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试验测定梅毒特异性抗体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郑卫东;杨均;郭亮;瞿新;田彩霞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抗体, 明胶凝集试验, 试验测定, 梅毒特异性抗体, 室间质量评价, 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检测方法, 抗体吸收试验, 密螺旋体, 临床检验, 标准方法, 卫生部, 内检测, 敏感性, 中心, 荧光
摘要: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较多,国际上通用的试验是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和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1].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是国内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的常用方法,也是确诊梅毒的标准方法[2],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因此,也是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推荐的检测梅毒的方法之一.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孕中期诊断性羊膜腔穿刺术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探讨孕中期诊断性羊膜腔穿刺术的安全性.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7-2008年400例行孕中期诊断性羊膜腔穿刺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0例羊膜腔穿刺手术穿刺成功382例,一次穿刺成功375例,二次穿刺成功4例,三次穿刺成功3例.穿刺失败未取到羊水18例,一次穿刺失败12例,二次穿刺失败6例.1例一次穿刺成功穿刺术后3 d自然流产.前壁胎盘且穿刺针穿过胎盘抽取到羊水标本58例.获取淡血性羊水标本9例.穿刺成功率95.50%,失败率4.50%.羊膜腔穿刺术后流产率0.25%.穿刺穿过胎盘抽取到羊水率14.50%.羊水血染率2.25%.未发现出生后新生儿外表等损伤.结论:孕中期诊断性羊膜腔穿刺术是目前安全的侵入性产前诊断检查方法.严格执行规范操作其术后流产率低,胎儿损伤少见.

    作者:虞荷莲;金敏菲;申屠敏;叶伟萍;王磊;孙琦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儿童扁桃体滑膜肉瘤1例

    患者男,14岁,因右侧扁桃体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20余天入院.患者1个月前感冒后自觉右侧扁桃体不适,有异物感,在当地抗炎治疗1周,未见好转,肿块逐渐增大,生长迅速,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

    作者:邢荣格;郭效忠;高远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抗脂多糖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功能研究

    目的:制备广谱结合活性抗脂多糖单克隆抗体,并探讨其保护活性.方法:将脂多糖模拟肽与蓝载体交联后免疫BALB/c小鼠并制备单克隆抗体;间接ELISA检测其结合活性;小鼠体内、外实验检测其保护活性.结果:经过3次融合,筛选到一株具广谱结合活性的抗脂多糖单克隆抗体SMU-3A8;间接ELISA显示其可以和4种商品化脂多糖反应;体外实验显示SMU-3A8可以部分抑制脂多糖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体内实验表明其可以延长致死量鼠伤寒杆菌感染BALB/c小鼠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一株具广谱结合活性、对鼠伤寒菌感染小鼠模型有保护作用的抗脂多糖单克隆抗体,为脂多糖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

    作者:蒋小滔;卢晓;左大明;吴砂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普米克令舒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普米克令舒与沐舒坦氧气驱动雾化治疗新生儿肺炎的疗效.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沐舒坦(盐酸氢溴索注射液)7.5 mg 、B组给予普米克令舒(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1 mL、C组给予联合应用普米克令舒与沐舒坦,均加生理盐水至2 mL,氧气驱动雾化吸入,2次/d,连用5~7 d.观察比较3组临床指标、呼吸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C组呼吸增快、胸骨凹陷、紫绀、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及住院日均明显短于A组和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C组二氧化碳分压于治疗后12 h开始各时点均有明显下降,氧合指数于治疗后24 h开始各时点均有明显上升,与单独应用普米克令舒或沐舒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应用普米克令舒与沐舒坦氧气驱动雾化治疗,作用更直接,起效更快,效果肯定,无不良反应,适用于不同等级医院,为新生儿肺炎的辅助治疗提供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途径.

    作者:杜娟;胡晓红;方锦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胃大出血后伴精神障碍1例

    患者男,43岁,农工.既往体健,无溃疡病史.家族中否认有精神病史.于2008年某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吐血数次,约计2 000 mL以上.当时自觉头脑不清,急送医院治疗,诊断为:胃部大出血.

