平的自变量,其回归系数为0.002,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内皮ADMA呈正相关关系,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ADMA水平升高.
作者:莫与京;陈富荣;陈东骊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分析江苏淮安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非鳞状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病状况、病理特点及综合治疗策略.方法:对1989-2003年外科治疗146例食管非鳞癌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非鳞癌性食管恶性肿瘤占食管恶性肿瘤的3.7%,其中腺癌占非鳞癌食管恶性肿瘤的61%,小细胞癌占30.8%,食管癌肉瘤占6.2%,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占1.4%,横纹肌肉瘤占0.7%.手术切除率90.4%,生存率分别为:腺癌1年生存率69.7%,3年生存率30.3%;5年生存率15.7%;小细胞癌1年生存率51.1%;3年生存率26.7%;5年生存率8.9%;癌肉瘤3年生存率77.8%;5年生存率66.7%;肉瘤5年生存率100.0%.结论:食管腺癌发病无地区性,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腺癌与西方食管腺癌组织来源不同;食管小细胞癌恶性程度极高,易外侵及发生远处转移;癌肉瘤和其他类型肉瘤在食管恶性肿瘤中发病罕见.腺癌、小细胞临床表现与食管鳞癌基本相同,小细胞癌以远处转移为主,首选同期放化疗,腺癌及其他类型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首选综合治疗.
作者:尤振兵;朱卫国;郭伟;徐达夫;稽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建立DSS诱导的小鼠急性UC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和TNF-α和P-SEL 表达的变化.结果: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可明显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可明显抑制TNF-α和P-SEL的表达,尤以两菌合用组抑制作用强.结论: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DSS诱导的UC有治疗作用,对TNF-α和P-SEL表达的协同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协调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
作者:刘凌云;杨伟峰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在侵蚀性葡萄胎化疗中测定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与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变化对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断、疗效观察及判断疾病转归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侵蚀性葡萄胎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病灶RI,同时记录血清β-HCG值.对化疗前后子宫病灶区动脉血流RI与血清β-HCG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侵蚀性葡萄胎患者中宫壁回声增粗或见低回声结节,血流丰富,RI<0.4,血清β-HCG增高;化疗取得疗效后异常血流逐渐减少,RI呈逐渐升高趋势,血清β-HCG逐渐恢复正常.研究结果示化疗前后子宫病灶区动脉血流RI与血清β-HCG相关性良好.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测定子宫动脉RI与检测血清β-HCG对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断以及观察其化疗疗效是有临床价值的.
作者:张洪燕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急诊处理及临床疗效.方法:43例恶性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根据原发肿瘤性质的不同行急诊放疗或化疗,同时辅以脱水、大剂量激素等,迅速缓解上腔静脉压迫症状,然后进行原发病治疗.结果:24 h内症状缓解率为32.6%,72 h总有效率为93.0%.2周内完全缓解率为23.3%,4周内完全缓解率为87.5%.1例患者无缓解,全组无死亡.结论: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所致的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主要方法,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对化疗敏感的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应首选对原发肿瘤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能使肿瘤短时间内发生退缩,快速缓解症状和体征;病理诊断不明的恶性肿瘤所致的上腔静脉综合征,病情危急时可首选放疗,以免延误诊治时机.
作者:陶卫平;吴红兵;蒋振旻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短暂阻断下肢血流在严重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其中阻断组90例(90条肢体),术中先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将大隐静脉剥至膝下,再使用驱血带和止血带阻断下肢血流,小腿段曲张静脉采用点状切口抽剥术;常规组90例(90条肢体),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点状切口抽剥术,术中不阻断血流.记录下各项观察指标包括手术评价、患者主观评价、患肢评价和影像学评价.结果:阻断组的血流阻断时间为(47.77±6.51)min.阻断组手术时间(80.51±9.72)min,较常规组(100.29±10.03)min明显缩短(P<0.01),阻断组术中出血量(36.00±16.66)mL,较常规组(233.44±81.48)mL明显减少(P<0.01),阻断组术后血肿评分较常规组明显减少(P<0.01).术中下肢肿胀、肢体疼痛、患肢感觉情况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严重下肢静脉曲张抽剥手术中短暂阻断血流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和缩短手术时间,且减少了术后皮下血肿的发生,只要严格把握血流阻断时间,能将并发症降低到低限度.由于止血带和驱血带使用方便且容易取得,该手段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郑祥韬;朱恒梁;吴子衡;焦元勇;虞冠锋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较多,国际上通用的试验是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和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1].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是国内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的常用方法,也是确诊梅毒的标准方法[2],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因此,也是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推荐的检测梅毒的方法之一.