    作者:周洁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浅析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

    目的:分析少年期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初步探讨其发病原因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少年期颈椎病患者的病因、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颈椎生理曲度变直96例,曲度反向17例,颈椎失稳20例,椎间隙变窄5例,骨质增生3例;发病原因与学习姿势不正确、任务繁重、长时间操作电脑等密切相关,大多数病例为颈型颈椎病.结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少年期颈椎病的主要影像学特征;学习姿势不正确、任务繁重、长时间操作电脑是目前少年期颈椎病的主要病因,绝大多数为颈型颈椎病.

    作者:黄德尤;马德智;李保生;韦锋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釉基质蛋白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合成Ⅰ、Ⅲ型胶原的影响

    目的:探讨釉基质蛋白(EMPs)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rMSCs)合成Ⅰ、Ⅲ型胶原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法培养rMSCs;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EMPs对rMSCs合成Ⅰ、Ⅲ型胶原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胶原合成明显强于对照组.其中,以100 mg/L EMPs促Ⅰ、Ⅲ型胶原合成作用明显,且这种促进作用有一定的时间性.结论:一定浓度的EMPs可以有效促进rMSCs合成Ⅰ、Ⅲ型胶原.

    作者:侯小丽;谢光远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6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主要并发症之一,以周围对称性感觉和运动神经病变及自主神经病变为主.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是代谢异常和神经血液供应障碍共同参与的结果.

    作者:李建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急性深静脉血栓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裂解产物的变化

    目的:研究急性深静脉血栓(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DVT )治疗过程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和FBG裂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变化规律.方法:测定了86例ADVT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诊断即时、溶栓24 h、溶栓72 h、溶栓7 d以及溶栓第14天) D-二聚体(D-Dimer;D-D) 、FBG和FD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结果:经F检验,诊断即时及治疗24 h血清D-D水平高于72 h、7 d以及14 d(P<0.05);治疗24 h、72 h以及7 d的血清FDP水平高于诊断即时以及14 d(P<0.05).经t检验,和诊断即时、治疗24 h以及72 h相比较,治疗7 d以及14 d的血清FB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经sperman分析,ADVT血清FBG和FDP负相关(r=-0.78,P<0.05).血清FBG基础水平≥4.5 g/L者血栓完全消散百分率低(P<0.05).结论:联合检测D-D、FBG和FDP可能有助于判断ADVT病理生理状态和评估病情进展.

    作者:古兴元;陈志坚;吴建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D2-40标记人乳腺癌淋巴管密度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D2-40标记人乳腺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0例乳腺癌和15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D2-40的表达,观察其染色情况并计数D2-40阳性微淋巴管,分析其与乳腺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的LMVD高于良性病变组(P<0.01),肿瘤边缘区LMVD均值显著高于肿瘤中心区(P<0.01);肿瘤边缘区LMVD与乳腺癌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P<0.05),与年龄、组织学分型、ER、PR及Her-2受体状态无关(P>0.05);中心区LMVD与上述临床病理参数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D2-40 可以特异性识别人乳腺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其标记的微淋巴管主要分布于癌周组织;LMVD 与乳腺癌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可用来评估乳腺癌淋巴转移风险.

    作者:丁贵坡;叶长生;刘民锋;甄乐峰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

    目的:讨论粉尘螨滴剂对于对螨虫过敏的过敏性紫癜的疗效以及预后影响.方法:使用粉尘螨滴剂对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脱敏治疗;舌下含服,从低剂量起逐步递增,每天1次.结果:2例患者治疗后紫癜均明显消退,且腹痛、关节痛亦缓解,对螨虫的过敏原测定滴度亦下降,尿蛋白、血IgE、嗜酸性粒细胞均较前下降.结论: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过敏性紫癜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无特殊副反应.

    作者:茅松;刘光陵;夏正坤;高远赋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免疫浊度法检测血清胱抑素C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应用评价

    目的:探讨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CysC)的性能评价.方法:系统研究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清CysC 的灵敏度、精密度及干扰因素.结果:免疫浊度法测定CysC批内平均变异系数(CV)为1.43%,批间平均CV为2.46%,平均回收率99.1%.血红蛋白在2 g/L以下对测定结果无干扰.三酰甘油5.2 mmol/L以下对测定结果无干扰.与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仪的免疫比浊法比较有良好的相关性;Y=0.891X+0.21;r=0.912(P<0.01).结论: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清CysC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密度,适于大批量及临床常规使用.

    作者:席金瓯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大便失禁患者应用气囊导管低负压引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气囊导管低负压引流在大便失禁中的有效控制方法.方法:将71例大便失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6例,采用留置气囊导管低负压引流;对照组35例,采用留置普通橡胶肛管引流.观察两组引流效果、并发症、护理时间、物品用具消耗和专项护理费用情况.结果:实验组引流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时间、护垫消耗和专项护理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气囊导管低负压引流在大便失禁患者中应用,能有效预防并发症,节省护理用品,减轻护士劳动强度,减少患者痛苦,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作者:李建华;蔺辉;许玮;叶春玲;刘爱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早期干预应用缝匠肌蒂髂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初探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应用缝匠肌蒂髂骨瓣对降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的疗效.方法:把74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不同手术时机及治疗方法分成3组,通过早期干预,保持血供等措施,统计3组患者的骨折不愈合率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结果:第3组患者骨折不愈合率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均低于前两组,而疗效评价结果明显优于前两组.结论:早期干预,缝匠肌蒂髂骨瓣的植入,能明显提高股骨颈骨折的治愈率,减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作者:陈启康;李卫;黄继辉;林绍义;蔡厚洪;吴举;梁观钦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1 型糖尿病(T1DM)为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近年来全球患病率不断增加.在明确发病机制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作者:吕成兰;欧阳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膜固定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膜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对44例气胸及顽固性胸腔积液患者行闭式引流后注入药物行胸膜固定术,并与43例单纯引流患者分析临床资料、疗效、并发症等差异.结果:两组在总治愈率、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治疗组能缩短肺复张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膜固定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且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开展.

    作者:黄泽宽;罗书裕;林增锐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试验测定梅毒特异性抗体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较多,国际上通用的试验是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和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1].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是国内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的常用方法,也是确诊梅毒的标准方法[2],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因此,也是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推荐的检测梅毒的方法之一.

    作者:郑卫东;杨均;郭亮;瞿新;田彩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建立DSS诱导的小鼠急性UC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和TNF-α和P-SEL 表达的变化.结果: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可明显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可明显抑制TNF-α和P-SEL的表达,尤以两菌合用组抑制作用强.结论: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DSS诱导的UC有治疗作用,对TNF-α和P-SEL表达的协同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协调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

    作者:刘凌云;杨伟峰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肠内营养患者药物相关性腹泻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调查药物与肠内营养患者发生腹泻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9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住院且在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发生腹泻的81例患者列入病例组,未发生腹泻的114例患者列入对照组,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由调查人员通过问诊、医嘱、护理记录、检验结果等收集患者的疾病严重度、排便、用药等情况.对获取的资料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1个变量进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变量为危险因素,分别为疾病严重程度(OR=3.137)、抗酸药(OR=3.883)、胃动力药(OR=5.875)、钾制剂(OR=3.839).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动力药(OR=6.408)、抑酸药(OR=5.488)、钾制剂(OR=5.164)为危险因素.结论:药物是肠内营养患者发生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医师对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要谨慎用药.

    作者:赵秋玲;杨全峰;李富军;王慧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颈部硬膜外注射治疗法治疗颈性眩晕125例

    颈性眩晕是门诊上较为常见病之一.该病由颈椎骨质退变增生发生在钩突关节处,或椎体不稳致使钩椎关节松动,使横突孔出现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周围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扭曲与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1].

    作者:陈锡兵;董剑;许力昭;夏明波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