作者:郑卫东;杨均;郭亮;瞿新;田彩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在大鼠血管钙化模型上,观察血管钙化对血管张力的直接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维生素D3 (Vit D3)和尼古丁(nicotine)诱导大鼠血管钙化模型,通过BL-Newcentrary型多导生理记录仪,观察钙化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对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ine,NE)(10-8~10-4 mol/L)和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10-8~10-4 mol/L)引起的收缩和舒张反应.结果:Von Kossa 染色见钙化组血管的中膜弹性纤维间有大量黑色颗粒;沉积于细胞外基质和平滑肌细胞内,表明存在钙沉积.主动脉钙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分别较对照组高6.8 倍和1.9倍(P<0.01);与对照组相比,钙化大鼠胸主动脉环对NE的缩血管反应和对ACh的舒血管反应均减弱(P<0.05).结论:钙化血管僵硬度增加,舒缩功能均明显降低.
作者:夏耀宗;喻本思;段敏敏;彭吉霞;陈德森;汪雄;吴胜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对LRP、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进行体外细胞培养,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As2O3对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凋亡诱导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LRP、C-myc mRNA的表达.结果:As2O3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不同浓度的As2O3均可诱导凋亡.1.0 μmol/L、2.0 μmol/L的As2O3可下调LRP、C-myc的表达.结论:As2O3具有抗胃癌作用,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其机制可能与下调LRP、C-myc表达有密切关系.
作者:田永刚;薄挽澜;耿礼文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HIV/HCV共感染患者,男51例(55.4%),女41例(44.6%).年龄9~62岁,平均(39.5±9.4)岁.分别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肝损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肝损害组20例(33.9%)有抗结核治疗史,39例(66.1%)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史,37例(62.7%)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无肝损害组患者4例(12.1%)有抗结核治疗史,13例(39.4%)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史,14例(42.4%)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 mm3,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等于0.023、0.013、0.03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结核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抗结核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在村;代丽丽;高艳青;李海英;黄晓婕;汪雯;郭彩萍;张彤;吴昊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脊柱骨转移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提高原发肿瘤诊断率的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宁波市第二医院1998-2008年间79例脊柱骨转移癌的临床资料以及病理形态表现,其中29例原发部位不明的肿瘤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本组79例,男43例,女36例,发病年龄35~87岁,平均55.8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疼痛及脊髓神经损害.脊柱骨转移癌发生部位依次为:颈椎5例,胸椎30例,腰椎43例,骶椎1例.根据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学检查,50例可以明确其原发病灶,另有29例不能确定原发部位,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其中的21例可以确定其组织来源.原发病变部位依次为:肺部28例,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19例,胃肠道11 例,前列腺6例,甲状腺3例,肝脏2 例,肾脏及膀胱各1例.结论:脊柱骨转移癌多见于老年男性,腰椎为脊柱转移癌好发部位,常见的原发部位是肺及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确定来源不明脊柱骨转移癌的原发部位有帮助.
作者:陶冬英;王云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FTS)治疗理念,提高患者胃癌术后的营养状况,加快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通过术前营养风险筛查结合肠内营养支持、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早期下床活动、围手术期护理等一系列措施,观察患者术后营养状况、肠蠕动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更早;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合理的营养状况评估和肠内营养支持,辅以快速康复外科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加快胃癌术后的康复速度.
作者:方立艳;沈爱君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90 (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抑制剂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GA)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的凋亡作用,并探讨其用于肝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BEL7404细胞株,以GA作用处理;噻唑兰比色(MTT)法检测GA对BEL7404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吖啶橙荧光染色法及Annexin V-EGFP/PI双染法、透射电镜等方法研究GA对BEL7404细胞株的凋亡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EL7404细胞株的细胞周期变化.结果:GA对BEL7404细胞株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GA各剂量组作用24 h凋亡率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6.31±0.82)%;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剂量组GA均可使BEL7404细胞株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结论:抑制HSP90的功能可引起肝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HSP90有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薛慧琴;吴春林;赵飞兰;黄健;罗国容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观察以聚乳酸(polylactic acid)、β-磷酸三钙制备的复合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利用溶液浇铸技术制备β-磷酸三钙/聚乳酸复合材料.将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两组,手术造成右股骨髁部直径8 mm腔洞状骨缺损,实验组植入直径8 mm复合材料,对照组作空白对照.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图像分析技术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及材料的降解情况.结果:影像学结果表明,实验组术后8周新生骨痂将缺损修复,术后16周骨痂塑形良好;对照组术后16周内均无骨痂形成,缺损未修复.组织学显示,实验组术后8周载体材料降解成较大的数块,有新骨形成;术后16周正常骨材料之间形成贯通的髓腔;对照组为少量纤维组织连接.术后8周和16周材料降解率分别是30.3%和52.2%.结论:以聚乳酸、β-磷酸三钙制备的骨修复材料对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作者:李力;桂斌捷;吕浩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